【從友好到對抗 美中尷尬渡過建交40週年】
【從友好到對抗 美中尷尬渡過建交40週年】
美國1978年12月宣布,隔年元旦正式與中華民國斷交、與北京建交。當時恐慌心情瀰漫在台灣社會各個角落,那一年的台灣,有如暴風雨中孤獨前行的船,在國際上更形孤立、國內則動盪不安。
《台灣關係法》通過 鄧小平跳腳
(中央社記者江今葉華盛頓17日專電)中華民國在1978年底確定與美斷交,隔年美國通過台灣關係法。美國國務院檔案顯示,鄧小平之後在北京接見美國副總統孟代爾時,抱怨台灣關係法通過會讓蔣經國很得意,「連尾巴都翹起來了」。
美東時間1978年12月15日,卡特(Jimmy Carter)政府為推動外交聯中抗蘇,宣布美國將於1979年1月1日與中國正式建交,台美關係陷入谷底,台灣對卡特的最後決定充滿憤怒與不解。
台美斷交 卡特角色待歷史定位
美中建交談判期間,對台軍售存在嚴重歧見,雙方一直無法達成共識。根據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美國最後一任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在宣布建交前7小時,向已故總統蔣經國報告美台將斷交時,曾轉述卡特的保證,美國已同意的對台軍售將繼續有效,美方也明確向北京傳達建交後會暫停對台軍售一年,但隨後會恢復。
時任中國副總理鄧小平在1978年12月14日接見美國駐北京聯絡辦事處主任伍考克(Leonard Woodcock)時曾不滿表示,兩國建交後,若美國持續對台灣軍售,將會對中國「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回歸祖國的問題設下障礙」,但同意「按原計畫建交」。亦即中國讓步,以建交為重,暫時擱置對台軍售議題。
美國國務院1979年1月4日電傳東亞暨太平洋地區外交機構的總統備忘錄中也指出,美台之前有的國際協定與安排應繼續有效,美國所有法律、法規或命令提及外國、國家、州、政府或類似實體時,各部門與機構在解釋時,應適用台灣。卡特也在備忘錄中表示,會向國會提交有關美台人民之間非政府關係的立法請求。
台灣關係法生效 鄧小平抱怨
在這樣的基礎上,美國國會當年3月底通過台灣關係法。
這項於1979年4月10日卡特簽署生效、生效日期回溯至1月1日的美國國內法明確指出,美國政策包含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維持台海現狀,維持美台商業及文化關係、保障人權與台灣安全;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杯葛或禁運)解決台灣未來的作為,均會威脅太平洋和平與安全,美國將嚴重關切;以及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人民等。
美國通過台灣關係法,讓中國大為跳腳。根據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當年8月27日,鄧小平在北京接見美國副總統孟代爾(Walter Mondale)時,曾向孟代爾當面抱怨台灣關係法的通過,認為這讓蔣經國很得意,「連尾巴都翹起來了」。
中方覬覦雙橡園 40年後仍是台灣資產
中國也對台灣在美資產覬覦已久。美中建交談判期間與之後,北京多次向美方主張依循國際法,接收「蔣氏政權」在美所有資產的要求,包括當時作為駐美大使官邸的雙橡園。
時任國務卿范斯(Cyrus Vance)在1978年12月28日發給當時在台北處理斷交事宜的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電函中,清楚說明美方態度,認為台灣在美外館資產處理應透過法律途徑解決。
國務院的態度確認中華民國在美資產將依法處理,不是依中方要求「移轉」。之後的台灣關係法也確認,「不會去除、剝奪、修改、拒絕或影響,過去或今後台灣依據美國法律所獲得的任何權利及義務」。
這是已被美國內政部列為古蹟的雙橡園,在40年後仍是台灣所有的重要關鍵。
美中建交談判期間與之後,北京多次向美方主張依循國際法,接收「蔣氏政權」在美所有資產的要求,包括當時作為駐美大使官邸的雙橡園(圖)。(中央社檔案照片)
台美外交關係生變,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20多人團隊抵台後,車隊被激動的群眾砸雞蛋。(中央社檔案照片)
1979年時任中國副總理鄧小平(中)訪美,和當時美國總統卡特(右)同台。(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版權屬公有領域)
1978年12月16日,敵對近30年的美國與中國宣布建交,雙方都視為外交上的重大勝利。如今,美中關係卻籠罩在中國銳實力鋒芒陰影下,帶著步入冷戰的疑慮,尷尬地渡過建交40週年。
回想1970年代,美國與蘇聯的冷戰正熾,莫斯科勢力因美國在越戰的失利而伸入東南亞。於是,聯中制蘇成為華盛頓的重大戰略目標;至於中國,也亟欲突破被美蘇合圍的冷戰包圍圈,謀求戰略發展。雙方一拍即合,終能結束近30年的敵對狀態而建交。
但40年後,美中當年的頭號強敵蘇聯,早已土崩瓦解,繼承蘇聯大部分遺產的俄羅斯,國力不復當年。然而,中國卻藉由改革開放,不但走向世界舞台,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更以經濟實力為基礎,大舉擴張軍力及各種影響力,讓美國芒刺在背。
於是,1991年蘇聯解體後,沉寂了不到30年的冷戰陰影,在美中邁向建交40週年之際,悄悄地籠罩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兩大主角彷彿有從「美蘇」轉為「美中」之勢。
美國與中國建交之初,中國剛結束文革,全國百廢待舉。那時,美國開始接收大量的中國留學生,並向中國傳輸源源不斷的企業投資及活潑新穎的美式文化。進入21世紀,美國更引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讓中國經濟走進全球的發展軌道,進而有實力及機會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真正步入大國之林。
美中建交的前30年裡,美中關係整體而言仍是合作大於競爭的態勢。
可以說,美中建交的前30年裡,儘管中國出現了震驚全球的「六四」鎮壓事件、層出不窮的侵害人權事件。儘管美國將中國列為假想敵之一,以至於衍生美軍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美中軍機南海碰撞等事件。但整體而言,美中關係仍是合作大於競爭的態勢。
然而,美中建交後的第4個10年,局勢有了很明顯的轉變。
進入2010年代,中國開始對外露出鋒芒,特別是在周邊地區、對周邊國家改採強硬手段。加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12年11月上台後,高唱「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倡議「一帶一路」,且全面改採強勢政策後,美中之間的齟齬便明顯增加。
面對中國的鋒芒,美國歐巴馬政府2011年底提出了「重返亞洲」、「亞太再平衡」等制衡主張,卻一直只聞樓梯響。於是,中國第2年就給出了強勢回應。
2012年,中國先是從菲律賓手中強勢搶下黃岩島控制權;接著以日本將釣魚臺列嶼「國有化」為由,開始派遣海警船繞行周邊海域。幾年後,中國更在南海大肆填海造陸,且設置軍事設施,成為一座座海上堡壘。
一名美國駐北京的外交官,幾年前便曾在當地一個私人場合對此搖頭嘆息說:「這就是中國壯大後的『回饋』(feedback)。」
就是這樣的回饋,讓美國清楚意識到,中國不但意圖將南海、東海等近海視為「內海」,且不甘坐困在第一島鏈內,終究有一天要掙脫這具鏈條的束縛,和美國爭奪西太平洋、乃至於全球的霸權。
藉由壯大後的實力,除了軍事上,中國還藉由經貿、科技、文化、情報等手段,對美歐、亞太乃至於非洲、拉丁美洲,分別以不同手段強力施展「銳實力」,讓美國總算意識到,中國在21世紀中葉到來前終將取代蘇聯,成為美國的最大競爭對手。且更麻煩的是,中國想競爭的,不只是軍事而已。
2017年1月,被中國上下視為「好打交道的商人總統」川普入主白宮後,情況有了轉變,進而讓美中在2018年建交第40年,關係急轉直下。
川普上任之後,美國政府就在2017年12月正式發表「國家安全戰略」,明白把中國與俄羅斯並列為美國在軍事、經濟和資訊領域的戰略競爭者,更直指中國在意識形態和政治上,都是美國的「威脅」。
這個定位,開啟了美國對中國政策的轉變,美國政界、學界對中國的態度隨之丕變,對中國「對抗」頓成主流。這讓中國上下意識到,川普一點也不是個「好打交道的商人總統」。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向中央社記者形容,從白宮選擇美中貿易戰作為對中國的突破口就能看出,川普在對中國關係上,是個「殘忍的戰略家、精明的戰術家」,別再把他當成「很容易做成交易」的商人。
3月起,川普一步步地對中國加徵產品關稅,迫使中國在解決美中貿易逆差問題上讓步。至於中方,一開始還強硬地和美國較勁,實施對等報復,到後來連「對等」都拿不出來,無牌可打,不但傳出私下示弱,更不得不冷卻浮誇的自我吹捧宣傳。
然而,川普沒有收手。美國副總統彭斯10月4日發表的長篇演說,全面性地聲討了中國近20年來的各種負面行徑,不但被稱為「討中檄文」,更讓人憶起1946年3月5日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發表的「鐵幕」演說。
從此,美中步入「新冷戰」時代的說法不脛而走。但在中國,前幾年此起彼落的「中美必有一戰」論調,陷入鴉雀無聲,學者們更是口徑一致地否認美中將步入「新冷戰」。
儘管否認「新冷戰」論述,但走過40個年頭的美中關係,未來必然不會像過去40年那麼樂觀。
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向中央社記者預測,中美關係的變化會形成長期趨勢,未來10年會比較糟糕,要好轉不是很容易。理由是,美國無法接受中國的崛起,對中國的定位便從「有缺陷的合作伙伴」,轉為「競爭者」。
金燦榮認為,目前與美國在安全上對抗的有俄羅斯、伊朗,經濟上則有歐盟、日本,中國則是「兩個都占」,處境比較不利。所以,中國要先避免在對抗上「強出頭」,再設法把美國的矛頭引向別處,進而爭取與美國找議題合作。
時殷弘則指出,川普認為中國的威脅性超越昔日強敵俄羅斯。因此,儘管美中之間還達不到「冷戰」程度,但未來美中關係的「下行趨勢」會視情勢發展而顯現,中國應該有所因應。同時,中國也要謹慎地面對川普這位戰略和戰術高手。
12月1日,20國集團(G20)阿根廷峰會後的「川習會」,雙方協議暫緩加徵關稅,並在3個月內談出結果,否則美方就將依原計劃加徵關稅。協議讓中方在貿易戰中暫時喘息,中國官媒及學者為此口徑一致地表達肯定。金燦榮便說,這是劍拔弩張下的「鬥而不破」,表現出「兩國的成熟」。
然而,一名北京的西方外交官,事後私下向當地外媒打趣說,中方如今應該忙著構思「既應付得過去、又不能傷裡子、還得顧面子」的方案,去和美方談判。
美中建交40週年,不得不在相互對抗的陰影下及前途未卜的貿易談判中渡過,好不尷尬。
美國總統川普 (左2)入主白宮後,讓美中在2018年建交第40年,關係急轉直下。圖為2017年川普夫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2)夫婦參觀北京故宮。(檔案照片/中新社提供)
1978年12月16日,敵對近30年的美國與中國宣布建交,雙方都視為外交上的重大勝利。圖為1979年1月,首位訪美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左)會晤美國總統卡特(前右)。(檔案照片/中新社提供)
【40年後 回不去的美中關係】
「美中關係再也回不去了。」高齡95歲的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最近一次訪問中國,留下感慨臨別贈言,如今回不去的美中關係正是來自他1971年假腹痛、真訪中的歷史轉折點。
「四十不惑」,但美中邁向建交40年,雙方卻猜忌日深,美國前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日前在新加坡一場活動直言,若美、中無法解決歧見,世界恐面臨「經濟鐵幕」風險。
美中陷入新冷戰?事實上,回顧當年「美中關係正常化」的起源,背景就是美蘇冷戰。
季辛吉驚天密訪北京 尼克森隔年跟進
1960年代,看不到盡頭的越戰,讓美國反戰情緒激昂,二度競選總統的尼克森(Richard Nixon)打著「結束戰爭、贏得和平」旗幟入主白宮,看準中國與蘇聯關係急遽惡化決定「聯中制蘇」,對中政策由圍堵改為「接觸交往」(Engagement),由時任國安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操盤。
1971年7月9日,出訪巴基斯坦的季辛吉以肚痛為由甩開記者悄悄轉訪北京,消息傳出震撼政壇。根據美國歷史檔案,在北京烤鴨款待下,季辛吉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對周恩來承諾,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同時會隨著中南半島的情勢改善,逐漸自台灣撤軍。
1972年2月21日尼克森訪中。為脫離越戰泥淖,美國亟需北京協助,台灣地位岌岌可危。曾任洛杉磯時報(L.A. Times)北京分社主任的孟捷慕(James Mann)曾在著作中揭露,尼克森和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會談前就已寫下「拿台灣換越南」(Taiwan=Vietnam=Trade off)的紙條。
失意政壇時曾訪台,受蔣介石熱情接待的尼克森,在美中冷戰時代背景下選擇拉攏中國,對作為白宮主人的他來說,除了美國利益沒有什麼不能犧牲。
1972年2月28日,美中簽署上海公報標示開啟關係正常化進程,雙方反對任何國家在亞太地區尋求霸權,在台灣議題上,美中第一份公報仍各自表述,但邁向關係正常化是共識和方向,對中華民國而言,無法接受卻也攔不住。
美國對台政策 尼、季早規畫
1973年,美中協議在華府與北京互設聯絡處,季辛吉同年11月再訪北京,正值文革「批林批孔」、四人幫與周恩來鬥爭日盛之際,季與毛對談近3小時,季辛吉再次提出建交時間表,美方希望1976年前完成,毛澤東提出建交「日本模式」,要求美國須與中華民國「斷交、廢約、撤軍」。
尼、毛、季與周4人高來高去,互相吹捧,但更多爾虞我詐,美國檔案讓人看盡國際政治盡是利益交換的現實,關起門來,美國對中國腰更軟。
毛澤東不急統一 美國急想建交
1973年,毛澤東調侃當時深陷水門案的尼克森政府,當季辛吉面批評「這點屁事也引出這麼大的亂子」,季辛吉聽訓後,遭反對派痛批,他竟還回批美國反對派及媒體「暫時失常、以為在統治美國」。
毛澤東1973年底告訴季辛吉,台灣複雜難解,「我看難和平解決」,但中共可以等一百年。毛還說「都是一夥反革命份子,有什麼好急」,但美中關係不用一百年就能處理。
儘管後來尼克森下台、副總統福特(Gerald Ford)接任,1976年周恩來與毛澤東相繼病逝,四人幫倒台、文革結束,1977年民主黨籍的卡特(Jimmy Carter)上任,對復出視事力拚「改革開放」的鄧小平,雙方擱置對台軍售歧見,1978年12月15日華府與北京發表建交公報,美國宣布1979年1月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建交公報中,卡特政府不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也「認知」中國立場: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且直到美中建交7小時前、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Leonard Unger)才通知蔣經國。
不過1979年在行政部門主導、國會補強下,卡特簽署「台灣關係法」,明定美國會讓台灣獲得足夠自主防衛的軍需物資及服務,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決定台灣前途的舉措,美國都會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嚴重威脅。
美國對亞洲政策辯論 親中派長期主導
冷戰背景下「聯中制蘇」促成美中關係正常化,蘇聯垮台後,美中冷戰遺緒在跌宕起伏中發展至今。以季辛吉為首、力主交往的親中派雖然面臨不只一次挑戰,但仍牢牢主導中美台三方關係的走向。
天安門事件後,中美關係曾暫時受挫,但隨後在全球化浪潮下,美國爭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曾派駐中國的前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天安門事件後沒多久就鬆綁對中經濟制裁,更協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2001年,美國成功帶領中國進入世貿後,開啟美中關係黃金年代,但中國入世也成為華府如今探討美中關係的重要分水嶺。
昔助中國入世 今嘆養虎為患
老布希時代的美國貿易代表奚爾斯(Carla Hills)曾回憶,她在老布希敗選離任前曾問過談判對手、改制前的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部長吳儀「我能相信妳的改革承諾嗎?」
奚爾斯說,吳儀當時以堅定眼神及口問告訴她「妳可以百分之百相信我。」奚爾斯指出,中國2001年為加入WTO所做的降稅承諾,確實都有做到。
不過,入世後的中國是否繼續改革開放,華府中國專家答案多是否定的,現在親中派更成川普政府的眼中釘。長期擔任美中關係啦啦隊的美國商業團體,對當前美中關係也少有像當年為中國說項的熱情。
經濟崛起的中國沒走上美國寄望改革開放的道路,反在挑戰美國經貿利益,讓美中關係漸行漸遠。
40年相處,美中是否真像徘徊十字路口的夫妻?鮑爾森形容:「只有真正是夫妻,才好談離婚。」
國家利益擺中間 美中關係重新定位
鮑爾森出身華爾街,他認為美中不是真夫妻,而美中關係也不僅僅美中兩國而已,亞洲其他國家也涉其中。他不認為任何一個亞洲國家能承擔兩國「離婚」,也不想在「離婚官司」中選邊站,關鍵在即使中國經濟放緩,仍是世界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說到底,市場在哪,利益就在哪,套用19世紀下令發動鴉片戰爭、改變中國歷史的英國前首相巴默斯頓(Lord Palmerston)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對命運與美中關係緊密相連的台灣,絕對是點滴在心、前塵難忘。
中國正面臨改革開放「啃硬骨頭」的難題,川普此時強敲重打,為的是保護美國利益受公平對待。美中關係摸石頭過河40年來,這回能不能搬開大石,大半輩子享盡美中關係紅利的季辛吉在遲暮之年,懷念的是當年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深謀遠慮,把握歷史機遇。
季辛吉預見「美中關係回不去了」,這回不去的從前,能否邁向更好的未來,一心嚮往毛澤東的習近平,有無「爭朝夕、更爭千秋」的眼光,是關鍵。
1972年季辛吉(右1)陪同美國總統尼克森(右2)訪中,會見毛澤東(中)、周恩來(左)。(檔案照片/中新社提供)
尼克森(右)1964年訪台時,受到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左)熱情接待。(中央社檔案照片)
直到美中建交7小時前、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右)才通知蔣經國(中)。圖為安克志陪同蔣經國接見外賓,左為宋楚瑜。(中央社檔案照片)
【《台灣關係法》源自美棄台?】
中時電子報 記者呂佳蓉╱台北報導 2019年4月11日 上午5:50
國政基金會外交及國防組召集人林郁方10日表示,有《台灣關係法》的原因是美國拋棄中華民國,而有些人認為是「慶祝」《台灣關係法》,說實在這對我方而言是沉重的;他也說,蔡英文政府假裝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與美國的國家利益是100%吻合,但若說吻合,搞不好外交關係都要恢復,蔡英文總統如此認為,「但美國有這麼認為嗎?」
《10日為美國《台灣關係法》生效40周年重要的日子,國民黨智庫國政基金會在當天舉行「《台灣關係法》40週年:回顧與展望」座談會,前駐美代表沈呂巡、前駐美代表處政治組長鄧申生、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黃奎博等人均列席參加會談。
林郁方表示,對於《台灣關係法》,他感謝美國人民、當時學術朋友、以及在立法過程中的美國國會議員朋友,願意幫我方主持正義,通過該法給予台灣幾十年穩定的環境,但也要恩怨分明的指出,對於與中華民國斷交的卡特政府是不會感謝的,我方不是慶祝,而是有很多複雜的感情,卡特政府的無情是不會忘記。
台美利益不可能一致
話鋒一轉,林郁方直言,國與國之間,沒有兩個國家的利益是一樣的。他提及,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曾經說過,「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大陸攻擊台灣,美國要不要宣戰要由國會同意」,但阿米塔吉今天表現出很愛中華民國,以前與現在的說法明顯不同,因此不要認為美國與我方的國家利益完全一致。
我外交政策需要靈活
林郁方表示,他也曾詢問過前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台灣關係法》與《八一七公報》是否有矛盾之處,對方則回應他,這讓美國處理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時,美方的政策可以更靈活。「所以我方的外交政策也需要靈活」,林郁方表示,因為沒有兩個國家的利益是100%吻合的,我方得善用自身的智慧。
至於針對9日蔡英文總統以華府智庫會議稱,「會恪遵《台灣關係法》的精神,並確保台海永久和平」,林郁方說,《台灣關係法》是美國的國內法,是美國要恪遵,而非中華民國總統恪遵,講這個話是失格與不妥當的。
台美斷交40年來,過去6任美國總統奉行交往及不挑釁的中國政策,現在中美對峙,華府一整代中國通「覺醒」,認為過去誤判,如今「養虎為患」論當道。另外,美國國會挺台聲浪高漲,台灣也可能面對川普改變對台政策的變數。
台美關係無法迴避美中關係,美中關係起伏不僅牽動包括台灣在內的周邊國家,全球也接連受影響。過去美國兩黨輪流執政,但對中國政策有一定共識,對台政策也接近一致,如今美國總統川普打破長達半世紀的思維,台美關係充滿挑戰與機會。
台美關係靠外交官 川普上台是機遇
處理台美關係台灣多由專業外交官掌舵,斷交時任職駐美大使館政治組一等秘書的程建人曾多次陪同外交部次長楊西崑前往國務院談判。曾有美國國務院友人告訴他,雖然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但美台關係將會慢慢改善。他觀察過去近40年來台美關係的發展,認為確實如此。
程建人認為,台美關係逐步改善,但仍有上限。雙方關係發展受限於兩條平行線,上面是美中三公報、一個中國政策、美國不支持台獨,下面的線則是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
川普上台曾讓許多國安與外交官員認為是提高台美關係千載難逢的機遇。不過從川蔡通電、川普質疑一中到川普回到一中,非典型總統的善變讓兩岸官員都暈大浪。
程建人分析,美國歷任總統的對台政策都在兩條線之間發展,未超出這兩條線。舉例來說,川普與小布希政府的做法比較靠近台灣關係法這條線。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10月智庫演說詳細鋪陳美國對兩岸的態度,引起北京關切。華府反中氛圍相當明確,未來即使換黨執政也不會脫離這個方向,許多親台派建議機會難得,台方應提出軍售等要求,但也有要求觀望的聲浪。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打破長達半世紀的思維,使台美關係充滿挑戰與機會。圖為蔡英文(中)與川普通話。(總統府提供)
【美國在台海施展力量的餘地越來越小】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以及國務院、五角大樓都發聲明,指責解放軍戰機越過“台海中線”。最可笑的是,美國方面和蔡英文當局不斷打破台海現狀,蔡英文破壞了遵守“九二共識”這一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美國通過了“臺灣旅行法”,美國軍艦光今年以來就三過臺灣海峽,他們一直不斷破壞台海現狀,現在卻反咬一口,指責解放軍破壞了台海現狀。
當下的美國走了一條錯誤的台海路線,因為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就耀武揚威地對中國大陸揮舞臺灣這張牌。華盛頓高估了自己軍事力量對大陸的威懾力,也高估了臺灣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充當美國這張牌的意願,同時大大低估了北京開展反制的決心和能力,它正在把自己逐漸推入尷尬的局面。
民進黨拒絕承認一個中國,採取對抗大陸的政策,這是台海局勢動盪的根源。民進黨這樣做部分出於政治理念,部分是選舉策略,但這種激進政策能在臺灣政壇上持續多久是高度不確定的。華盛頓將自己的對台政策與民進黨的激進路線綁在一起,這本身就是短視糊塗的。
美國軍艦一再通過海峽,為何就不考慮解放軍會採取各種反制行動呢?如果說華盛頓認為中國會顧及同它的關係而不敢採取行動,那就是盲目自信導致了誤判。
中國雖然希望中美關係持久穩定,但也做好了中美在一些領域博弈和鬥爭會更激烈的準備。中國不會主動升級中美衝突,但為維護核心利益必將敢於鬥爭,在臺灣問題上尤其會這樣。
臺灣離中國大陸太近了,中國的各種資源都能使得上勁,而且我們的戰略決心非常雄厚。相比之下,美國應該攤開來認真數一數,它在台海地區的牌實在不多。如果在這裏來展示美國的力量,它一定又是選錯了地點、時間和對手。
解放軍可以有海空軍越過“台海中線”、飛越臺灣島,乃至將臺灣“黎巴嫩化”的各種選擇,這些選擇不必一定導致戰爭,但足以最終迫使臺灣當局修改激進政策。
美國總的來說很強大,但在台海,它又有多少選擇呢?它的軍艦來來回回示威,升級美台交流級別,大概也就這些了。如果美軍重新回到臺灣,直接觸犯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解放軍必將直接動手,那就將是另一個故事了。我們相信,臺灣當局沒有膽量接受美軍重回臺灣,因為他們知道那將是“台獨”勢力喪鐘敲響的時刻。
美國眾院外交委員會星期一又在提交涉台新議案,但美國國會的動作太多了,一旦台海博弈走向軍事領域,那些議案就全失去了意義。一次深刻的台海軍事對峙危機必將改變臺灣的政治格局,美國的“臺灣旅行法”等需要臺灣方面的激進當局承接,但那樣的基礎是存在變數的。
一些美國激進人士主張賣給臺灣更先進的飛機,這些更是打破台海現狀的危險行動。首先大陸會採取更嚴厲的反制手段,讓美台的損失都大於所得,此外美方休要高估臺灣軍隊的忠誠,美國賣給臺灣的先進軍事技術早晚都會落到大陸的手中。
美方也不要以為它可以在南海方向策應其台海行動,中國在南海目前也很克制,但如果美方威脅中國島礁安全,解放軍的大量戰鬥裝備可以一夜之間上島,最終讓美國偷雞不成蝕把米。
前幾屆美國政府的台海政策基本是謹慎收斂的。今天的美國政府如果沒搞清楚台海事務的複雜性就貿然在這裏鋌而走險,咄咄逼人,它勢必要為此付出代價。
上一篇:【淺析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與前景】
下一篇:【阿拉伯之冬 一 敘利亞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