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允許總統塞西執政至2030年】+【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簡介】+【對“埃及共和國”的粗識】
【埃及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允許總統塞西執政至2030年】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開羅電 據埃及中東通訊社(MENA)報導,埃及議會2019年4月16日以多數票通過憲法修正案,該法案規定將現任總統塞西的任期從4年延長至6年,並且可再連任一次。
如果該法案得到塞西本人的批准,並獲得民眾投票支持,那麼現行憲法將納入一條“過渡性條款”,規定“現任總統的任期為6年,並且可再連任一次”。因此,2018年當選總統的塞西在2024年任期結束後,還可以再次競選連任,並執政至2030年。
報導顯示,554名議員中有531人投票贊成該修正案,22人反對,1人棄權。
修正案還規定設立埃及議會上院,其中三分之二將由選舉產生,另外三分之一將由總統任命。
此外,修正案還規定軍隊的地位,並禁止未經最高軍事委員會同意任命規範部長。
按照埃及現行憲法,總統最多可以擔任兩屆總統,任期為四年。塞西2014年和2018年兩次贏得總統大選。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簡介】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阿拉伯語:عبد الفتاح سعيد حسين خليل السيسي,Abdu l-Fattāḥ Sa‘īd Ḥusayn Khalīl as-Sīsī, 1954年11月19日-),現任埃及總統、非洲聯盟主席。
塞西是一名埃及將軍,2012年8月12日他被總統穆罕默德·莫爾西任命為新一任國防部部長,同時兼任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主席,接替被解職的穆罕默德·侯賽因·坦塔維,現軍銜為元帥。2014年6月當選埃及總統。2018年4月連任。
生平
1969年他開始在埃及陸軍的步兵中服役,擔任指揮官。後來擔任北方軍區司令,軍事情報部門主管。他曾是最年輕的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成員。
2013年8月14日,塞西對穆斯林兄弟會支持者進行鎮壓,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2014年1月12日,埃及國防部長塞西公開表示可能競選埃及總統。《時代週刊》年度風雲人物網路票選第一的塞西,出席軍方活動時宣稱考慮參選總統,前提是人民要求他參選,而軍方又授權。1月27日塞西晉升為元帥。軍方隨後開會,批准塞西競選總統。
2014年3月26日晚,埃及軍方領導人塞西辭去國防部長一職,宣佈正式參選總統。
總統
塞西在2014年5月26日至28日的總統選舉中獲得96.9%的選票,當選為新一任總統,6月8日正式就任;成為穆巴拉克下臺後的第二位總統,也是繼穆巴拉克以後又一位出身于軍人的總統,他的上臺將埃及帶回軍人統治的政治傳統。塞西上臺後面臨高失業率和呆滯的經濟發展、社會的分裂和矛盾等多項挑戰。他表示將爭取“自由”、“社會公義”,“攜手合作”,“合作將走向繁榮富強”。
施政
2014年,為了削減財政赤字,埃及政府對糧食補貼進行改革,推行“麵包積分制”,民眾減少購買受補貼的食品可取得積分兌換其他食品,鼓勵民眾減少浪費。在改革前,由於有補貼的麵包價格比飼料更便宜,大量麵包被用於喂飼牲畜,而政府每年在食物補貼的開支超過40億美元。
2014年7月,埃及政府大幅削減對燃油的補貼。在此之前,在國際油價高企的環境下,埃及政府每年在能源補貼的開支高達220億美元。為增加政府收入,塞西政府向香煙徵收50%稅率的消費稅,提高酒類的消費稅率。
塞西于2018年埃及總統選舉成功連任。
學歷
1977年,軍事科學院學士
1987年,埃及指揮與參謀學院指揮與參謀課程
1992年,英國聯合指揮與參謀學院指揮與參謀課程
2003年,納賽爾軍事科學院戰爭課程,獲得獎學金
2006年,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爭課程
【對“埃及共和國”的粗識】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阿拉伯語: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於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國,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數派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蘭教什葉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國名
「埃及」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對古埃及的稱呼Αἴγυπτος(Aigyptos),英語作Egypt,法語作Égypte,拉丁語作Aegyptus。原型是古城孟菲斯Hekaptah的誤稱,意思為普塔神靈之家。阿拉伯語稱為米斯爾(مِصر Miṣr,埃及阿拉伯語作مَصر Maṣr),意為「遼闊的國家」,來源於亞述的楔形文字,《諸蕃志》譯作蜜徐籬,《瀛涯勝覽》譯作米息,《回回館譯語》中稱密思兒。古埃及語言中稱為Kemet ,與之相關的現代科普特語稱為Khēmi。
歷史
古埃及的歷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文明和文化知識在古埃及滅國後並沒有被傳承下來,直到現代才被考古學發現後重新被世人認知。雖然有許多考古遺址的發掘,人們對古埃及歷史的了解卻仍然非常有限。
公元前3100年出現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古埃及人就在尼羅河流域建立了自己輝煌燦爛的文明,巍峨的金字塔,信仰。詳細見古埃及。
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7世紀,斷斷續續被亞述、波斯、馬其頓和羅馬帝國征服。
公元4-7世紀併入東羅馬帝國。
公元7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入侵,建立阿拉伯帝國。640年,埃及完全被阿拉伯人占領,隨之開始阿拉伯化。至12世紀,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語,皈依伊斯蘭教,延綿數千年的古埃及文明被阿拉伯文明取代,當地的人們對於宏偉的金字塔與神殿雕像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1249年開始由馬木留克軍團指揮官統治。
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為鄂圖曼帝國的行省。
1798年-1801年一度被拿破侖佔領。
1882年被英國軍隊佔領。
1914年埃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1922年2月28日,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對埃及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權,埃及當局仍然是英國控制下的衛星國,按英埃政府間協議英國可以隨時為了保護英國在埃及利益對埃及出兵。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獲得真正獨立。1953年6月18日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
1954年,英國被迫同意分批從埃及撤軍,直到1956年英軍才全部撤出埃及,但仍然保持對蘇伊士運河區的事實治權。
1956年,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引發第二次中東戰爭,英國與法國、以色列組成聯軍,突擊控制了西奈半島與蘇伊士運河區,圍殲了多支埃及軍隊,並對埃及的多座大城市展開戰略轟炸以震懾埃及軍民。埃及被炸毀民房1萬多棟,炸死1000多人,受傷20 000多人。
1958年2月,埃及與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9月,敘利亞脫離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失去西奈半島。1970年,納賽爾去世,由沙達特繼任總統。1971年9月,改國名為「埃及阿拉伯共和國」。
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1982年埃及取回西奈半島的主權。1989年,塔巴亦歸還埃及。
1981年10月14日,沙達特總統於紀念贖罪日戰爭八周年的閱兵大典遭同情伊斯蘭份子的士兵槍殺,旁邊的副總統穆巴拉克僥倖躲過一劫,八天後在軍隊擁戴下繼任總統,從此埃及實行獨裁統治,一直處在戒嚴和緊急狀態直到埃及革命迫使穆巴拉克下台,軍方接管政權之後才解除。
自2011年1月24日開始,埃及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埃及革命,人民普遍對時任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現行制度及生活表示不滿,遂漸漸開始示威遊行,要求穆巴拉克總統下台並對埃及現行不民主的政治體系制度進行改革;期間穆巴拉克總統表示將不退任總統一職,但不參加2011年9月總統選舉競選六連任,由於總統堅持留任並不為人民接受以及期間發生槍戰人民遭槍殺,導致示威遊行範圍自解放廣場擴大到埃及多個省份並進行抗議、示威及靜坐。
2011年2月11日,副總統奧馬爾·蘇萊曼宣布穆巴拉克辭職,政權由軍方領導的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接管。穆巴拉克及其近親已搭直升機飛到距離首都開羅400公里,位於紅海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軍方掌握國家過渡政權。
2011年11月21日,根據外電報導,執政軍方最高委員會因政權移交速度慢,不滿的民眾再度走上街頭,要求軍方將政權移交給文人政府。衝突中有多名民眾死亡及受傷,新衝突逐漸蔓延到全國各地,軍方面臨強大壓力。11月24日,軍方出乎預料的表達歉意,表示軍方不會戀棧權位,之後的國會大選及總統選舉都會如期舉行。軍方表示現在交出政權「違背」民眾的託付,另一方面示威民眾則表示,若軍方不立刻下臺,他們決不會離開解放廣場。目前衝突雖暫時平息,但隨時有可能再度發生抗爭行動。
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1日,埃及分成三個階段進行了人民議會的選舉工作,結果伊斯蘭自由與正義黨領導的埃及民主聯盟獲得498席中的235席,成為議會的第一大黨派,極端保守的Al-Nour Party獲得107席為第二大黨,獲得38席的New Wafd Party是第三大黨。伊斯蘭政黨獲得超過三分之二的席位。
2012年6月14日,埃及最高憲法法院裁定人民議會選舉依據的選舉法違憲,因此下令解散新國會。6月17日,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公布了修正後的《憲法宣言》,此次修改共涉及8個條款,修正案限制了總統職權。
2012年6月24日,埃及最高總統選舉委員會公布,穆斯林兄弟會下屬自由與正義黨主席穆罕默德·穆爾西擊敗前總理艾哈邁德·沙菲克,贏得穆巴拉克下台後的首次埃及民主總統大選。8月2日,總理希沙姆·甘迪勒組建的新內閣正式上任。8月12日,總統穆爾西對軍隊高層做出重大人事調整,國防部長穆罕默德·海珊·坦塔維和軍隊總參謀長薩米·阿南分別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與西德基·蘇卜希繼任;同時宣布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於6月17日通過的限制總統權力的憲法修正案無效,公布的新憲法聲明從當天起生效;這項決定得到了軍隊的支持,此舉被認為是民選政府鞏固執政基礎的重要一步,軍官將逐漸退出埃及權力的核心,文官執政將成為埃及改革的方向。
2013年總統穆爾西發動修憲,以使埃及轉型為文官政府,威脅了軍方的既得利益。
2013年埃及爆發多輪示威,要求穆爾西下台。7月3日,穆爾西遭到以國防部長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為首的軍方罷黜和軟禁,由阿德里·曼蘇爾擔任臨時總統,軍方宣稱將會提早舉行國會和總統選舉,並修改憲法,目的是讓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成為總統。此後穆兄會的支持者一直堅持示威抗議活動以聲援穆爾西,抗議者與軍隊發生的衝突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埃及社會和局勢正面臨嚴重的挑戰。8月14日,埃及安全部隊在開羅兩處穆爾西支持者的營地展開清場行動,據報導行動已造成525人死亡和3717人受傷。穆兄會支持者的持續示威抗議和嚴重流血衝突事件,埃及社會也面臨著嚴重的分裂和對立局面。
2014年6月,塞西正式當選總統。
2015年,舉辦新的議會選舉,塞西及軍方的支持者當選議員,控制國會。
地理
埃及面積有1,001,450平方公里,疆域橫跨亞、非兩洲,當中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另外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埃及有著獨特的地緣位置:在陸路上,它連接亞、非兩洲;在海路上,透過蘇伊士運河及紅海亦連接了地中海及印度洋。所以有歷史紀錄以來,埃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現時埃及的西面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臨地中海。
埃及全境有95%為沙漠。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29米。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從南到北流貫全境,境內長1350公里,兩岸形成寬約3—16公里的狹長河谷,並在首都開羅以北形成2.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這兩岸的河谷及三角洲地帶,雖然只佔埃及全國總面積的4%,但卻是埃及99%的人口聚居所在。蘇伊士運河是連接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以及亞斯文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里)。
氣候
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型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沙漠地區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飛沙走石,使農作物受害。
四大地理區
埃及按自然環境而言,大致上可分為四大地理區:
尼羅河谷
埃及的面積雖有一百萬平方公里,但境內絕大部分均為黃沙無垠的沙漠,只有寬約十六公里的尼羅河谷及開羅以下的三角洲 ,才是一條綠帶,面積約為33700平方公里,僅為其總面積的三十分之一。但在此狹窄的綠帶上,卻居住了埃及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西諺所說:「尼羅河上午乾涸,埃及下午死亡」,確係實情。綠帶上每方哩有人口二千人以上,十分稠密。所有埃及的重要城市,均沿尼羅河分布。只有蘇伊士運河區為一例外。開羅以北,稱為下埃及(Lower Egypt),沿海有不少鹹水潟湖,如馬加特湖(Lake Maritt)、艾德庫湖(Lake Edku)、布如勒斯湖(Lake Burullus)及曼沙來湖(Lake Manzala)等,目前僅為沮洳湖泊之區,如仿荷蘭辦法,亦可能變為海埔地。英國著名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渲染了尼羅河一帶的綺麗風光。
西部沙漠
尼羅河谷以西稱為西部沙漠約占全埃面積的四分之三,西南角有亞琛基岩出露形成的吉夫基比爾(Gilf Kebir)高原,高約二千公尺,此再徑沙積的高原周圍僅有少數綠洲。沙漠北部有西瓦(Siwa)及卡塔拉(Qattara)石灰岩窪地,卡塔拉窪地低於海平面132公尺,內有鹹湖及沼澤,不能人居;由西瓦綠洲向南到吉夫基比爾高原間,有一大片沙礫及沙丘,稱為大沙海(Great Sand Sea),荒漠寂寂,不易通過。本區只有極少數的牧人居住在少數綠洲,以牲畜、穀物、菜蔬過自給自足式的主活,僅以少數的棗子及橄欖油向外交換日用工業品。埃及政府正在本區試鑽地下深水井,增加水源,以便容納大量人口,由尼羅河谷現已建有鐵路以通西瓦及卡爾加(Kharga)綠洲。
東部沙漠
尼羅河谷以東的沙漠區,稱為東部沙漠,本區地形複雜,有由亞琛基岩出露所成的紅海高地,也有切割的石灰岩高原,本區一般高度約600~700公尺,但少數山峰可達2100公尺。如沙葉布山(Gebel Shayeb)高達2380公尺。臨時性的河流自山區分向紅海及尼羅河谷入注,將山區切割成峽谷。本區因有山嶺關係,故水源情況較西沙漠區為佳,埃及牧人亦樂於在本區放牧。由於磷石及石油的開發,近年本區又形成一些礦鎮。
西奈半島
蘇伊士運河以東的一塊半島稱為西奈半島。西奈半島是一片多山的高原,北部為石灰岩高原,中南部為艾格馬(Egma)高原,高一千六百餘公尺,最高的凱瑟琳山高2629公尺,亦為全埃及的最高山。此山由火成岩及變質岩組成,呈現紅色。西奈半島西為蘇伊士海,東為阿卡巴灣,兩灣皆由斷層陷落所形成,阿卡巴灣曾於1967年被埃及短期封鎖,為當年六月以阿第二次戰爭的導火線,六天戰役結束,西奈半島全境被以色列軍攻佔。1982年埃及取回主權。
西奈半島亦為乾燥的沙漠區,北部年雨量約百餘公厘,南部尖端只有六十公厘左右。除牧人外,半島西部的烏木包格馬(Um Bogma)有錳礦,蘇爾、阿爾等地有油田,為埃及能源所在。
政治
永久憲法於1971年9月11日經公民投票通過。憲法規定埃及是「以勞動人民力量聯盟為基礎的民主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經濟上有「國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三種形式。
總統是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由人民議會提名,公民投票選出,任期4年(2011年前總統任期為6年),可以連任一次,擁有任命副總統、總理及內閣部長,以及解散人民議會,在特殊時期可採取緊急措施;在人民議會(立法機關)閉會期間,還可通過頒布法令進行統治。1980年5月22日經公民投票修改憲法,規定政治制度「建立在多黨制基礎上」;「總統可多次連選連任」,並增加了「建立協商會議」的條文。
人民議會(國會下議院)是最高立法機關。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議會的主要職能是:提名總統候選人;主持制定和修改憲法;決定國家總政策;批准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國家預算、決算,並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
協商會議(國會上議院)是薩達特總統於1979年提出建立並寫入憲法的。1980年11月1日,協商會議正式成立。委員共210名,其中三分之二由各階層、機構和派別選舉產生,其中一半應是工人和農民;三分之一由總統任命。根據憲法規定,協商會議是與人民議會並立存在但無立法權和監督權的咨詢機構。每屆任期六年,三年改選一半委員,可連選連任,亦可再次任命。協商會議設主席、副主席。2014年,埃及新憲法規定埃及議會實行一院制,協商會議由此被廢除。
外交
截至目前,埃及共和140多個國家建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法國和以色列等國均保持著友好的外交關係。埃及也是唯二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
目前埃及是聯合國、非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伊斯蘭合作組織等多個國際組織成員國。
與中國關係
1956年5月17日,埃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阿拉伯聯盟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同日中華民國政府宣佈與埃及斷交。30日,中國和埃及建交。2011年,埃及是中國在非洲的第五大貿易夥伴,2012年為第四大。2013年,雙方貿易額達102.13億美元。中國從埃及進口原油、液化石油氣及大理石等,而埃及則從中國進口紡織品和機電產品等。
軍事
埃及武裝力量(阿拉伯語:القوات المسلحة المصرية)是埃及阿拉伯共和國的軍隊,由陸軍、海軍、空軍和防空軍四軍種所組成,截至2015年有常備軍468,500人、後備役800,000人、4,624輛戰車、1,107架飛機和245艘軍艦,被認為是阿拉伯世界中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軍隊,世界軍力排名網“全球火力”於2013年將埃及的軍事力量排名為全球第14位、2014年第13位、2015年則為第18位,並在中東國家中僅次於土耳其和以色列位居第三。
埃及各軍區、機關、部隊受國防部長領導的國防部所指揮,現任埃及國防部長為西德基·蘇蔔希上將,其副手為總參謀長馬哈茂德·赫加吉中將,埃及總統則擁有埃及憲法所賦予的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地位。埃及軍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支軍隊,可追溯回西元3200年前古埃及第一位將埃及統一的美尼斯王時期,並歷經了法老時代、托勒密王朝、羅馬、伊斯蘭時代與近現代,現代埃及軍的雛型則起於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於1967年對進行現代化的改革。
埃及軍方與本國政治關係極深,亦時常加以干預,自1952年推翻法魯克一世的君主政體以來,一直居於權力核心地位,甚至被稱作是“國中之國”,君主體制後所有當選的總統都為軍人出身。在“阿拉伯之春”導致統治埃及30年的總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被迫下臺後,隔年穆罕默德·莫爾西上臺,但隨即又於2013年由陸軍元帥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領導的“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發動政變加以推翻,塞西本人後於2014年5月當選總統。
陸軍
埃及實際上並未有名為“陸軍”的組織,而是以編制稱呼,“陸軍”僅是形容其地面部隊的非正式稱呼,目前其陸軍共分作六大單位:第二野戰軍團、第三野戰軍團、中部方面軍、北部方面軍、南部方面軍和西部方面軍。陸軍是埃及軍隊中規模最大的軍種,約47萬現役和80萬的預備役軍人,是非洲最強大的陸軍。除了方面軍、軍團單位外,埃及陸軍另外管轄了特種作戰的“777部隊”、“999部隊”、“迅雷部隊”、“空降部隊”、海軍特種部隊和快速佈署部隊。
埃軍的裝備早期為從蘇聯進口的制式武器,後逐漸汰換為美式、英式、法式和中式裝備,目前有4,870輛主戰坦克、18,986輛裝甲戰鬥車輛和超過1,000門自行火炮、2,240門火炮、1,469門火箭炮。
埃及陸軍時常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演習,在1996年9月22日年的“巴德爾演習”中埃及軍便在一天時間內令第二野戰軍團、第三野戰軍團越過蘇伊士運河,並在6小時內轉移全部裝備的60%至西奈半島。在2014年5月10日又進行了更大規模的一次“巴德爾演習”,於27天內動用了軍隊所有裝備,動員規模是1996年演習的兩倍,其演習目的為強調陸海空三軍的作戰效率和作戰準備,確保對本土戰線的防禦。
人口
截止2010年1月,埃及人口數約為8155萬人(含220萬海外工作人員),人口增長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達到1.97%。
主要人種:東方哈姆族(埃及阿拉伯人、科普特人、貝都因人、柏柏爾人)占99%,努比亞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義大利人後裔和法國人後裔占1%。
埃及約有6成人口為30歲以下。穆巴拉克執政時期,埃及政府加強推動抑制人口增長的措施。穆巴拉克在2011年下臺,穆斯林兄弟會其後上臺執政,不再把控制人口增長視為重點工作,2012年埃及的出生率增至每千人32人,創下1991年以來的新高。
宗教
宗教傳統在埃及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埃及約90%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約1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的科普特正教、科普特天主教和希臘正教等教派。科普特正教為東方正教會中的一個獨立教派,埃及科普特人多屬於此教派。伊斯蘭公民社會尤其是非政府組織往往在其組織名稱中包含伊斯蘭、穆斯林等字樣,或者與伊斯蘭的文化、思想、歷史密切相關,如青年穆斯林協會(Young Men’s Muslim Association),清晰地表達了它要求在真主的旗幟下開展社會活動的願望,並以清真寺為基地。
語言
埃及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大多數國民亦視作母語;科普特語(由古埃及語演變而來)僅在埃及的科普特人基督教堂的儀式中使用。另外,英語及法語在大城市及旅遊區通用。
原始的埃及語(象形文字)在西元3-4世紀完全被科普特語(希臘字母變體)取代。西元7世紀後期阿拉伯穆斯林征服埃及後,阿拉伯語開始逐漸成為通用語言,而科普特語仍被廣泛使用。但科普特語在15世紀便已不再被使用於日常生活了,而後科普特語使用者全都改用阿拉伯語。
經濟
埃及經濟主要依賴於農業、石油出口、旅遊業,以及勞務出口。在2010年全國就業人囗方面,從事農業的占13.5%,工業占37.9%,服務業占48.6%。另外,有300萬埃及人工作在沙烏地阿拉伯、海灣國家和歐洲等地。埃及是世界重要的棉花產地和出口國。1970年建成的亞斯文大壩改變了尼羅河的生態,並影響了埃及的農業。
有專家認為,人口的急劇膨脹──或惡性膨脹的人口,超出了國家能提供的資源的限制,或者說是埃及社會的基本生存總需求,使可分配社會財富沒法切合,加以社會生產能力有限,是促使民眾參與街頭抗議的更主要、更本質的原因:1981年埃及人口只有3500萬,到2011年人口達到了8100萬(由於近1000萬人口出生後未登記,很多學者估計實際人口達9100萬),全國實際耕地5000萬畝占國土總面積不到3%。人均耕地只有0.55畝只相當於中國人均耕地1.37畝的40%,本國出產的糧食只能勉強養活一半的人口,缺口的糧食只能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埃及每年需進口小麥900萬噸,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進口國之一。大量貧困人口與大量失業青年成為埃及民眾不斷抗議和社會動盪的基礎,因此穆巴拉克政府儘管下臺了,「1.25革命」的四項要求(革命「四兄弟」)——麵包、自由、社會正義和人的尊嚴——除了自由外,其他都沒有實質性進展。
生活
埃及國內現代化程度頗高,有大量的外國企業投資,每年平均以4.5%至6%增長,但2010-2011年度只得2.6%增長,2010年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為6,539美元,但貧富懸殊問題十分嚴重,很多的經濟活動對國民的生活改善不足,所以國民的生活仍然很差。全國有40%(2007年埃及總人口約8290萬)的國民,每月的收入只有約六十至六十五美元的水準,部分人更依賴食物補助,情況大大影響埃及經濟,亦是2011年埃及革命的導火線之一。
農業
埃及的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2.92%,在氣溫的條件下,埃及農田可以一年兩穫。但是由於灌溉水源及地力(化學肥料少)的不足,主要施行二年三穫制。並採行輪種方式。一般的情形為前一年的十一月至翌年五月為乾季,種植耐旱的小麥、大麥,埃及品種苜蓿(Bersim)、豆類或洋蔥;六月至七月休耕,七月至十一月種植玉米,十二月至三月或使農田休耕或種苜蓿;第二年的四月至十月種植棉花為主,上埃及區亦種甘蔗者,三角洲區或種稻米。故在二十四個月中,農田僅休息4~6個月。埃及對於農田的利用,可說已甚充分。另一種的輪種方式:首年四月到十月種棉花,十一月到第二年的四月種小麥,五月到十一月種玉米,十一月到第三年的三月種苜蓿,在這種情況下,必需施用大量的化學肥料。才能維持高產量。
採礦業
石油為埃及礦產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石油產地原在紅海西岸,有蓋裏布(Ras Gharib)、洪加達(Hurghada)兩油田,但此區產量逐漸減少,新油田在西奈半島,有蘇爾、阿爾、貝蘭(BalaeenI)等地。西奈石油中多硫質,故須作去硫處埋,再行裂煉。
磷石主產於紅海西岸,以奎沙爾(Quseir)為中心;錳礦產於西奈半島西部;鐵砂主產在巴哈裏亞(Bahariya)綠洲,為含鐵成分50%的赤鐵礦。
文化
埃及目前共有七項世界遺產,包括六項文化遺產,一項自然遺產:
阿布米奈(文化遺產,1979年)
底比斯 (埃及)古城及其墓地(文化遺產,1979年)
開羅伊斯蘭老城(文化遺產,1979年)
孟菲斯 (埃及)及其墓地——從吉薩到代赫舒爾的埃及金字塔區(文化遺產,1979年)
從阿布辛拜勒神廟到菲萊神殿的努比亞遺址(文化遺產,1979年)
聖凱瑟琳修道院(文化遺產,2002年)
鯨魚穀(自然遺產,2005年)
旅遊
埃及旅遊資源豐富,原因是擁有長久的歷史,和神秘的文化,在2009年和2010年,埃及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中東地區(不含以色列)最多旅客到訪的國家,旅遊業為國家帶來巨額收入,成為國家經濟支柱之一。
開羅
開羅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埃及博物館(又稱開羅國家博物館)是瞭解埃及歷史的地方。館內設50多個陳列室,館藏文物共30萬件,卻只夠陳列出6.3萬件。埃及政府正在籌劃在吉薩大金字塔地區建立大埃及博物館,以便更好地方便遊客參觀瀏覽。
伊斯蘭開羅完好保存了中世紀開羅的城市和街道,因此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哈利利市場是非常受歡迎的旅遊集市。 這裡保存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清真寺,最著名的有:
伊本圖倫清真寺 / 蘇丹哈桑清真寺 / 戈裏清真寺 / 穆罕默德阿裏清真寺,位於薩拉丁城堡內 / 愛資哈爾清真寺
首都開羅也被稱為「老開羅」,歷史可以追溯到希臘羅馬時期,是開羅最古老的城區。
亞歷山大
著名的埃及豔後克麗奧佩托拉的宮殿據信就在該市旁邊的海底。
西奈半島 / 亞斯文 / 沙姆沙伊赫
沙姆沙伊赫依山傍海,是蘇伊士灣和亞喀巴灣兩條黃金海岸的交匯點,碧海、藍天、陽光、海灘,以及引人入勝的紅海珊瑚礁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為著名的渡假勝地。
古爾代蓋
古爾代蓋可以享受紅海的陽光與海灘。從洪加達可以乘坐渡輪去往西奈半島上的沙姆沙伊赫。
盧克索
南部古城盧克索的帝王穀、盧克索神廟及孟農巨像是必到勝地之一。
體育和運動
埃及在全非運動會上常常有傑出的表現,往往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在非洲體壇的領導地位突出。
在所有的非洲國家及地區中,埃及國家籃球隊保持著最佳成績記錄在世界盃籃球賽和夏季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