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1 15:43:53幻羽

《佛教界那塊"三生石"的故事》

 

                    《佛教界那塊"三生石"的故事》

三生石,唐代李源與高僧圓澤禪師相約來世相見的故事。借指前世姻緣,來世重新締結。出處:唐·袁郊《甘澤謠》: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往相訪,此生雖異性長存。

三生石上舊精魂

緣定三生的一塊石,多少人夢寐以求。前生今世的因果,或許沒人說得。三生石上舊精魂,倒是人格的魅力大些。

                  此石當襟可捫,石旁斜竹千根。

               清風不改疑圓澤,素質難雕信李源。

                  驅入煙中身是幻,歌從川上語無痕。

                  兩言入妙勤修道,竹院雲深性自存。

上面這首《三生石》詩系明代的袁宏道所寫,寫的是杭州靈隱與下天竺法鏡寺之間那塊"三生石"的故事。這則故事古老而傷感:話說唐時洛陽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其父名李橙。唐玄宗末年,發生安祿山之亂,李橙死於亂軍之手。李源見父親已死,悲痛萬分,複見世事紛擾,遂意仕途,發願父守孝,至死一不官二不娶妻。就到惠林寺隱居起來,漸漸地,發現寺中僧人圓澤頗有文才,人又純正,故結莫逆之交。閒時,兩人遊山玩水,追古尋幽,遣興抒懷,常有詩詞歌賦相和。

有一次,兩人同遊峨嵋山。李源本想從荊州沿三峽到峨嵋山。圓澤覺得這樣不好,認從首都長安斜穀路過去更方便。李源堅決不答應,說:"我已下決心謝人世,更無追求仕途的欲望,豈可再提到什京師長安呢!"

圓澤沉默良久,說:"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隨所願"於是兩人從荊州入四川。路過南浦(今重慶市萬州區)這個地方時,他們看見一位婦女,背負瓦甕在汲泉水。只見外穿舊衣,內著錦襠,身懷六甲的樣子。圓澤平靜地對李源說:"就是我要托身轉世的所在。"

李源不明白圓澤的話,忙問:"說什"

圓澤說:"這位婦人姓王,我本該成為她的兒子,已經懷了三年了,因我遲遲不來投胎,所以一直做不了母親,養不了兒子。今天然遇上了,看來已無法避。當念佛號助我速生。"

圓澤香湯沐浴後,對李源說:"我與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就此別過。三天之後,要到我投身的家裏來,那時正在新生兒沐浴。新生兒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時將以笑驗。還有請記住,十三年後,我們還會在杭州靈隱天竺相見。"

李源知道圓澤所說非妄,心生悲戚之心,不得不與圓澤訣別。圓澤說罷趺跏坐化了。那邊廂王姓婦女生下了兒子。三日後,李源依囑到圓澤投胎的家裏看他,果然,那小兒正被沐浴著,他見李源來,沖著他開嘴笑起來。

自從圓澤轉世後,李源無心去峨嵋山,返身隱居于惠林寺。於日升月落之間,十三個春秋過去了。李源不忘舊約,隻身從洛陽前往杭州,欲在靈隱天竺與圓澤相會。天竺道上,觀不盡誘人景色,聽不盡溪泉淙淙。但李源無心賞景,他只想看到前世的好友圓澤。邊走邊想:他能踐約?他還像自己那樣記住今天這個日子?他會不會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約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心心念念記著這個前世今生的約,圓澤會不會因隔了世而淡忘了呢?來到葛源亭畔,正在尋思間,只聽有人在隱隱約約地叫喊他:"李源,李源!"

李源循聲望去,只見澗水對岸,有一牧童,梳著菱髻,騎在牛背上,唱著竹枝詞,一見是他,便朝他揮手相喊:"李源,李源!"李源仔細一看,發現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圓澤,便知圓澤是的守約的。轉世牧童的圓澤坐在牛背上,對著他唱了一首竹枝詞: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用論。

                  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李源知道圓澤雖身是隔世之身,然舊日性情沒有變,一時間百感交集,晃似前世的圓澤朝他走來了,他問:"身體好"

圓澤笑著說:"李公,是個守信用的人!可惜的塵緣未了,我們無法再續前緣了,請繼續勤加苦修。"說完又唱道:『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唱罷,牧童拂袖隱入煙霞而去。

故事到此,然而止。餘音繚繞,悲淒哽咽。人世難得一知音,高山流水,心心相印。誰知在最不能離別的情況下,生生地永訣了。此情此意何以堪!何以遣!好不容易捱到十三個年頭,相約會面的日子終於來了,誰知此身已非彼身,一轉眼已成百年身了!人是故人,身已非他,話是故人語,卻淒涼難抑: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陰陽兩世人,自然走不到一塊。心嚮往之,而身不能至。一方隱入煙霞而去,另一方多了一層悲涼與傷感。三生盟約,卻只能一生受用!

有人看了這個故事,會問:明明是兩生,如何說成三生?有兩種見解或者說法:其一是,所謂的"三生",即指李源見的第一次是圓澤的本身,第二次見的是圓澤的後身,第三次見的則是圓澤化入煙霞而去的化身;其二是,李源與圓澤相見不過兩生,就是前身與後身。根據宋贊禪師的解釋,圓澤後來又比丘,故稱三生。這個解釋有些牽,但可列一說。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稱就這樣定了下來。

從這個故事來看,好象"三生石"這個名稱是從唐朝開始叫起來的。而其實,遠在此之前,就已存在了。南朝詩謝靈運曾寫過一首《三生石》詩,詩存於《靈隱寺志》,詩曰:

         四城有頓躓,三世無極已。浮歡昧眼前,沉憂貫終始。

         壯齡緩前期,頹年迫暮齒。揮霍夢幻頃,飄忽風雷起。

         良緣殆未謝,時逝不可俟。驚擬靈鷲山,想祗洹軌。

        絕溜飛庭前,高林映窗裏。禪室棲空觀,講宇析妙理。


這說明三生石在謝靈運時早就存在了,並非從唐朝開始。李源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太平廣記》載有他的事蹟。這則故事可能是後人根據佛因果輪回的實質,將石三生與李源的事蹟牽附在一起,演變出這一個故事來。如同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把兩個朝代的人或事牽到一塊兒,演化出一個千古悲劇來一樣。

原來的故事說的是兩位男人之間的深厚友誼與隔世之約。其實到了後來,三生石的意義已成情人間的盟誓證物了。一對有情人,站在"三生石"前,定會許下三生盟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願望是美好的,誓言是感人的,但海誓山盟如同窗前的浮雲,一轉眼就飄過去了。當一身孤寂再次來到三生石前,輕輕撫摸著那塊字跡模糊,經風歷雨的石頭,不就是撫摸自己心靈上因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而留下的傷痕!一段千古佳話,比附于一塊普通的石頭之上。而這塊石頭在亂草叢中,幾被枯葉覆蓋住。目四顧,一派蕭瑟,寒鴉點點處,無有人影。

是不是再也沒有人相信"三生石"的盟約了?是不是千古愛情沒有了可以踐約的所在——一塊普通石頭不足以動人心魄?是不是所有的"海枯石爛"成了"海誓山盟"的終結之所?當初圓澤化入煙霞,把李源十三年的美好期待都打破了:辛辛苦苦等待來的相見,卻是如此之結局!令人想起"相見爭如不見"的詩句來。圓澤唱著"卻回煙棹下瞿塘"就不知所終了,可見得有情人再見容易相處難。"問世間情
何物?直人生死相許。"許得幾世呢?恐怕連一世都難呢!

面對這塊普通卻不甚平凡的石頭,人們禁不住要問:人間的有輪回?情人之間有因緣之說?如若有,那,何以會在諾言面前了約;何以會情人反成了仇人?"三生石"的故事越精彩越迷離,後人的疑惑就越稠密。今人張春耘先生到過三生石前,回去之後寫了首詩:

                山前廟後獨愁索,哲學自己陷迷惑。

                不知前世誰是我,此生過後又何!

                生老病死痛折磨,更有相思無人說!

                人有一輩苦已多,堪三生踐約!

                三生石前問一聲,人間里修正果!

問石石不語,問山山無聲。惆悵東欄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明?於恍惚之間,一陣鐘聲剪空而來,不落言詮地劃破心中的迷團,好似佛祖從遠處傳來聲音:情是妄念,四大皆空,萬物皆無。

所以,面對三生石,說什便都是雲煙一了。

即如此,雨煙過往、法雲深深,靈隱三天竺法鏡寺後、蓮花峰下三生石旁,立一建築、名曰三生堂。那,三生石與三生堂,又會是樣的因緣際會呢?今人有詩歎曰:

三生石旁三生堂,前塵舊緣月入窗。無眠今夜亦無殤,三生石上見瞿塘。

瞿塘浮出三生石,明月映射明月光。前生後世如相問,悠然獨坐三生堂。

            

*奈何橋*孟婆湯*三生石*忘川河*彼岸花*

相傳過了鬼門關便上一條路叫黃泉路,路上盛開著只見花,不見葉的彼岸花。花葉生生兩不見,相念相惜永相失,路盡頭有一條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橋叫奈何橋。走過奈何橋有一個土台叫望台。望台邊有個亭子叫孟婆亭,有個叫孟婆的女人守候在那裏,給每個經過的路人遞上一碗孟婆湯。忘川河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喝下孟婆湯讓人忘了一切。三生石記載著前世今生來世。走過奈何橋,在望臺上看最後一眼人間,喝杯忘川水煮今生。。。 

傳說人死先到鬼門關,出了鬼門關,途經黃泉路,來到忘川河邊,便是奈何橋。橋分三層,上層紅,中層玄黃,最下層乃黑色。愈下層愈加兇險無比,裏面儘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生時行善事的走上層,善惡兼半的人走中層,行惡的人就走下層 。。。 

奈何橋上有孟婆,要過奈何橋,就要喝孟婆湯,不喝孟婆湯,就過不得奈何橋,過不得奈何橋,就不得投生轉世。凡是喝過孟婆湯的人就會忘卻今生今世所有的牽絆,了無牽掛地進入輪回道開始了下一世的輪回。
 
孟婆湯又稱忘情水或忘憂散,一喝便忘前世今生。一生愛恨情仇,一世浮沉得失,都隨這碗孟婆湯遺忘得乾乾淨淨。今生牽掛之人,今生痛恨之人,來生都形同陌路,相見不識。陽間的每個人在這裏都有自己的一隻碗,碗裏的孟婆湯,其實就是活著的人一生所流的淚。 

每個人活著的時候,都會落淚:因喜,因悲,因痛,因恨,因愁,因愛。孟婆將他們一滴一滴的淚收集起來,煎熬成湯,在他們離開人間,走上奈何橋頭的時候,讓他們喝下去,忘卻活著時的愛恨情愁,乾乾淨淨,重新進入六道,或
仙,或人,或畜。 

不是每個人都會心甘情願地喝下孟婆湯。因
這一生,總會有愛過的人不想忘卻。孟婆會告訴他:『你為她一生所流的淚都熬成了這碗湯,喝下,就是喝下了的愛。』來的人眼中最後的一抹記憶便是他今生摯愛的人,喝下湯,眼裏的人影慢慢淡去,眸子如初生嬰兒般澈。 

了來生再見今生最愛,可以不喝孟婆湯,那便須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或許會看到橋上走過今生最愛的人,但是言語不能相通,看得見看不見。千年之中,看見走過一遍又一遍奈何橋,喝過一碗又一碗孟婆湯,不喝孟婆湯,又怕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 

千年之後若心念不滅,還能記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間,去尋前生最愛的人。奈何橋邊有塊
石叫三生石,三生石記載著每個人的前世今生,石身上的字鮮紅如血,最上面刻著四個大字早登彼岸。。。 

                  今生已知前生事,三生石上留姓氏。

                  不知來生是誰,湯便忘三生事。


 
世上有一種藥叫
能使垂死之人不死,但卻不能活人。傳說世上還有一種藥叫孟婆湯能使人還陽,但卻令人忘卻過去。世上有一種草叫斷腸草會讓人恢復記憶,但也可致命,一旦服之三天之內必會暴斃而亡。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城市的邊緣開滿了大片大片的彼岸花,也就是曼珠沙華。
的花香有一種魔力,可以讓人想起自己前世的事情。守護彼岸花的是兩個妖精,一個是花妖叫曼珠,一個是葉妖叫沙華。他們守候了幾千年的彼岸花,可是從來沒有見過面,因花開的時候,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他們瘋狂地想念著彼此,並被這種痛苦折磨著。終於有一天,他們決定違背神的旨意偷偷地見一次面。

那一年的曼珠沙華,紅
豔豔的花被惹眼的綠色襯托著,開得格外妖冶美麗。神怪罪下來,這也是意料之中的.曼珠和沙華被打入輪回,並被詛永遠也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在人間受到磨難。從那以後,曼珠沙華又叫做彼岸花,意思是開放在天國的花,花的形狀像一隻只在向天堂祈禱的手掌,可是再也沒有在那個城市出現過。這種花是開在黃泉路上的,曼珠和沙華每一次轉世,在黃泉路上聞到彼岸花的香味就能想起前世的自己,然後發誓不分開,在下一世再跌入詛的輪回。 

相傳以前有兩個人名字分別叫做彼和岸,上天規定他們兩個永不能相見。他們心心相惜,互相傾慕,終於有一天,他們不顧上天的規定,
偷偷相見。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他們見面後,彼發現岸是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子,而岸也同樣發現彼是個英俊瀟灑的年,他們一見如故,心生愛念,便結下了百年之好,決定生生世世永遠廝守在一起。結果是註定的,因違反天條,這段感情最終被無情的扼殺了。天庭降下懲罰,給他們兩個下了一個毒無比的詛然他們不顧天條要私會,便讓他們變成一株花的花和葉子,只是這花奇特非常,有花不見葉,葉生不見花,生生世世,花葉兩相錯。 

傳說輪回無數後,有一天佛來到這裏,看見地上一株花氣度非凡,妖紅似火,佛便來到前面仔細觀看,只一看便看出了其中的奧秘。佛不悲傷,也不憤怒,他突然仰天長笑三聲,伸手把這花從地上給拔了出來。佛把花放在手裏,感慨的說道:『前世們相念不得相見,無數輪回後,相愛不得廝守,所謂分分合合不過是緣生緣滅,身上有天庭的詛,讓們緣盡卻不散,緣滅卻不分,我不能幫解開這毒的語,便帶去那彼岸,讓在那花開遍野。』 

佛在去彼岸的途中,路過地府裏的三途河,不小心被河水打濕了衣服,而那裏正放著佛帶著的這株紅花,等佛來到彼岸解開衣服包著的花再看時,發現火紅的花
噎變做純白,佛沉思片刻,大笑云:『大喜不若大悲,銘記不如忘記,是是非非,怎麼能分得掉呢,好花,好花呀。』佛將這花種在彼岸,叫曼馱羅花,又因其在彼岸,叫彼岸花。
 
可是佛不知道,他在三途河上,被河水褪色得花把所有得紅色滴在了河水裏,終日哀號不斷,令人聞之哀傷,地藏菩薩神通非常,得知曼馱羅已生,便來到河邊,拿出一粒種子丟進河裏,不一會,一
更勝之前的花從水中長出,地藏將拿到手裏,歎:『脫身而去,得大自在,何要把這無邊的恨意留在本已苦海無邊的地獄裏呢?我讓做個接引使者,指引他們走向輪回,就記住這一個色彩,彼岸已有曼陀羅,就叫曼珠沙華。』 


曼陀羅華(mandarava——白色彼岸花。
曼珠沙華(manjusaka——紅色彼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