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4 10:33:35幻羽

※如何打入參禪悟道機緣※

“如何打入參禪悟道機緣”的图片搜索结果 

                        ※如何打入參禪悟道機緣※

◎六祖大師在黃梅得法後的機緣如何? 

六祖大師是禪宗的一代宗師,對中國文化貢獻很大。他對於佛學的闡明,禪學的修證,尤其後來把很多究佛法的飽學之士攝受在其門下,使禪宗在中國佛中更是一枝獨秀,展現輝煌的成就。

說到六祖大師,他本來出身寒微,是以柴維生的樵夫,後來由於善根深厚,所謂風雲際會,而于黃梅五祖座下開悟得法,成一代大師。 

開悟後的六祖大師,回到韶州曹侯村。當時有一名儒士劉志略,對六祖大師十分恭敬有禮。劉志略有一位姑母是比丘尼,法名無盡藏,時常誦念《大涅盤經》,六祖一聽就知道經文的妙義,於是替他講解說明。無盡藏比丘尼便拿著經卷請問經文字義,六祖大師說:要問甚道理,可以問,經本我是不看的,我不認識字。

無盡藏比丘尼心想:這個人字且不認識,那裡能理解經中的意義? 

六祖大師知道的意思,就說:諸佛妙義,不關文字。

無盡藏一聽,非常驚訝,即刻改變態度,對他刮目相看,並且遍告裡中耆德說: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所以,後來陸續有韶州的法海禪師來跟六祖討論即心即佛的問題;洪州的法達法師來討論《法華經》要義;壽州的智通來討論唯識要義;信州的僧智禪師來討論如來知見的問題;廣州的志道禪師來討論涅盤三昧的問題等,六祖大師儼然已成了當時學術界的中心。 

所以,過去大家一直以六祖大師是一個柴的樵夫,是一個不識字的人。其實,六祖大師並非不識字,相反的,六祖大師不但在禪學的修證上有所體證,在佛學義理上,他也能發揮深奧微妙的道理。他講《涅盤》、《法華》、《唯識》;他對《金剛經》、《維摩經》、《楞伽經》、《楞嚴經》、《梵網經》等,也都有很精到的究。

因此,雖然在《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確曾自稱是一個不識字的人,但這只是六祖大師自謙的言辭,不可以因此把他當作不識字,沒有學問。當然,學問在六祖大師而言,並非如一般學生從書本上認字、求知識;六祖大師並不是心外求法,而是心內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是枝末,心才是知識的根本,義理的泉源,智慧的寶藏;只要心裡一悟,
是無所不通,無所不達。

因此,六祖惠能大師後來能成一代宗師,並且引度了許多對他一生關係重大的弟子,如原行思禪師、南嶽懷讓禪師、永嘉玄覺禪師、河北智隍禪師、荷澤神會禪師等。由於這許多各方聞風而來的學者紛紛歸投六祖門下,使得六祖南宗頓的禪法能在唐朝時代大放光芒。尤其,原行思禪師與南嶽懷讓禪師如同六祖的左右手,這兩大弟子後來更發展出五家七宗,使禪宗的弘揚達到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六祖大師的一生,雖然遭遇迫害,災難不斷,可以說集榮辱、譽、災難、恭敬於一身。不過,得道的人跟一般未得道的人畢竟不一樣,沒有道行的人在災難、傷害面前,他就屈服、失敗了,可是六祖大師越是受到傷害,越是崇高;越是遭逢打擊,越是成就。所謂沒有黑暗,那有光明?沒有罪惡,那有善美?正因災難重重,誹謗不斷,反而幫助六祖大師弘揚禪學,闡揚佛法,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
 

◎甚叫做即心即佛?  

《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和眾生的不同,只在於心的迷悟之間。一念不覺就是凡夫,一念覺悟就是諸佛,所以說迷即眾生,悟即佛

六祖大師和法海禪師談論即心即佛的問題,其實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六祖大師的徒孫馬祖道一禪師,他繼承六祖大師的道統,凡是有人來請他開示佛法,問他甚是佛法,他總是一句:即心即佛。

後來有人問他:老師!你怎麼跟人說法都是一句即心即佛呢?

馬祖道一說:我告訴,小孩子哭,不得不拿個乾給他吃,這樣子給他有個安慰!

這人再問:假如小孩子不哭了,你怎麼說法呢?

馬祖答說:那時要說非心非佛

到底即心即佛是呢?還是非心非佛是呢?其實,都是一個東西。有時候,我們從肯定上來講,就是即心即佛;有時候則從否定上來認識非心非佛;佛非心,心非佛,因佛不是妄心,妄心當然不是佛。

在《趙州錄》裡說:即心就是有限量的,非心就是無限量的。假如有人問:如何是佛?”“無心就是。”“如何是心?”“佛在就是。在《大乘贊》裡也講:如果不解即心即佛,就如同騎驢覓驢我們騎在驢子身上,又在找驢子,不知道自己的驢子在那裡?下了驢子以後,喔!我的驢子在這裡。如同一些人,常常把眼鏡戴在頭上,卻又到處找眼鏡。凡夫眾生騎驢覓驢的多得是,如果能認識驢子,那就是即心即佛

所以,《心王銘》說:了本是心,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觀自心,自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傳心法要》也一再指示我們:佛者,就是眾生心。《大乘起信論》更說:是大乘?眾生心就是大乘。 

住在陝西的無業禪師,初參馬祖道一禪師時,由於相貌魁偉,聲如洪鐘,馬祖禪師一見即取笑他道:巍巍佛堂,其中無佛。

無業禪隨即作禮,恭敬說道:三乘文學,自信粗窮其旨;但禪門即心即佛,實未能了。

馬祖禪師見他來意誠,就開示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不了時,即是迷,了即是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

無業禪師問:心、佛、眾生外,更有佛法否?

馬祖禪回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豈別有佛法?如手作拳,拳空如手。

無業禪師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馬祖禪師答道:祖師今何在?且去別時來!

無業禪師不得已,告辭出門,馬祖禪師隨即叫一聲:大德!

無業禪師回首。

馬祖禪師問:是甚

當下無業禪師跪下禮拜,哭訴道:本謂佛道長遠,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

學佛修行,說遠,須三大阿僧只劫;說近,當下即是。如懷璉禪師說:古佛堂中,曾無異說;流通句內,誠有多談。吾人心外求法,忘失自己,勞動諸佛祖師千說萬說。如同法海禪師不明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因此六祖大師告訴他: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說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終於言下大悟,因此說偈歎道: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佛和心的關係,並不是要等心滅了,才有一個佛出來;只要把妄心歇下,那就是佛。因此黃檗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我們不要把心和佛分開來,心和佛分開就是凡夫,就是眾生。如果我們能把心跟佛調和起來,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則當下我們與三世諸佛又有甚兩樣呢?

~∴~∴~∴~∴~∴~∴~∴~∴~∴~∴~∴~∴~∴~∴~ 

◎轉識成智

智通禪師曾請六祖大師他講說四智的意義,六祖以偈回答:大圓鏡智性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意思是說,如自性離諸塵染,淨圓明,洞徹內外,如大圓鏡,洞照萬物,所以說大圓鏡智就是性淨體;如來觀自他一切平等,以平等性智隨眾生的根機示現開導,令眾生悟證自性。此平等性智是由無所滯礙的心體流露出來的,所以說平等性智心無病。如來善觀諸法的自相共相和眾生根性樂欲,而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令眾生開悟,叫做妙觀察智。此智是于應機接物時,能頓時觀察明瞭,不假功成,不涉計度,不起分別,所以說妙觀察智見非功。如來成就其本願力所應作事,叫做成所作智。此智慧令諸根隨事應用,悉入正受,如鏡照物,不昧現狀,完成任務,所以說成所作智如同圓鏡。八識中的前五識和第八識,必須要到成就佛果時,才能轉成所作智和大圓鏡智,所以說五八兩識果上轉;八識中的第六識和第七識,在眾生因地中時,就可以先轉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所以說六七兩識因中轉,不過,五八果上轉,六七因地中轉,只用轉名言而非轉實性體,如果在心悟得轉時,不留餘情,則我人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雖然外緣繁雜多起,而心卻常處在定中。

唯識,就是佛的心理學。經雲: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說明三界之內,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若無心識的了別作用,即無世間萬法的存在。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用心,對於周遭的一切,必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三界之內,一切萬法,唯有心識才能認識。唯識,就是講到心識變現萬法的問題。

講到唯識,首先我以三首偈語來說明八識,讓大家認識八個心王:

 “五識眼耳鼻舌身,心識能合又能分,末那傳達作使者,賴耶如山似海深。”“賴耶幕後主人翁,指派末那作先鋒,心居中樞總指揮,五識活動如追風。”“兄弟八人共一村,村中諸事各持分,五個出外作買賣,心識居家獨自尊。眼觀耳聞鼻作探,舌味身觸心難安,末那執我作傳達,賴耶罪福能堪。

這是說我們人有八識:眼睛看到黃赤白、長短方圓一切物質,就分辨、認識,這是眼識。耳聽到聲音,就會辨識好聽的聲音、難聽的聲音,這就叫做耳識。鼻子嗅到香臭,就會生起好惡之心,這是鼻識。舌頭嘗到的鹹淡、酸、苦辣,就生了別作用,這是舌識。身體感觸到軟硬、冷熱,也會生起分別作用,這就是身識。心裡追憶過去,或是憧憬未來,或是對現前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等,生認識、了別的作用,這就是心識。

眼、耳、鼻、舌、身、心,稱六識。第七識,稱末那識,是自我意識的中心,吾人一切自私的想法,與貪婪、倨傲、固執己見等惡習,全是由發起;第七識能把前六識——眼、耳、鼻、舌、身、心所造作的,不管好與不好,統統傳送給第八識,猶如郵差,因此又稱傳達識。

第八阿賴耶識,又叫做藏識。阿賴耶識如同一座倉庫,不管好壞、善惡的種子,第八識一律將含藏起來,將來發起現行,就是受苦、受樂。所以,世間一切幸與不幸,都是我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心動念之間所造作的善惡業所決定的,也就是善惡業果,自作自受。

心識就是我們自己生死的根本。我們的身體死了,眼睛、鼻子、耳腐爛了,但是有一樣東西卻不滅亡,那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識。這一個心識是流轉生死六道輪回的本體,有時候轉世成人,有時候出生牛,儘管形象不一樣,但是心識只有一個,沒有不同。因此,我們在世間上所做的好事、壞事,所擁有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到最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只有隨著第八識所含藏的善惡業去投胎受報。所以有謂去後來先作主翁,指的就是第八識。

經云:心生則萬法生,心滅則萬法滅。”“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世間上的一切萬事、萬物、萬象,都是唯心所造作的。心就好像一個工程師,他可以建築高樓大廈,無中生有。心好像一個藝術家,他能畫出房屋、山水、花卉等一切景致萬象。我們的心所想要的,往往因心的力量,就能變現,就能發揮力量。例如,動物當中,有一種動物有保護色,它為了求生存,心的力量就能使色變化。又如一個人如果心裡淨,不斷觀照道德,慢慢地,氣質也會變。心的力量,其大無比。

~∴~∴~∴~∴~∴~∴~∴~∴~∴~∴~∴~∴~∴~∴~

有一位旅人出外行商,跋涉於崇山峻嶺之中,一不小心,掉入黑暗的洞窟裡,荒山僻野,人煙罕至,眼看自己將埋骨在這裡,商人心急如焚,兩眼命望著洞口,直想:要是我能飛就好了!要是我能飛就好了!想著想著,心中無一雜念,忽然身子果飛升到洞口外了。這就是心的力量。 

又例如,有一個醫生,想瞭解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於是做了一個實驗:他到監獄裡找了一名死刑犯,對他說:已經被判處死刑了,頭或槍斃的死法都非常痛苦。現在如果我為你打一針,慢慢地抽血,血抽完,就會自然安樂地死去,願意

死囚一聽,馬上應諾,上床,接受醫生的安排。兩眼先被幪起,手臂上紮了一針後,立刻就聽到血一滴滴地滴在桶子的聲音。醫生湊近死囚耳畔,不時地告訴他:唉呀!的血已經抽出五分之一了,上已經失去血色了。”“唉!現的血已經抽出五分之四了,色完全慘白,快要死了!

死囚緊閉隻眼,聽著醫生的描述,心想:我的血快要流乾了,我就要死了。

忽然覺得自己頭暈目眩,身體漸漸虛弱起來。死囚就在自己那殷紅的血液慢慢乾竭,生命漸漸枯萎的想像中,無疾地死了。事實上,醫生並沒有抽出死囚的血液,只是在死囚的耳旁邊放置一個水桶,並且接了一條水管,水流入桶中,發出滴答滴答的響聲,彷佛血液答答的滴落聲,而他自己把聽到的一切暗示,在心中造成一幅宛若實的景象,他完全被自己心識的作用影響了。

因此,我們不要小看這個心,心能升天、成佛,心也能讓我們下墮三塗惡道;我們的心蘊藏無限的寶藏,能變現種種的東西,宇宙萬法本來是如如不變的,但是心識一起了分別,一切山河大地在藏識裡的變現就不一樣了。

這些事例,都是說明唯心、唯識的意義所在。心不動,一切法不動;心不生,一切法不生。所以《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心裡變現出來的,如果我們的心識不起,也就不會有萬物的現起。所謂了身何似了心修,了得心息身不愁,若心身自了了,身心何必更縫合。只要我們的心了知無心處,一切自然無法說。無心就是一切心,無心就是佛心。所以,我們的心,有時候是心不現,妄想、煩惱的心倒反而倡狂作亂。因此,我們的心,平時因沒有好好的修心,我們起高樓大廈,只是給我們的身體居住,好的沙發、好的床鋪,只是給我們的身體享受,我們沒有好好的照顧自己的心,正如現在的少年,有的人沒有受到好的家庭育,就生出種種的問題。我們的心沒有好好的修養,因此心就變壞,就起了妄想,致使心不能現前,反讓妄心亂動。

~∴~∴~∴~∴~∴~∴~∴~∴~∴~∴~∴~∴~∴~∴~

講到修心,我們的心究竟住在那裡呢?我們的心有時候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裡,其至住在五趣六道中,但是成佛作祖,更要靠我們的心,所以,學佛要修心,要讓我們的心安,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如果我們的身心能自在平安的話,不必一定要住甚高樓大廈,即使茅屋陋室也如法界之寬;雖然斗室小屋,也如天地之大。

所以,古人說: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只要我們能把身心安住在道德、慈悲、智能、利人的上面,安住在般若中道裡,安住在佛菩薩的境界中,
還須要再去往生其的世界還要另外去找甚佛國淨土?當下就是的佛國淨土,佛國淨土就是從的心識裡就可以顯現;我們參禪,所以要用心,也因心能生出一切法。所以,我們要創造美好的世界,創造美好的人生,不妨先讓我們大家人人都擁有一顆禪心開始。

禪,能放下的地方,當然要放下;能提起的時候,自然要提起。如佛陀,食時,著衣持,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飯食訖,收衣,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就是六度的生活,他在食時、著衣、持都是禪定,入舍衛大城也是禪定,敷座而坐更是禪定,可以說,食衣住行、行住坐臥,都是智能,都是禪定,都是六度的妙用。所以,六祖大師無論傳衣也好,不傳衣也好,無論說法也好,語默動靜也好,可以說,他所表現的,都是一種祖師禪,都是他的道。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