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5 14:27:25幻羽

【人性資質機緣異~幾載春秋誰識得?】

相关图片 

                  話說修行一筐  各各宗行道觀

                  人性資質機緣異  恰能意會入心聞

                  幾載春秋識得  晃悠閒蕩已無痕

                              *幻羽*題


“修行觀”的图片搜索结果

好多人誤以透過學習佛法、祖師大德的經典文章,僅憑經典及心性修行就有機會得道成佛;殊不知沒有經過萃煉(煉功打坐)、魔考(心性考驗)、印證(把所學的經典理論,落實在自渡渡人當中),凡未達到以上種種階段者,其實都是種表象的基礎學修而已;好奇心與嚮往而去尋師訪道虛心求,被誤認是一種貪求神通的妄念,這就是見地不

在六道輪迴的眾生們,都要知道『人身難得』!

所謂一世論就是認物質世界乃是唯一的實,而人生不過是個體存活的這段期間而已,一旦死亡便「一了百了」,一般唯物主義者多持這種觀點;然而也有不少學者卻以永恆的觀點來看待生命,認人短短的一生並不是我們存在的開端,而是永恆時間中的一個瞬息而已,佛的觀點亦是如此;因此調所謂「三世因果」〈亦即前生、今世與未來〉的存在,認所有的眾生都有一個永不消滅的靈魂存在〈眾生會死的只不過是他的肉體部分而已〉,而且每一次的出生均以不同的身體,甚至以不同的族類來轉世和輪迴〈眾生以造業、果報的類別,可在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生六道中生死輪迴〉我們稱之六道輪迴。

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的道理,認一個人今生今世一切的遭遇,不管是好是壞、是福是禍,與其過去〈包括前世〉所種的業因關係極其密切,所以有恩者必報恩,有仇者必報仇,有債者必還債,害人者終必被害;因果之間如影隨形,永難逃避〈除非事後努力行善以贖前愆,加以彌補〉。然而要接受這種觀點,事實上頗不容易,一般人大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體驗,甚至一再地付出很大的代價,最後才能逐漸領悟出這種道理,這就是輪迴「人道」所必須經過的路程。

六道輪迴、三世因果,只要是有其生命皆有靈,這是宇宙不變的定律,無論學禪也好,學密也好,學淨土也好,學修之人在學術上,經過歷煉、參悟的極其少數,更何況要在實事上能求證到的,更是難上加難——這是得我們反省的地方。

佛法道理談得頭頭是道,卻沒有深入究靈性(自性)。若是自己的奇經八脈打通了,三脈七輪打通了,又比如已經有神通了,這些現象都是經過內觀、內煉、內證的過程,若是沒有累世的修行基礎,對沒有辦法一世成就!

正的修行,必須經歷修實證,達到金線接引、天人合一之道,而不是經典文字之學修而已。正的行願就是─認主歸宗之後,才正開始行使天職願力!

我們平日煉功、打坐,不能進步呢?大家一定以是方法不對,才無法精進、提昇,不能入定?是因心性沒有轉變。

相关图片 

只憑著佛學理論的人在經典文字上鑽,是無法正參悟及證道的,對於生命根源沒有掌握住,無論如何用心學修也無法證得聖人之境界。

煩惱不離生活,菩提也不離生活,生活能引生煩惱與菩提。煩惱當下覺悟─煩惱即菩提,離煩惱無菩提。

菩提由煩惱中淨化而得,這就是煩惱與菩提間微妙之關係,煩惱即菩提!若能正觀深入,即能入道。

菩提─乃斷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

修行不與中道法門相應,始終不得菩提,皆是門外漢,與佛道無緣,修行若是不能離開現世的生活環境,不得另尋他處以安心,則應以客觀的對待周遭的人事物,而得正等正覺。

正等是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宗派皆平等。

正覺瞭解這一切的實相,不執著妄相,心不向外求。

《維摩經》云:煩惱即菩提。”把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菩提是由我們在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所得的覺悟心境。

但是我們的心總在不知不覺中,跟隨著煩惱在轉、在波動著,修行人如何才能修煉到“心不隨境轉,由心來轉境”,這才是真正的真功夫啊!

“修行觀”的图片搜索结果

念誦、止觀、慧行這三部功行是修行用功的三部曲。也是次第生起的全套的功行。

念誦

念誦就是把自己選定學修的經論儀軌定日課,每天念誦,不斷熏習,誦熟了即用以在止觀中而起思慧觀照的功能。

止觀

止觀是第二步在定中修的行門。止,是止息妄想、制心一處,也就是。息心靜止了,從寂靜心中運用起如理作意的觀照功能,就可拿念誦中習熟了的法理來微密觀照。觀照功深心更凝寂,是妙止。因妙止的功力,使觀力更加精湛勝利,是妙觀。這樣止觀雙運,相互引發,相資進深,就是修習止觀。

慧行

第三種慧行,是在當定以後,在一切時、一切處的行動作中,身口意三業隨智慧行,時時與菩提相應,而遠離煩惱習氣及諸惡業。分開來說,有認識境界慧行,對治煩惱慧行和大悲慧行。

在歷境應緣中,隨時隨地都能覺了,何是貪欲的境界現前了,何是嗔惱的境界現前了……常能保持著明鑒覺了的醒的覺慧而不墮入或迷著於境緣中,這就是認識境界慧行;隨著境緣,貪嗔癡等煩惱習氣要現起的時候,能如法對治,當下涼,這是對治煩惱慧行;在在處處大慈大悲心流露充滿,起心動念常與慈悲饒益之心相應,這就是大悲慧行。

“修行觀”的图片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