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中穩定的生活——從時間維度重述地方性與普遍性
在歷史中穩定的生活——從時間維度重述地方性與普遍性
地方性知識可以理解為與作為普遍性知識的科學相對應的概念。地方性一詞預設了其空間的地域特徵,但普遍性一詞還含有時間的維度。從時間維度考察,地方性知識常常是穩定的,歷史越久,越具穩定性。科學知識則內在地具有不穩定的特徵,因為科學被要求創新,更新,並且以新為好,為善。地方性知識是根植于歷史、傳統和本地生態環境的,而科學知識是指向未來的,脫域的。科學知識在當下並不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永恆的普遍性,而是被認為在未來可能會達到的一種狀態。因而,科學知識的普遍性並非實然,而是應然;是一種信念,或者一種幻覺。
一、萬有引力定律等了牛頓多少年?——關於科學的一個意象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愛迪生“發明”了電燈。這種話語方式暗示著,在愛迪生發明電燈之前,電燈並不存在。但是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前,這個定律已經存在了。
那麼,萬有引力定律等了牛頓多少年?
采參人在山裏發現了一棵老山參。這個話語方式暗示著,在采參人發現這個老山參之前,老山參已經存在在山裏,等著被采參人發現。如果這棵老山參長了一百年,則可以說,這棵老山參等了采參人一百年。於此類似,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前,萬有引力定律就已經存在了。並且,正是以我們看到的樣子存在。科學規律被認為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與他的發現者無關。正如那棵老山參的形狀和重量,與采參人無關。它只是預先存在在那裏,等待著被發現。即使這個采參人沒有發現,也會被另一個采參人發現。
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前,這個定律是否存在?科學實在論者的回答應該是:存在。
在牛頓出生之前,這個定律是否存在?答:存在。
在牛頓的媽媽出生之前,這個定律是否存在?答:存在。
在人類誕生之前,這個定律是否存在?答:存在。
在生命誕生之前,這個定律是否存在?答:存在。
在地球誕生之前,這個定律是否存在?答:存在。
在宇宙誕生之前,這個定律是否存在?答?
對於最後一個問題,可能會有兩個選項:1,存在。2,問題錯了,因為沒有一個叫做“宇宙誕生之前”的時間;所以,萬有引力定律與宇宙同時誕生。
無論哪一種回答,所引發的關於科學實在性的意象都是相同的。
這樣一種與天地並生的存在,只能稱之為“冥冥之中的存在”。神聖的、客觀的、外在於人類意志的萬有引力定律,在冥冥之中存在著,等待被牛頓發現出來。
這種冥冥之中的知識,當然就是人類自古希臘時開始追求的那種具有絕對的確定性的知識;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放之四海而皆準,從無窮遠的過去到無窮遠的未來。
又如永恆的真理石碑上的銘文,在宇宙誕生時,由上天刻就,存在於冥冥之中。科學家的工作就是找到真理之碑,把碑上覆蓋的泥土和灰塵擦去,洗淨,讓真理的銘文顯現出來。至於銘文的內容,那是上天刻上去的。所以是永恆的,絕對的。
每一個銘文都是一塊真理的磚。真理的大廈就是由一塊塊真理之磚建造起來的。因而,每“發現”一個科學定律,真理大廈就多了一塊刻著真理銘文的磚。
因而,科學知識具有一種絕對的話語權。相對于科學知識而言,其餘的知識都是落後的、膚淺的、不系統的、想像的、迷信的……,甚至,不配稱為知識。科學知識所到之處,這類知識就應該馬上被廢棄掉。
二、科學話語權的消解
“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這個概念是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Clifford Geertz, 1926-2006)在1980年代初提出的,格爾茨是從法律人類學的角度使用這個詞的。
法律……其實是地方知識;它的地方性不僅在於空間、時間、階級及其他許多方面,更在於它的腔調,即對所發生的事實賦予一種地方通俗的定性,並將之聯結到當地關於“可以不可以”的通俗觀念。
格爾茨秉持“法律多元主義”,他深入闡釋了南亞伊斯蘭教地區、印度教地區、以及馬來西亞地區等地方的法律行為、對於事實的判斷方式、對於正確行為的理解及其基礎,認為“法律是地方知識,而非不受地方局限的通則。”
在現代語境中,存在兩類不同的知識,一種是自然的運行規律,一種是人類的行為規則。顯然,格爾茨的“地方性知識”是在後者的意義上使用的。但是,傳統語境中,這兩類知識常常是混淆起來的。格爾茨本人也把這個概念向法律之外的人類文化延伸。
一個概念一旦誕生,就不再專屬於其發明者。就如庫恩的“科學共同體”和“範式”一樣,“地方性知識”這個概念很快流傳開來,進入其他學術領域,被賦予多重意義,給予多重解讀。在哲學領域,這個概念自然地被從自然規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於是“地方性知識”就自然地被視為與普遍性知識(universal knowledge)相對應的概念。科學,一向被視為普遍性知識的高級形態。於是“地方性知識”,就自然而言地成為“科學知識”的對立面。
本文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
在這個意義上使用“地方性知識”這個概念,可以為某些“知識”賦予一定的話語權。其中包含兩重意義。一方面,肯定了那些地方性的知識是一種“知識”,使其獲得了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另一方面,“謙虛地”承認,那些知識只是“地方性的”,其價值與合理性只限於特定的地域,比如特定的民族,特定的文化。因而,其話語權要遠遠弱於普遍性的科學。
這個策略無疑是成功的。
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世界科學大會上對傳統文明的地方性知識給予了肯定,大會宣言中指出:“傳統社會已孕育並完善了各自的知識體系……這些知識體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它們不僅蘊藏著現代科學迄今為人所不瞭解的資訊,而且也是世界上其他生活方式、社會與自然之間存在著的其他關係以及獲取與創造知識的其他方式之反映。”並指出:“現代科學不是唯一的知識,應在這種知識與其他知識體系和途徑之間建立更密切的聯繫,以使它們相得益彰。”
2007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聯名發佈《關於科學理念的宣言》,其中特別提出:“避免把科學知識淩駕於其他知識之上”承認科學之外存在知識,並且認為科學知識並不比其他知識更具價值。
當然,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在科學家的社會實踐中,這只是一種政治正確的說法,並不具備約束力。
比如關於中西醫之爭問題,最近一種獲得很多贊成的觀點叫做“廢醫驗藥”,對中醫徹底廢除,完全否定;對中藥逐一甄別,通過檢驗者留用,不通過者廢除。檢驗的原則是被尊奉為科學方法的“雙盲實驗”。在“廢醫驗藥”的某些贊成者看來,西醫是科學,因為它的細胞理論,以及生理學、解剖學等都是科學,這些知識都是永恆的真理之磚。而中醫的理論基礎陰陽五行以及《黃帝內經》等是偽科學,中醫實踐是經驗的,零散的,建立在一個個個案之上的。在此基礎上的中藥的有效性,沒有經過科學方法的檢驗,所以是不可靠的,不可歸入永恆真理之列。
雙盲實驗又是一個科學方法的神話。似乎通過了雙盲檢測,某一種中藥就能變成一塊真理之磚。雙盲實驗是一種脫域的手段。而從中醫自身的邏輯看,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個病人都是在具體時空、具體地域中的病人,不存在N個抽象的全同的病人可以做對照。
1990年代末,約瑟夫·勞斯在其科學實踐哲學中,利用了地方性知識這個概念,進一步消解科學的話語權。他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地方性知識,科學也不例外,從而將科學知識從普遍性的高度上降下來,與地方性知識拉平。以往,地方性知識只適用於某地,而普遍性的科學則適用於所有地方。現在,勞斯把普遍性的科學約束到一個特殊的地域——實驗室。對此有很好的闡釋:
與流俗見解相反,科學知識具有高度的地方性。近代實驗科學家的研究主要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在實驗室這個高度人工化的場景中,科學家對研究物件進行隔離、操縱與追蹤,從而構建一個人工的簡單化的“微觀世界”來使得原本異常複雜的自然現象更容易把握,容易控制,相關的資訊更容易獲得。
根據科學實踐哲學,即使是被認為最具普適性特徵的物理學,也只是一種實驗室中的知識。在實驗室中,氣墊導軌可以把摩擦降到最小,從而使得實驗資料嚴格吻合牛頓定律。所以,我們不能說:“牛頓定論在倫敦成立,在北京也成立”;而只能說:“牛頓定律在倫敦的實驗室成立,在北京的實驗室也成立”。而這兩個地方的實驗室,都是以同樣的方式建造的,都以同樣的方式對自然進行了簡化。因而物理學定律貌似具有的普適性,是通過在不同的地方設置了同樣的人工環境而獲得的。
但是,為什麼實驗室中得到的知識貌似也能應用於實驗室之外,勞斯指出,這是因為我們把整個自然變成了實驗室,即“大自然的實驗室化”。
把科學知識和技能拓展到實驗室之外,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的複雜性進行重組。不過,這種要求往往是通過簡化自然環境實現的,而不是使科學實踐適應於更為複雜的環境。
因而,科學的普遍性只是大自然的實驗室化導致的一種幻覺。比如汽車的流水線是全球一致的,為汽車所特別修建的高速公路也是全球一致的。標準化汽車需要運行在標準化的公路上。高速公路就是為了汽車製造的人工環境,是汽車最大的附件。醫院裏的現代設備也是這樣,需要安裝在專門為之設計製造的房間。
勞斯不僅將科學從神壇上拉下來,送回實驗室裏,同時還指出了,恰恰由於把實驗室知識強行施加於大自然,才導致了今天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
這種對科學話語的解構,是從空間維度上進行的。然而,普遍性這個概念還隱含著時間的維度。
三,真理之碑意象的破滅
從時間維度上考慮,則會發現,科學知識是一種當下的知識。
按照真理之磚的意象,科學是冥冥之中的知識,當然是某種超越時間的永恆的知識。但是,人們又同時接受一種與之矛盾的觀念,即科學是處在不斷的發展之中的。
發展就意味著現在的知識否定了過去的知識,同時也意味著,未來的知識要否定當下的知識。這個過程被賦予了正面的價值與合理性。新的科學知識替換舊的科學知識被說成是更新,意味著進步與發展。所以,這種替換是被褒獎的。比如接受營養學指導的人們,常常會很高興地接受新的結論,放棄與之相衝突的舊結論,是因為他們覺得接受了更好的生活指導。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意味著人們以前是在一種錯的知識的指導下生活的,並且也意味著,現在也是在一種錯的知識的指導下生活的——因為科學會發展。也就是說,如果按照科學依據來生活,這種指導是不穩定的。比如,關於某種營養素的價值判斷,就不斷被顛覆;很多早期的抗生素現在成了禁藥。但是,這種不穩定卻不被認為是科學的問題,反而被解釋成科學的進步!
康得相信存在某種超越性的具有絕對確定性的知識,稱之為先天綜合命題(判斷,知識),來自理性,又與經驗相關。這種先天綜合命題,就是冥冥之中的真理之磚。然而,此後,作為康得兩大佐證和案例的歐式幾何與牛頓物理學先後被非歐幾何與相對論所否定,兩者都不再被視為冥冥之中的真理。
1930年代,波普爾提出證偽說,科學變成了有待證偽的假說。至於證實,則永遠不可能。這就意味著,當下的科學知識,永遠也不可能成為真理之磚。
因而實際上,科學在時間維度上的永恆性(普適性)已經被否定了。
當然,科學主義者並不甘心,提出了一個替代性的說法:沒有科學不能解釋的事物,只有科學尚未解釋的事物。意思是說,某件事情,即使科學當下無法解釋,將來總是能夠且必然能夠給出解釋的。或者可以這樣理解:那個永恆的真理的銘文,是存在的,即使現在沒有掌握,沒有獲得,總有一天,會被科學所掌握,所擁有。
這個說法把科學的永恆性推向了無窮遠的未來。按照波普爾的說法,這個命題本身是不可證偽的。因而這個命題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向好處理解,是個一廂情願的決心;往壞處理解,是個謊言。
還有一種常見的觀點,叫漸進說。漸進說認為,儘管科學當下還不是真理之銘文,但是在趨近。借用電腦術語的比喻,叫做向下相容。就是說,科學不斷在發展,去粗存精,比如相對論之取代牛頓力學,並未徹底否定牛頓力學,而是吸收了牛頓力學中正確的部分。即使將來相對論被新的理論所取代,那些正確的內核也會一直留著,於是科學會一天比一天地趨近于永恆之真理。
漸進說其實是一種循環論證。即首先假設了真理之磚的存在,然後論證了自己在趨近真理之磚。如果預先不知道目標在那裏,怎麼能知道,自己是在趨近它,而不是在遠離它?漸進說的另一個問題是,不符合科學“進步”或者“發展”的實際過程。按照庫恩的觀點,理論與理論之間是範式轉換,類似於心理學中的格式塔轉換,範式之間不可通約。新理論並非是精緻化的舊理論,並非是在原來的素描稿上填了色,加了裝備;而是截然不同的圖案。比如說,在牛頓物理學中作為基本概念的引力,在廣義相對論中被理解為空間曲率的一種表現形式,變成了一個導出量,甚至是一個不必要的物理量。
科學並不是真理之磚,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如果我們以真理之碑作為比喻的話,從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角度看,科學家手裏拿著的,不是掃帚和拂塵,而是錘子和鋼釺。科學知識是科學共同體的產品,那些銘文正是科學共同體自己刻上去的。
況且,即使將來的科學能夠獲得所預期的普遍性,那也是將來的事兒。憑什麼現在就要求佔有那種普遍性的絕對的知識才可能有的話語權?而當下的科學,註定是有缺陷的科學。永恆的科學只是科學的理想狀態,是科學所追求的目標,並不是科學當下所已經達到的狀態。
四,歷史中穩定的傳統
從時間的維度看地方性知識,則會發現,地方性知識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如果我們使用另一種名詞,“傳統知識”(traditional knowledge),來指稱我們稱之為地方性知識的知識,則其時間意味更加明顯。
地方性知識是在歷史中、在所處地方的自然環境與文化傳統中生長起來的。某種地方性知識的歷史越悠久,就意味著它有越長的穩定性,也就擁有越高的價值。則按照地方性知識來指導,人把自己當下的生活根植於歷史之中,具有高度的穩定性。
人的行為需要某種依據。我曾經提問:除了科學依據,我們還有沒有別的依據?如果這別的依據與科學依據發生了衝突,是否要以科學依據為准?隨後,我提出了另外兩個依據,一個是個體的經驗依據,一個是集體的歷史依據。歷史依據可以理解為長時段的個體經驗依據的統計平均值。在幾個依據的排序中,我把歷史依據放在第一位,經驗依據放在第二位,科學依據放在了第三位。
一種知識體系,擁有越長的歷史,就擁有越長的歷史依據。傳統知識的價值是在時間中展開的,也是在時間中被賦予的。
作為地方性知識的傳統知識,雖然被約束在某一個空間,但是具有時間的長度。
進而,如果從傳統之所發生之所起源來考慮的話,則傳統知識的合理性,是其本地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所賦予的。文化多樣性與生態多樣性是相互建構的。
2003年10月,我前往麗江市石頭鄉利苴村做田野調查,在村委會的辦公室裏發現了幾個箱子裏裝著醫療保險證,據村委會主任說,這是當地政府的一項利民政策。每人每年交十元,就可以享受醫療保險,到縣裏的醫院可以用十分之一的價錢看病。
但是,這項看起來不錯的政策,很多村民並不喜歡。村主任曾經外出打工,算是見過世面,他也不喜歡這項政策,他說了幾個理由,主要有二:1,村子裏很多六七十歲的老人,一輩子沒有打過一次針;沒有吃過一片藥,身體很好。2,西醫不管用。他本人曾經得過腎結石,在城裏的醫院花了幾千元,無濟於事。後來,鄉里的草醫(可以理解為比較簡陋的或者更加地方性的中醫)用山上找來的一些“草根根、樹根根”,讓他熬水喝。幾個月後,他再去醫院檢查,結石沒有了。
在村主任的個體經歷中,普適性的西醫顯然不及地域性的草醫(中醫)。這裏耐人尋味的是,草醫所用的並非是所謂名貴中草藥,而是本鄉本土的“草根根,樹根根”。廖育群講過一個故事。一位名醫讓他的徒弟到山上找一棵不是藥的草,即可出師。該徒弟找了好幾天,回來稟報,“遍觀草木,雖有不識,但無一非藥。”師笑曰“汝業已成,可去。” 按照中醫的說法,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無一不可以入藥。很多草醫可能“文化水準”不高,但他們實際上是對本鄉本土的動植物和礦物最為熟悉的人,是最具有地方性知識的博學者。這種知識的合理性來自歷史,來自傳統。它的歷史越悠久,意味著與本地生態有過越久的磨合與互動。
作為本土環境的一部分,人的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從本土環境中選擇一部分物質,使人恢復與其環境之間的和諧,這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經濟的方式。
五,普遍性與信念是相互建構的。
按照賴欣巴哈的說法,對於這種知識的追求,是一種邏輯外的動機,是人的心理需求。人渴望一種絕對的確定性的知識,這樣才會心裏踏實。符合這種心理需求的知識,無疑會被賦予更大的話語權。
從好的方面說,科學知識的普遍性,是一種信念。它之所以成立,恰恰是因為它被人們所相信。因為人們相信,所以會認為存在一種普遍性的知識。
中世紀以前,科學只是諸多關於世界的解釋方案中的一種,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在工業革命之後,工業文明在全球氾濫,科學逐漸成為最重要的乃至於唯一的解釋方案。
那麼,科學是因為被普遍接受而被認為是普遍性的,還是因為科學是普遍性的,從而被普遍接受呢?
對於中醫之被西醫所取代,也可以做如是觀。
科學在空間上的普遍性和時間上的永恆性都是這種邏輯外動機所引發的幻覺。這種我們曾經以為冥冥之中的真理之磚,其實是人類自己生產出來的。而且,正是這種真理之磚的無邊堆砌,導致了我們當下所面臨的全球性的環境危機和生態危機,導致了人類文明所正在面對的滅頂之災。
在這種情況下,根植于傳統的地方性知識,會煥發出新的價值,會成為未來文明的星星之火。
第四維空間是指一個時空的概念。是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得出的一個理論,我們生活中所面對的三維空間加上時間就是一個四維空間,簡單來說,任何具有四維的空間都可以被稱為“四維空間”。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生活中所面對的三維空間加上時間構成所謂的四維空間。由於我們在地球上所感覺到的時間很慢,所以不會明顯的感覺到四維空間的存在,但一旦登上太空船或到達宇宙之中,使本身所在參照系的速度開始變快或開始接近光速時,我們就能通過對比,發現時間的變化。比如你在時速接近光速的飛船裏航行,你的生命會比在地球上的人要長很多。這裏有一種勢場所在,物質的能量會隨著速度的改變而改變,變化而變化。所以相對來說時間的變化及對比是以物質的速度為參照系的。這就是時間為什麼是四維空間的要素之一。
不過,日常生活所提及的“四維空間”,大多數都是指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中提及的“四維時空”概念。根據愛因斯坦的概念,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時空的關係,是在空間的架構上比普通三維空間的長、寬、高三條軸外又多了一條時間軸,而這條時間的軸是一條虛數值的軸。 簡單地說:零維是點,沒有長、寬、高。一維是由無數的點組成的一條線,只有長度,沒有寬、高。二維是由無數的線組成的面,有長、寬沒有高。三維是由無數的面組成的體,有長寬高。維可以理解成方向,四維又多了時間。
第四維度也可以用空間的方式理解,即一個有四個空間性維度的空間(“純空間性”的四維空間),或者說有四個兩兩正交的運動方向的空間。這種空間就是數學家們用來研究四維幾何物體的空間,與愛因斯坦提出的時間作為第四維度的理論不同。
如果說我們認為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話,c相對於任何參考系不變,則一個以c運動的物體會遇到一條2c速度運動的光,而光的頻率增大,能量增大,要想超越原來的速度,必須要無限大無限大的能量(即使是沒有內稟品質的光量子達到光速也要無限能量),我們假設頻率無限大,則波長必然無限小*2,相對於c的波長越短,以c運動物體(設為A)的相對時間就會越快,也就是永遠無法達到時光倒流。
如果我們認為愛因斯坦是錯誤的,c相對任何參考系可能改變,當A速度為c時,光的波長=無限大,光成為一條直線,我們可以理解現在的光量子成為排成一條直線的連續“波”,此時我們的A如果背向一個資訊源,這個資訊源發出的所有資訊我們都無法接收到,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個資訊源在我們運動開始的一瞬間的狀態,而如果我們速度稍微小於光速,則和相對論的預言將會一樣,時間會變慢,波長會增大,如果我們的速度大於光速,則背向資訊源運動可以看到這個資訊源以前發出的資訊,相向資訊源發出的光運動,可以提前看到未來,如果說我們處於一大堆資訊源圍成的立體幾何體中央,我們必然要在背離一個資訊源(時間倒流)的同時選擇靠近一個資訊源(看到未來),所以說如果時光倒流可能成立,我們只能像一個背離所有空間方向的方向運動,如同在一條線(左右)上的點向前後移動,比如一個面(前後左右)上的點向上下移動,所以運動的物體必然要向一個處於這個空間中,但是可以背離所有物體的方向運動。
(虛)即時間是向量,必須有大小和方向。
如果根本不存在時光倒流,我們也可以通過理論得出這樣一個維度存在的結論,通過實驗或許能過測量出這個維度與我們現實世界的三個維度的夾角度數(因為被嚴重捲曲所以不是垂直),暫時沒有人資助這個實驗,但是將來有指望進行證實。
作為空間的第四維度
關於這一點,考克斯特曾寫道:
把時間作為第四維度帶來的好處即使有的話也是微不足道的。實際上,H. G. 威爾在《時間機器》中發展的這種十分吸引人的觀點導致了J. W. 杜恩(《時間實驗》)等作者對相對論的非常錯誤的理解。閔可夫斯基的時空幾何是不符合歐幾裏得體系的,所以也就與當前的研究沒有關係。
從數學方面講,普通三維空間集合的四維等價物是歐幾裏得四維空間,一個四維歐幾裏得賦范向量空間。一個向量的“長度”
x=(p,q,r,s)
以標準基底表示就是
也就是畢氏定理向四維空間進行的很自然的類比。這就讓兩個向量之間的夾角很容易定義了。
正交性
在我們熟悉的三維空間裏,有三對主要方向:上下(高度),南北(緯度),東西(經度)。這三對方向兩兩正交,也就是說,它們兩兩成直角。從數學方面講,它們在三條不同的坐標軸x、y、z上。電腦圖形學中講的深度緩衝指的就是這條z軸,在電腦的二維螢幕上代表深度。
純空間性的四維空間另有一對垂直於其他三個主要方向的主要方向。這一對方向處在另一條同時垂直於x、y、z軸的坐標軸上,通常稱作w軸。對這兩個方向的命名,人們的看法不一。一些現行的命名有安娜/卡塔,斯皮希圖/斯帕提圖,維因/維奧,和宇蒲賽龍/德爾塔。這些額外的方向處於(實際上是垂直於)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三維世界中的方向之外。
四維時空是構成真實世界的最低維度,我們的世界恰好是四維,至於高維真實空間,至少我們還無法感知,就如人將螞蟻面前的一塊食物拿起來,螞蟻只當它憑空消失。
在數學上有各種多維空間,但目前為止,我們認識的物理世界只是四維,即三維空間(現實世界)加一維時間。現代微觀物理學提到的高維空間是另一層意思,只有數學意義。
有一位專家曾打過一個比方:讓我們先假設一些生活在二維空間的扁片人,他們只有平面概念。假如要將一個二維扁片人關起來,只需要用線在他四周畫一個圈即可,這樣一來,在二維空間的範圍內,他無論如何也走不出這個圈。
首先一個世界的構成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空間和時間,如果這兩者之間任意一個不存在,那麼這個世界就無意義,無意義也就是說不存在。
一個世界的物理法則是必需,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運作規律都必須有一定限制,不然該事物的存在就不可能(正所謂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存在),如果按照維度空間論來說,那麼位於更高維度的生命體就有可能控制時間或空間這就是不合邏輯的事。
而四維空間像愛因斯坦說的在三維空間上加一條時間軸,因為不管幾維空間都離不開時間的支持,沒有時間也就沒有空間!時空是無法分開的,分開就沒有意義了。一把尺子在三維空間裏(不含時間)轉動(以尺子外的某個點或線為中心),其長度不變,但旋轉它時,它的各座標值均發生了變化,且座標之間是有聯繫的。四維時空的意義就是時間是第四維座標,它與空間座標是有聯繫的,也就是說時空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
四維空間就是現在的時空,使用四元數可以較為方便的理解因四維空間而產生的相對論效應,見《關於四元數的幾何意義和物理應用》。
在物理學和數學中,一個n(n可以為非整數)個數的序列可以被理解 為一個n維空間中的位置。當n=4時,所有這樣的位置的集合就叫做四維空間。這種空間與我們熟悉並在其中居住的三維空間不同,因為它多一個維數。這個額外的維數既可以理解成時間,也可以直接理解為空間的第四維,即第四空間維數。有人認為時間也是一種空間,在某種條件或情況下可以被逆轉,可以被穿越。
四維空間是一個時空的概念。簡單來說,任何具有四維的空間都可以被稱為“四維空間”。不過,日常生活所提及的“四維空間”,大多數都是指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統稱“相對論”)中提及的“四維時空”概念。根據愛因斯坦的概念,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時空的關係,是在空間的架構上比普通三維空間的長、寬、高三條軸外又加了一條時間軸,而這條時間的軸是一條虛數值的軸。
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所說:我們生活中所面對的三維空間加上時間構成所謂四維空間。由於我們在地球上所感覺到的時間很慢,所以不會明顯的感覺到四維空間的存在,但一旦登上太空船或到達宇宙之中,使本身所在參照系的速度開始變快或開始接近光速時,我們能對比的找到時間的變化。如果你在時速接近光速的飛船裏航行,你的生命會比在地球上的人要長很多。這裏有一種勢場所在,物質的能量會隨著速度的改變而改變。所以時間的變化及對比是以物質的速度為參照系的。這就是時間為什麼是四維空間的要素之一。
四維時空不僅限於此,由質能關係知,品質和能量實際是一回事,品質(或能量)並不是獨立的,而是與運動狀態相關的,比如速度越大,品質越大。在四維時空裏,品質(或能量)實際是四維動量的第四維分量,動量是描述物質運動的量,因此品質與運動狀態有關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在四維時空裏,動量和能量實現了統一,稱為能量動量四矢。另外在四維時空裏還定義了四維速度,四維加速度,四維力,電磁場方程組的四維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電磁場方程組的四維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統一了電和磁,電場和磁場用一個統一的電磁場張量來描述。四維時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維定律要完美的多,這說明我們的世界的確是四維的。可以說至少它比牛頓力學要完美的多。至少由它的完美性,我們不能對它妄加懷疑。
在狹義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四維時空,能量與動量也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四維動量。這說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量之間可能存在深刻的聯繫。在今後論及廣義相對論時我們還會看到,時空與能量動量四矢之間也存在著深刻的聯繫。
四維時空表示運動物體存在的物理空間,更詳盡的表述如下,其對應相空間達到十八維:
前三維是位置,存在於空間中;
第四維是速率,存在於時間中;
第五六維是速率指向,存在於(速度)時間方向中;
第七八維是狀態指向,存在於自身形狀對應的空間方向中;
第九維是狀態轉角,存在於自身形狀對應的滾動中;
第十維是自旋速率,存在於滾動時間中;
第十一二維是自旋赤道軸指向,存在於滾動(速度)時間方向中;
第十三維是自旋赤道軸指向漂移速率,存在於滾動變化(加速率)時間方向中;
第十四五維是自旋赤道軸指向漂移速度赤道平面映射方向,存在於滾動變化(加速度)時間方向中;
第十六維是加速率(或受力強度);
第十七八維是加速度(或受力)方向。
通過把任意一個可以張出幾何圖形X的向量集合中的所有贅余向量移除,我們可以過的一組X的基底。選定的初始向量集合不同,獲得的能張出X的基底也可能不同;但是,可以證明所有這些基底中都含有相同數量的向量。這個數量就叫做X的維數。換句話說,如果X最少需要 n 個向量來張出它,那麼X就是n維的。
直觀地,一個圖形的維數可以認為是一個人要想達到這個圖形中所有的點,需要運動的所有不同方向的數目。
例如,一個點是一個零維圖形。我們不需要任何向量來張出它,因為如果我們從這個點出發,我們已經到達了它所有的位置。
一條直線是一個一維圖形。從直線的某一個點上出發,我們需要一個指向這個直線的方向的向量來到達到直線上的其他點。只要一個向量就足夠了,因為通過不同程度的伸縮它我們可以到達直線上的任意其他點。
一個平面是一個二維圖形。給定平面上的一個起始點,我們至少需要兩個互不平行的向量來張出這個平面。如果只有一個向量,我們只能到達某一條直線上的所有點;所以我們需要有另一個與它不平行的向量來往這條直線的“兩邊”走,從而到達平面上的其他點。只要兩個方向就足夠了,因為我們可以順著(或逆著)前一個向量走不同的距離,再往兩邊走不同的距離來到達平面上的任意點。也可以把平面理解成許多平行線的“堆積”;要想在二維平面上從一點運動到另一點,我們需要首先沿著線平行線運動,再穿過這些平行線向另一個方向運動。
在我們的眼中,空間是三維的。要達到空間中的某一點,我們不僅要向前向後、向兩邊走,還需要上下移動。換句話說,需要第三個向量才能到達空間中的所有點。同樣,也可以把空間理解成許多平行平面的堆積:要想在空間中從一點運動到另一點,我們可以先沿著一個方向前後走,再向兩邊走,最後上下走。
四維空間則是一個需要四個不同方向才能到達其中所有點的空間。這種空間可以認為是許多平行的三維空間的堆積。要理解這個概念,想像一下把一張張紙並列疊起來的過程。如果人不把它們一個個堆疊起來,這些紙張不會延伸進三維空間。以同樣的方式,要想進入四維空間,就必須向一個新的方向運動,這個方向必須是在三維空間以外的。要達到四維空間中的每一個點,一個人不僅需要向前後、左右、上下移動,還要沿著一對新的方向運動,即上文提到的安娜/卡塔,或者叫維因/維奧等等。
要理解四維空間的本性,我們可以利用一種稱為“維數類比”(dimensional analogy) 的方法。維數類比是指通過研究 n - 1 維與 n 維之間的關係,來推斷 n 維與 n + 1 維之間會有什麼樣的關係。
愛德溫·阿伯特·阿伯特在他的書扁平的世界 (Flatland)中運用維數類比,講述了在一個扁平得就像一張紙的二維世界中生活的一個正方形的故事。在這個正方形的眼中,生活在三維世界中的人們擁有近乎神的力量,因為他們能在不打破(二維的)保險箱的情況下從其中把東西(通過移入移出三維空間的方法)取出,能看到所有在二維世界看來是被擋在牆後面的東西,甚至能站在離二維世界幾英寸的地方來保持“隱形”。
通過應用維數類比,人們可以推斷,四維空間中的人在我們三維的視角看來應該有類似的神奇能力。魯迪·拉克在他的小說空間世界 (Spaceland)中展示了這一點。小說的主人公就遇到了具有神奇能力的四維人。
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所在的空間是三維空間,也就是長寬高,這三個維度我們是可以隨便改變,從而來獲得空間感的。但是眾多科學家都已經認為在宇宙中不僅僅是三維空間的存在,我們認為只有三維空間其實是我們自己的局限性。四維空間主要有這麼3個“奇怪”的特性。
第一,時間是一個維度,和長寬高一樣。人類作為三維物體可以理解四維時空(三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但無法認識以及存在於四維空間,因為人類屬於第三個空間維度生物。通常所說時間是第四維即四維時空下的時間維度。四維空間的第四維指與x,y,z同一性質的空間維度。
第二,我們就在四維時空,但感受不到。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所說:我們生活中所面對的三維空間加上時間構成所謂四維空間。由於我們在地球上所感覺到的時間很慢,所以不會明顯的感覺到四維空間的存在,但一旦登上太空船或到達宇宙之中,使本身所在參照系的速度開始變快或開始接近光速時,我們能對比的找到時間的變化。
第三,四維時空的時間不可以改變。其實事件已經發生,那就是完成時,必然不能改變了。那麼四維時空多的這一時間軸有什麼用呢?這就是能夠去掌握時間,可以回到過去,但是是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回去。回到過去卻什麼都改變不了。也就是可以回到過去,但是卻無法改變任何事情。你會眼睜睜的看著很多事情在發生,卻無能為力。
因為就像一部電影,一個紀錄片的影碟一樣。所有的東西都已經克制好了,你能無數次的倒放錄影帶觀看,卻什麼都做不到,他們聽不到你說什麼,也看不到你在做什麼!
經濟變數的時間維度
以時間作為描述、表達變數的度量尺度。是在分析經濟變數時加上時間要素的角度而形成的。對於經濟變數的考察,凡能用時間單位來表達的,就必須在分析中加上時間這一維度,才能使經濟變數準確的表達出來。可以用來表示經濟變數中存量和流量的區別。存量是在某一時點測定的,其大小沒有時間維度,而流量則必須用時間單位宋表示(年、月、日,小時、分、秒等),即時間維度。不說明時間單位,流量的計量便沒有意義。
時間維度支持的是管理控制和行為控制,它們屬於前瞻性、主動性、計劃性和策劃性的控制。時間維度在控制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三個特征,即層級和時間、“四步驟”原則和兩種牽制功能。
1)層級和時間
時間維度本身又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層級(沿著垂直方向),另一個是時間(沿著水平方向)。
(1)層級。管理控制和行為控制的層級有多種劃分形式,不同的劃分形式具有不同的定義。常見的管理控制和行為控制層級的劃分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按照組織級別的形式劃分,沿著垂直的方向分層,每一層的內容是相對獨立的;另一種是按照功能梯級的形式劃分,也是沿著垂直的方向分層,但所有的功能層級既包括管理控制和行為控制,也包括技術控制,因此它可以構成梯級控制效應。嵌套安全管理學採用的是“三層級”嵌套控制和“五梯級”嵌套控制。
“三層級”嵌套控制
按照組織級別的形式劃分管理控制和行為控制的層級,有幾個級別就有幾個層級,並且層級與級別的等級總是保持一致。每個層級都應具有前瞻性、主動性的管理控制功能。從低層級到高層級,管理策劃功能一層比一層突出巨集觀決策;從高層級到低層級,技術策劃功能一層比一層突出技術細節。類似於廠部、車間和班組構成的“三層級,,控制,被廣泛地採用。嵌套安全管理學提倡的則是具有實質功效的“三層級”嵌套控制。
“五梯級”嵌套控制
嵌套安全管理學提倡由以下五個梯級嵌套而成的梯級控制:第一梯級(最高梯級)是方針控制,屬於具體方向和路徑控制;第二梯級是目標控制,屬於對要素功效的助產控制;第三梯級是安全工程技術方案控制,屬於產生控制手段(包括硬體和軟體的)和提升系統能力控制;第四梯級是複雜作業控制,屬於跨層級、跨專業的控制;第五梯級是“兩專(專業技術和專門技術)”控制,屬於人機界面簡單作業的控制和對潛在事故的控制。方針控制、目標控制、安全工程技術方案控制、複雜作業控制和“兩專”控制所構成的“五梯級”嵌套控制,在實踐中顯示出頗佳的操作性和頗豐的功效性。
方針控制。它屬於謀劃戰略方向和建立戰術路徑的控制。方向和路徑,兩者相依共存,缺一不可。對於管理控制來說,方向充其量只是想法,而路徑是具體手段,兩者皆有,方針才有實質意義。現實中,有人將方針理解為口號,殊不知,這種“方針”並不具有控制意義。
目標控制。從控制的視角看去,更想看到的是目標對要素功能形成過程的助產作用,而不是過程的結果。事實正是如此,目標來自於要素管理所派生的對管理功能效果的必要檢測和調控,這種檢測和調控是要素管理的輔助性技術手段,而且這種檢測是定性和定量的,它對管理過程的活動來說是校準器,對管理功能在過程中的形成來說是助推器。因此,在管理體系中:要素是管理主線,目標的作用則是實現預期的要素功能過程的技術保障,而絕不是滯後於過程、等待結果的績效考核。
安全工程技術方案控制。它屬於總體性、策劃性和階段性的管理控制和行為控制,它通過產生控制手段、不斷提升系統的軟體和硬體的能力,間接地對危險進行控制。安全工程技術方案的初始的控制特征是本質安全化項目的“立項”,過程的控制特征是本質安全化項目的研發和實施,終止的控制特征是本質安全化項目投入運營後轉化為安全裝置或者行為規範。安全工程技術方案具有前瞻性、主動性和建設性的管理控制和行為控制的功能。
複雜作業控制。它屬於對常規或非常規、重覆性或非重覆性複雜作業過程的管理控制和行為控制,也就是按照事先對複雜作業策劃好的邏輯關係進行管理控制和行為控制,它具有經驗累積性、規範性、主動性的管理控制的功能,因為它涉及跨級別的職責的分工、跨部門的程式和規則的分配,涉及對不相容職務行為的分離和對系統牽制手段的設置,所以它屬於第1篇嵌套安全管理學原理跨層級、跨專業的控制。“兩專”控制。不僅包括應對準事故系統中每一個危險點的具體、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手段,而且包括應對潛在事故系統的排障措施、排險措施和緊急行動計劃等應急預案,它既屬於對人機界面的簡單作業的專業技術控制,也屬於對潛在事故的專門技術控制。
(2)時間。管理控制和行為控制按照時間程式進行,並且在時間進程中遵循計劃打算、實施運作、檢查糾正和總結評審的“四步驟”原則。安全工程技術方案控制的時間維度表現為階段性,它自立項、策划到實施,再到跟蹤檢查,最後到竣工驗收並准予投人運營,是在完成一個階段性的管理控制和行為控制的任務。
安全工程技術方案控制在階段性的時間進程中直接地體現了所遵循的“四步驟”原則。“四步驟”原則在時間進程中的直接的體現,被稱為安全工程技術方案控制的“顯性”的時間特征。複雜作業控制的時間維度表現為邏輯關係。邏輯關係包括時間關係、工藝關係、組織關係和指令關係。時間關係是由時間進程決定的工作之間的先後順序關係,工藝關係是生產工藝過程和非生產性工作程式決定的工作之間的先後順序關係,組織關係是以組織安排到位或資源(人力、機具、材料、作業方案、環境條件、工作圖和資金等)到位為前提條件而決定的工作之間的先後順序關係,指令關係是行政或技術職能層級之間的控制關係而決定的工作之間的先後順序關係。
邏輯關係形成於特定事件的機理和管理牽制器的機理。因此,在邏輯關係的時間進程中也就無法找到明顯的“四步驟”原則。但這並不等於複雜作業控制的時間維度沒有“四步驟”原則。實際上,“四步驟”原則對於複雜作業控制是必需的。“四步驟”原則被安插在了複雜作業控制的各個級別的職責分工中、程式及規則的分配中、不相容職務行為的分離中和牽制手段的設置中。“四步驟,,原則在職責分工、程式及規則分配、職務行為分離和牽制手段設置中的體現,稱為複雜作業控制的“隱性”的時間特征。
2)“四步驟”原則
(1)計劃打算。計劃打算是關於確定要實現的管理目的(包括目標、指標和進度)和實現目的的最佳途徑及最優方法的決策。重要的是,計劃打算的決策者和實施者彼此要就計劃目標及實現目標的途徑、方法等達成充分的共識,並且這種共識要以組織的方針和行為規範為評判標準,不得偏離。
(2)實施運作。實施運作是實現計劃打算的任務,其中包括工作設計、組織結構設計和過程方案設計,並依據工作分工、組織結構和過程方案推動任務的完成。其本質是把不同崗位或不同工序的個體和群體整合為與任務相關的整體,通過發揮整體功能去完成任務和實現目標。
(3)檢查糾正。檢查糾正是管理者為確保實施運作的實際結果與計劃打算的期望指標一致而開展的過程式控制制活動,目的是在活動進程中及時發現計劃打算的缺陷、洞察實施運作的偏差,並調動資源及時彌補缺陷和糾正偏差。檢查糾正實際上是確保執行人遵守程式和規則,按照時間進度、工作質量去完成任務所施加的牽制手段。
(4)總結評審。總結評審是群體交流的通衢、上下層級溝通的殿堂和下層級獲取控制資嵌套安全管理學源的寶庫。在完成了一項任務之後,組織內的每一個個體對為成果而努力的過程、對成果的效益都有深刻的見解和獨特的評價。最高管理者必須瞭解這些見解和評價。
總結評審為最高管理者瞭解這些見解和評價提供了“打開天窗聽亮話”的機會,從而為改進領導工作、為後續的項目決策提供了前車之鑒。總結評審在安全生產管理中具有顯著重要的作用。最高管理者處於組織最高的塔尖層面,他們掌握著幾乎全部的資源;而熟悉危險點並知道如何改進控制手段的人卻分佈於組織最低的塔底層面,他們掌握的資源最稀少。懂得如何避免事故的人由於得不到資源而無法付諸實現,這是“命令下傳式”的組織結構給安全生產活動造成的最大障礙。故此,總結評審的最重要作用是能夠實現組織的最高層級與最低層級的交流和溝通,使最低層級能夠獲取控制危險的資源。
3)兩種牽制功能
時間維度具備內外兩種牽制功能。內在的牽制功能表現為前述的以檢查、糾正為保證的對程式和規則的遵守,對時間點和質量點的控制;外在的牽制功能表現為時間維度對系統整體施加的影響,即無限迴圈的“四步驟”原則的內部效應,由內向外擴張,顯現為系統的外部效應,形成系統的整體運行模式,成為推動系統整體持續發展的動力。
上一篇:【一個新世界—太空時代】
下一篇:※從遙遠的宇宙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