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空及第歸- *幻羽*題於末後香+*雪廬*老人注釋《四十二章經》第十九章
禪,是不落言詮的空靈境界,豐富的禪詩更增添了心魂空靈妙境。禪觀天地間的大自然界,到處都呈現著禪的空靈與恬靜、悠遠與超越、真實幽境。
古德云:『無事閒觀一片心。』“禪心”若處在一片空靈之境時,那清幽淡遠、空寂超曠,不僅流出當下意境的空靈,且向禪境的空寂處邁進菩提。
參禪的“頓悟”,就是在那當下悟了真如本性,而禪悟也潛在地蘊含了“意境”,使世界心靈化、境界化,還趣入了更為空靈的禪境裡。
空靈為極致之美,禪對“空”獨特的“因緣”之聚,如《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當下的空寂─豁然悟入了無我!
要領悟到這種空靈之境,首先要“空掉”內心的“妄念”及諸般“妄相”─妄念空了才能拋棄執著之心,萬相皆空了才能“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悟道無難易 唯捨放執念
心空及第歸 澈見真如性
*幻羽*題於末後香
《四十二章經》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雪廬*老人注釋─
學佛以了生死為正道,餘皆不契佛之本懷。然生死何由而致,如何始了?曰:眾生本有佛性,以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遂蔽於貪瞋癡習氣,而入生死輪迴。一旦去此習氣無明,則顯本性,生死可了。眾生本性,佛法謂之真,以其不生不滅故也;其餘萬法,皆是生滅無常,故謂之妄。此章即示學者,悟此真妄,知所取舍,速得菩提之道。
「觀天地,念非常」者,是破凡情俗見也。凡夫無不以天地為常,修道者諦觀之,天空星辰流轉,大地四時推移,何常之有。外道以天帝為常,亦是妄見。三界皆如火宅,欲界天帝豈是常哉。念者思也,思夫天地萬事,皆是無常也。
「觀天地,念非常 」者,世謂時間三際,界謂空間十方。世人謂世界為天地間之萬物。佛法分世界為二,一是器世間,物質是也;一是有情世間,眾生是也。修道者一一觀之思之,無一可為常者。
學者觀念至此,即應覺悟,萬法無常,我何能免,苟不修行,則必生死輪迴。苟畏生死,惟須學佛,佛有不生死法,即顯其本性是也。此下即說是法。
「觀靈覺即菩提」者,靈覺即是本性,至靈而能覺也。然世人迷而成識,無能知之者。學佛之人,尚多以肉心為本性,常人更無論矣。惟須多聞佛法,復助以儒經諸子,始可以知之,然知之猶未可以見之也。如何可以見之,佛有法焉。
本性之為物,覓之不見,不覓自見,然今人皆未之覓也,而何不見耶?曰:今人不覓本性,而覓貪瞋癡故也。倘不覓貪瞋癡,亦不覓本性,未有不見其性也。修道者何能如是行之 ?是有二扇之門,開之可耳。
一者我執,凡夫執身為我,外道執識為我,是皆假我,知而離之,即破我執,此門開其一扇矣。
二者法執,宇宙間諸元素,聚之則有相,散之則虛無,眾生念念緣之,其實皆是假法,知而離之,即破法執,此門盡開矣。由是觀之,見性之法,惟須去假,自然顯真。
是以祖師云:『但去凡情,別無聖解。』凡情者,識也,亦即我法二執也,具此情識,則認假不認真也。情識既去,即是轉識成智,若仍求見本性,則不免添蛇足矣。故云 「觀靈覺即菩提」。菩提即是佛也。
經文末二句,乃示學者,具如是知識,自能迅速得道。
是法既聞之矣,熟能行之,若曰能行,實未能知也。既不能行,說之何為耶?為期學者知之而後,不事他求,專念阿彌陀佛可耳。一句彌陀,盡攝三藏,佛無我法二執,念阿彌陀佛,即是總持三藏,能破二執,念至一心不亂,則如祖師所云:『一句彌陀,是無上禪。』學者果能念至一心不亂,此章經即得之矣。生死大事即了之矣。
雪廬老人─李炳南(1891年1月16日-1986年4月13日),名豔,字炳南,號雪廬,法號德明,別署雪僧、雪叟,以字行,中國大陸山東濟南人, 曾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主任秘書,著名中醫師、台灣佛教居士,創辦臺中市佛教蓮社。他與廣欽法師、煮雲法師被認為是台灣淨土宗興起,成為台灣佛教主流,最主要的三位推手之一。對於中臺灣佛教界有著重大的影響力。
http://tclotus.net/tcbl/99move/snowTable_2007/1sagabook/sagabook6/folder.htm
http://www.minlun.org.tw/1pt/1pt-5-3/t000.htm
佛說四十二章經表注講義
(注:此篇為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