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三關 ─ 釋惟覺和尚開示】
修行就是澄清當前一念心,這念心澄清之後,具足無量的智慧神通妙用,即能大機大用,不僅自受無窮的利益,更能利益一切眾生。
「三關」是禪宗的專有名詞,也是修行證悟的一種過程。禪修的目的就是要開悟。悟什麼呢?就是悟心,心即是道,契悟這一念心,就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
開悟有深淺之別,依破執著、轉煩惱的層次,可以分為三種次第:「初關」、「重關」、「生死牢關」。「初關」就是破本參,例如用參話頭的方法,參念佛是誰,時時刻刻提念、照念、參,最後將第七識參破或疑團打破,就開悟了。契證自己的本心本性,即名為開悟。打破疑團有幾種方式:一種是參話頭參破,靠自己來參破;一種是靠善知識的啟迪。
古德言:「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修行就是澄清當前這一念心,這念心澄清之後,具足無量的智慧神通妙用,即能大機大用,不僅自受無窮的利益,更能利益一切眾生。
每個人都有欲愛、色愛,此是煩惱、生死的根本。若能將此小情小愛,提昇為對眾生的大慈悲心,就能出離此煩惱苦海。
「禪宗三關」為初關、重關、生死牢關。參破第七識,稱之為「破初關」。再者是「破重關」,開悟之後,還要繼續精進修行,悟後起修是真修,再用參話頭的方法破除法執,將八識田中的種子破除,此時就入登聖位,就能了生死,所謂「煩惱分分破,真如分分現。」這一念心即呈現空明的境界,甚至有諸多感應、神通,此則是破了重關。之後再繼續用功,破「生死牢關」,就是破除無始無明,無始無明破除了,才算究竟契入清淨法身,所謂「毘盧遮那頂上行」。此是禪宗三關之大意。
除了近代禪宗祖師所說的初關、重關、生死牢關之外,公案中也有其他三關之說法,如「戲論三關」、「楞嚴三關」及「黃龍三關」。
「戲論三關」為當面關、山海關、雁門關。「當面關」,即是人家讚嘆你,你也不起心動念;甚至吐你一把口水,你也如如不動,當面能照得住這一念心,不隨境轉,稱之為「當面關」。
「山海關」,愛是海,瞋是山。每個人都有欲愛、色愛,此是煩惱、生死的根本。例如有很多人為了情愛的糾葛,產生種種煩惱而垂頭喪氣,生活暗淡無光,就如苦海無邊;若能將此小情小愛,提昇為對眾生的大慈悲心,就能出離此煩惱苦海。再者,瞋心是山;每個人都有瞋心,一點不如意就發脾氣,面紅脖子粗,就像是一座火山,不但別人不敢親近,自己也會受到傷害。所以,若能除去瞋心、貪愛,就能通過山海關。
「雁門關」即是指我們在做人處事當中,要提得起、放得下;做了善法功德,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執著自己所做的功德,這念心就如雁鳥從空中飛過,不留痕跡;亦如明鏡,相來即現,相去不留痕。
戲論三關的第三關是「雁門關」。即是指我們在做人處事當中,要提得起、放得下;做了善法功德,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執著自己所做的功德,這念心就如雁鳥從空中飛過,不留痕跡;亦如明鏡,相來即現,相去不留痕。「雁門關」還有另一層含義,即指在參究的工夫上,要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如雁群排隊飛行一般,不雜不亂。
「戲論三關」、「楞嚴三關」和「黃龍三關」,都是禪宗史上的公案。其實,不論是何種三關,其目的都在勘驗學人是否心眼已明,及其所明之深淺程度。由於末世邪眾邪法甚多,未證言證,未悟言悟,因此,禪宗祖師慈悲,立關破邪,即為三關之所由。
開悟三帖藥
數息,參禪與中道實相觀,是參禪悟道的三法門。此三法門是對治眾生病的,是三帖最好的治病藥方。
修數息觀是溫補,參話頭是瀉藥,修中道實相觀,是十全大補。
此三帖藥方有相輔相成之妙用,亦可個別服用,亦可迴護用功。
我們心當中有很多病,所以佛就說了很多的法門來治我們的病,現在把這些法門歸納起來,可以用三個方法來修行。
(一)數息
數息的目的就是來對治妄想,攝心在定。
第一個就是「數息」,為什麼要數息?就是我們這個心散亂,一切都放不下、看不破,所以妄想很多,就要修數息。
數息的目的就是來對治妄想,攝心在定,把我們這個心靠在氣息上面,初初因為還不習慣靠,所以用數一、二、三……九、十的方法,把心定在數息一、二、三的地方,心定了以後,就感覺身心很平靜,很寧靜。
很平靜、很寧靜這只是一種定境,相當於溫補我們的身體。
(二)參話頭
參話頭是自己「轉識成智」,自己照心,自己迴光返照,把自己這一生,乃至於無量劫,所有的種子都把它逼出來, 這就是即身成就。
再來就是「參話頭」。參話頭是把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掏出來,所謂「參」就是迴光返照,照破我們第七識乃至第八識的種子,轉識成智,這個功夫先要把話頭找到,話頭就是說話之前那一念心,頭就是一個開始,開始動念的地方。如何參話頭?有三個步驟:「提念」、「照念」、「參」。
現在舉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先念三聲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了以後,自己想一想,剛才念佛的是誰?如果是嘴巴在念,晚上睡著了,這個嘴巴為什麼不念呢?如果是心在念,人死了心又在那裏呢?
疑團一起後,接著提個「阿」字,「阿」這個字是從什麼地方開始出來的,那個地方就是頭,頭找到了,馬上就專注了,所謂專注不是用眼睛看而是完全憑感受,念頭由什麼地方升起來的,自己要知道,集中專注在話頭那裡,在話頭那裡起疑情,「誰──?」輕輕地注意著話頭那裡。
如果當第一個「阿」字不存在時,第二次再來,「阿──」、「誰──?」,「阿──」、「誰──?」,如此反覆追問,心不向外攀緣,往內看,直到我們這一生的事情通通都照了無疑,這個時候才知道我們心就像照相機的膠卷一樣,善念、惡念一幕幕放映出來,這一生善善惡惡或是是非非,通通現出來了,但是這個境界千萬不要執著,這個境界是虛幻的、不實的,只不過是儲藏在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等到我們把八識田中的種子傾瀉乾淨後,就是自己真正的「本來面目」。
參話頭是自己「轉識成智」,自己照心,自己迴光返照,把自己這一生,乃至於無量劫,所有的種子都把它逼出來,這就是即身成就。
前面介紹了兩種方法,數息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心定下來,定下來以後,再用參話頭倒掉所有的業障,倒掉了以後,最後我們這個心要安住在何處?
(三)中道實相觀
實相不是在外面,實相是指我們這個心到達無念、無住、無為的境界。
所以第三個就是修「中道實相」,所謂「中道」,就是不著二邊,當下即是中。「實相」就是實實在在的相貌。
一般人都執著二邊,且心都在攀緣當中,都在妄想當中,這個就是虛妄的相,不是實相,如果離開虛妄的相,當下就是實相。
我們起了一個善的念頭,心當中就產生了一片光明,但這還不是實相,因為善是個念頭,這個念頭有生,有生的念頭就有滅,有生有滅就不是實相;起個壞的念頭也不是實相,壞的念頭就是貪瞋痴慢疑邪見,這些念頭起來了以後,心當中就是黑暗,黑暗就是恐懼、憂愁、煩惱,如此下去,將來就要墮入三途惡道,這當然也不是實相。
善念它是個好境界,好的境界有因有果,果報享完了就沒有了,是好夢;起了惡念,是個惡因,惡因種下來,將來惡業成熟,就要受惡報,惡報受完了,還是沒有了,是場惡夢。所以善念惡念站在最高的實相境界看起來,都是一個夢境。
所以我們修行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不要作惡夢、先要作好夢,等到惡夢沒有了,完全是好夢了,這時好夢也不執著,最後歸於無夢,無夢就是實相,所以經上說:「先以善捨惡,後以捨捨善。」
下一篇:【簡單認知-禪修階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