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1 18:44:44幻羽

※蘇軾三首宋詞,寫盡“人生如夢”的感慨※

             

             ※蘇軾三首宋詞,寫盡人生如夢的感慨※

蘇軾一生大起大落,對人生有著深刻的看法,在他的詩詞中,最喜歡寫的就是人生如夢。除了大家熟悉的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還有很多寫人生如夢的詞。讀東坡的這些詞,才能瞭解東坡對於人生的複雜感情,這不是一個超脫與曠達就能括的。 

()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

《草堂詩餘正集》卷二評云:東坡升沉去住,一生莫定,故開口說夢。如云人間如夢世事一場大夢未轉頭時皆夢古今如夢,何曾夢覺君臣一夢,今古虛名,屢讀之胸中鄙吝自然消去。

這首詞是蘇軾謫居時寫的,一說是謫居黃州時所寫,一說是謫居儋州時所寫。不管是黃州時還是儋州時,都是蘇軾最悲慘的歲月。所以這首詞中,我們熟悉的那個曠達的超脫的蘇東坡不見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憤懣的蘇東坡。

世事一聲大夢,人生幾度秋涼。酒賤常愁客,月明多被雲妨。一個秋涼,一個客少,道盡了人生的淒涼之感。 

譯文:

世間萬事都宛如一場虛無縹的幻夢,人生到底經歷了幾度這涼意的秋?入夜的風陣陣,響動在這長廊,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頭,鬢邊生出了白髮。

酒並非好酒,常因客人稀少而發愁,月色澄明,卻多被雲遮。中秋之夜,又有誰能與我一同欣賞這中天的月光,我只拿著酒盞,神色淒然,望向北方。 

賞析:

詞的上片寫感傷,寓情于景,詠人生之短促,歎壯志之難酬。下片寫悲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蘇軾的幾首中秋詞中,此篇自有其特色。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感歎人生的虛幻與短促,發端便以悲劇氣氛籠全詞。以夢世事,不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還括了對整個人生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一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捨棄。

人生幾度新涼,有對於逝水年華的無限惋惜和悲歎。新涼二字照應中秋,句中數量詞兼疑問詞幾度的運用,低回唱歎,更顯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緊承起句,進一步唱出了因時令風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悵。作者
取秋風蕭瑟、落葉紛飛這兩個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歎時光易逝、容將老、壯志難酬,以哀惋的筆調道出無法擺脫人生煩憂的悵惘之情。

下片寫獨自一人於異把盞賞月的孤寂處境和傷時感事的思酒賤常愁客少,委婉地點出作者遭貶斥後勢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雲妨,隱奸人當道,排斥善類,忠而被謗,因讒遭貶。以上兩句,流露出詞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憤,包含的情感非常富:有念懷親人的無限情思,有對國事的憂慮和對群小當道的憤懣,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難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淒涼。這一結拍,是一個天涯淪落人帶著血淚的人生喊與宣洩。巨大的悲劇力量,確乎令人盪氣迴腸。 

整首詞突出了一個字,以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蘇軾借寫節候之,抒寫人生之悲涼,表達了他對現實人生的深沉思考。與這首詞意境與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寫於密州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那首詞中,蘇軾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與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相比,兩詞都是借寫景抒懷,都渲染了一個意境,給詞蒙上了一層深厚的情感意韻。

所不同的是前者在於指出節候之
,後者重在示人生之淒涼;前者寫天上人間之,後者寫現實人間之淒涼;前者想像天上人間之以反襯人世間得留戀,後者借人間之情以慰藉自己淒涼的心靈。兩詞相得益彰,情韻悠遠,表達了飽受政治打擊的蘇軾對歷史人生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人世情的深深眷戀。

蘇軾這首詞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這種哲理意味是通過營造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傳達出來的。讀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寒的月色與空寂的長廊,孤獨的詞人身影與孤獨的黯淡燈光,以及由此流露出來的詞人深沉的人生思考與摯的人世之戀,讀者並不感覺到說理、議論的空洞與枯燥,而是詞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動,然後體驗出作者蘊含于詞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蘇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詞人,然而這首詞風格柔婉,可以看出蘇軾的詞風也有悲情婉約的一面,這種哀怨隱忍之作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西江月·平山堂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

         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此詞寫於西元1079年(宋神宗元二年),蘇軾第三次到揚州平山堂,緬懷恩師歐陽修,同時也蘊含蘇軾自身的人生感歎。此時四十二歲的蘇軾三過平山堂,頓生彈指之間,半生倏忽已過的感慨。從詞人第一次過平山堂到現在近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歲月,尊敬的恩師歐陽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勁的手跡,更讓人心生緬懷之念。

此時東坡還沒有遭遇烏台詩案,他的人生還沒遇到很大的打擊。但以東坡內心的敏感,已經對人生有著深刻的體悟。

白居易《自詠》詩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而蘇東坡在此詞中雲: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又翻進一層,謂人生未轉頭時,已是夢幻。



(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餘浩歎。

譯文:

明月潔白如霜,好風涼如水,景無限。曲折的水渠中,小魚跳出水面,圓圓的荷葉上,露珠落下,四周這樣寂靜美景無人見。三更鼓聲,一片樹葉錚然落地,驚斷了我的好夢,使得我不免黯然。夜色茫茫,重新尋夢卻再也找不到夢中好景了,醒後我尋遍了小園。

漂泊天涯而感到厭倦的遊子,想著那山中的歸路,簡直要將故望斷。燕子樓中空空蕩蕩,佳人又在那裏呢?空自鎖著樓中雙燕。古今都如夢,何曾有人醒來?只有舊日歡情、新來恩怨。後人再對著黃樓夜景,當會我歎息 

賞析:

這首詞作于蘇軾任徐州知府所作。題做“夢盼盼”,實一首懷古之作,抒發古今如夢的人生感慨。上片寫秋景及夢醒後的悵惘情懷。首三句寫出月色皎潔清寒、風的清涼柔和。隨後一跳一瀉為寂靜的畫面增添了動感。最後猖獗鼓聲擾人清夢,使清景頓失,夢魂驚斷後心情茫然。下片寫夢醒後的述懷。夢中奇遇的破滅令詞人越發感動飄泊天涯的孤寂與對作客他鄉的厭倦,心中不免要生出一片濃濃的思鄉之情,人去樓空、人亡物在更增添了痛楚與酸辛。

再由夢裏的盼盼聯繫到此時的自己,聯繫到自己的舊歡新怨,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慨歎,表達了作者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由佳人到登樓覽感的倦客,再到古今所有的芸芸眾生,無一不是寄身夢中。這首詞集情、景、理於一爐,情從景出,情景交融;理從情出,情理合一,體現出一種人生感悟。
 

宋神宗元豐元年十月的一個夜晚,蘇軾宿于燕子樓,一個旖旎纏綿的夢境,讓他頓悟人生的真諦。他的靈魂從夢境中得到了淨化和昇華。醒來後十分感慨,寫下這首別具意境的佳作。

這首詞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與今、倦客與佳人、夢幻與佳人的綿綿情事,傳達了一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隱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這一句千古傳誦,雖不如大江東去有名,但此二句更加韻味悠長。東坡寫關盼盼事說古今如夢,何曾夢覺,我們今天讀他詞,又何曾不是古今一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