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活在當下+《七碗茶》詩
禪茶一味:活在當下
茶,從古至今都是中國人的福報。從神農口中的救命仙草,到陸羽踏遍茶山,辨識天下名泉之後所呈現的《茶經》,再到宋徽宗親手點制的綠翠飛白,直到黎民百姓的開門七件事……茶,帶給我們安頓當下的智慧和平衡生命的能力。
禪宗講“禪茶一味”,通過喝茶,到底怎樣讓這個禪和茶結合起來呢?申時是一天中最好的喝茶時間。
禪宗講,活在當下,將全部身心置身於當下的時候,沒有任何妄念、分別,心就是清淨的,寧靜的,安詳的。同樣喝茶,當把生命投入到喝茶的當下的時候,用全部身心喝下這碗茶,沒有雜念和妄想,那就是在體驗禪的自在與寧靜。
飽不喝,餓不喝,溫不喝,燙不喝。
濃不喝,淡不喝,多不喝,少不喝。
知道了喝茶的最佳時間與要領,下面正式進入喝茶環節:
第一碗茶湯入口,帶走了口腔及喉嚨裏的雜氣和雜味;嘴巴、喉嚨得到滋潤,清新舒適。
第二碗茶湯讓我們的心情放鬆,所有的情緒都來自於我們的心念,因此放鬆心情,放下雜念,讓自己投入在一杯茶中。
………………….( 見─七碗茶之景 )
我們生命的當下就在這種氣氛當中。雖然只是一瞬間,但是一瞬就是永恆。
此時茶湯運行到腹部,促進胃腸的蠕動,帶走胃腸消化不掉的多餘物質,為身體做減法。
其實,我們的生命也需要做減法。我們真正需要的並不多,但想要的卻很多,正因為想要的太多,才給我們的生命增加了太多的負擔。
這個“想要的”,往往是妄念、妄想。當身心做減法時,把幹擾生命的這些雜質扔掉,來重新認識自己的生命,那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當茶湯參與身體氣血循環,使全身發熱、氣脈舒暢,毛孔打開,微微發汗。身體在靜止中,細胞在做含氧運動,快速而不受幹擾,身體產生內動力,動靜結合。
佛教講“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將自己的身和心調整到恰到好處,達到一個很好的平衡,我們再來面對這些煩惱時,心就不會隨便為其所擾。
不僅靜坐是休息,靜靜地喝茶也是休息。通過喝茶這種方式,讓大家的心能夠“清淨”,沒有貪嗔癡,或者說面對煩惱和貪嗔癡的時候,能夠有一定的抵抗力。
此時氣走百骸,茶湯中的能量深入到我們的骨骼、關節,肌肉、舒適放鬆,茶起到疏通和促進的作用。百骸通暢,通經達絡。春天生髮的季節,用這樣的方式喝茶,平津釋燥。
修行方式有很多,可以誦經、念佛、打坐,還有喝茶。但是這些方式都是要為最終目的——心清淨、息滅貪嗔癡來服務的。喝茶只是一種形式,目的是通過喝茶,通過營造喝茶的氣氛,教給大家一個方法,讓大家能夠體驗到一份寧靜和安詳。
茶在體內流動,滋養五臟六腑。肝主目,肝經得到疏理,眼睛就明亮濕潤;腎主耳,聽力得到提升,耳聰目明,神清氣爽,當下就做茶仙。禪宗講“日日是好日”,就是說,生命的每時每刻,都是喜悅的、愉快的、自在的、安詳的,而不是只有來到寺院才能夠體驗到這種氣氛。
面對充滿誘惑的世界,面對各種雜訊,我們的心不靜,甚至會慢慢迷失掉自我,會因為很簡單的一件小事而生煩惱,更不要說面對一些人生的大事了。寺院就是一個加油站,大家在路上開著車,開得久了,沒有油了,就要找個加油站給自己加油,如果不加油,你的車子有一天會熄火的。
大家到寺院參加活動,就是給生命加油,來找回那個自我——就是禪宗所講的找到本來面目。找到了寧靜和安詳,讓生命每時每刻都活在當下。你不僅僅是茶仙,當下你就是佛!
七碗茶以後,不僅身體得到養護,思想和情緒也得到放鬆,感覺通體輕盈、雜念盡消、心平氣和。七碗是一次茶修體驗的基礎茶量,要把茶喝到身體五心發熱或是發汗,(五心即:兩手心、兩腳心和胸心)。這時,是不是腳底的湧泉穴能明顯感覺到熱度?湧泉穴是腎經的重要穴位,這個時候把茶喝透,排毒養身。
申時茶,借茶修為,以茶養德,回歸內心,安頓平衡,用一杯茶照見自己!在一杯茶的世界裏享受幸福和寧靜。帶著這一刻的美好回到當下,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工作。
《七碗茶》唐‧盧仝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盧仝的《七碗茶》詩原題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日高五丈睡正濃,軍將扣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問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山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變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這首詩是盧仝寫到在午睡的時候,突然收到孟諫議的贈茶,自己立刻關起門來煎茶吃,連吃了七碗茶,隨即達到了飲茶的極高境界,自己仿佛做了神仙,但做了神仙的心情卻是想到有百萬億的百姓在受苦,不知道他們是否也能得到蘇息呢?
特別是他寫到喝七碗茶的感受,使我們覺得痛快淋漓,以致於後代喜歡喝茶的人,常把盧仝的這首茶詩當成喝茶的一個準則了。我們如果把它詮釋一次,也就知道飲茶的奇效了。
一碗喉吻潤——茶可以滋潤身心,產生喉韻。
二碗破孤悶——茶可以破除煩悶的心情。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茶可以刺激靈感,使思想清明。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茶可以抒發情緒,創造人的正向品質。
五碗肌骨清——茶可以使人超越俗事,連肌骨都為之清朗。
六碗通仙靈——茶可以使人通往神明的境界。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第七碗不能再喝了,因為會使人生起如夢似幻的境界,仿佛不在人間。
盧仝在歷史上並不是赫赫有名的人,卻因為他寫了這首《七碗茶》詩,使後人在談茶史的時候,不能不提到他,因為在他之前從來沒有人把茶提到那麼高的境界——專心地喝茶即可以羽化登仙,名利權位又有何可戀?又有何可求?
盧仝自幼家貧,但寫得一手好詩。他不顧仕進,因此隱居在少室山,自號“玉川子”,讀書、寫詩、喝茶度日,曾寫詩譏諷宦官專權,得罪了元和逆党,“甘露之變”時因留宿于宰相王涯家,與王同時遇害。
從盧仝的簡歷看來,他是與世無擾、與人無爭的隱士,也唯有這樣隱于山林之間的人,才能對每一碗茶都能細細品味,而每一碗茶都有深刻的感受吧!在飄飄欲仙的當刻,又能深切體會採茶制茶的農民生活艱辛,更使這首茶詩在優美的詩境後還有深深的感情。盧仝光是靠這一首《七碗茶》詩就可以傳世了!
大詩人蘇軾─東坡先生,在茶中一再以這首詩用典,如《汲江煎茶》: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如《試院煎茶》: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如《馬子約送茶,作六言謝之》:
珍重繡衣直指,遠煩白絹斜封。
驚破盧仝幽夢,北窗看起雲龍。
如《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原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如《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
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面首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如《游惠已》:
吾生眠食耳,一飽萬想滅。
頗笑玉川子,饑弄三百月。
讀蘇東坡的詩,很少讀到他一再用典的詩,盧仝是例外,可見他對盧仝的這首《七碗茶》詩是如何傾倒了。不只是蘇東坡,歷代可以說有無數的詩人拜倒在盧仝的茶詩下,我們試舉舉個例子:
北宋詩人文同的《謝人寄蒙頂茶》:
落落真賢宰,堂堂作主人。
玉川喉吻潤,莫厭寄來頻。
宋朝詩人孫覿的《飲修仁茶》:
昏昏嗜睡翁,喚起風灑面。
亦有不平心,盡從毛孔散。
宋朝詩人陸遊的《晝臥聞碾茶》: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雲膚。
玉川七碗何須爾,銅碾聲中睡已無。
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宋朝詩人梅堯臣的《嘗茶和公儀》:
莫誇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
亦欲清風吹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
元朝詩人耶律楚材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
盧仝七碗詩難得,念老三甌夢亦賒。
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與繞煙霞。
明朝潘允哲的《謝人惠茶》:
漫道玉川陽羨蕊,還如鴻漸建溪芽。
冷然一啜煩襟滌,欲禦天風弄紫霞。
信手拈來,就可以看出盧仝的一首茶詩幾乎貫穿古今,歷來喜歡喝茶的詩人沒有不傾慕的。精通佛法的文人,在條詩中常有耐人尋味的禪意,讓人讀後如聞晨鐘,心智警醒。
例如唐代武元衡的《晚春茶會》:
虛室登常掩,心源知悟空。
禪庭一雨後,蓮界萬花中。
時節流芳幕,人天此會同。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籠。
詩中的虛室是禪,天雨是禪,花開是禪,日暮是禪,心源悟空,脫離思想的樊籠更是禪。
再如宋代詩人徐績有詩:
野店山茶亦可口,試敲松火煮石泉。
能去掉差別心、執著心,品出“野店山茶亦可口”,這是初得禪味。
而蘇東坡在《汲江煎茶》中寫道:“枯腸未易禁三碗,臥聽山城長短更。”詩中可見蘇東坡已跳出紅塵,超然出世,像一位仙人心靜如水地俯瞰大千世界,聽憑雞雞狗叫,任由時光流逝。
至於蘇東坡茶詞中“休對故人思故國,但將新火試新茶,詩酒乘年華”,則更是禪意悠悠,發人警醒一的千古絕唱。
反過來,歷代高僧大德和居士們的許多禪詩中,也散發出濃濃的茶香。宋代高僧照覺常總禪師的《悟道詩》:
一甌茶自展家風,遠近高低一徑通。
未薦清香往來者,誰諳居止倪西東。
其實不僅高僧大德居士們的禪詩中散發著茶香,儒、釋、道兼修的南懷瑾先生的《步傅真吾先生原韻》,更是把茶禪一昧的意境發展到了新高度。
雲作佛屏雨作花,天饒豪富到僧家。
住山自有安心藥,問道人無泛海搓。
月下聽經來虎豹,庵前伴坐侍桑麻。
渴時或飲人間水,但汲清江不煮茶。
南懷瑾先生的這首詩,說出了禪茶一味的最高境界。他理解“禪茶一味”,已不再執著於有沒有物質形態上的茶。
其實,在“禪茶一味”中的“茶”是生動活潑而又平凡瑣碎的生活,只要你能在禪修中生活,在生活中禪修:當你達到“人法兩空”的境界時,便可體悟到“渴時或飲人間水,但汲清江不煮茶。”不必煮茶,即能品出“禪茶一味”之空寂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