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2 04:30:28幻羽

【打破話頭疑情─悟道!】

      

                   【打破話頭疑情─悟道!】
 

綿密參話頭持續參下去,能進入參禪三昧,打破話頭疑情─悟道!

參禪三昧按其參修程度分三個階段:動靜一如、夢中一如、寤寐一如。

綿密參話頭的疑情,用這三階段來表達,但這並不意味著覺悟有個階段,因話頭參究的核心在於當下頓悟“疑情”。 

看話禪不是將話頭一點點打破進去的,話頭是沒有滋味的“鐵酸”,是把鐵酸一口下去的。決不承認什階段或順序,但是覺悟的是刹那,實踐修行需要很長時間。在這三個階段中,進入了寤寐一如的階段,大悟就近了。

“一如”是“始終如一”,“一直維持一樣的狀態”的意思。在參話頭方面,“一如”是將話頭始終一貫地持續參下去的意思。動靜一如是指“不管活動還是靜坐始終如一的參話頭”;夢中一如是指“不管惺惺還是做夢始終如一的參話頭”;寤寐一如是指不管惺惺還是沉睡始終如一的參話頭。參究話頭時只有動靜間、夢裏、進而時時刻刻都純一地參話頭,才可以開悟。

『若知一日一度,也無間斷,則添些精彩,時時點檢,日日無間斷,若三日如法無間斷,動靜一如語默一如,話頭常現在前,猶急流灘上月華相似,觸不散撥不去,蕩不失,寤寐一如,大悟時近矣。』─《太古和語錄》

非常深沉的睡眠會是死亡般的,但是連這樣的死亡瞬間也由我們內部的深深的無意識帶動心,唯識把阿賴耶識。轉動的心使人輪回。“一睡著,就消失,那如何對付生死呢!”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熟眠是不做夢的沉睡。在沉睡中也要參話頭,話頭才不斷持續下去並且始終如一。 沉睡時,也要好好參話頭,參話頭不退步會帶來好時節。像大慧禪師所說的那樣,寤寐一如的道理是無法給人看的,只能自己體驗一下。

三昧是意味著心身一如、沒有我一切的狀態,這是我和物件成一體,淨、寂靜、不動搖的境界。這是我思維的痕跡消失,只有如實的實相明瞭,明顯地顯現的狀態。這種狀態叫“定”,因心集中於一個物件,靜靜地沉浸在冥想之中。

看話禪調話頭三昧,我和話頭成一體,話頭變純一。不是將話頭對象化來觀,而是我和話頭成一體。投入話頭,話頭和我成一團,進入要放下也不能放下、要放棄也不能放棄的銀山鐵壁的境界,才可以說是完整的話頭三昧。在這一狀態下打破話頭,智慧就出來,如雲彩消散,太陽就出來的道理一樣。這樣打破話頭頓悟,就是慧能禪師所說的一相三昧。

禪宗重視的三昧有“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與平時做的事成一體的稱三昧,如讀書三昧或電影三昧等。這種三昧是被對象住而思維的三昧,所以熱衷於個個對象,並與一體,但這不是禪宗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三昧。

禪說的三昧是~在聲音的境界下不沾上聲音;在物質的境界下也不沾上物質的。這一三昧才是慧能禪師說的日常三昧,也是一行三昧。所謂一行三昧,就是無論行住坐臥都心行正直。所謂日常三昧,就是即使處於一切處,也不住相,即使取了相,也不得發出討厭喜歡的心。

這種三昧是用直心的生活,所以與萬物一起了了常知,惺惺寂寂,無拘無束。臨濟法師說的“隨處作主,立除皆”,就是這一究竟的三昧狀態。

對話頭生起疑情並純一參下去,而對話頭沒有感到什滋味的境界到來時,這種狀態叫“沒滋味”或者“無滋味”。無處住也無處依靠,怎麼也沒有滋味兒,大慧禪師說這時才是好時節。

話頭是語言和觀念的味道被打斷,以思考無法分析和追蹤的。話頭本來沒有什味道,所以圓悟禪師將話頭說成“沒滋味鐵酸”。起話頭,道理的路打斷,種種矛盾、思量的念頭,以及和我的分別意識都掉下去,蹤跡和痕跡都被打斷。

起話頭,咬沒滋味的“鐵酸”,有所進展,那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語言和思念的味道打斷的,這樣沒有什意思,所以叫沒滋味。但這是話頭成熟,自己和話頭成一體的證據,達到這種境界,自己也會消失。

高麗末懶翁禪師用“工夫十節目”,檢驗了修行者的修行狀態。懶翁禪師將沒滋味的狀態說明參話頭成三昧,並進入心身一如之前的境界,這一境界因持續參話頭,所以雖然沒有滋味兒,但可以省力。懶翁禪師調說,在沒什滋味的狀態下,不斷地參話頭下去。

『其或,冷冷淡淡,全無滋味,無觜處,無著力處,無分曉處,無奈何處,切莫退之,正是當人,著力處,省力處,得力處,放身失命之處。』─《懶翁和語錄》 

在沒滋味的修行過程中,應更加努力參究話頭,不能疏忽,不能甘休。不要尋找另外的方便,僅更加生起疑心,而持續參下去,僅用大信心和大精進力照顧話頭下去。

參究話頭時重要的是綿密惺悟。在參話頭的過程中,生起的一切病痛或異常現象,陷入毫無知覺的無記,都是不對話頭歷歷醒悟時生起的心理作用。參究話頭最理想的方法是對話頭的惺惺寂寂。

參究話頭時,以一切煩惱妄想不生滅並失去兩邊的狀態展開的,叫“寂寂”,這是心安寧淨的狀態,像乾淨的鏡子或者不起波浪的澈湖水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落無記,而以明的精神,對話頭的疑情持續下去,叫“惺惺”,即對話頭明朗地醒悟,就像明亮的光芒歷歷照在乾淨的鏡子裏一樣。

在惺惺寂寂中,話頭參究時優先的是惺惺。如果不對話頭惺惺覺悟的話,就會陷入昏沉、無記或魔鬼的境界。對話頭完全覺悟的話,就投入話頭三昧,寂寂的境界自然展開。

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寂寂中不容無記,惺惺中不用亂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心直說》

要“寂寂惺惺”,不能“寂寂無記”。這警戒了只有寂寂而毫無知覺的狀態,所以在參話頭的過中只有寂寂,話頭就參得不楚,險些落無記的話,修行將難以得到進展。

修行久了,身體好象消失,坐在雲彩上一樣,感到舒服。這樣忘記身心而只感到舒服,這是沒什思維的病痛,大慧禪師說要小心這樣的時候。

話頭參得不好,只停留在舒服的狀態,這是修行者不能落入的恐懼境界。若停留在這種狀態,就等於被認忘記心懷的一切,並維持寂靜狀態就是道的人。

高麗覺慧諶禪師對這種狀態警戒說:『一向閉眉合眼,空空寂寂,向黑山下鬼窟裏,坐地待悟,古德云:湛湛黑暗深坑,是可怖畏之處,是也。』

“要小心寧靜的境界”,這句話就是不應放下話頭,要持續“疑”下去的意思。即使忽然身心靜下來,前後境界被打斷,也不能被寂靜的狀態迷住心,在寂靜的狀態也決不能停止參話頭。

慧諶禪師囑咐說:『莫嫌沒滋味,沒撈摸。但提撕覺看,忽得身心寂滅,前後際斷,不得住在寂滅處,看話不輟。』─《覺國師法語》 

在這裏要注意一點,上述的“不知有身”與參話頭時進入話頭三昧,並忘記身體的境界不一樣。進入話頭三昧,對話頭不斷生起疑心,無法感覺到身體的活動。因此太古禪師說,進入話頭三昧,意識不到走路、坐,吃飯時也感覺不到鹹還是辣,勺子的動靜也感覺不到。

如此“好像忘記身體”時,這不是對話頭投入三昧境界的話,其狀態可能是陷入心的境界而身心感到舒服並住於寂靜處,或者落入於無記的狀態。像慧諶禪師所說的那樣,如果住於那種狀態,會像在黑暗的鬼窟裏一樣。因沒有覺悟,所以成木石般的人,對修行沒有什進展,這時應再次盡全力懇切地參話頭。

禪是當下以心相傳的。根基成熟的人瞬間覺悟而進入當下。闡明本來面目,不需要什累贅,就像佛陀拈花迦葉微笑而已。大慧禪師也說:『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一句偈下,直接開悟,不假外繞,這是重要的。』

這樣一句話一聽,就要當下打破話頭。六祖慧能禪師一聽《金剛經》的一句偈,言下就大悟了。

慧能禪師說:『善知識,我于忍和處,一聞,言下大悟,見性如本性。是故將此法,流行後代,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六祖壇經》

馬祖禪師說:『若是上根眾生,忽遇善知識指示,言下領會,更不曆於階級地位,頓悟本性。』

一聽師父的話,弟子言下就開悟,叫“言下便悟”。這言下便悟是一下子超越動靜一如、夢中一如、寤寐一如階段的。分階段,就是承認時間的經過,但是瞬間的覺悟是一瞬間覺悟,並在覺悟的瞬間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這一瞬間是超時間的瞬間,超越時間的永遠。話頭是這樣一瞬間打破的,所以瞬間的覺悟即言下大悟是可能的。

我們該如何理解言下大悟呢?即使是最上乘根基,言下大悟如何可能呢?那是因“我們的心本來是佛”,所以聽到一句話或者目擊一種現象就可以大悟。任何人也徹底相信“我本來是佛”,對此開眼睛就頓悟。

一接受話頭,當下就大悟的人是根器殊勝的人。即使不是瞬間的覺悟,徹底參究話頭的話,在很短的時間內也可以得到覺悟。

雖然在很短時間內可以得到覺悟,但是看話禪的修行者有快要覺悟的欲望,就決不能得到覺悟。與其發快要覺悟的速效心,不如懇切發心並要示顯我心。這樣的話,上根器的人在瞬間或很短時間可以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