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6 21:16:53幻羽

【認識核武及核輻射嗎?而又認識有多少呢?】-下-



        【認識核武及核輻射
?而又認識有多少呢?】-- 

核子彈的原理,是利用自發性的連鎖核分裂反應,來生巨大的能量。在這方面,第一次實驗成功(1942年),證實人類可以控制這種反應,並引導人類進入核能世界的,是由物理學家費米在芝加哥大學所領導的究小組。

而將這種原理成功地應用於核子彈上面,則是由另一位物理界的大師歐本海默所領導的工作小組。這個小組的成員幾乎都得過諾貝爾,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費曼。

子彈是利用原子的核心(即核子)分裂時生的大爆炸力而製成的。自然界中,元素235 (Uranium 235) 的原子是可以分裂的,但鈾礦大部分是不可分裂的238樣從鈾礦中抽取純235曾是製原子彈的一個難題;但是科學家發現238在核反應堆中居然會轉化成另一種可分裂的元素 239 (Plutonium 239),於是除了之外,科學家們又多了一種可製造核武的材料。美軍當年投在廣島的原子彈是用造的 (Uranium bomb),而三日後投在長崎的第二枚卻是 (Plutonium bomb)

原子彈的發明當然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十九世紀末,科學家發現了放射現象(Radioactivity),由此揭開了人類探索原子結構的序幕。當時一些科學家已提出原子能可以發展出大型武器,但也有科學家認這只是鏡花水月的空想。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德國人漢恩(Otto Hahn)在柏林的實驗室意外地把原子分裂,當時他還不知道自己做了一個歷史性的實驗,更把那些令他疑惑的數據寄給流亡在瑞典的舊同事梅特勒(Lise Meitner)。

梅特勒是一位出色的女科學家,
是奧地利人,和漢恩合作多年,但因其猶太血統而被迫離開德國。兩個月後梅特勒就憑著漢恩的實驗數據在自然雜誌(Nature)發表了核分裂的論文。當時是一九三九年,納粹德軍已經在歐洲燃起戰火,一個那關鍵的科學突破,發生在一個充滿危機的歷史時刻,可想而知所引起的關注,結果各地科學家都紛紛究核能的釋放方法及用於戰爭中的可行性。



核輻射,或通常稱之
放射性,存在於所有的物質之中,這是億萬年來存在的客觀事實,是正常現象。核輻射是原子核從一種結構或一種能量狀態轉變另一種結構或另一種能量狀態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微觀粒子流。核輻射可以使物質引起電離或激發,故稱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又分直接致電離輻射和間接致電離輻射。直接致電離輻射包括質子等帶電粒子。間接致電離輻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帶電粒子。

核反應是指入射粒子與原子核(稱核)撞導致原子核狀態發生變化或形成新核的過程。反應前後的能量、動量、角動量、品質、電荷與宇稱都必須守恆。核反應是宇宙中早已普遍存在的極重要的自然現象。現今存在的化學元素除以外都是通過天然核反應合成的,在恒星上發生的核反應是恒星輻射出巨大能量的根本來源。

此外,宇宙射線每時每刻都在地球上引起核反應。自然界的碳14大部分是宇宙射線中的中子轟擊氮14產生的。1919年英國的E。盧瑟福用天然放射性物質的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首次用人工方式實現了核反應。30年代初加速器的出現和40年代初反應堆的建成,為研究核反應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已能將質子加速到5×10^5兆電子伏,將鈾原子核加速到約9×10^4兆電子伏,並能獲得介子束。高解析度半導體探測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測量核輻射能量的精度。核電子學和電腦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改善了資料的獲 取和處理能力。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裏,研究過的核反應類型數以千計,製備出了自然界不存在的放射性核素約2000,發現了300餘種基本粒子,獲得了有關核素性質、核轉變規律、核結構、基本粒子以及自然界四種相互作用的規律和相互聯繫的大量知識。

放射性物質以波或微粒形式發射出的一種能量就叫核輻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會產生核輻射。

核輻射主要是αβγ三種射線:

(1)α射線是氦核,外照射穿透能力很弱,只要用一張紙就能擋住,但吸入體內危害大;

(2)β射線是電子流,照射皮膚後燒傷明顯。這兩種射線由於穿透力小,影響距離比較近只要輻射源不進入體內,影響不會太大;

(3)γ射線的穿透力很強,是一種波長很短的電磁波。γ輻射和X射線相似,能穿透人體和建築物,危害距離遠。宇宙、自然界能產生放射性的物質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電站事故洩漏的放射性物質才能大範圍地對人員造成傷亡。電磁波是很常見的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主要由功率(與場強有關)和頻率決定。通訊用的無線電波是頻率較低的電磁波,如果按照頻率從低到高(波長從長到短)按次序排列,電磁波可以分為:長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遠紅外線、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宇宙射線。以可見光為界,頻率低於(波長長於)可見光的電磁波對人體產生的主要是熱效應,頻率高於可見光的射線對人體主要產生化學效應。

我們來分析一下原文中對核反應的定義: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轟擊下產生新原子核的過程,稱為核反應。這個定義明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實際上描述的是另外一種原子核反應類型——原子核的人工轉變(包括重核裂變等)

像鈾、釷和鐳這些放射性元素,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可以連續地由高能排列變成低能排列,這就稱為核反應,釋放出來的多餘能量叫做原子結合能

當用一定能量的入射粒子去轟擊原子核時,由於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原子核的變化,這個過程稱為核反應。歷史上第一個人工核反應是1919年盧瑟福用天然放射源(Po)產生的。

所謂核反應,是指原子核受一個粒子撞擊而放出一個或幾個粒子的過程。在對其研究的過程中,實驗工作者常採用靜止的實驗室坐標系,進行資料的實際測量。

原子核反應及原子核發生轉變的過程稱為核反應。書寫核反應方程的依據是反應前、後電荷數不變,質量數也不變。

按入射粒子的不同,核反應可分為三類:

(1)中子核反應,如中子的彈性散射(nn)、非彈性散射(nn′),中子的輻射俘獲(nγ),發射帶電粒子的核反應(np)、(nα)等,又如中子裂變反應(nf),發射兩粒子的核反應(n2n)、(npn)等;

(2)帶電粒子核反應,如質子引起的核反應(pγ)、(pn)、(pp)、(pp′)、(pα)、(p2n)等,氘核引起的核反應(dn)、(dp)、(dα)等,α粒子引起的核反應(αn)、(α2n)、(αp)等,重離子引起的核反應(12C4n)、(22Ne6n)等;

(3)光核反應,即光子引起的核反應,如(γn)、(γp)、(γα)、(γf )等。 按入射粒子的能量,核反應又可粗分為三類:

A、低能核反應,入射粒子能量低於108電子伏,對於較輕的重離子,每個粒子平均能量低於107電子伏(如108電子伏的碳12核),也屬於低能核反應的範疇,低能核反應的出射粒子的數目最多為34個;

B、中能核反應,入射粒子能量在1081010電子伏之間;

C、高能核反應,入射粒子能量大於1010電子伏。



核爆炸頭10幾秒內放出的中子和γ射線對生物體、電子器件和其他物體的殺傷破壞作用及效果。由於中子和γ射線具有很強的貫穿能力,又稱貫穿輻射效應。早期核輻射主要由彈體內核反應產生,或從裂變產物中釋放,或由中子與空氣作用產生。早期核輻射對人員和物體的損傷程度取決於吸收劑量(即單位品質的物質吸收射線的能量),其單位為戈[],指每千克受照射物質吸收一焦[]射線能量的吸收劑量。早期核輻射可直接或間接使物質電離,造成輻射損傷,其主要殺傷破壞物件是人員和電子器件。人員在短時間內受到1戈瑞以上劑量照射時會發生急性放射病;電子器件在大劑量或高劑量率作用下會引起瞬態干擾和永久損壞;瞬發γ射線可引起核電磁脈衝、內電磁脈衝和系統電磁脈衝;中子還會使某些物質產生感生放射性;γ射線會使攝影膠片感光和光學玻璃變暗等效應。早期核輻射的強度由於空氣吸收,隨距離的增加衰減很快,即使千萬噸TNT當量級的大氣層核爆炸,早期核輻射的殺傷破壞事半徑也不超過4公里。早期核輻射穿過物體時期強度將被削弱,可用一定厚度的物質來防護,工事和重型兵器本身對早期核輻射效應都有一定的防護作用。

最大的長期健康風險是癌症。通常當體細胞受損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時,它們會自我消除。當這種自我消除的能力消失時,細胞獲得永生,可以不受控制地不斷地分裂,這就演化成癌症。

我們的機體有許多機制來阻止細胞癌變,並替換受損的組織。然而輻射所帶來的損害可以嚴重攪亂機體中的這些機制,從而讓癌症風險大大提高。此外,如果機體不能很好的修復輻射帶來的對化學鍵的破壞和改變,我們的基因裏有可能會產生突變。這些突變不但增高自身的癌症風險,還有可能被傳遞下去,使得輻射的作用在子孫身上展現出來。這些作用包括頭部與腦部、眼部發育缺陷、生長緩慢和嚴重的認知學習缺陷。

健康受損程度取決於暴露在輻射中的時間以及放射性物質的衰變中產生電離輻射的強度。它能破壞人體組織裏分子和原子之間的化學鍵,可能對人體重要的生化結構與功能產生嚴重影響。

我們的身體會嘗試修復這些損傷,但是有時損傷過於嚴重或涉及太多組織與臟器,以至於不可能修復。

而且,身體在自然修復過程中,也很可能產生錯誤。最容易為輻射所傷的身體部分包括腸胃上皮細胞以及生成血細胞的那些骨髓細胞。

一、核輻射對人的危害

核洩漏一般的情況對人員的影響表現在核輻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質,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體內,引起內輻射,γ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

內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狀有: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髮、白血病、嘔吐、腹瀉等。有時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影響幾代人的健康。一般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越大。

輕度損傷,可能發生輕度急性放射病,如乏力,不適,食欲減退。

中度損傷,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如頭昏,乏力,噁心,有嘔吐,白細胞數下降。

重度損傷,能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雖經治療但受照者有50%可能在30天內死亡,其餘50%能恢復。表現為多次嘔吐,可有腹瀉,白細胞數明顯下降。

極重度損傷,引起極重度放射性病,死亡率很高。多次吐、瀉,休克,白細胞數急劇下降。核事故和原子彈爆炸的核輻射都會造成人員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損傷。還會引發癌症、不育、怪胎等。

以下是遭受的輻射量(單位:毫雷姆)的後果:

45000080000030天內將進入垂死狀態;

200000450000:掉頭發,血液發生嚴重病變,一些人在26周內死亡;

60000100000:出現各種輻射疾病;

10000:患癌症的可能性為1/130

5000:每年的工作所遭受的核輻射量;

700:大腦掃描的核輻射量;

60:人體內的輻射量;

10:乘飛機時遭受的輻射量;

8:建築材料每年所產生的輻射量;

1:腿部或者手臂進行X 光檢查時的輻射量。

(注:這裏使用的單位是雷姆(rem),現行單位為希(Sv) 1Sv=100rem

胚胎與胎兒的損傷

胎胚和胎兒對輻射比較敏感,在胚胎植入前接觸輻射可使死胎率升高;在器官形成期接觸,可使胎兒畸形率升高,新生兒死亡率也相應升高。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胎兒期受照射的兒童中,白血病和某些癌症的發生率較對照組為高。

遠期效應

在中等或大劑量範圍內,核輻射致癌已為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所證實。在受到急慢性照射的人群中,白細胞嚴重下降,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等各種癌症的發生率隨照射劑量增加而增高。

受核輻射污染後的後遺症問題

受輻射污染後6個月,會發生的機體變化,包括晶體渾濁、白內障、男性睾丸和女性卵巢受影響導致永久不育、骨髓受損出現造血功能障礙,以及出現各種癌症。

另亦會有遺傳效應,令生殖細胞基因或染色體發生變異,導致畸胎等問題。

二、核輻射症狀

短時間內大劑量電離輻射引起的放射性損傷,稱急性放射病。較長時間超過允許劑量的輻射損傷,稱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見於接受過量射線的工作人員、公眾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難者,主要引發造血功能障礙、內臟出血、組織壞死、感染及惡性變等。

其中,核輻射導致的全身外照射損傷主要出現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現為噁心、嘔吐、疲勞、發熱和腹瀉。假愈期患者持續時間長短不同,症狀有所緩解。嚴重的發展到了極期則有感染、出血和胃腸症狀。經恰當治療後上述症狀逐漸緩解。

而局部照射損傷是隨受照劑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現紅斑、水腫、幹性脫皮和濕性脫皮、起水泡、疼痛、壞死、壞疽或脫髮等症狀。局部皮膚損傷通常持續幾周到幾個月,嚴重者常規方法難以治癒。不過,外照射多見於核電站工作人員。

體內污染引起的內照射一般沒有明顯的早期症狀,除非攝入量很高,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電離輻射包含:α射線(α粒子)、β射線(β粒子)、中子等高能粒子流與γ射線、X射線等高能電磁波,而被稱為宇宙射線的高能粒子射線則兩者皆有。電磁波(光子)的電離能力,隨著電磁波譜變化,電磁波譜中的γ射線、X射線幾乎可以電離任何原子或分子。電磁波的頻率愈高,能量愈強,電離能力愈強。在電磁波譜上,遠紫外線,電離能力較強;

直接電離輻射:具有足夠動能的、碰撞時能引起電離的帶電粒子等直接電離粒子組成的輻射。

間接電離輻射:具有足夠動能的、碰撞時能產生帶電粒子從而使介質發生電離而不會直接使介質發生電離的的不帶電粒子組成的輻射。

非電離輻射是指與X射線相比之下波長較長的電磁波,由於其能量低,不能引起物質的電離,故稱為非電離輻射。如近紫外線與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等電離能力較弱的電磁波。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性極大,因為一般電離輻射是看不到的,而具有放射性的微塵極其細小不易被察覺,因而受害者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被過量照射或吸入大量放射微塵。在短時間內過量照射或吸入大量放射微塵會引起急性放射病,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和脫髮等症狀,其造血功能、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亦可能出現異常;而放射性元素長期超量蓄積在體內,可引起慢性放射病。過量電離輻射有致癌和致畸作用。

外照射:電離輻射在人體外的輻射源對人體產生作用。

內照射:放射性元素進入人體,直接對人體內部產生作用。

人類生活在放射環境中

實際上,人類的生活沒有一刻離開過放射性,這些放射性是天然放射性,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1。宇宙射線;

2。地面和建築物中的放射性;

3。人體內部的放射性。

微量的放射性不會危及健康。

人們的放射性活動

人類的很多活動都離不開放射性。例如,人們攝入的空氣、食物、水中的輻射照射劑量約為0.25毫希/年。帶夜光錶每年有0.02毫希;乘飛機旅行2000公里約0.01毫希;每 天抽20支煙,每年有0.5-1毫希;一次X光檢查0.1毫希等等。

因核電而增加的輻照劑量

專家們研究測算表明:全人類集體輻照劑量中,3/4來自自然界。約1/5來自醫療及診斷,核電的份額是1/400。假定全球人類的預期壽命為60歲,則每天抽一包煙將最終減壽7年,而核電的影響是減壽24秒。

對於核輻射污染,即放射性污染,常人往往只注意到現代科學研究中的核輻射核工廠裏某些特殊車間產生的放射性物質造成的危害,或者醫院的X射線治療所產生的放射性造成的影響及損害,而未考慮生活中還會有放射性污染源。實際上,生活中的放射性物質能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造成對機體的慢性損害。要防止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源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有關執法部門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另一方面政府及執法部門要加強對放射性物質的管理,對容易受放射性物質污染的商品要進行定期監測。

注意居室中的放射性污染

隨著工業的發展,經常利用工業廢渣做建築材料,可能造成建材中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質,經放射性衰變產生了放射性氣體及其子體產物,懸浮於室內空氣中,氡及其子體產物放射出能量較高的α射線(粒子),人若吸進這樣的氣體即會照射人體肺組織。如果長期受到照射,便容易產生支氣管炎和肺癌等疾病。另據國外報導,大多數家庭居室中自然出現的放射性氣體氡,如果與煙氣混合,將會有致命的影響。氡是肺癌的一個致病因素。另外,裝修居室用的花崗岩及其它板石材料也含有一定量的氡,特別是通風不良時,可造成居室內放射性污染加重。經監測表明,室內氡氣多在通風不良的地方積累,所以經常打開居室的窗戶,促進空氣流通,使氡稀釋,這是減少室內氡濃度的良好措施。裝修房屋用的石(板)材要有選擇地使用。石材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隨礦床、所在地等天然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增減,必須對其進行監測,才能知道是否適合居室裝修。

謹防飲用水的核污染

加強對飲用水源地的環境保護,謹防飲用水受到核污染。受放射性物質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飲用。如果用受放射性物質污染的水澆灌農作物、蔬菜。其放射性物質的含量普遍增高,食用有害人體健康。

中國礦泉水水源豐富,其中也有不少水源在流經途中受到人工或天然的放射性污染。據報導,通過有關部門監測,某些盲目開發的礦泉水水源中含氡的濃度過高,若長期飲用這種礦泉水就會危害身體。因此,各地有關執法和監督部門,要對礦泉水的開發專案要嚴加管理,不僅要嚴格控制商品礦泉水的衛生指標,還要重視它是否受到放射性物質的污染。

要防燃煤的放射性污染

燃煤中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質。研究分析表明,許多煤炭煙氣中含有UThRa210Po210Pb。大多數情況下,儘管這些物質含量稀少,但如長期聚集,其放射性物質亦會隨空氣及烘烤的食物進入人體,造成機體的慢性損害。

平時生活使用燃煤,要注意通風排氣,警惕煤煙通過呼吸進入人體內。禁止食用煤炭直接烘烤食物,尤其是茶葉、煙葉、肉類和餅乾等。如果必須使用燃煤(碳)烘烤食物時也要注意遮罩,不要讓食物與煤煙直接接觸。

莫要長期佩戴金銀首飾

佩戴金銀首飾是人們,尤其是女士們美容化妝的重要生活內容。殊不知經常佩戴首飾也會給人們帶來煩惱,那就是容易患首飾病,即皮膚病。

一般來講,除純金(24K)首飾以外,其他的首飾在製作過程中都要摻入少量鋼、鉻、鎳等材質,特別是那些異常光彩奪目的或廉價合成首飾製品,這些首飾製品的材質成分更加複雜,對人的皮膚造成傷害的可能性更大。據報導,美國專家在檢驗了幾千件首飾後發現,其中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質,這些放射性元素對人體有嚴重地損害,如果長期佩戴,有可能誘發皮膚病或皮癌。金銀首飾,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飾製品,最好進行含放射性物質測定。

室內擺件雖然體積和重量均較小,但它們是寵物,緊密貼近人,其放射性有時也會傷人:

寶石,有名貴的金剛石(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和貓眼以及普通寶石水晶、瑪瑙和石榴石等。這類寶石經檢測,尚未發現有高放射性的,例如水晶,是石英晶體,放射性就很低,瑪瑙放射性也不高。

玉石,包括硬玉和軟玉以及多種用於工藝美術雕刻的礦物和岩石,如遼寧的岫岩玉和新疆的和田玉,廣東的廣片,浙江的青田玉雕,天津的彩玉雕和湖北的松石雕等。其中如大理石以及與之相近的雲石、漢白玉、東北紅、東北綠、曲紋玉、桃紅、艾葉青、曲陽玉等,及其製品都是由灰岩變質而成的,放射性都很低。

夜明珠,據悉,一是由重晶石中的部分鋇置換鐳後,並經加工而成的,夜能發光,有強的放射性;二是由螢石經加工而成,在加熱或在紫外線照射下顯螢光以及在受到鈾照射後,可具不同程度的放射性;三是由某些含磷的物質加工而成,一般具放射性;四是由某些材料加工而成;五是由輻照而成。夜明珠是否具傷人的放射性,一要看放射性安全證明,二要經過實測,並以國際或國家標準來衡量。

人體有軀體細胞和生殖細胞兩類細胞,它們對電離輻射的敏感性和受損後的效應是不同的。電離輻射對機體的損傷其本質是對細胞的滅活作用,當被滅活的細胞達到一定數量時,軀體細胞的損傷會導致人體器官組織發生疾病,最終可能導致人體死亡。軀體細胞一旦死亡,損傷細胞也隨之消失了,不會轉移到下一代。

在電離輻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可導致遺傳基因發生突變,當生殖細胞中的DNA受到損傷時,後代繼承母體改變了的基因,導致有缺陷的後代。因此,人體一定要避免大劑量照射。



1986
426 日: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大爆炸,其放射性雲團直抵西歐,造成約八千人死於輻射導致的各種疾病。爆炸最終導致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今天的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受到的核污染最嚴重。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蘇聯15萬平方公里的地區,那裏居住著6945萬人。由於這次事故,核電站周圍30公里範圍被劃為隔離區,附近的居民被疏散,莊稼被全部掩埋,周圍7000米內的樹木都逐漸死亡。在日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10公里範圍以內將不能耕作、放牧;10年內100公里範圍內被禁止生產牛奶。切爾諾貝利的核輻射通過風力、雨水等傳播途徑,污染了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等一些堪稱世界上最富饒的土壤。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所洩漏的放射性粉塵有70%飄落在白俄羅斯境內。事故發生初期,白俄羅斯大部分公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輻射,6000平方公里土地無法使用,400多個居民點成為無人區,政府不得不關閉了600多所學校、300多個企業以及54個大型農業聯合體。

2011312: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當地時間上午11點過後發生氫氣爆炸。福島縣政府13日發佈消息稱,新確認有19名從福島第一核電站方圓3公里撤離的人員遭到核輻射,已確認遭核輻射的人數由此上升至22人。福島第一核電站洩漏的核物質已經飄至東京,東京地區的放射線量已經超過了往常的20倍,而且繼續處於上升的趨勢。

2011315: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神福島第二核電站發生爆炸,14號機組在地震發生後全部自動關閉,3號機組立即進入冷溫停止狀態。截至15日,124號機組全部實現冷溫停止的穩定狀態,脫離緊急狀態。

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發生後,人有可能攝入放射性碘,並集中在甲狀腺內,使這個器官受到較大劑量的照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經驗教訓表明,放射性碘是最大的影響因素,該事故造成年齡在0-18周歲的兒童暴發甲狀腺癌病例超過了5000例。因此,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時服用穩定性碘,能阻斷90%放射性碘在甲狀腺內的沉積。在吸入放射性碘數小時內服用穩定性碘,仍可使甲狀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對成年人推薦的服用量為100毫克碘,對孕婦和312歲的兒童,服用量為50毫克,3歲以下兒童服用量為25毫克。

日本9級大地震導致的福島核洩漏,主要洩露的物質為碘131,碘131一旦被人體吸入會引發甲狀腺疾病,引發低甲狀腺素(簡稱低甲)症狀,患者必須長期服用甲狀腺素片,而更嚴重的甚至可能引發甲狀腺癌變。

服用碘的確可封閉甲狀腺,讓放射性碘無法入侵,但是過量的碘會導致碘中毒。在短期內可能會出現腸部不適和過敏現象及甲狀腺疾病,嚴重甚至會致命。

因此,在防止核輻射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時,中國人民大可不必驚慌。在日常生活中適當多吃一些含碘食品,碘鹽、海魚、海蝦、紫菜等,微量補充碘,確保補足身體所需的碘元素並且不會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