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修應識之法要(續-8)─悟入空性的慈悲心
─參修應識之法要(續-8)─悟入空性的慈悲心
1.我們修行修得怎麼樣,不是說你的這種智慧有多高,不是說你的思想能鑽多深的牛角尖,能夠講很多深奧的名詞,更多的是看到你在世間上,你的事上面的運用,是不是非常的平等,是不是非常的慈悲,是體現在這個上面的。
2.菩薩修行要有兩大利器,就是既要有慈悲又要有智慧,智慧是無相的般若的空性智慧,為什麼要空性呢?是為了你有慈悲,不是只為了要有空性,只有空性才會有真慈悲,因為空性是破執的,破人我對立的,所以空性是為了激發你的慈悲本性,慈悲是為了更加透徹的認識空性,這二者之間實際上是講的一個事情,不是兩個事情。
3.空性它就是講的慈悲,你要透徹一點,沒有保留的慈悲,叫做空性,慈悲是指的空性要有價值,慈悲是空性破執之後真如的一個功德,這是慈悲,所以兩者之間不是兩個事情,不要把它單獨地來看。
4. 沒有單獨的慈悲,也沒有單獨的空性的,單獨的空性那就是頑空,單獨的慈悲的話那是執著。你要有真慈悲,那慈悲是什麼?以空性的眼光來做慈悲的事情,這就是圓滿的真慈心。
我們經常講的,修行的話雖然大家男女老少各有身份,但本質上都是跟佛平等,以這個著眼點來修行,這個是究竟的修行。所以既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的事情,本職工作,家庭的事業的,同時需要從根本上來認識一切的無差別相,其實這個互相之間不矛盾,只會相輔相成的,你越是究竟地認識一切的平等無礙,越是能夠在家庭、在工作中做好事情,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促成的。
那我們說修行修得怎麼樣,不是說你的這種智慧有多高,智慧有多高,不是說你的思想能鑽多深的牛角尖,能夠講很多深奧的名詞,更多的是看到你在世間上,你在人、事、物上面的運用,是不是非常的平等,是不是非常的慈悲,是體現在這個上面的。所以,這既是我們修行的有力武器,又是對我們修行的一個非常好的警策,我們的修行就是要『悲智雙運』。
菩薩修行要有兩大利器,也是兩個基本的要素,也是兩個基本的基本功,就是既要有慈悲又要有智慧,智慧是無相的般若的空性智慧,為什麼要空性呢?是為了你有慈悲,空性它不是為了要有空性,只有空性它才會有慈悲,因為空性是破執的,破人我對立的,所以空性是為了激發你的慈悲,慈悲是為了更加透徹地認識空性,這二者之間實際上是講的一個事情,不是兩個事情,不是把黑加白黏在一起把它攪合一下,把空性和智慧混合一下。
空性它就是講的慈悲,你要透徹一點,沒有保留的慈悲,叫做空性,慈悲是指的空性要有價值,慈悲是空性破執之後真如的一個功德,這是慈悲,所以兩者之間不是兩個事情,不要把它單獨地來看。
沒有單獨的慈悲,也沒有單獨的空性的,單獨的空性那就是頑空,單獨的慈悲的話那是執著。你又要有慈悲,慈悲是什麼?以空性的眼光來做慈悲的事情,這是圓滿的。只有在這個上面,我們的覺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自覺的慢慢地證得的這種智慧才會越來越透徹。
偏於任何一邊,偏於空性偏於智慧,只會形成相應的人我執、法我執。無論在事上還是在理上,它不光不會激發相應的菩薩的勇氣和力量,只會使自己的執著和掛礙越來越多。
所以反覆要提醒自己,碰到煩惱也好,碰到困惑也好,要找自己的問題。慈悲跟空性智慧這兩者之間缺失了哪一方面,必然會在這方面找到答案的。
煩惱起來了,要麼自己就不夠平等心,要麼自己就不夠超越,還有黏著,必然是這樣的,所以大家時刻記好這些。這樣的話,就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它既能夠紮紮實實紮根在泥土裡邊,吸收世間的養分,來促成生長的生命力的延續,同時不滯留在汙泥裡面,能夠不斷地突破,不斷地成熟、開花,不斷地出水、挺直,然後綻放覺悟的花朵。在悲智雙運裡面,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圓滿,最後結出我們講的覺悟之花、菩提之果。
學空性是挑戰自己的執著,推翻原有的世界觀。原有的世界觀是錯誤的,造成了貪嗔癡慢疑,造了地獄餓鬼畜生般的輪迴痛苦。根源就是沒有證悟空性。行者們不可把空性當成一個學術,因為不能空自己的煩惱,在日常生活中不起什麼作用,就是要修。
佛教主張順其自然,活在當下。也就是不要過度執著于過去與未來,要完美地活在當下。我們的痛苦和鬼神無關,和造物主無關,只是與自己的執著有關。如果放下了執著,立即就能感到輕鬆自在,沒有痛苦。
雖然現實確實是存在的,但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它,就要靠自己了。痛苦與否的臨界點,就是在這個地方。不一樣的心態所得到的結果,往往是大相徑庭的。若能以平靜、輕鬆、開闊、開朗、開明的心態去面對現實,自己永遠都不會受到傷害。雖然問題還是要去處理,但只要自己盡力了,結果就只能順其自然了。如果因為自己能力有限,暫時無法解決問題,心態好的人也會隨緣自在,而不會死死糾結。
覺悟以後,就不會再有自私、痛苦、煩惱,而有慈悲與智慧。依靠慈悲和智慧,就可以利益、度化更多在世界上生存著的生命,可以把自己覺悟到的給傳播出去,讓有缘者都能學到自在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