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9 16:40:21幻羽

─參修應識之法要(18之2)─

 

                       ─參修應識之法要(182) 

曹洞宗第二祖─曹山本寂禪師

本寂禪師 (840 ~ 901) 唐代禪僧。泉州莆田(福建古田)人,俗姓黃。為禪宗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之法嗣。世稱曹山本寂。幼習儒學,十九歲入福州福唐縣靈石山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咸通年間 (860 ~873) ,禪風極盛,乃謁洞山良价,往來請益,遂得密受宗門玄旨。後開堂於撫州(江西)吉水,改名曹山(舊名荷玉山,為思慕曹溪六祖慧能,遂改名曹山)。學徒雲集,大振洞門宗風,講授洞山五位之旨訣,成為叢林之標準,並注解寒山詩以饗學人。

時有洪州鍾氏,屢請不赴,僅書寫大梅法常之山居頌一首答之。天復元年(一說三年)六月,焚香安坐而終,世壽六十二。敕諡「元證禪師」。其後,洞山、曹山之風益盛,門徒日眾,遂稱曹洞宗。著有曹山語錄二卷。門人有曹山慧霞、金峰從志、鹿門處真、荷玉光慧、育王弘通等。有《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二卷傳世。

 

《曹山本寂禪師語錄》(摘錄):

紙衣道者來參,師問︰「莫是紙衣道者否﹖」

云︰「不敢。」

師云︰「如何是紙衣下事﹖」

道者云︰「一裘纔掛體,萬法悉皆如。」

師云︰「如何是紙衣下用﹖」道者近前應諾,便立脫。

師云︰「汝祇解恁麼去,何不解恁麼來﹖」

道者忽開眼問云︰「一靈真性,不借胞胎時如何﹖」

師云︰「未是妙。」

道者云︰「如何是妙﹖」

師云︰「不借借。」道者珍重便化。

師示頌云︰「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僧舉陸亙大夫問南泉姓什麼﹖南泉云:姓王,亙云:王還有眷屬也無﹖南泉云:四臣不昧,亙云:王居何位﹖南泉云:玉殿苔生。問師︰「玉殿苔生意旨如何﹖」

師云︰「不居正位。」

僧云︰「八方來朝時如何﹖」

師云︰「他不受禮。」

僧云︰「何用來朝﹖」

師云︰「違則斬。」

僧云︰「違是臣分上,未審君意如何﹖」

師云︰「樞密不得旨。」

僧云︰「恁麼則燮理之功,全歸臣相也﹖」

師云︰「你還知君意麼﹖」

僧云︰「方外不敢論量。」

師云︰「如是如是。」

  

僧問︰「如何是無刃劍﹖」

師云︰「非淬鍊所成。」

僧云︰「用者如何﹖」

師云︰「逢者皆喪。」

僧云︰「不逢者如何﹖」

師云︰「亦須頭落。」

僧云︰「逢者皆喪則固是,不逢者為什麼頭落﹖」

師云︰「不見道能盡一切。」

僧云︰「盡後如何﹖」

師云︰「方知有此劍。」

僧問︰「學人通身是病,請師醫。」

師云︰「不醫。」

僧云︰「為什麼不醫﹖」

師云︰「教汝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師一日入僧堂向火,有僧云︰「今日好寒。」

師云︰「須知有不寒者。」

僧云︰「誰是不寒者﹖」師筴火示之。

僧云︰「莫道無人好。」師拋下火。

僧云︰「某甲到這裏卻不會。」

師云︰「日照寒潭明更明。」

僧問︰「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

師云︰「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

問︰「如何是常在底人﹖」

師云︰「恰遇曹山暫出。」

云︰「如何是常不在底人﹖」

師云︰「難得。」

  

對於曹洞宗宗風的弘傳,本寂雖有開先河之建樹,可惜的是其法脈四傳之後,即記載失詳,有《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兩卷等傳世,座下法嗣弟子有洞山道延、金峰從志、曹山慧霞、韶州華嚴等。而曹洞一支,多賴疏山匡仁、雲居道膺門下衍延下去,直至今天。

本寂同門師弟匡仁在洞山得法後,來到金溪縣疏山,肇建白雲禪院(後改名疏山寺”),力弘曹洞宗風,並著《四大籌頌略》、《華嚴長者論》等傳世。座下徒嗣甚眾,出名的有護國守澄、疏山證、黃檗慧等。新羅(今韓國)僧明照安、百丈超、洞大師慶甫等也都先後來其門下參學,使曹洞一脈傳到了朝鮮半島。
 
雲居道膺

與本寂、匡仁同門師兄弟的雲居道膺(848-902)在曹洞宗法的傳衍上功不可沒。他得良價印可後,力弘曹洞宗風,先結庵宜縣三峰,再遷吉安廬陵,後應南平王鐘傳之請,主法永修縣雲居山如禪寺。他在此講經說法30餘年,座下徒嗣多至1500餘人,著名法嗣有雲居道簡、同安道丕、歸宗懷惲等。其中有慕名專程而來的新羅(今韓國)僧人利嚴(870-936)、高麗(今朝鮮)僧慶甫(869-948)等。利嚴得法回國後,創須彌山派,開海東禪門九山之始。這一支的曹洞宗宗風代相傳承,主要有同安丕、同安志到梁山緣觀,再經十二傳至天童如淨,再傳日本僧永平道元,將曹洞宗傳入日本。

五代十國時期,曹洞宗弘傳較唐代盛勢不減。洞山祖庭先後有良價、道全、道延、慧敏等住持法席;曹山則有光慧、智炬、慧霞住持;道膺座下則有懷岳、道簡、昌禪師等相繼住持。此時,曹洞宗的弘傳已經到了浙江麗水、鄂州(州治在今湖北)武昌,遠及四川成都、陝西南鄭、河南沁陽、山西大原等地,堪稱遍及全國。

宋宣和年間(1119-1125),曹洞宗巨匠芙蓉道楷的法嗣、惟照、釋資聖南、洞山微等力弘曹洞宗風。釋德止獲徽宗賜際禪師之號,且詔住圓通寺,入住後力革叢林弊端,修寰寺宇。大唱君臣五位之旨,得四方衲子崇拜。繼其後曹洞宗法嗣釋正覺(1091-1157)執掌圓通寺、江州承天寺等處法席,到紹興二十七年(1157)圓寂後,諡宏智禪師

在宋代,臨江軍慧力寺、
原山淨居寺等多曹洞宗法嗣掌其丈席,懸曹洞宗鐘板。但曹洞宗創立到元末明初時一度衰落,曹洞法脈傳承失詳,幾近消亡。得慶倖的是,曹洞宗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得以中興。

當時,南城籍的常忠和常潤師兄弟兩人于嵩山少林寺(在今河南省)曹洞宗二十九世宗書小山座下承嗣曹洞法脈後,常忠返回江西宏法,常潤則繼主少林寺法席,遣其不少法嗣赴江西弘法。可以說,曹洞宗的中興,常忠、常潤師兄弟居功至偉。
 

廩山常忠

常忠(1514-1588),字蘊空,建昌府人(府治在今南城縣),于少林寺嗣法後南下回贛,初住新城(今黎川縣)廩山寺,隱修20餘載,年傳法釋慧經。崇仁人慧經(1548-1618),俗姓裴,號無明,21歲於新城廩山寺禮常忠師,得印可後隱修於峨峰寺(今屬黎川縣)24年之久。後應請住持南城寶方寺,以農禪而興寺,弘揚曹洞宗風。

明萬曆三十八年 (1610)應請遷鍋于新城壽昌寺,仍行農禪,生平佛法,未離鋤頭邊,以十餘載精力,率眾鼎新寺宇,培養人才,座下弟子有博山元來、鼓山元賢、東苑元鏡、壽昌元謐、
元等,光大宗門,代相承傳,形成一法系,人稱曹洞宗壽昌法系。從而奠定了曹洞宗中興的基礎。
 

博山元來

博山元來(1575-1630)師事無明慧經,壽昌寺首座,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出主饒州博山能仁禪寺(屬江西廣)法席。以曹洞圭旨,行禪律、禪淨並行之途,宗風之大振,座下法嗣相傳。弟子益進,朔即燕都,南盡交趾,望風而至者歲以千計

出名的弟子有宗風道獨、雪
道奉和瀛山智間等,而後代相承傳,直至代末年法脈仍明確。博山元來的首徒道獨(1599-1660),先弘法于廬山歸宗寺,後回中,其法嗣函呈繼師道獨之後住持廬山歸宗寺後也回到中,而後,這一支法嗣在廣東、香港、澳門等地傳承,長及數百年。
 

鼓山元賢

鼓山元賢(1578-1657年),字永覺。萬曆三十年(1602),在山中的寺院讀書時,因聽到有人誦《法華經》中的偈頌:我爾時現,淨光明身,歡喜不已,認周孔外乃別有此一大事,於是開始鑽《楞嚴經》、《法華經》和《圓覺經》等大乘經典。第二年,前往福建董岩,隨無明慧經習禪。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由慧經剃度出家。次年,慧經去世,又往信州(江西上饒)博山能仁寺參無異元來,並受具足戒。後應請入主鼓山湧泉寺。

明末
初無異元來、永覺元賢等住持鼓山湧泉寺,會通儒佛,融合禪,大揚曹洞禪風。力倡參實悟,深誡知解雜毒,主張學道者應博參遠訪,反對當時閉關之風,力斥在家二眾濫受三衣。其禪學一反當時流行學偈頌、學答話及上堂、小參等徒具形式之風,遂自標鼓山禪。

主張調和禪淨與儒釋,並力圖調和禪宗內部及臨濟、曹洞兩派間之對峙,且提倡師法百丈修持與勞動並行之精神。此後,元賢的弟子
霖道霈承繼其法,並經門人惟靜道安、恒濤大心至遍照興隆等,形成曹洞宗之鼓山系曹洞宗最盛一支法脈。

鼓山系在末遍照興隆之後,次第相傳,妙蓮地華1891年在馬來半島檳城創極樂寺,自任開山,作鼓山下院,這是南洋有中國寺院的開始。一直到虛雲、圓瑛,鼓山曹洞宗法脈不但傳承沒有中斷,而且是近現代中國佛中影響最大的一系。

中國現存多數曹洞宗傳法道場法脈皆出自鼓山一系。臺北
雲禪寺、台南開元寺、高雄超峰寺、苗栗法雲寺、基隆靈泉禪寺也皆屬其法系。
 

壽昌元謐

南城人壽昌元謐(1579-1649),弱冠出家,繼師慧經之後擔任新城壽昌寺住持20多年,致力弘揚曹洞宗風,光大了壽昌法脈座下嗣法弟子有道璞等。

 

洪斷諸緣

與壽昌法系同時興盛于江西的曹洞宗洪斷諸緣法系,則是法嗣于常潤門下的洪斷諸緣(1550-1621)所創立。他17歲出家,四處游方參學,後在嵩山少林寺常潤座下得印可。明萬曆七年(1579),應請出主北京西山萬佛堂。萬曆二十年(1592),聞及曹洞宗祖庭雲居山如禪寺已是最憐淨金仙地,返作豪門放牧場,很痛心,請准朝廷後毅然遷錫雲居山。

洪斷登山後結茅閉關3年,跪誦《華嚴經》。得慈聖皇太后等支持,主持
如禪寺法席。萬曆三十三年(1605),洪斷晉京請賜藏經,獲准而歸。萬曆三十七年(1609)壇傳三壇大戒,禮請古心道安律師弘演毗尼,千華三昧律師董襄戒席,四方戒子慕名而至,盛況空前,轟動江楚。

洪斷主持雲居山法席達20餘載之久,使這一祖師道場雄風再現。座下弟子有常慧、常錦、常潮、常慷等數十人,而後分化于雲居山、上高、高安、袁州仰山、樂安等地,代相傳承,形成曹洞宗洪斷支系,弘傳至今。

就在壽昌與洪斷法系盛傳於江西之期,常潤另一徒嗣方念慈舟、敬堂法忠等亦在贛光大曹洞宗法門。方念慈舟(?-1594)也是于少林寺釋常潤座下得印可後,在隆慶年間 (1567-1572)末,入主雲居山真如禪寺、廬山圓通寺等。座下法嗣有釋湛然圓澄(1561-1626)等,弘法於浙江一帶,形成曹洞宗雲門法系。19歲在錢塘出家的敬堂法忠(1541-1620)于常潤座下得印可後,開法廬山講經台,再遷廬山仰天坪,肇建雲中寺。弘法之餘,栽松10余萬株。晚年嗣法弟子釋能幻、釋能握、釋能撐等人。

清代曹洞宗的弘傳,可謂名僧輩出,大德疊現。作為曹洞宗中興祖庭的新城壽昌寺,清順治十年(1653)遭火災燒毀,弘化于金陵(今江蘇南京)棲霞寺的曹洞宗三十三世法嗣竺庵大成,聞訊後毅然跋涉回贛,主持修復新城壽昌寺,直至圓寂。其弟子興沛承師遺願,繼續完成了壽昌寺的修復振興。

曹洞中興另一重要的場地——博山能仁禪寺,自清以後,則多有高僧大德在此主持法席,先後由釋道奉、釋覺浪道盛、釋道霈、釋宏瀚(曹洞宗三十四世)、釋一澄、釋剖雲、釋一導等代相傳承,達百餘年之久。

崇仁縣的明敏,14歲在宜黃曹山寺出家,承曹洞法脈後,先住持曹山寺5年,後主法撫州上橋多福寺。釋未也,康熙年間(1662-1722)主法宜黃桃華山寺,力弘曹洞宗風,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後,曹洞宗壽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黃石門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於清代末年至民國初年主法宜黃桃華山寺。

清代早期廬陵青原山(今屬吉安)淨居寺歷任住持也多為曹洞宗法嗣。笑峰大然、藥地大智(1611-1671)先後主法青原山淨居寺,兩人皆是由仕宦入佛門的精英人物。在清代早期,如笑峰大然、藥地大智這樣脫下朝服,穿上袈裟的僧人還有不少,以至當時吉安青原山、安福武功山佛教一度昌盛。

民國時期,曹洞法脈傳播重心又轉至撫州地區。釋竹慧于桃華山寺(宜黃縣)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脈之傳後,於1925年主持振興了宜黃石門寺。使其規模達到數十畝,住僧20余人,成為其時弘揚曹洞法旨一大叢林。

新中國成立後,釋虛雲於1953年遷鍋雲居山真如禪寺。期間,並弘曹洞宗風,傳承法嗣,使五位君臣之說,續承不斷。再傳騰智為第五十六代,後有瑞之等承之,代相傳承。至 1992年底,曹洞一宗,在贛弘傳,經久不衰。

釋未也,康熙年間(1662-1722)主法宜黃桃華山寺,力弘曹洞宗風,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後,曹洞宗壽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黃石門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釋竹慧于桃華山寺(宜黃縣)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脈之傳後,於1925年主持振興了宜黃石門寺。使其規模達到數十畝,住僧20余人,成為其時弘揚曹洞法旨一大叢林。

  

曹洞宗派法脈:

第一代洞山良價祖師  二世雲居道膺大師    三世同安道丕大師

四世同安觀志大師    五世梁山緣觀大師    六世大陽警玄大師

七世投子義青大師    八世芙蓉道楷大師    九世淨因自覺大師

十世青州一辯大師    十一世大明僧寶大師  十二世玉山師體大師

十三世雪岩慧滿大師  十四世萬松行秀大師  十五世雪庭福裕大師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續派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十五世第一代雪庭福裕祖師

十六世二代靈隱文泰大師     十七世 三代還源福遇大師

十八世 四代淳拙文才大師    十九世 五代松庭子嚴大師

二十世 六代凝然了改大師    二一世 七代俱空契斌大師

二二世 八代無方可從大師    二三世 九代月舟文載大師

二四世 十代小山宗書大師    二五世 十一代幻休常潤大師

二六世 十二代無言正道大師  二七世 十三代心悅慧喜大師

二八世 十四代彼岸海寬大師  二九世 十五代通強大師

(以上為少林寺住持和尚傳燈時期)

(以下為少林寺宗門法嗣傳燈時期)

三十世十六代行海大師       三一世 十七代超福大師

三二世 十八代同梅大師      三三世 十九代玄興大師

三四世 二十代祖輕大師      三五世 二一代清耀大師

三六世 二二代淨魁大師      三七世 二三代真禮大師

三八世 二四代如阜大師      三九世 二五代海珠大師

四十世 二六代湛恒大師      四一世 二七代寂盤大師

四二世 二八代淳智大師      四三世 二九代釋貞緒禪師

四四世 三十代釋素喜禪師(原少林寺首座、名譽方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禪師(原少林寺名譽方丈)、釋德政禪師(中嶽嵩山少室寺開山僧)、釋德相(河北滿城北少林寺開山僧)、

四十六世 三二代釋行正禪師(原少林寺方丈)

四十七世 三十三代釋永信大和尚(少林寺方丈)、釋永國法師(南少林寺住持)

四十八世 三十四代釋延佛(嵩山法王寺方丈)禪師)延芫法師、延秧法師、延印法師、延飛法師、延樽法師

  

鼓山湧泉寺曹洞宗鼓山系法脈

曹洞宗鼓山系由十五世雪庭福裕法師承法下傳八世有宗鏡、宗書法師,宗書法嗣有廩山常忠、少室常潤。廩山常忠又傳無明慧經禪師開壽昌系,慧經禪師弟子永覺元賢法師于福州鼓山湧泉寺大興曹洞宗,為明清曹洞宗最盛一支法脈。是為鼓山系又稱鼓山禪。

福州鼓山曹洞宗壽昌系鼓山法脈之傳承為:永覺元賢、為霖道霈、惟靜道安、恒濤大心、圓玉興五、象先法印、淡然法文、堂敏法澹、遍照興隆,傳續至清代末年。遍照興隆之後,次第相傳,一直到虛雲、圓瑛,鼓山曹洞宗法脈不但傳承沒有中斷,而且是近現代中國佛教中影響最大的一系。臺北淩雲禪寺、台南開元寺、高雄超峰寺、苗栗法雲寺、基隆靈泉禪寺皆屬其法系。

鼓山一系子孫派字為:慧元道大興,法界一鼎新。通天兼徹地,耀古複騰今。今日禪宗振,宏開洞上傳。正中妙挾旨,虛融照獨圓。

近代,虛雲老和尚嗣法曹洞宗第四十六世鼓山湧泉寺鼎峰耀成禪師而為曹洞宗第四十七世,法名:虛雲古岩。傳承曹洞宗法脈者有寬賢複徹、淨慧複性、寬淨復興、寬志複仁、傳士複堪、佛瑩禪師等數人,再傳法孫有惟因今果、騰智海燈等數十人。其法嗣遍佈中國大陸,臺灣,及國外多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