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0 15:12:58幻羽

─禪‧生命的微笑─*鄭石岩*教授


 

                       ─禪生命的微笑─*鄭石岩* 

一段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無德禪師 

禪是能讓我們契入生命底蘊的法門,也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和藝術。透過,我們可以拭亮自己的「法眼」,看生命的意義,活出圓滿的人生。每一個人都需要禪的智慧,特別是生活在緊張、忙碌而又多慾的現代社會,最需要禪的洗滌。因為它能洗去煩惱,恢復心靈的自由,披露生活的情。

對於現代人而言,知識是富的,但生活的智慧卻是狹隘的。因此,許多人擁有廣博的知識,能做事,能錢,但不快樂。誠如西哲蘇格拉底所說:「正帶給我們快樂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因只有智慧才能保證自己活得有創意,能帶來光明的人生。然而,什是生活的智慧呢?這要從禪的傳承說起。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法會上,他手裡拈著一花,對著大眾微笑,聽說就在那拈花示眾和微笑之間,已經把所有的佛法都道盡了,把生活的智慧和藝術說得淋漓盡致了。但是在法會上的大眾,每個人都面面相覷,不知道佛陀說的是什。這時座中有一位弟子叫大迦葉的,卻對佛陀報以會心的微笑,就這樣發生了禪宗的第一次傳燈。他們師徒之間完全的會心,心傳密付了。釋迦牟尼便對大迦葉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外別傳,付囑大迦葉。」

禪是外別傳的。不屬於宗,但又屬於宗不屬於哲學,但又屬於哲學;都不是,但什都是。因為它發生在彼此見面的時候,一個恬悅的微笑,傳遞了一切,包容了一切。綻放著心靈的和諧、完美與圓融,讓我們發現生命的意義,同時看到正的自己。

佛陀對大迦葉所說的這段話是什意思呢?我有「正法眼藏」,即指正確的人生觀。那是要放下「即寂滅」𣿬一切無知、煩惱和不合理的慾望之後,去孕育「涅槃妙心」。這個涅槃妙心,看出了生命的本質,孕育了生活的智慧。所以能篤篤當當、歡歡喜喜的過悅樂充實的生活。

禪所謂的涅槃,是要把心裡頭的成見放下來,把思想和情感的障礙放下來,把人際間的障礙放下來,把所學的知識放下來,把讀過的經典通通放下來。這時剩下的是什呢?這唯一實存的就是智慧,一種光明的創造性。智慧是一切精神現象的主體,只有智慧能告訴我們應該樣跨出第一步,也只有智慧能告訴我們第二步又是什。由於知識是死板的,所以不可能回答人生。要回答人生就必須孕育涅槃的妙心,即是「實相無相」的禪。

涅槃妙心不是宗教,但卻是佛教的一部分。在中國佛教的十個宗門之中,每一個宗門都要修禪,因為它是導致一個人正等正覺的媒介。特別是禪宗,它完全從心地法門入手,教外別傳,以心傳心的方式,達到自心的解脫,見自本性的開悟,從而成佛。也許你現在要追問,佛陀為什麼要拈花微笑呢?很明顯的,這是一種意義豐富的象徵式語言。佛陀手中拈動的那朵花正象徵著生命,生命正是那朵從未開到怒放,再到凋零的花。佛陀拈著花,告訴大眾,生命的意義就在自己手中,是自己掌握著自己,並應對它報以歡喜的微笑。就在對自己的生命報以微笑,對自己的生活報以讚賞的正確觀念下,我們接納了自己,面對自己的環境和遭遇,如如實實地過實現的生活。

當我們放下一切虛榮,放下跟別人互別苗頭,放下不合理的抱負水準時,我們便活在如如實實的生活之中,那就是「如來」的生活,而如來是要從槃妙心出發。禪便是要點亮這盞如來心燈,讓它流瀉著光明的智慧,照亮自己的心靈世界。禪家說,一燈能除萬年暗,正是這個涵義。

禪燈是什麼?它代表著一個光明智慧,是一個生活的法門。如果用禪者的語言簡要的表達,那就是「真空妙有」。它的意思是,一個人必須懂得把心裡頭的一切障礙、煩惱、不合理的慾望等等加以清除,這個功夫就是「真空」。然後依據真正自己的本質,自在地生活,好好地實現,那就是「妙有」。禪家說: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長空就是放下一切虛榮、成見、偏見和貪婪,甚至要放下知識,放下過去經驗所帶來的刻板觀念。當我們放下這些障礙時,我們就能自由的創造。生活的本質是,自己必須把手中握著的「塵土放開,然後才可能張開你的雙手,握取生命的明珠」。當我們放下手中緊握的一切,才有可能去工作,實現生命所賦予的潛能,這樣才可能活得好。當我們肯把自己的收穫拿來跟別人分享,布施給社會時,我們才體驗到生活的實現。這就是「真空」妙有的真諦,就是禪。宋朝的善能禪師說:

不可以一朝風月,昧卻萬古長空;
不可以萬古長空,不明一朝風月。

善能的意思是說,你不能把生命看成永恆,它只是一朝風月而已。因此你用不著執著在一朝風月中的榮華、成就和美譽。生命畢竟也不是空的,如果你把生命看成消極的空相,那麼你就看不出一朝風月的美好和意義了。注意!一朝風月正是現在有苦有樂,順逆無常的自己。

每個人的一生,都可能有順有逆,在這一朝風月之中,免不了要跌倒的。人不可能免於跌倒,但必須學習如何跌倒;人免不了有失敗和災難,但必須懂得接納它。當我們把抱怨、委屈、憤懣放下時,我們即刻又勇敢高興地站了起來,這就是真空妙有。就在這一剎那,我們會得到一個新的體悟,心靈得到自由與成長,那就是禪。所以禪家所說的「空」,指的是「真空」,它含著「妙有」的精神活力和智慧。

空幾乎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這怎麼說呢?有一天我的孩子突然問我說,台灣地區意外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什麼?我回答說,也許是車禍。接著換我問他,為什麼會發生侶多車禍呢?他告訴我可能是不守道路交通安全規則,可能是疲勞駕駛,可能是車輛保養不好等等。我聽完之後告訴他,車禍發生的真正原因是失去空間。空間是禍福的關鍵,有空間便能生存,就有福氣,沒有空間就有災難,就要滅亡。我們之所以制訂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要每一個人遵守它,正是為了保持良好的空間。


 

﹝註﹞鄭石岩(1945年-),臺灣宜蘭縣員山鄉人,作家、心理學家與教育家。從小(約七歲)即信仰佛教、學習佛法,對禪宗、唯識有相當的研究和修持。由於家境貧寒,高中時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宜蘭中學校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員。

鄭石岩曾任臺灣的中學老師、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和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委,負責學校輔導與訓導事務,現已退休。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載,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1983年出版了第一本作品《清心與自在》。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