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星空─
─21世紀的星空─
21世紀中國的星空 ─文:西域哈密瓜
2010年是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40周年。曾幾何,長征一號,風馳電掣,扶搖直上九雲霄,《東方紅》樂曲響遍全球的那一刻,舉國歡慶,獨立發射,開創了中國航太史的新紀元。
俱往矣,而今邁步從頭越。
2010年12月18日,長征三號甲火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第七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仰望星空,浩渺莫測,中國腳印,更加璀璨!神舟五號,航太英雄楊利偉,實現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太飛行;舉國歡慶61歲華誕之際,嫦娥二號,成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為祖國獻上了一份厚禮。深空探測邁上新臺階。
千年的夢想已經實現,探索的腳步永不停歇!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之後,全球第四大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將覆蓋亞太區域,2020年將形成由30多顆衛星組網具有覆蓋全球的能力。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成功應用於測繪、電信、交通運輸、森林防火、減災救災和國家安全等諸多領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放眼群雄並起的世界航太大舞臺,我國的航太產業任重而道遠。我們與世界航太大國在技術領域還有一定差距,但相信在“兩彈一星”航太前輩的精神鼓舞下,我國的航太專家,航太英雄,正在茁壯成長的航太新生代,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瞄準人類探索宇宙活動的前沿,一定能夠為21的太空迎來了中國的璀璨群星。(2010-12-28 01:14:45)
從孔子“周遊列國”到康得“仰望星空” ─文:王道強
中國的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對這句話充滿了無盡地遐想和期待。借用太史公的一句話來說就是“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走天下路,讀天下書,這是何等灑脫的生活。
最初接觸《論語》,知道孔子這個老師被尊為“萬世師表”。心裏那份虔誠無與倫比。1993年的春天,初涉人生的我到了曲阜,那是我第一次出遠門。徜徉于孔林、孔府和孔廟之間,最後站在孔子的墓碑前點頭哈腰,拜了又拜。那時候我正好20歲,尚未經歷多少人間風雨,對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頂禮敬仰。
待長大以後,書讀得漸漸多了些,才明白孔子周遊只不過也是為生存所迫。他老人家在魯國不得志,迫不得已只好出走“遠方”,尋求施展才華的舞臺,企盼實現內心的政治抱負。不過自始至終,熱心政治的孔子似乎都是一個政治上的失敗者。面對“禮崩樂壞,天下動亂”,孔子萬般無奈,自認為比不過一條“喪家之犬”。實際上,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孔子一輩子從未走出過今山東和河南兩省,明確記載的國家也不超過10個。但是在那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時代,孔子已經算是周遊世界的人了。
晚年的孔子無論是事業上還是生活上,都得益于弟子們的支持和資助。特別是他去世以後,其弟子更是把他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巨儒”地位,成為歷代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標籤”——無論“尊孔”還是“批孔”,孔老師都默默無聞地站在高高地講臺上,一言不發。然而眾聲喧嘩,不知所云。當世不得志,死後多殊榮。想必孔子自己都不會明白,一生立志“從政治國”的他,走後卻能成為別人治國理政的“工具”。
與孔子不同的,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得。康得的一生都沒有離開過他的家鄉——東普魯士的疆土,終其一生,他都在那裏過著離群索居,機械一樣有規律的生活。據說當地的居民都參照康得每天散步的時間對表,但地域的局限性並沒有成為他思想上的桎梏。在他的出生地,那個叫哥尼斯堡的地方,這個叫康得的老人讓自己的靈魂一次次出行,他的學說和精神超越了他所生存的那個時代。他的靈魂一次次踏入思想的禁區,一次次掙脫時空的蕃籬。在某種程度上,康得的靈魂其實已經遠行到了今天。我相信,他還將繼續遠行未來。在這一點上,似乎又與孔子殊途同歸。
如孔子一樣,青年時期的康得父親已經去世。大學畢業的時候他衣食無托,前途渺茫。因為一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不得不到哥尼斯堡的小鎮上去做家庭教師。這期間,康得沒有滿足於一般的講課,他善於學習和思考,許多重大的人生哲學問題總在腦海裏縈繞。他就在一邊教書的過程中,一邊開始進行深入地學術研究。五年之後,康得回到哥尼斯堡,自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家鄉。
康得一生對自然法則和道德定律最是敬畏。他有一句名言早已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這段話出現在康得的著作《實踐理性批判》最後一章,也刻在了他的墓碑上。去世後的康得,是人類思想天空裏的巨星。
思想的厚度往往決定一個人的高度,孔子的偉大不是他的“周遊列國”,而是他的思想對其弟子們的影響。正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孔子之後的戰國時期,活躍於政治舞臺的恰恰是他的弟子,亦或是他弟子的弟子,特別是子夏,功績卓然。康得的偉大不是他一生都在家鄉“仰望星空”,而是他在孤獨中的思索,成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者。換言之,是康得的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正來源。
一個是在2000多年以前,一個是在200多年以前。從孔子“周遊列國”到康得“仰望星空”,這兩個人類思想界的“巨人”告訴我們:一個人走多少路和讀多少書對人生其實是沒有終極意義的。決定人生長度的,不是讀書的速度和數量,而是讀書的廣度和品質。不以滿足興趣為目的,但卻能滿懷興趣地閱讀——正是這種習慣培養了一個人對於閱讀的愛好,也有助於一個人不斷地開拓他的視野!(2018-04-26 20:29:45)
我們銀河系所在的村子——本星系群 ─文:宇聲星空hys
在眾多星系中,離群索居的極少,它們被稱為“孤魂星系”。絕大多數星系都有聚群成團的傾向。或成雙作對兒,或三五成群甚至十幾個結幫,形成雙重星系、多重星系;或數十個聚集,或百千個甚至更多個結團,形成星系群、星系團。
相互之間有一定引力聯繫的幾十個以至成百上千個甚至數萬個星系集聚在一起組成的星系集團,叫做星系團。其中的每一個星系稱為星系團的成員星系。星系群和星系團的劃分並沒有明確的定量界限,一般把成員星系數目較少,不超過100個的稱為星系群。
在南半球清晰可見的大麥哲倫雲和小麥哲倫雲是雙重星系,它們和銀河系組成三重星系;進而與玉夫座(非禦夫座)矮星系、人馬座矮橢圓星系等10個星系構成13重星系。其中銀河系是主星系,其他的是伴星系。
以仙女星系為中心,包括周圍M32、M110等8個星系的群體是一個九重星系。其中仙女星系是主星系,其他的是伴星系。伴星系也叫做衛星星系,意思是它們像衛星圍繞行星一樣運轉。
在以300多萬光年為半徑的球狀空間中,至今已經搜尋出45個成員星系(還有12個疑似,待證實),共同組合的大家庭叫本星系群。也有人認為,這一球狀空間半徑應當擴展為1000萬光年。在本星系群外上下四方是長達數千萬光年的漠漠“真空”。就好象“人煙稀少”的農村,出了你這個村,是遼闊的原野,到那個村還得跑上幾十里路。
本星系群究竟有多少成員?難以確定的原因是,已經確定的成員星系都位於距銀道面14度以外的天區。而處於銀道面附近的星系,由於銀道帶塵埃的消光作用,以及星際紅化效應,難以確定準確距離,難以“驗明正身”以確定“身份”。隨著測量技術的提高,相信一定還會有新的發現,將有新的成員加入或者“回歸”我們這個大家庭來。
若干年後,如果新發現的成員星系越來越多,包括光度極小的矮星系超過100個,未來的教科書會把本星系群“升格”為“本星系團”。誰能說沒有可能?
本星系群中心在銀河系和仙女星系的公共重心上。所有成員星系由萬有引力結合起來,不參與宇宙普遍膨脹。 (2008-12-08 20:28:24)
最新研究稱銀河系中類地宜居行星普遍存在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可能每5顆類太陽恒星的周圍就隱藏著一顆在宜居帶範圍內運行的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有關這項發現的論文發表于本周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這一研究工作是在美國宇航局已經失效的開普勒望遠鏡遺留資料的統計學分析基礎上得到的。
天文學家認為在所有和太陽相似的恒星中大約有22%可能擁有圍繞其運行的小品質岩石行星,並且恰好位於宜居帶範圍內。在這一範圍內運行的行星將會接收到與地球相似水準的光照。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傑夫·馬西(Geoffrey Marcy)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小與地球相仿的小型行星是普遍存在的。”
新的成果?
開普勒望遠鏡於2009年發射升空,其使命是搜尋太陽系外行星,其使用的手段則是精確測光,觀察恒星由於周邊行星的週期性遮擋而導致的亮度減弱,這被稱為“淩星”現象。在過去的4年間,直到今年夏天由於故障而導致失效,開普勒望遠鏡已經對位於天鵝座以及天琴座的大約15萬顆恒星進行了觀測。
在他們的研究組中除了馬西教授之外,還有他的同事安德魯·霍華德(Andrew Howard)以及埃裏克·帕提古拉(Erik Petigura)。這個研究小組將他們的關注重點放在其中大約4.2萬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身上,它們的亮度要麼與太陽相當,要麼稍小一些,溫度稍低一些。
研究組在這些恒星的周圍一共發現了603顆潛在的行星目標,或者稱作“行星候選體”,其中有10顆行星的大小與地球接近。這裏所謂的“接近”是指其直徑大致相當於地球的1~2倍,並且由於其與恒星之間的距離適當,其表面的溫度範圍也不至於太過極端。
隨後研究組將4萬顆虛構的行星目標信號輸入開普勒資料庫,以便檢驗他們開發的分析軟體的可靠性。
這些虛構的行星目標大小分佈差異很大,從地球大小的行星體,一直到10倍地球大小的行星體。這些虛構行星的軌道距離差異也很大,其中一部分位於宜居帶,而其他一些則要麼距離太近,要麼距離太遠。
當然,在此過程中研究組還考慮了開普勒所使用的淩星觀測法的局限性,即只有當行星,恒星以及我們的觀測視線在同一平面上時我們才有可能看到淩星現象,因此這種方法必定會存在大量的遺漏現象發生。
總體而言,研究組估算認為在銀河系中,大約22%的類太陽恒星周圍應當存在圍繞其運行的、並且處於宜居帶中的地球大小的行星體。
重要意義?
馬西指出,這項發現對於行星形成理論的研究,以及考察不同類型的行星體如何形成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比例,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他說:“行星形成理論的研究者們現在將可以使用我們的研究結果構建新的電腦模型來類比行星系統的誕生過程。他們現在將擁有檢驗他們理論的試金石,那就是他們的理論必須能夠反映我們觀測到的事實,這些行星的軌道特徵,它們的大小,等等。”
這意味著什麼?
這一結果還意味著,距離地球最近的與地球大小相似的系外行星可能就在大約12光年之外,這是一個非常近的距離。
馬西在一份電子郵件中寫道:“天文學家知道在我們太陽系周圍距離最近的數千顆恒星的精確位置。而現在我們又瞭解到,大約每5顆類太陽恒星中就有一顆,其周圍的宜居帶範圍內擁有至少一顆與地球大小相仿的岩石行星。”
他介紹說:“你可以想像從太陽系出發向外飛行,並在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類太陽恒星附近停留,然後飛往下一顆,然後再下一顆,這樣不斷繼續。當我們抵達第五站時,你已經越過了5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了。平均來說,1/5的類太陽恒星在其周圍宜居帶中就會存在一顆與地球大小相仿的岩石行星,並且這顆行星上的溫度適中。”
這項研究論文的合著者之一霍華德原本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名博士後研究員,現在在夏威夷大學天文系擔任教職。他指出,當美國宇航局以及其他國家的空間機構在規劃未來接替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的專案時,瞭解宇宙中這些行星的大致數量規模將會具有重要意義。
霍華德表示:“開普勒專案的後續計畫將嘗試直接拍攝一顆系外行星的圖像,而工程師們在設計需要搭載的鏡頭時,他們將需要知道未來將要拍攝的地球大小系外行星中最近的一顆大概是在什麼樣的距離上。”
下一步的打算?
既然現在已經瞭解了銀河系內部位於宜居帶中系外行星的大致數量規模,馬西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正在規劃大膽的下一步計畫。他說:“我們將調用全世界最強大的望遠鏡,將其對準一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嘗試接收可能生活在這顆行星上的高級智慧生物向我們發送的鐳射信號。我們可能會失敗,但如果我們不去嘗試,那我們就永遠不會成功。” (2013-11-06 14:19--晨風)
記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頭看腳下。─文:旅行故事
『記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頭看腳下。無論生活如何艱難,請保持一顆好奇心。你總會找到自己的路和屬於你的成功。』——斯蒂芬·霍金
任何一個偉人的離開,都讓在世的人們感到無所適從的恐慌和不安。這是他偉大之處,被從未打過照面的人們依賴。21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走在宇宙和黑洞最前沿的物理學家——霍金,於2018年3月14日逝世,享年76歲,留給世人無盡的遺憾。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巨大成就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作為科學家的霍金從來沒有改變過,正如他在1985年曾經說過的:“我的目標非常簡單,我希望對於宇宙有一個全面的理解,為什麼宇宙是現在這個樣子,還有宇宙到底為什麼存在。”
我們已經習慣了這個他的名字經常出現在我們周圍,仿佛他是怎麼樣也不會倒下的,他會就這樣一直存在下去。沒想到,他依舊只是個普通的老人,依舊躲不過生老病死。借用他家人的一句話:“他的勇氣與堅持鼓舞了全世界”
他比你知道的更有趣─霍金老先生的三大愛好:物理、打賭(賭運總是不太好~)、音樂。還會時不時地跨界客串一下電影。1994年,老爺子跨界搖滾圈,與老牌迷幻搖滾樂隊Pink Floyd合作,為《Keep Talking》獻聲,用機械的電子聲誦讀了一段仿佛天外來音的獨白。
霍金說:“我是一個樂觀、浪漫,而且頑固不化的人。我想做很多事情。如果一個人沒有夢想,無異於死掉。如果生活沒有樂趣,沒有夢想那將是一場悲劇。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忘記頭頂的星空,要永保好奇、永遠前進!” (2018-03-14 19:48)
上一篇:─人類月球殖民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