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3 19:21:22幻羽

─是歷史在玩政治還是政治在玩歷史─

 

               【名人─政治的比

在台灣不分何等人士、士農工商、平民百姓、販夫走卒、對政治非常的感興趣、以往在大陸上幾十年以前、在少年時期、什叫政治、似的聽長輩說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非常的有趣也很諷刺、也有發性作用、據傳說有一位名人、非但是名人、而且名聲也很相當的大、論學識古今中外皆知、博古通今、此人講話也非常的幽默、穿著方面、不分冬夏、從不穿西裝、長年都是穿當季的、中國式的衣衫、最高當局對他非常的尊敬、亦很器重、遇有重大事項、有時也要向他請益、這位名人也早已作古了、若在世間、恐怕也有一百四、五十歲了。

據說有一年,最高當局邀請他出山,恊助政府從事政務,被他一口回然不出山從政、也不要任何職位官銜,就這樣子到也無憂無慮無煩惱,也平靜無事。不出山從政,他的理念與想法與人不同。了不從事政治,他還講了一個與政治有關的比正是對玩政治的人物,敲了一記響鐘!是無奈、也是諷刺,如果要是別的人講,就會有人反駁;但是由這位高知名度的人講出口,就是一種幽默感了,玩政治的人也就只有默認了。

話說從頭、這位名人把政治如何的比、又比像什樣的人呢?聽起來難以入耳、非常的難聽!他說:

玩政治、好比是
子裡的妓女一樣、每天都有恩客去嫖、張三李四、來者不拒、可是嫖客一進入妓女的房內、在準備寬衣解帶時、進行交易之際、內心又感覺到、非常的羞恥、這種錢、既骯髒又齷齪、白之身、如此糟、又如何對得起良心、體髮之膚、受之父母、與父母養育之恩、今後不再做此賤業、再想一想、如果是三、五天沒有接客、沒有嫖客上門、前來嫖妓、感覺到又閒悶得發慌、悶得發癢發騷、難以忍受、其結果重操舊業、仍以賤業常業。

這段故事是在七十多年以前、少年時期在淪陷區聽長輩聊過、是否
有其人如此的比呢、不得而知了、現今在台的年老之人、以及年輕的朋友、是否知道有聽過這樣的比此說、但不知出於那位名人之口、是否有人知曉、也就不得而知了。

可想而知政治人物、比
成妓女、多麽的難聽、拿目前社會上、在台灣政治環境來講、政壇上的人物、寫照對比、到也很恰當有過之而無不及、很多政治人物、被封政客、如果按照比來講、連當政客都不資格、也就像這位名人比的差不多了。  

               (
作家:老邁 2011/10/05 08:59文帖)

 

當先秦時代各國正爭霸之時,儒家則講平天下、治天下、講太平世、講大同、講王道、反霸道。道家講和天下、均調天下、在宥天下、講帝道、反霸道。墨家講兼愛、講非攻、講兼利天下、一同天下、講天鬼仁愛之道、反霸道。唯一的例外是法家。他要爭戰,講霸道。然而秦一六國,漢代秦興以後,中國之政治,即以文治主,仍求以王道易霸道。中國歷代固均有北方夷狄之患,不能不有拓邊防患之事。然而孔子之是「夷狄進于中國,則中國之。」南北朝五胡雲攘,亦皆漸同化于中國之文化,而有隨唐之大一統。漢唐之盛,重譯來朝。然納貢大皆只以成禮,中國從末有加以征服剿滅之意。

中國學術在春秋戰國時,原是百家爭鳴。只有秦始皇曾焚書坑儒。但漢繼秦興,漢初仍是儒道法與陰陽家之言競起。漢武帝罷黜百家,只是不與百家立官學,仍末嘗禁止民間百家學術之流行。魏晉以後,佛學東來,中國人立刻競相講習。唐代與世界交通更盛,而佛耶回波斯之齊來。雖然韓愈闢佛,宋明儒亦闢佛而要復興儒學,然韓愈與宋明諸大師,皆常與佛徒往還,並常出入于儒佛道之中。至于代之文字獄,則是滿人摧殘漢人民族意識之事,又當別論。

儒家之成中國學術文化之主流,乃由于儒家義,本來較他家周備,而非由于儒者借政治力量,以箝制他家學術之自由發展之故。而且儒家本來是相信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的。孟子反對他家,只反對其執一而廢百。荀子反對他家,只因他家有所見而又有所蔽。儒家之精神,重會通之道、全盡之道。故要于殊塗見同歸,于百慮見一致,于相異而見其相通相類。中國道家則更重思想之自由,中國之所以莫有宗戰爭,莫有異端裁判所,中國人之所以最富于寬容博大之精神,而不箝制學術文化之自由發展,亦正由儒家與道家之此種精神所陶養。



來說說中國史上那些才情洋溢的君主是如何與政治

1.李煜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是個徹頭徹尾的弱者,政治頭腦幾乎等同與一個三歲頑童。宋朝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他還幻想著太祖仁慈,賜他一塊安隅之地。後來作了俘虜,最寵愛的小周後屢屢被太宗留宮中,他不敢怒,更不敢言,只是欲哭無淚。甚至連思念故也不允許,那心中的惆悵,是何等的淒慘?他只是個詩人,只會聽天由命。他不政治,他之所以想念他的國家,是因他懷念那裏的自由,而此刻他卻像籠中鳥一樣,呆滯地看著窗外的天空,任羽毛漸漸脫落。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
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心中可有感慨?沈雄在《古今詞話》中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正是李煜國破家亡的命運,才塑造了他文壇宗師的地位,其後的宋詞無不受他的影響。來品一首李煜的《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2. 宋徽宗

太祖趙匡胤恐怕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戎馬一生打下來的基業,最後卻被幾塊石頭(花石綱),幾個盜匪(農民起義),一次獵(金滅遼,然後趁勢南下)就輸了個精光。

宋徽宗當了二十五年皇帝,正是宋朝到了積貧積弱極點的時候,社會矛盾愈演愈烈,民變時有發生。天朝氣數已盡,本來就在苟延殘喘了,經花石綱一鬧,再加上小人當政,更加劇了滅亡速度。《水滸傳》中說他這浮浪子弟門風幫閒之事,無一般不曉,無一般不會,更無一般不愛;即如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球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在治國上,他昏庸腐朽,重用奸邪,實屬庸碌之才;在外交上,他軟弱無能,屈辱忍讓,最後當了俘虜;在生活上,他揮霍無度,窮奢極欲,他篤信神靈,多次向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光問道,以求長生不老之術,還自號主道君皇帝。身君,還雞摸狗,從皇宮了一條地道直通妓院,去私會名妓李師師。宋徽宗還喜歡球,愛好古玩玉器等等。《水滸傳》雖然是小說,但其所述大多有跡可尋。

如果不是後來被囚在黑龍江,恐怕趙佶死也不會明白做皇帝的責任。前半生極盡奢侈,後半生又極度潦倒,狼狽,巨大的反差讓這個曾經風流皇帝精神徹底崩潰,終於在九年後客死他
了。初被葬在河南,後來宋金簽訂協議後被運回杭州,諡號,徽宗。 趙佶在政治上確實碌碌無,昏庸不堪,但是他的文學成就卻非常驚人。中國歷史上美術學院的最早雛形便是趙佶主導成立的畫院,他自己還發明了瘦金體書法,在書壇上獨樹一幟,小有地位。至於書畫作品,更在香港,歐洲的拍賣行上創下了華人作品之最。

歷史上很多有才情的皇帝,大多只表現在一時的風流上,如陳叔寶,乾隆等,對於文學,藝術的後世影響並不長遠。像曹丕之于文學批評,唐玄宗之于曲藝,宋徽宗之於畫院,都是有深遠影響的,直至今日仍是如此。文學和藝術的生命力就表現在這個方面,不追求一時的轟動,而在於經久不息,世人接受。 

3. 陳叔寶--陳後主

歷史就是奇怪,有的人了皇位爭得頭破血流,弑兄殺父的事經常發生,有的人卻把皇位當成副業來經營,於是歷史便多了許多惋惜,也多幾分無奈。陳叔寶便是這樣一人。自幼長於婦人之手,不知天下大勢,更不知所承之責。隋軍兵臨城下時,告急文書未曾開拆就被丟在床下,甚至忘卻了一個皇帝起碼的尊嚴,所以當隋軍殺入宮中,他才會與張貴妃孔貴妃三人抱作一團在井裏,以致隋文帝對一國之君如此不顧體面而大吃一驚。也許陳叔寶並不是無心肝,他只是從來就把自己當作一個風流才子,一個詩文騷客,亡不亡國,無所謂,皇帝的體面,更是無所謂的了。他被縛往隋國,表現的比劉禪更不可思議,主動向文帝求一官職,謂,召之方便。如此之語,讓人哭笑不得。

仔細一琢磨,能把皇帝所能享受到的東西全部享受到,而又不用承擔皇帝的責任,到頭來還能保全性命的皇帝,恐怕未有出陳後主之右者。他一好色,於是有張,孔,龔等美人相伴。特別是張麗華,十歲便被陳後主相中,而且有意栽培,終於成
一代妃。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陳後主還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育家。史載,麗華吹彈歌舞,一見便會,詩詞歌賦,寓目即曉。未成年之時,後主常常將其抱坐在膝上,拂其後背,對其可謂給予厚望

在這樣的靡靡之音色下,陳叔寶不墮落恐怕就不可思議了。至於作出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
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這樣的亡國之音就更不足奇了。

從陳後主,到宋徽宗,無不是帝制的悲劇,本來可以流芳百世的人物,結果卻遺臭萬年。後人對他們除了嘲諷外,多是同情,不像桀紂那樣,一昧地批評,原因就是愛才之心,人皆有之,不忍,不願。 

4. 曹丕

很多人對曹丕當皇帝都不服氣。首先他沒有他老子曹操的霸氣。想當年曹操金戈鐵馬,氣草莽,數年之間便滅袁紹,征西涼,伐烏桓,逐劉備,戲孫權,統一了大半個中國。曹操從白手起家,到打下萬里江山基業,可謂英雄一世。只可惜,他死要面子,生的時候並沒有坐上皇位。曹丕當然更沒有他弟弟曹植的才氣。杜甫說李白的文章有魏晉風骨,而曹植就是風骨的風骨。那麼為當皇帝的偏偏是曹丕呢?這究竟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大勢所趨?

首先,他命好。不是孔融的兒子,也不是彌衡的兒子,而是曹操的兒子,因
他是曹操的兒子,所以註定要不同凡響。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做的好,不如老爸好,亙古不變的理。

其次,還是命好。他弟弟曹沖死得早,否則,
怎麼也輪不上他。

再次,繼續命好。他的師傅是荀攸,還有個司馬懿,不折不扣的政治高手。曹植的師傅楊修同樣名滿天下,卻有雞肋之嫌。這人
,非常怪,可是什樣的鳥棲什樣的林。曹丕天生陰險,果配了一個陰險集團軍。荀攸倒也罷了,一般只教教應對之策,司馬懿卻包藏狼子野心,像只狼一樣在暗處,不到獵物出現,對不會現身。曹丕耳濡目染,不混蛋才怪。

曹丕本人呢,也得分兩個階段來討論。當皇帝之前,那是個人,而且是個超人。文章,書法,劍術都是有口皆碑的。他老弟曹植口吟什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還做著遊俠夢的時候,曹丕已經是江湖著名的玉面公子了。一首燕歌行瀟灑淋漓,再加上他著的《典論》,更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說他老爹和老弟的成就主要在藝術和色彩上,而他的文學成就則是技術性的。

他對知識
子非常重視,經常跟他們一起聚聚會,喝喝酒什的,關係的不錯。而且有一段時間他似乎的忘了皇位的誘惑,竟想的做個文人了。不過,歷史畢竟是歷史,他自己嘴裏這說,誰也不曉得他心裏怎麼想的。但不管樣,文章能做到那地步,腦袋已經不是一般的聰明了。況且他還是古今第一文武雙全的皇帝,跟他有得一比的是朝的雍正,不過從詩詞文章上比,後者差遠了。

曹丕當了皇帝後,心理就變態了。兄弟一個不留,甚至在他的逼迫之下,誕生了一首千古悲涼之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孽啊。當什勞什骨子皇帝呢,一家人和和氣氣多好。還是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哥哥愛弟弟。

文章寫的太好了,就不適合做皇帝。曹丕同樣是個例證,看著孫權劉備鷸蚌相爭,以
可以坐收漁利,結果錯失了統一的大好良機。統一戰爭向來是先易後難,曹丕老人家不知道腦子灌了多少水,非要拿孫權先開刀。當年他老爹都說生兒子要生孫仲謀這樣的,曹丕有多少能耐跟人家?我推測,可能是被諸葛亮嚇破了膽,或者是心虛,想著自己了漢,就給漢留點香火。鬼知道他老人家怎麼想的。
 

5. 康熙

朝一脈皇帝,大多比較勤學向上,特別是入關後的幾位皇帝,更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比一浪風騷。一般說來,文化的繁榮和經濟的繁榮是相輔相成的,朝的文化集大成時期就發生在康、雍、乾三朝。而這三朝的皇帝,卻也對得起那個時代,雖不至於吟詩作畫處處老子天下第一,但和前朝相比,他們爺三的皇帝確實做得有聲有色。

康熙皇帝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從年幼登基,到少除鼇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粉碎准噶兒的分裂企圖,止住了沙俄的東進野心。把中國地圖打開,可以說康熙爺是從雞爪子打到雞屁股,又從雞屁股打到雞腦袋,等於把中國重新翻了個個兒。光說這不行,今天討論的不是治國的本事,而是皇帝們的情商。康熙皇帝的書法
對在他孫子之上,其筆法剛勁有力,筆觸之下,入木三分。康熙皇帝的勤奮也是古今皇帝之少有,從五歲入書房讀書,每讀必誦,從不自欺欺人,甚至到了過勞咯血的地步。遺憾的是,康熙似乎也沒給後人留下什膾炙人口的佳作來,但這並不妨礙他的才情名詞,因他讀書不是了寫詩的,而是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如果他每天也用大量的時間在御花園裏瞎琢磨,恐怕他給我們留下的就不是那個雄雞的版圖了。

此外,康熙之所以上榜的理由還有二。一,他是中國皇帝中第一個學外語的。還有一個是末代皇帝溥儀。二,他是中國所有皇帝中唯一一個
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康熙皇帝的才情指數對不會低。大家想,老爺子文能吟詩作畫,武能打架毆,而且學貫東西,兼通中外。
 

6. 乾隆

乾隆愛寫詩,但寫得確實不怎麼樣,問題是人家老人家還相當的自負,把幾個典故平仄對仗,堆砌起來就成了無數首律詩。中國上下五千年,當過皇帝的哥們成百上千,其中除了幾個還沒學會走路就玩完的兒皇帝外,恐怕沒幾個文盲?可人家乾隆爺就是個性,非要作出萬把首詩來,來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向天下宣示他老爺子的是個知識子。鄙人以,乾隆皇帝詩作最有價的地方就是他以皇帝身所寫的一些詩有著非常重要歷史究價,是對那個時代政治以及社會生活究的重要參考資料,畢竟在那幾十年裏,只有他一個皇帝!

乾隆皇帝還有一大嗜好,就是喜好題字。樹長的奇怪了他要題,房子建好了他要題,個重要人物死了,或者娶媳婦了他還要題,逢年遇到什天降祥瑞了,乖乖,他更要先吟後題。這也罷了,他還要在古人的詩畫遺作上露一把,故宮收藏的無數歷代遺傳下來的詩作,幾乎就沒他沒有題字的。更要命的是乾隆老爺子的藝術鑒賞力確實不滴,他題字的那些字畫無一不是收藏價最高的。就說展子虔的那副《遊春圖》,本來酣暢淋漓,自然瀟灑的一副畫,他老爺子非要在遠山之後標上自個兒的大名,讓今人看了簡直哭笑不得。
 

說到乾隆也來說說和如何玩政治─

生於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死于嘉慶四年(西元1799年)。和一生20餘載,升遷47次,所任官職、所獲榮銜多達幾十項,可謂平步雲,權傾朝野。和古今第一貪,但偏偏得到世人心中的英明君主乾隆一生的庇佑。出於滿足世人的獵奇心理,於是出了很多詼諧幽默的影視劇。

據史料記載,當時朝政府的年財政年總收入折合白銀約7000萬兩,和被抄家時,卻抄出黃金32000多兩,白銀200余萬兩,地1266頃,房1000餘間,各處當鋪銀號以及各種珠寶、飾物等。據嘉慶朝的《辦和案》及晚清薛福成的《庸庵全集》記載,初略估總計約11億兩白銀。這是一個什麼概念?當時朝政府每年的國庫收入才7千萬兩白銀。也就是說,和的錢相當於15年的財政收入!

結黨營私,大肆斂財,乾隆皇帝並非不知情。和在朝20餘年,曾多次被官員們告發,卻仍然得到皇上的寵倖,未嘗一次被成功彈劾。除了他自己稍見端倪,必設計除之而化險夷,更多的是得到了乾隆的庇護。和珅為何能得到乾隆皇帝的一世恩寵?乾隆駕崩後他的下場又如何?

珅為何能得到乾隆皇帝的一世恩寵?

理由之一:和聰明能幹。和腦袋靈活,聰明善變,還有語言天賦,精通滿文、漢文、蒙文以及藏文四種語言,是一個政治場上不可多得的人才。由於具有政務處理能力,適當場合會隨機應變,和在朝野上下確實幫助乾隆皇帝解決了許多重大的問題,鞏固大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是乾隆皇帝不殺和的直接原因。

理由之二:和很會察言觀色,對皇上的心思甚是善於揣摩,而且和相貌英俊,氣度不凡。乾隆喜歡相貌英俊的臣子,和有何乾隆志趣相投,自然甚的聖心。和可以把皇上想要表達的想法在合適的時候表達出來,這也正中他的心意,再有皇上想說不方便言語的一些話從和的嘴裏替皇上說出來,這豈不是有一個很好的表達工具和一張不會傷及自己立場的嘴

理由之三:和忠於大王朝。不管和如何貪婪,他都不會背叛乾隆皇帝,起反大旗。這一點乾隆皇帝在多年朝野權衡中比任何人都楚。在封建專制的社會裏,大臣忠心的品格對於當權者來說極其重要。乾隆深知和珅為人,知道其對大王朝始終忠心耿耿,兢兢業業,決不會危害愛新覺羅家族的政治統治。這是乾隆皇帝不殺和的根本原因。

理由之四:和可以平衡朝中的其他勢力,這樣,在乾隆皇帝的統治之下,才會找到一種平衡,才會讓乾隆在各勢力間更好的掌控局面,讓他們相互牽制,達到一種相互抑制的效果,才不會促使朝綱上下勢力失衡,出現難以掌控的局勢。

另外乾隆中期,國庫已經見底了,而乾隆又是出了名的喜歡出門遊玩的主,六下江南的巨大開銷,若不是和,乾隆能說走就走?(其實乾隆才是最大的boss)。乾隆皇帝並非不想斬殺和,而是他要把和留給他的兒子去殺,令嘉慶獲得更多忠義之士的贊許,更加死心塌地忠心耿耿的輔佐,同時對那些貪腐敗實力起到一個殺一警百的效果,升嘉慶皇帝在朝中的威嚴和地位。第二,可以獲得巨大的一筆財富,添補虧空的國庫,讓嘉慶皇帝在短期之內立於對的財政優勢,將這筆財富用於民,博得民心,博得美名,更加就穩固了嘉慶皇帝江山的地位。

嘉慶四年在京文武大臣會議,奏請將照大逆律遲處死,福長安照朋黨擬斬,請即行正法。嘉慶表示,和罪有應得,怎麼處治都不過分,但考慮到他曾任首輔大臣,國體起見,于萬無可代之中引入議親議貴之條,免其肆市,加恩賜令自盡。福長安改斬監候,但要讓他在牢房裏跪視和自盡。就這樣,剛剛親政的嘉慶,僅用半個月的時間就把和這位盤踞廟堂數十年的先朝寵臣收拾掉了。 

政治這道佳餚猶如─「綠蟻新酒,紅泥小火爐。來天欲雪,能一杯無?」當白居易擺上米酒,卻品得如春的友情,味生美好,味蕾的鑑賞,升華到「美味」「情味」「韻味」「餘味」「意味」的時候,高雅優美,陡然躍升。紹興-壽鏡吾-先生的三味書屋,取自「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說的就是這種境界!

無味更是人生極致─「道味在無味,咀之偏到心。猶言水有跡,瞑坐萬松深」,明朝「前七子」之一的謝榛笑談,恬淡無味,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味道。難得之貨、靡靡之音、山珍海味,養目之流,不能感心。「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味的極處,只能是「無」,一種「大有」——不以物喜,不物役。只有「無」,才能不己悲,寵辱不驚。晉人王弼自得無味之樂,「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味,治之極也」,看上去什都沒做,無形之中一切皆成了─政治這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