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動兩岸的弦響了嗎?─
─牽動兩岸的弦響了嗎?─
2017-09-26-賴清德在立法院答詢表示,他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也是務實台獨主義者,「我們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不會另行宣布台灣獨立。」賴清德宣示務實台獨主義論述,總統府重申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中國國台辦冷回應: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也不是一中一台,台灣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也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國家。中國至今仍以內戰牽拖台灣,將台灣主權放置於一中架構,武統、和統、反分裂國家法、六個絕對不允許,不一而足,國民黨也以一中各表予以附和。台灣政府的立場宣示,在中共十九大、朝鮮半島危機的共伴效應下,會有甚麼劇情開展,尚待觀察。
獨立,到底是獨立於何者?這個問題必須廓清,才能跳出國共兩黨共同設計的陷阱。更重要的是,才能確定台灣還需不需要追求獨立。確保台灣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中華民國體制以民主徹底轉型正義,以及,台灣成為國際普遍接納的正常國家,這些層次大不相同。國共兩黨皆論述,二次戰後台灣已「歸還」中國,因此台灣正常化就是獨立於中國。這種論述,昧於歷史事實,也昧於國際條約,乃是台灣要過的第一關。去除外來體制,還原二次戰後未完成的歷史,則是台灣的第二關。台灣人民意志創造的國家,在國際政治獲得國格身分,這是第三關。
1945年降伏以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二次戰後,盟軍統帥委派蔣介石軍隊至台灣、北緯十六度以北之法屬印度支那接受日軍投降。而中國的東北,則委派蘇聯前往接受日軍投降。僅此便足以看出,受降與主權無關,否則中國的東北便屬於蘇聯,而北越屬於中國,豈不荒謬?台灣的主權處分,一直要到1952年生效的舊金山和約,不過該約也僅僅規定日本放棄台灣,沒有規定台灣歸屬第三國。此後,日本自也無權再次處分其所放棄的台灣。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台灣主權,根本違背交戰國雙方正式和約內容。
台灣既不屬於中華民國,又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台灣獨立便與中國無關。獨立的原點,乃是獨立於日本殖民狀態,這也是二次戰後新國家興起的一幕。遺憾的是,蔣介石軍隊來台受降之後,中國的國共內戰急轉直下,最終南京的中華民國被消滅。而國際民主陣營,為了防堵共黨勢力擴張,默認蔣介石政權「暫借」台灣。長期「暫借」,阻斷了台灣在戰後脫殖民風潮中建國的時程,中華民國外來政權取代日本殖民當局,總統府、黨國體制取代總督府、殖民體制,久而久之也掩蓋了台灣獨立是獨立於何者的本質。
這個問題,拖延到台灣民主化時代,除了時間拉長的模糊,更增加了兩岸開放造成的曖昧。2016年民進黨以民主繼承中華民國。先前,一九四九,共產黨以內戰繼承中華民國。民主與內戰,六十多年後在台灣,交疊而成新的糾葛。原本與台灣主權無關的中國,透過國共內戰、蔣氏遷台、終止戡亂、兩岸交流、國共制台等內戰脈絡,在兩岸與國際極盡將台灣納編於中國之能事,力道隨著國力增長持續加大。於是,即使2000年到2008年民進黨首度執政,2016年且首度完全執政,許多捍衛台灣主權者也在政黨輪替中,逐漸淡忘了台灣獨立是獨立於何者的原點,把獲得政權視為確認主權。
台灣追求正常國家,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而是1945年以來未完成的使命。面對大國意志、地緣政治、併吞敵意,主政者勇敢說出台灣夢,而且務實前進,這是難能可貴的進步;但「在堅持台灣主體意識及主權的原則下,尋找和對岸互動的新模式」,也一定要先認清一個問題:我們要如何看待1945年至今尚未完成的歷史?否則,走錯方向,歧路亡羊,最後的終點恐怕是別人的國家。北京意圖將台灣終極鎖進中國,但今天台灣摸索國家之路,不能以脫中國來思考,而應回到1945年尋找原點。民進黨,乃至柯文哲,切莫步國民黨的後塵,自己被中國繩索綑綁,還讓台灣被中國繩索綑綁。
新閣揆賴清德甫上任,首次接受立委質詢,就亮出台獨底牌,不管自己擔任任何職務,都主張台獨,換言之,即便將來接班蔡英文,也還是主張台獨。他認為處理兩岸關係須在國際脈絡下思考,這明擺著是奉行蔡英文的兩國論中國與國的關係,也就是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一邊一國。
中共即將於2017年10月18日舉行十九大全代會,會中確認人事布局外,其他會議重點目前各家分析均認為是圍繞經濟、維穩、及建立通過以習近平思想為核心的新黨綱,國際關係則不出中美、中歐的討論,及亞洲局勢的演變與發展,黨內則是從嚴治黨,為建立兩個一百年完成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十九大後,中共權力已經完全擺脫江澤民時代的羈絆,從中央到地方習近平的指揮一條鞭,不再受前朝元老的掣肘,這是胡錦濤任內做不到的。習近平以強人之姿,權力已完成集中,無論對內、對外、對台,都有揮灑空間,賴揆偏在此時挑戰北京的紅線,讓人匪夷所思。
十九大召開必然是中共對台關係「政強經軟」的分水嶺,也就是十九大之後對台政治關係,由平和轉向強勢,由原和平統一轉向武統的機率升高,但經濟與台灣民間企業仍繼續連結,建立命運共同體。
日前台大田徑場「中國新歌聲」演唱選秀會,遭到獨派有計畫發起阻擾流血事件,不難看出誰在背後操控這批學生。這簡直在兩岸關係傷口上灑鹽。
可以這麼說,台大田徑場的濺血,其實是民進黨見幾次民調年輕族群有漸漸疏離,傾向無黨籍台北市長柯P,直接威脅到2020年總統大選現象所採取的一個反制,刻意製造打擊柯P氣焰的陰招。
但這種以呼喚台獨做鬥爭手段,加上賴清德不可動搖堅持獨派立場,會給對岸一種武統迫在眉睫,不能再拖的印象。當十九大後習近平權力定於一尊,責任也一人扛時,習應該不會手軟,也不容其手軟。
賴清德應懸崖勒馬,謹言慎行,蔡政府也不應繼續在校園內從事染綠學生的活動,在幕後主導課綱去中國化。莫等《旺報》社評所揭露的危機一再出現惡化到不可收拾,後悔已晚。
《旺報》2017年9月27日社評指出,「台商逐漸疏離,藍綠都應警覺」。台商為什麼放棄台灣自己的資本市場資源?這不正是台商在對兩岸危急的現況做了一個真實反映?一個真實選擇?
等到台商都背向著東方的海島,到時台灣不只是人心疏離的問題;十九大後,兩岸關係若仍然未解,甚至更惡化,只會有更多台商搖頭出走,而且不再回頭。
《亞洲週刊》:中共十九大後...習近平2021年「武統台灣」
中共十九大之後,台灣會變的怎麼樣?最新一期香港《亞洲週刊》分析認為,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變核心,任期預期為5年,武力統一台灣就成每天的議事,估計在2021共產黨建黨百週年之前,實現「祖國統一之夢」。
《亞洲週刊》指出,台灣目前內部充滿分裂與經濟滯後,軍公教年金被砍之後,軍心動搖,支持台獨的新一代並沒有無誓死一戰的決心。台灣目前期望美軍支援,但是川普因為北韓問題,急需要中國幫忙,這也對台灣不利。中共十九大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分水嶺,也是牽動與台灣命運的分水嶺。習近平成為核心後,任期為5年至10年,成為權力的頂峰,「完成統一大業」被視為他的首要任務,實現毛澤東、鄧小平所無法實現的中國統一,落實他的「中國夢」。
習近平大權鞏固後,對拒絕統一的台灣民心,會耐心地等待狀況起色?或者放棄等待,不惜讓台灣「地動山搖」? 北京已經發出信號,過去近9個月以來,中國遼寧艦2次繞台,轟六戰機也在7月間的2周內4度繞台。台灣面對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從來沒有像此刻這麼強烈。
文章提到,台灣內部一直存有樂觀與悲觀兩種論點。樂觀派認為台灣不當「麻煩製造者」,不挑釁也不宣布獨立,對於對岸一中底線也不挑戰,也就是蔡英文經常掛在嘴上的「維持現狀」。
悲觀派認為台灣不能當鴕鳥,應看清楚國際形勢與中國的最新變化。指出中國的綜合國力與軍力上升到歷史的最高峰,而十九大之後,習近平要面對2021年中共建黨100週年的「截稿時間」,要爭取在這之前「解決台灣問題」。但是現在台灣國力不振、國際地位低落,政黨間又惡鬥,法一致對外,呈現出分裂的局面,要面對中國實在無法樂觀起來。
此前,由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擔任董事長的長風文教基金會在台灣大學舉辦「習近平政經策略下的兩岸前景」講座,現場讓中國問題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與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進行深度對談。兩人一致認為,十九大後,台灣問題必將擺上議事日程,北京方面很可能從過去最低綱領的「防獨」提升到最高綱領的「促統」,台灣須有所警惕。
臺灣自稱主張“台獨”的賴清德出任臺灣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後,兩岸彌漫著一股不安氣氛,大陸涉台人士透露,對於十九大後的兩岸形勢,如果民進黨政府仍只想以拖待變。
大陸已備好三套劇本:『一是強化促統,二是以融合發展,讓臺灣民眾優先感受到大陸的發展機遇,三是動用所有國際力量,打壓臺灣所有“國際空間”,包括“斷交”以及壓縮臺灣“護照”的政治能量。』
在兩岸關係問題上,國台辦發言人曾多次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是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根本保障,而“台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是給兩岸的和平穩定造成嚴重威脅的一個最大障礙。
十九大後,在促統上,大陸未來除堅定“反獨”外,“促統”力道也會隨著實現“中國夢”的需要而逐步開展。涉台人士透露,日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周志懷主動提出研究“30年統一時間表”。
第二招就是融合發展,與促統正好環環相扣,融合發展是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之間的過渡階段,只有兩岸先融合才能走向統一。融合發展由大陸官方推動,呈現“大陸主導,臺灣參與”的單向過程。
也因此融合發展不會受到臺灣當局政黨輪替影響,反而在民進黨執政、兩岸官方僵局下,大陸更應加大力度推動融合發展,以稀釋“台獨”,抵消民進黨政府在社會文化領域推動“柔性台獨”的負作用力。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受訪時也表示,“融合發展”將是十九大後大陸對台政策的關鍵字,北京勢必會加大力度推動。
且若民進黨挑釁加劇,臺灣與巴拿馬“斷交”事件恐將重演。他認為,大陸對台“邦交國”的立場會從“不主動”變成“來者不拒”,“這也就不算外交打壓”。
2017年9月13日,國台辦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安峰山曾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促進兩岸和平、推進兩岸發展和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是臺灣的主流民意。
安峰山稱,去年以來,造成兩岸關係緊張和兩岸同胞利益受損的原因和責任,兩岸同胞都看得非常清楚。臺灣當局如果能夠以臺灣民眾的福祉為念,就應該積極的去回應民眾的需求,回到“九二共識”這一共同基礎上來。
只有這樣,兩岸關係才能重回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兩岸同胞也才能共蒙其利。安峰山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是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根本保障,而“台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是給兩岸的和平穩定造成嚴重威脅的一個最大障礙。
臺灣方面應該要做的就是摒棄“台獨”主張和分裂思維,回到“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來,這樣才能真正的維護兩岸關係的和平和穩定。
臺灣《旺報》2017年8月16日報導稱:『一位元曾從事中共黨建研究的學者表示,大陸對於統一是有心理預期的,最後時間點在2050年,但以香港回歸情況推論,應該要預留10多年的穩定期,因此落點大致在2030至2040年之間。』
報導稱,大陸研究智庫“中一智庫” 2017年8月15日在河南鄭州舉辦“第三屆港臺文化戰略交流研討會”,暢談兩岸統一議題,認為近來大陸民間武統聲浪高漲,是被臺灣“去中國化”倒逼出來。
該研討會邀請兩岸三地關注兩岸關係的學者教授,以及青年碩博士生參加,以民間角度進行交流。
會上,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生李明勳認為:『大陸武統最後時間點將會落在2045至2049年,因為1945年中華民國開始統治臺灣、1949年流亡(退守)到台澎金馬,到2045至2049年就是100年。國際公法上,在當地實質統治100年,就自動承認其國家地位。』
一位曾從事中共黨建研究的學者則指出,大陸官方對於統一的心理預期,最後的時間點是2050年,但不會到那麼晚,學界以香港情況推論,簽約後13年才正式回歸,給了13年適應期,因此應該往前推10多年,大致落點在2030至2040年間。
而關於近來大陸民間武統聲浪高漲,中一智庫主持人、台海評論家畢殿龍認為,兩岸統一,民心相通最重要,存在統一時間表沒有問題,但應有更積極的做法,要不斷加強兩岸交流,尤其是青年交流。臺灣民眾也不應該把自己未來命運拱手交給他人,應該發出追求和平的聲音,避免大陸武統聲音過大。
另據《中國時報》報導,當天的研討會上還討論了臺灣青年闖蕩大陸如何適應競爭的問題。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生楊明勳表示,過去大陸給臺灣青年一系列優惠政策,看似增加友好交流,但對真正的融合交往反而是障礙;機會面前,應只看能力不問出身,這也符合大陸邁向全球化進程。
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許智超則表示,競爭沒錯,但希望配套工作能夠再完整一些,畢竟臺灣青年不熟悉大陸當地環境、法規,都需要時間適應。“競爭是一起競爭,但希望能讓臺灣青年有先適應的時間”。
他說,若放手讓臺灣青年跟大陸青年競爭,那麼將是出身臺灣中上階級家庭的臺灣青年獲利更多,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後顧之憂,這就有失大陸想多照顧臺灣中下階層的想法。
他還說,大陸對台青應加強就業輔導,這更切中臺灣青年前途茫茫的心理。而傳統交流營隊中,應多安排一對一的兩岸青年交流、交朋友,若真有進一步發展,兩岸青年結緣越多,越能促進兩岸融合。
大年初三的下午,一條關於中國國產航母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這條勁爆的消息是故意選在春節透露出來的嗎?
這條由華東某省級廣播電視臺媒體平臺發佈的報導,題為《國產首艘航母"山東"艦建造成型 歷時兩年零九個月》。
報導裏面是這樣寫的:“雞年春晚迎來一大波‘山東元素’,最近又有一個‘山東元素’備受矚目,國內首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建造成型!”
在過去的2016年,最受關注的中國軍備非國產航母莫屬。僅在國防部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國產航母的話題在一年內就被提了近10次之多。
雖然大多數問題的關注點都在航母建設的進度上,但很多“吃瓜群眾”顯然對這艘在建的國產航母會怎樣命名更加關心。
其實,在2012年9月被命名為“遼寧艦”的中國首艘航母入列後,關於第二艘中國航母——也就是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會以哪個省來命名,就已經成為了媒體和大眾關注討論的焦點。
要論這航母如何命名,咱們還是要來翻翻《海軍艦艇命名條例》。該條例始訂於1978年,後又在1986年進行了補充和修改。
從條例規定的內容來看:一級艦,也就是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和核潛艇等,由當時的總參謀部命名,或由國務院特別命名;二級艦,也就是驅逐艦、護衛艦、潛艇、大型登陸艦及以下級別的艦艇由海軍命名。
新造或新接艦艇入列或更名時,是由批准授名的領導機關正式授予艦名舷號,並頒發《艦艇命名證書》,艦艇按照《艦艇條令》的規定舉行命名典禮。
艦艇命名享受“終身制”,中途一般不予更名;艦艇退役時,其艦名舷號由授予機關註銷,不再授予後續艦艇。
根據條例來看,這航空母艦的命名,按規定是要由總參謀部或國務院批准的。但此輪軍改之後,包括總參謀部在內的四總部已撤銷,新成立的軍委聯合參謀部在職能上是否包括給一級艦命名,外界尚不清楚。
除此之外,《海軍艦艇命名條例》還規定了,航空母艦、巡洋艦這類的大型艦艇以行政省(區)或直轄市命名。由於中國海軍歷史上一直缺少大型艦艇,符合這一命名條件目前只有以遼寧為名的“遼寧艦”航母。
除了眾多省份在競爭“冠名權”,有關於這第一艘國產航母未來會隸屬于哪支艦隊的討論也甚囂塵上。
如果首艘國產航母真的命名為“山東號”的話,按照中國海軍艦艇命名和隸屬艦隊的慣例,其應該仍然隸屬于北海艦隊。但“遼寧艦”的母港已經在山東青島了,在島叔看來,兩艘航母的母港同在一地的可能性顯然非常低。
那麼這第二艘航母或歸何處呢?根據現有的公開資料和報導,咱們解放軍海軍的第二個航母基地,已經基本確定設在中國南部的某省份,用於應對複雜的南海局勢。照這樣看來,這艘航母的母港或許就在這裏了。
雖然國產航母名“山東”目前尚未得到官方的確認,但這艘航母的建造進度還有一些令人驚喜的訊息。
一些外媒報導和猜測,正在遼寧大連造船廠製造的001A型航空母艦,應該在2017年第二季度下水,進入機械、電器、電子設備的安裝階段,全部完工大約還需要兩年以上,預計將於2019年進入海試。
其實,不管是這艘國產航母的施工進度,還是其命名,中國軍隊近年來不斷加強資訊開放和透明,如果這些消息一經確定,肯定會在第一時間公佈給大眾。在關於中國航母“小道消息”滿天飛的情況下,大家不如靜心等待權威部門的資訊公佈。
除了首艘國產航母,在春節期間還有好消息。從中國航空工業部門公佈的賀歲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航母艦載戰鬥機殲-15的批量生產也在有序進行中。
從殲-15的生產、改進,再到001A型航母的建造,中國航母的戰鬥力建設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如此觀之,我們有望在2020年前後看到中國雙航母戰鬥群馳騁大洋的壯觀景象,想想真還有些小激動呢!
那麼,中國首艘航母有沒有可能被命名為臺灣艦呢?
按條例,航母本來就是軍委直接命名,如果命名為“臺灣”,更是重大政治決策,要在全國全軍範圍內大力宣傳。海軍總不能以沒有共建單位為由拒絕接艦吧。
另外命名為“臺灣”的好處是很大的,最重要的是宣示“一個中國”原則立場。川菜通話暴露出一個問題,即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尤其是美國的絕大多數人)不是不承認臺灣屬於中國的問題,而是根本沒聽說過“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些說法。
不知道美國和和世界各國不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需要CNN和廣大白左現場科普,才知道tg搞臺灣不是亂搞,而是因為自己的法律規定。
而如果中國有臺灣號航母,它執行任務或訪問他國都會搞出大新聞,天下皆知。甚至可以把臺灣號航母往海峽裏一開,看呆灣怎麼辦。
臺灣也無法對等報復。命名一艘中國艦?那不叫報復。命名一艘臺灣艦?肯定不夠大。命名一艘“tgsb”艦?但他們又規定軍艦只能以臺灣的人名地名命名。
何況他們也沒有新艦了。最多是把拉菲特級(該級艦以大陸城市命名)、佩里級(以中國古代名將命名)的名字改掉,但這些艦外國人原來也不知道,一改名反而昭告世界,臺灣以前是承認“一個中國”的。
即使這第一艘國產航母未被命名臺灣艦,但是臺灣回歸是遲早的事情。按照以省命名的規則,中國擁有一艘臺灣號航空母艦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各位吃瓜群眾還是不要太著急了。XLW
美國笑話中國買回來一堆破銅爛鐵,下一秒就目瞪狗呆了。
在進入新世紀以前,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大致相當於現在我們看印度,美國人認為中國在武器裝備的發展只能撿別的國家落後淘汰的產品,甚至無法進行復原的產品,雖然當時中國在軍事科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基於中國經濟基礎和科技水準,中國可能永遠追趕上世界軍事強國,加上對中國武器的禁售,美國大可以高枕無憂,至少不會擔心中國對自己產生威脅,瓦良格號就是很好的例子。
早在中國準備購買外瓦良格號之前,韓國已經從俄羅斯購買過兩艘航母,當時得到美國的支持的,韓國希望通過對俄羅斯航母的復原來實現自己的航母夢,但是結果卻讓美國人感到十分失望。
這兩艘航母並沒有給美國人帶來驚喜,最後的結果是一艘進行了肢解,另外一艘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給了中國。所以在中國剛開始接觸購買瓦良格號的時候,美國就效仿俄羅斯對烏克蘭進行必要的壓迫。
但是對於烏克蘭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難題,瓦良格號是蘇聯時期的產品,雖然已經完成了70%的建設工期,但是對於烏克蘭來說,瓦良格號並沒有什麼重要的作用
長期停滯在烏克蘭港口的瓦良格號十分棘手,如果不進行必要的維護,瓦良格號將會是廢鐵一堆。
但是如果購買瓦良格,過大的費用也使得烏克蘭十分頭疼,要知道在當初的時候,烏克蘭可是話費了不少於3億美元留下的這個大傢伙,燙手的山芋好不容易有人接手,顯然烏克蘭不想失去這個機會。
眼看到對烏克蘭的壓力基本沒有什麼作用,歐洲國家要求烏克蘭把重要的艙室炸掉再出售給中國,只要能談那事情就好說了,烏克蘭也照做了。
但是也不能全炸掉,中國萬一反悔了,這大傢伙就真的砸自己手裏了,所以烏克蘭在象徵性的炸掉幾個艙室。
瓦良格號行駛出了烏克蘭的港口,美國人在這個時候松了一大口氣,隨後又在土耳其給中國製造了很大的麻煩,此後美國人徹底放下了心裏的擔心,因為這時候瓦良格號就是一堆廢鐵,對於中國來說,這跟韓國買的航母沒什麼區別。
但是在2012年中國用自己的實力像全世界宣佈,中國擁有了第一艘航母—遼寧艦,而遼寧艦的前身就是瓦良格號。
遼寧艦的水準在世界航母中還是處於不錯的位置的,美國人曾笑話中國買回一堆破銅爛鐵,中國人用實力向世界證明中國軍工是逐步在努力的!我們雖然起步晚,但我們有堅毅的決心去發展和建設!XLW
上次遼寧號穿越臺灣海峽,在接近臺灣海峽中線以西期間,台軍曾經因為"洩密",遭到大陸解放軍方面,掌握到監控遼寧艦戰鬥群之台艦為拉法葉級巡防艦康定號一事,台國防部鄭重否認任何詳情,並稱台防部並未因此事進行調查。
臺灣媒體3日報導,遼寧艦戰鬥群在事先經由"不明管道",得知台軍監控軍艦為拉法葉級康定號,並且以特定無線電頻道"喊話",要台軍維持10海浬安全距離"以策安全"。
台媒稱,大陸航空母艦遼寧號兩度接近臺灣周邊水域,國軍派遣多批機艦隨行監控,未料我方艦艇動態老早就被對岸監控。
我方拉法葉級軍艦執行任務時,尚未接近共軍編隊,共軍就透過廣播,要求「康定艦」保持距離,讓我方頗覺訝異。馮世寬下令情報次長室調查,瞭解哪個環節洩漏情資。
台媒稱,共軍掌握我方海軍動態,不一定是臺灣方面洩密。大陸東南沿海有多處雷達設施,可掌握臺灣當面機艦動態。
民國54年,國府海軍在八六海戰遭共軍擊沉章江軍艦與劍門軍艦,政府事後檢討,認為大陸當面雷達早在我方兩艘軍艦離開軍港時,就已掌握動態,我方行動毫無隱密。但是這次共軍直接辨識我方軍艦身分,情況又有不同。
軍方官員透露,康定艦是我方執行跟監遼寧艦的任務艦之一,但尚未接近對方編隊,共軍利用國際海事用於急難通報的第16頻道(Channel 16,頻率156.8兆赫),公開喊話要求,「康定艦請保持在10海裏外,以維航行安全」。
國際規定,每艘航行船隻維持16頻道24小時開通,行經附近的商船,也都聽到共軍公然點名國軍的消息。由於每型軍艦使用的雷達等電子設施不相同,只要截收到不同頻譜電子訊號,不難判斷是對方的哪一種艦艇。
但是,一般僅能得知對方船艦型號,不容易具體確定是那一條船,這次共軍不僅知道我方前來的是拉法葉級,甚至宣告是康定艦,代表的確多掌握了一些情資。
台官員表示,共軍南海艦隊兩艘052C/052D型新式驅逐艦,先前就北上與遼寧艦會合,我方早已研判遼寧艦可能再度南下,相關部隊對於事件應處的標準程式,都有準備。
為避免緊張升高,我方軍不會過於貼近,但是由艦上派出的S-70C反潛直升機,曾飛到共軍艦隊目視範圍內,機員拍下遼寧艦照片。臺灣專家則認為,事件重點不僅是中共「何以得知」而是「為何公佈」。
其目的應該是心理戰:一方面製造對國軍動態一目了然的印象,打擊我方士氣;同時以臺灣社會近年民粹氛圍,輿論很可能動輒歸咎於軍人「洩密」「無能」之類,製造新一波反軍浪潮,對於離間削弱國軍大大有利。
軍方官員透露,康定艦是我方執行跟監遼寧艦的任務艦之一,但尚未接近對方編隊,共軍就利用國際急難通報的第16頻道(Channel 16,156.8兆赫),公開喊話要求:「康定艦請保持在10海裏外,以維航行安全。」
每型軍艦使用的雷達等電子設施都不相同,只要截收到訊號,不難判斷是對方的哪一種艦艇。因此共軍知道我方派拉法葉級艦前來,並不奇怪;但尚未目視接觸,就公開宣告是康定艦,代表的確多掌握了一些情資。
官員表示,由於遼寧艦先前就有南下跡象,因此國軍對於應處程式早有準備。為避免緊張升高,我方軍艦原就不打算太接近,不過由艦上派出的S-70C反潛直升機,確實曾飛到共軍艦隊目視範圍內,並拍下遼寧艦的照片。
對此,曾任海總情報處長的退役中將蘭甯利指出,共軍最有可能的消息來源,是在海上作業的大陸漁船。
因為對岸當局早就訓練漁民,協助擔任耳目。一旦漁船回報看到臺灣某號碼軍艦經過,與監偵系統上的船位資訊相對照,就可得知國軍艦艇的行蹤。
「軍情與航空」網站版主施孝瑋也說,情報往往需要多個來源的比對與印證。如果透過密集監聽、比對船位資訊、電子訊號分析,確實可能得知我方跟監艦艇的身分。
蘭甯利說,情報戰第一要務就是虛虛實實,不讓對方曉得我方掌握多少消息,通常即使在情蒐上有所斬獲,也不會拿出來誇耀。如果共軍當真採取「點名」,讓國軍有機會檢討為何機密外流,對我方未必是壞事。
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認為,此舉應該如同過去中共安排國軍偵照部隊飛行員的家屬廣播喊話,是為顯示對我方了若指掌,製造官兵心理壓力。如果國軍內部真有間諜,可在第一時間就把艦隊調動情資通知對岸,如此珍貴的情報管道,絕不會讓其暴露在風險之下。
梅復興說,中共此舉目的應該是心理戰,尤其以近年臺灣社會氣氛,消息一旦傳開,線民必然想當然耳地批評「洩密」、「投共」,變成新一波反軍浪潮,發揮離間國軍與臺灣民眾的效果。
台國防部長馮世寬因為此事,"下令調查我海軍監控中共遼寧號航母編隊洩密"。台國防部鄭重發表聲明稿,稱該報導無一事實。
台國防部表示,中共遼寧號航母編隊去(2016)年12月份遠航長訓期間,國軍全程均有能力嚴密監偵掌握與應處,並且適時發佈新聞, 讓國人安心,期間並無如報載,台軍動態遭共軍掌握情事。馮世寬也並無針對本案下令調查洩密,媒體報導全無事實。
事實上,由於農曆年已過,蔡英文政府的林全內閣是否會調動或局部改組,已經成為臺灣政壇最大新聞,各路臆測消息不斷湧現,關於國防部長馮世寬的去留,也多有被人議論。
由於馮世寬在農曆年前展現無比自信與企圖心,故國防部長是否替換,蔡英文政府除了面對人事安定、政策延續和部長個人意志外,也開始受到來自美國方面的政治壓力。
在此關鍵時刻,任何指涉馮世寬個人行為的新聞,都會被放大檢視、或會成為相關方面相互放話、布樁或者暗地鬥爭的工具。調查洩密案一事,可看出臺軍方目前可能也出現"擁馮派"和"保馮派"的相互鬥爭,爭相猜測與奉承蔡英文心中真正的想法。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5日報導,最新出版的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爆料,大陸的空軍情報部和總參三部(現為戰略支援部隊)近期開始在臺灣海峽部署大型戰略氣球搭載雷達,全面監視臺灣海峽。
《漢和防務評論》是加拿大一個軍事雜誌,經常刊發有關中國及東亞地區的軍事、外交、國防等相關的新聞和參考報告,儘管內容真真假假,但大都會引發國際媒體關注。此次該雜誌有關大陸開始部署戰略氣球搭載雷達的報導其真實性暫時無法證實。
臺灣衛星圖報導聲稱,比起預警機,戰略氣球不受時間限制,可以定期、全天候監視低空目標,穩定性相當強。
據報導,根據大陸的綜合戰略預警計畫,大陸軍方最終有可能在臺灣海峽部署多個戰略氣球預警網。而大陸方面已經研製了比較精密的合成孔徑雷達、機械掃描雷達。
漢和的文章分析稱,除了戰略預警氣球,從空警-500、空警-2000預警機投入更多使用的狀況分析,大陸方面已經完成了對臺灣海峽實施24小時預警機監視體制。
這些預警機配合戰略預警氣球、高敏感度的“尖兵”系列偵察衛星形成聯網,應該就是聯合參謀部的綜合戰略預警計畫的一部分。
文章稱,通過衛星圖片,在臺灣海峽的大陸一側,至少發現3個以上的大型地面接收中心,這裏部署了大量的資料接收天線。報導還稱,由於偵察手段的多樣化,大陸相關部門獲得臺灣情報的管道越來越多,且人員編制一直在增加之中。
臺灣愛國者防空導彈基地位置曝光數日前,有大陸網友在網路上曝光了臺灣霍克導彈基地的佈置情況。近日,該網友根據網路上的相關資料,利用谷歌衛星地圖,再次找到了4個臺灣愛國者導彈基地的部署位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_mf4SWkuG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5m3Nm6K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CnCAmzQw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