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歷代帝王的帝王心術─※
※─且看歷代帝王的帝王心術─※
2017-09-12行政院長賴清德改變前院長林全的決策,趁著中央總預算案退回重編,拍板對軍公教加薪3%。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2017-09-13在臉書表示,『帝王心術』而已。
唐朝初年有位將軍叫李世勣、為了避李世民的諱,改名李勣,原名徐世勣,或許徐懋功這個名稱大家更熟。其能征善戰,為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平定突厥、遠征句麗,與衛國公李靖並稱大唐雙璧,為凌煙閣24功臣之一。李世民曾讚許,韓信、白起、魏清、霍去病都比不上。
然而,為國犧牲奉獻的李世勣,卻在唐太宗晚年突然被貶到甘肅,為什麼?侯漢廷說,李世民晚年曾對太子李治說:「汝於李勣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僕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意指「你對李勣沒有恩德,我擔心他不會效忠你,我先將他外放,等我死了你登基後,你再將他召回,受以僕射官職,你就有恩於他,他就會對你誓死效忠」。後來李治登基,立刻讓李勣升遷,官拜尚書左僕射,成為唐高宗最忠心的大臣。
侯漢廷表示,賴清德幫軍公教加薪,其實與這段歷史異曲同工。當然不是說年金改革就是幫賴清德鋪路,然而新官上台,針對被打壓的群體示好,不也只是在收攬現任軍公教的心、增加對賴清德的向心力與威信嗎?『帝王心術』而已。
─李世民處理君臣的手腕─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馬上皇帝,不光能征善戰,而且極具領導才能,他一生精於玩弄帝王心術。
他自己並不是上知天,下知地,中間知空氣的人,但卻很會駕馭那些有一技之長的人,不論是文韜還是武略,很會鼓舞人心,擅長平衡各方勢力,以便自己掌控。
李世民未當上皇帝之前,經常用一些小小的利益和好處籠絡手下,讓這些手下對他貼心貼肺,一心一意誓死追隨,全力支持他成就霸業,玄武門之變就是他心術運用好的最有利證明。
「納諫」是李世民皇帝生涯的一個重要舉措,貞觀名相魏徵,李世民經常傳召其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虛心納諫;在納諫實踐中,他形成了一系列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又對他治理國家產生了積極作用。也向歷史展示出了他博大的胸襟,青史留名!
早些年,他曾設宴招待群臣,而他的得力悍將尉遲恭因為過於高興,喝了許多酒,漸漸地便頭昏腦漲開始耍起酒瘋,因為與任城郡王產生摩擦,爭執之中,莽夫之勇沖頭,舉拳便揍,這一下可不得了了,揍了自家BOSS的堂弟,甚至把人家的眼睛都差點打瞎。他不動聲色好生安撫二人,等到第二天尉遲酒醒後,召來談話,他不說自己下屬昨日犯下的錯誤,而直接開門見山嚴肅的講了漢高祖誅殺功臣,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歷史,並設身處地的教育自己的下屬:「我是不看好漢高祖的做法,一直以為不夠道義,但是你這次做的事情的確有些過分了,不符合你的身份該有的行為,希望你以後能夠規範自己的言行,免得使我不得以懲罰了你,落得個漢高祖的後塵。」尉遲感動涕零,自此忠心耿耿,為李世民的江山穩固獻出了巨大的心力。
對武臣選擇了符合他們脾氣的恩威並施,對文臣,則有一套剛柔並濟的溫柔對策。房玄齡曾因犯錯被勒令回家思過,不久之後,李世民駕臨去遊玩芙蓉園,一番遊玩之後,作為一個資深心機帝,他「順便」的去看了看自己在家思過的臣子,一番暢談,藉此機會給自己一個台階下,也給對方一次再次衷心效忠自己的機會,這位心機帝臨走時「順便」帶自己犯錯了的臣子回宮,這件事就這樣了解了,從此房玄齡又成為了一個好臣子一個衷心耿耿的好臣子。
權謀的極致是單純,李世民的帝王心術靈活運用到我們企業的管理中來,形成完整的系統,我相信對我們的管理能力以及人際關係處理方面一定有莫大提高!
─雍正寵死了年羹堯─
年羹堯,他本是漢軍鑲黃旗人,父親年遐齡曾做過工部侍郎、湖北巡撫,哥哥年希堯也曾做過工部侍郎。而年羹堯的妹妹更是胤禛的側福晉,雍正即位後被封為貴妃。年羹堯後來雖以軍功著稱,但他年輕的時候卻是中過進士的,並且還做過翰林院的檢討。
因為妹妹的這層關係,年羹堯在官場上是順風順水,他先做四川巡撫、後升為四川總督,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做上了川陝總督。康熙死後,雍正命他與接替撫遠大將軍胤禵的延信共同執掌西北軍務。由此,年羹堯和隆科多成為雍正即位後的左膀右臂,備受恩寵。
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青海和碩特蒙古部首領羅卜藏丹津趁撫遠大將軍胤禵回京之際發動叛亂,使得本已經平靜的西北局勢再起波瀾。雍正命年羹堯接任撫遠大將軍坐鎮西寧,指揮平叛,許勝不許敗,以助他穩固皇位。年羹堯也算爭氣。經過充分的作戰準備,在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堯下令諸將「分道深入,搗其巢穴」。在短短的半個月內,各路大軍躍進千里,將叛軍打得落花流水。由此,「年大將軍」之威名,大江南北,人盡皆知。
對於年羹堯的功勞,雍正是看在眼裡的。他曾極為肉麻的對年羹堯說:「朕實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顏對天地神明也。西寧危急之時,即一折一字恐朕心煩驚駭,委屈設法,間以閒字,爾此等用心愛我處,朕皆體得。總之你待朕之意,朕全曉得就是矣。所以你此一番心,感邀上蒼,如是應朕,方知我君臣非泛泛無因而來者也,朕實慶幸之至。」
雍正對此時的年羹堯可謂是聖眷正濃,幾乎有過火之嫌。譬如有一次賜給年羹堯荔枝,為了保鮮,讓驛站派人狂奔,從京師到西安只用了6天,比起當年「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楊貴妃,似乎也不差什麼。至於其他的賞賜,如奇寶珍玩、珍饈美味那更是隔三差五的就送到年羹堯的軍中。除此之外,年羹堯的家人有什麼事情,雍正也是關懷備至,噓寒問暖,連年羹堯的妹妹年貴妃和外甥福惠的身體狀況,雍正也常常在下發給年羹堯的手諭中特意告知。
朝廷有重大人事變動,雍正也徵求年羹堯的意見,年羹堯保薦的人,吏部、兵部都特別重視,當做大事來辦,一時號稱「年選」;雍正曾語重心長的跟年羹堯說:「朕要是不做一個出色的皇帝,就對不起你如此對朕;但你要是不做英武超群的大臣,那也不能回報朕對你的知遇之恩。但願我們兩個能給後人做千古榜樣。」他還常念叨說,如果朝中要有多幾個像年羹堯這樣的大臣的話,那大清帝國還愁不強大?
然而,天威難測,盛極則衰。年羹堯像個被寵壞的孩子,開始居功自傲,專橫跋扈,根據汪景祺《西征隨筆》記,年羹堯甚至以「宇宙第一偉人」自居。其在西北,儀制嚴重僭越:以御前侍衛擺對,前後導引,執鞭墜鐙;接見屬員叫「引見」;贈或賞別人物品,一律稱「賜」;得贈或得賞之人,得「北向叩頭謝恩」;發給總督、將軍的文書,擅稱「令諭」,把同官視為下屬。
在進京朝覲時,年羹堯命令總督、巡撫沿途跪接,蒙古王公也不能例外;而當王公大臣跪拜時,他不過略一點頭;普通臣僚跪接,他連看都不看一眼。即使在雍正帝面前,也不加以收斂,驕傲無禮,有過「御前箕坐,無人臣禮」的惡劣表現。
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曾為撫遠大將軍,太保,一等公的年羹堯被雍正皇帝削官奪爵賜死自盡,並列大罪九十二條,九十二條中的很多條都可以讓這位曾經集高官顯爵集於一身的大將軍死無葬身之地。他的父兄均免官,斬其子年富,子年十五以上皆戍邊(後被放回),家產抄沒入官。一代名將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
─用貪官,殺貪官─北魏太祖宇文泰與蘇綽的對話
宇文泰是北周王朝的奠基者,在他做西魏權相時,曾與名士蘇綽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宇文泰問:「請問先生應怎樣治理國家?」
蘇綽答:「配備應有的官吏。」
宇文泰問:「如何配備應有的官員?」
蘇綽答:「用貪官,反貪官。」
宇文泰不解的問:「為什麼要用貪官?」
蘇綽答:「你要想叫別人為你賣命,就必須給人家好處。而你又沒有那麼多錢給他們,那就給他權,叫他用手中的權去搜刮民脂民膏,他不就得到好處了嗎?」
宇文泰問:「貪官用我給的權得到了好處,又會給我帶來什麼好處?」
蘇綽答:「因為他能得到好處是因為你給的權,所以,他為了保住自己的好處就必須維護你的權。那麼,你的統治不就牢固了嗎。你要知道皇帝人人想坐,如果沒有貪官維護你的政權,那麼你還怎麼鞏固統治?」
宇文泰恍然大悟,接著不解的問道:「既然用了貪官,為什麼還要殺呢?」
蘇綽答:「這就是權術的精髓所在。要用貪官,就必須殺貪官。只有這樣才能欺騙民眾,才能鞏固政權。」
宇文泰聞聽此語大惑,說:「請先生指教。」
蘇綽答:「這有兩個好處:其一、天下哪有不貪的官?官不怕貪,怕的是不聽你的話。以殺貪官為名,消除不聽你話的貪官,保留聽你話的貪官。這樣既可以消除異己,鞏固你的權力,又可以得到人民對你的擁戴。其二、官吏只要貪墨,他的把柄就在你的手中。他敢背叛你,你就以貪污為藉口殺了他。貪官怕你殺了他,就只有聽從擬定命令。所以,『殺貪官』是你用來駕御貪官的法寶。如果你不用貪官,你就失去了『殺貪官』這個法寶,那麼你還怎麼駕御官吏?如果人人皆是清官,深得人民擁戴,他不聽話,你沒有藉口除掉他;即使硬去除掉,也會引來民怨。所以必須用貪官,你才可以清理官僚隊伍,留下的都是擁護你的人。」
蘇綽:「如果你用貪官而招惹民怨怎麼辦?」
宇文泰一驚,這卻沒有想到,便問:「有何妙計可除此患?」
蘇綽答:「祭起反貪大旗,加大宣傳力度,證明你心系黎民。讓百姓認為你是好的,而不好的是那些官吏,把責任都推到這些官吏的身上,千萬不要讓百姓認為你是任用貪官的元兇。你必須叫百姓認為,你是好的。天下出現這麼多問題,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下面的官吏不好好執行你的政策。」
宇文泰問:「那有些民怨太大的官吏怎麼辦?」
蘇綽答:「殺了他,為民伸冤!把他搜刮的民脂民膏放進你的腰包。這樣你可以不負搜刮民財之名,而得搜刮民財之惠。總之,用貪官來培植死黨,殺貪官來消除異己,殺貪官來收買人心,沒貪財來充實國庫。」
蘇綽:「對大貪官,毫不含糊地罷免嚴懲,讓朝野臣民都知道你對貪官恨之入骨,讓鄉間民眾都認為你很英明,而敗壞國家法度的是那些貪官污吏。國家治理成這個樣子,和你無關,全都是那些貪官造成的。你這樣辦,百姓的怨氣就渙然冰釋了。」
這段話道出了中國古代帝王統治天下的帝王心術精髓。
蘇綽可以算是中國古代的「馬斯洛」了,他與宇文泰聊治國,其實是在聊人性、聊慾望、聊權術,就是沒有聊老百姓,可以說是「厚黑學」,宇文泰曾向蘇綽討教治國之道,二人密談了三天三夜。其中一段對話,揭示出千古治國之術,值得深思。
尤其在一個法制建設和制度有待完善的國度,這段對話,可以說是公務員和領導學的必讀科目。同時,你也能夠揭古代,看今朝。你會發現歷史是一個來回循環的「朋友圈」,圈內你能找到彼此前世今生的映射物。歷史是過去的政治,現在的政治是以後的歷史。所以,學習歷史要謹慎,要具備識別「歷史曲筆」的眼睛,要不然被忽悠是很正常的事情。有句話說的很對——「欲亡其國,先亡其史。」只是,亡其史,有很多種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統一口徑為真,亂說紛紜為假。」於是,你看到的很多事情,便可以解釋了。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很多人沒聽看過《具官論》,但是卻一定知道乾隆養肥了和珅留給嘉慶殺。可以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就是《具官論》最典型的實踐。
一、因為,和珅只是喝肉湯的,乾隆才是吃肉的。
有清一朝,最貪的人是誰?我告訴你,絕對不是和珅,而是乾隆。一開始對乾隆觀感挺好的,後來在學習的過程中,讀這人的歷史越多,越覺得他腦子好像很有毛病啊!為什麼這麼說呢?他一個皇帝家家的,那麼大一個國家都是他自己的,然而他還在自己的國家裏帶頭搞腐敗,說穿了,就是自己偷自己的東西。
這就像王思聰跑去他爸的公司裏買賣職位,代人在萬達內部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懂點兒歷史的人,可能明白我說的是什麼,沒錯,就是“議罪銀”制度。
有的人還說這議罪銀制度是和珅的主意,呵呵,說這種話的人,肯定沒在機關之類的單位呆過,肯定沒混過官場。淺顯的說,《甄嬛傳》裏雍正會經常由自己來說去碎玉軒嗎?見天兒往那兒跑,自己也不好意思。但又確實想去,不去的話心裏不舒服。這個時候蘇培盛自然明白,於是,他就以自作主張似的態度,直接喊一句“移駕碎玉軒~~"。皇帝心裏自然滿意,因為蘇培盛替他辦了想幹,又不適合親自來主持的事情。
在單位裏也是這樣啊,局長一個多月沒出去玩兒了,整天皺著眉頭。辦公室主任這時肯定會組織一次整個單位的外出“外出學習”,什麼江西革命老區,福建革命根據地之類。寫好報告給局長報上去,局長一看,就想:“嗯,明白人,會辦事兒。”批了!然後整個單位的人,花著公家的錢,去外地快快樂樂玩兒一趟。局長好開心的!這辦公室主任的精明勁兒也讓他在局長這里加到分。
和珅就是這種人。乾隆那文藝青年成天過著極其浪漫奢侈的享受生活,自然開銷很大。不夠花了就愁眉苦臉,然後找和珅問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其實就一個主題:有什麼合乎規矩的辦法可以弄到錢?
和珅就說:“沒有啊首長。農業稅這方面兒沒法兒做文章,因為你爺爺康熙早就說了,‘永不加賦’,所以這方面不能碰。商業稅上面太少,而且硬擴大徵收範圍的話,容易收到統治階級頭上,他們一不高興的話不利於你坐江山。要不然咱把鹽稅弄高點兒?這方面油水很大。”
說幹就幹,把鹽課提高了那麼一丟丟!上面提高一丟丟不要緊,上行下效,下面就敢狠狠提高一大截兒。這一下可弄出大事兒了!老百姓吃不起官鹽,就開始買私鹽,鹽販子倒突然富有起來,鹽幫也突然兵強馬壯,變成不可小覷的一方勢力。
但是收入仍然很少,不夠乾隆揮霍。於是他動起了歪腦筋,想著:“要不然讓下面的奴才給我孝敬點兒?”這就有了“議罪銀”的產生土壤,危害極大。一個國家如果健康的行駛在政治法制化的道路上,那就算強盛不起來,也衰落不到哪兒去。但如果你搞政治市場化,呵呵,人哄地皮,地皮哄你肚皮。遲早夠你喝一壺的。
既然乾隆有那樣的想法,和珅就肯定會提出來。此端一開,好嘛,全國上下的官員都開始放心摟錢了,反正拿出一小部分給乾隆就行,別的不用怕。這政策,與其說是“議罪銀”,倒不如稱其為─腐敗稅,要想腐敗,必須交這腐敗稅。一個國家的政治機器跟一個孩子差不多,學好三年,學壞三天,而且很難改回來。
嘉慶自然把這些都看在眼裏,生氣歸生氣,乾隆在世一天,他也只能接受現實一天。在這樣的情況下,是乾隆在吃著肉,而和珅就在旁邊喝點兒肉湯而已。說回本問題:為毛乾隆不處理和珅?他是幫乾隆貪污的人,乾隆好意思弄他啊?他不僅從沒想過弄和珅,而且根本不會覺得和珅有什麼錯誤可言。就像吸毒的人並不會討厭抽煙的人,這哪兒跟哪兒啊。
二、民族情結在裏面,和珅是罕見的滿族能臣
畢竟和珅是滿族啊!滿族官員和漢族官員在皇帝那裏究竟有多麼分明的區別呢?官員對皇帝自稱什麼?滿族是“奴才”,漢族是“臣”。我小時候看《鐵齒銅牙紀曉嵐》時,覺得和珅總是“奴才”“奴才”的叫自己,很是一番諂媚的樣子,還一副很滿足的感覺,讓人覺得他為了名利權位真的是什麼事兒都能幹出來,呸!沒臉!
反觀咱紀曉嵐,多有風骨是吧?從來都是自稱臣,節操在那兒擺著。
後來我才明白,滿族官員必須自稱奴才,漢族官員必須自稱臣。而且,臣這個字並不是多麼風雅高尚的意義,在古代“臣”就是奴隸的意思,其實和“奴才”這個自稱並無二致。但是你能明白嗎?入關以後的皇室是將滿族官員作為家臣的。漢族官員只是外臣,國家機器的一部分。說到底他們最信任的還是自己的民族的官員。雖然,到了乾隆時期滿漢官員在生活各方面都差不多少。
康熙和之前幾朝,滿族官員裏還是有點兒能人的。比如希福、索尼、索額圖這祖孫三人,納蘭明珠,額儀都、遏必隆父子二人,費英東、鼇拜叔侄二人,還有倒楣蛋兒蘇克薩哈。
到了雍正朝,因為打仗的事兒基本少了,皇帝也不敢把軍權交給有可能引起內部權力紛爭的滿族官員。考驗滿族官員“文治”能力的時候,就到了。但是,到了雍正朝,各位八旗子弟一個個兒都是重武輕文的主兒,滿腦子想著有朝一日領兵打仗讓皇帝看上,然後當大官兒。根本沒怎麼想過讀書鍛煉政治才能。雍正是從八旗子弟當中好的裏面挑好的,拿出個鄂爾泰用,哎,感覺不錯,跟西南少數民族打交道有一手。
終雍正一朝,滿族官員裏也就鄂爾泰能拿得出手。隆科多這號兒人物吧,說起來沒什麼本事,他們家族幫雍正奪嫡才能進入雍正的政治核心。
皇帝們愁啊!八旗子弟是不少,但真論起用文牘管理國家的本事,都不夠格兒。漢族大臣倒不少,有才的更是一抓一大把,話說回來,用著真是不放心,畢竟是異族。這樣的用人困惑到了乾隆朝初期算是達到了頂峰,和珅的出現真是讓皇帝非常開心有木有?就是滿族人!還那麼有本事!跟漢臣裏的張廷玉相比都很厲害!
每個皇帝都有一個非常非常倚重的秘書式人物。雍正的超級秘書就是張廷玉,這人伺候雍正伺候的好好兒的,到了乾隆那兒,他死活用不慣張廷玉,可能性格非常不對路吧。而乾隆的超級秘書,就是和珅,這傢伙真對乾隆的脾氣。又是滿族人,又有才,又有能力,性格溫和,如果你是乾隆,這麼個人放你手上,你捨得殺?
三、和珅長的順眼
乾隆跟他老子雍正真的反著來!雍正什麼事兒都強調個實用主義,用的順手就算好東西,如果雍正買車,絕對買大肌肉皮卡車。乾隆什麼事兒都強調藝術性的那種美感,不論幹什麼事兒,還是弄個什麼東西,都喜歡弄的漂漂亮亮的,這方面看起來還是比較娘炮的。
這麼娘炮一個人,自然挑什麼東西都弄那種好看的。和珅長的據說非常漂亮標緻,年輕時都能扮偽娘了差不多。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乾隆看到了年紀輕輕的和珅,那麼俊美。。。哎呦我去。。。這人別說用了。。。就是放身邊兒每天看也挺舒心啊。。。更何況殺他。。。
你們有沒有這種感受:不管你身邊的那個人現在多麼不好看,但你心裏總是記著他最光彩的時候?我覺得和珅有可能一直在乾隆那裏是個翩翩少年。
四、乾隆知道自己理政不咋地,離不開和珅
這可能是非常有的。越看乾隆的史料,你就越會不禁疑問:“就這傻缺還能當個十全老人?”沒錯,乾隆就是這麼一個,往前五百年,往後五百年,都找不到的,最幸福的人!此話怎講?
說穿了這小子就是吃他爺爺康熙和爸爸雍正的老本兒,就是敗家!他爺爺有本事─勤政,但也勞逸結合,身體好就在位時間長,把中國治理的像模像樣以後,雍正接手了。
雍正從他爸康熙那兒,接過了一個經過大致雕琢成形的大清國,開始以工作狂的認真勤政來管理國家。根本不怎麼休息,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甄嬛傳》上那點兒事兒純粹扯淡,哪兒有那麼多時間跟妃子們費功夫啊?他硬是通過十幾年的奮力經營,把大清國向巔峰狠狠推了一把。
到乾隆手上,可開心了。該弄的,他爺爺和爸爸都弄好了,他坐享其成就行,不出大亂子就行。但是這麼一個蠢貨,不出大亂子可真難啊。偏偏老天爺給他安排了一個和珅!什麼都會幹!什麼都能幹!而且似乎只喜歡錢,不可能有危及他統治的樣子!多好!
關鍵是和珅能弄錢,也能管國家。讓乾隆有錢,有閑,去盡情享受人生!
滿族是中國少數民族當中,平均智商極高的一個民族。越對明末清初的歷史深入研究,你就越能發現一個微妙的事實:他們並不是馬背上得天下的,他們也沒打過多少硬仗。之所以能完成驚人的蛇吞象奇跡,是靠腦子,連橫合縱,靠的是鬼心眼兒!特別特別鬼!
所幸和珅這號人物在乾隆朝出現了,乾隆不知道發揮和珅這個工具的最大價值。否則,如果和珅出現在康熙朝或者雍正朝,那對於後世真的非常可怕!當今的中國有可能還是大清國!
─立子殺母─漢武帝殘酷的帝王心術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裡,歷朝歷代最為敏感的話題當屬繼承人的問題了,說到大統的繼承,當然不應該不說中國。實行世襲君主制大概可以從夏朝算起;不過夏朝的歷史現在只剩下傳說,很難說清楚是怎麼回事;即使從周朝算起,到晚清皇帝遜位,大概也有三千年的歷史。這麼長的君主制歷史,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然而像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為爭奪帝位而進行的血腥屠殺,並不會比其他帝國更為文明。我們常常會聽到“自古無情最是帝王家”這樣的說法,在皇族王朝內部,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叔侄之間,夫妻之間,母子之間,殘酷的殺戮史不絕於書,諸如晉代的八王之亂、盛世大唐的宣武門之變,南朝宋、齊兄弟相殘、明朝的靖難之役以及清朝著名的九子奪嫡不過是其中的佼佼者;王朝外部,人們知道王侯將相併非特種,大家都有資格,因此從來不缺乏問鼎江山的野心家,這些野心勃勃的人為爭奪江山而進行的戰亂,幾十年甚至幾年就要上演一次,不少能夠成功上位,就連劉邦和朱元璋這樣最無希望的農民都成功建立了江山。
中國歷史江山爭奪戰,成王敗寇而已。當然,為了減少內耗,保持先皇后皇之間政權平穩過渡,三千年中,也探索出一些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的立儲制度。古時候,有多少女子─母以子貴,只等著自己的孩子登上皇位,自己能夠當上皇太后呢,但是從西漢開始,一種制度徹底讓這些有皇子的母親害怕。這就是確立兒子繼承人帝位的時候,就將他的媽媽殺死。這個叫做“立子殺母”,也叫“留羔殺母”。
所謂立子殺母,就是在當皇子登基之後,便殺掉皇子的生母。為了防止爭奪權力,防止皇太后亂政的情況出現!在漢朝的時候,首先推行“立子殺母”的制度。也就是說,想要自己的兒子做皇帝,那麼必須要將他的生母殺掉!這種制度主要目的就是確保女人不能干預朝政!
“立子殺母”這種制度是漢武帝首創,漢武帝在位幾十年,有好幾個兒子!老了以後對於繼承人的問題,他非常傷腦筋,這個皇帝疑心病也重,他最後選中了小兒子,但是擔心自己死了以後,兒子太小被皇太后控制朝政。為了防止鉤弋夫人干預朝政,外戚專權,劉徹便想出了立子殺母的念頭。冊立劉弗陵,但是鉤弋夫人必須死,而這一“立子殺母”事件也成為了朝代中的第一例。
劉徹開了先例後,之後的君主也都相繼效仿,特別是在北魏的時候,立子殺母就出現過8次,弄得皇宮嬪妃人心惶惶,她們再也不期盼自己能生一個皇子了,她們寧願老死宮中,也不願生下皇子被殺。
其實,漢武帝這個想法也不是沒有根據,當年宣武帝前腳剛廢除這一制度,靈太后後腳就干預朝政,最後還殺了自己的兒子孝明帝,自己做執掌朝政的太后。漢武帝在自己當皇帝時受到的牽制,並且還有先祖皇后呂后干政,差點讓劉氏江山易主,這些讓漢武帝最放心不下,於是他就想到了─立子殺母。
在漢武帝的遺囑中,除了立下劉弗陵為太子,即為昭帝,並且還有就是要殺掉太子生母鉤弋夫人。要知道漢武帝到了後面是非常寵愛鉤弋夫人的,為了劉氏大漢江山,漢武帝也不得不這麼做,即使鉤弋夫人沒有臨政的想法,而漢武帝為了江山不得不殺掉自己的摯愛。
自此以後便多有沿襲此制者。如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就比較典型地沿用了這個制度。拓跋珪以前的百年之中,拓跋族是“母強子立”的局面,新君繼位往往依靠母舅族的力量,拓跋珪自己之所以取得政權,便在於取得了母族賀蘭部落的支持。而為了使日後新君的繼立不受外族干擾,維持拓跋族至尊無上的地位,道武帝才不得已立下了如此嚴酷的制度。道武帝的寵妃劉貴人生太子拓跋嗣後即被賜死。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立儲制度是政治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立子殺母”雖然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做法,但是對於加強皇權和推進封建化進程,對於穩定內部和維護皇位傳承秩序,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有野心、心計的嬪妃,即使有立子殺母的規矩,照樣能夠逃脫被殺的命運,這一制度,其實是枉殺了許多無辜之人。“立子殺母”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殘酷的制度,一個又一個年輕母親的生命就此被葬送了,但不立子殺母,卻又真的造成了女主專權亂政,給國家帶來了禍害。 “立子殺母”究竟是耶非耶?恐怕憑一個簡單的“是”或“非”是很難斷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