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揆上台後─且來細看台海兩岸的政治方案勁頭─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決定,中共第十九次全代會定於2017年10月18日召開,將確定中共新任領導團隊及下個五年的大政方針。由於中共高層預期將大幅改組,代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領導階層即將全面掌權,國際無不密切關注十九大後的大陸政局轉變。
面對權力鞏固、成為繼毛澤東及鄧小平之後的政治強人習近平,蔡英文政府必須把握建構兩岸互信基礎的寶貴契機,以中華民國憲法為起點,主動釋出善意,讓中共下一階段的對台政策能切實回應台灣對兩岸現狀的定位。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近日重申大陸對台立場,「將繼續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很明顯,這是大陸向蔡政府釋放的重要訊息,就是唯有回到「九二共識」的基礎,兩岸才有峰迴路轉的光明前景,否則「地動山搖」的結果恐隨之而來。自蔡英文上任後,台灣兩個邦交國已經主動斷交、轉向中共,其中之一就是指標大國巴拿馬。若兩岸仍持續對抗,雖滿足獨派在台灣自我麻醉、吹捧獨立的夜郎心態,中華民國卻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外交及兩岸嚴峻挑戰。
蔡政府切莫輕忽習近平的個人意志及追求兩岸統一的對台工作成效,因這涉及到中共建黨百年的目標,亦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經途徑。台灣要注意的是,習近平與前兩任中共領導人截然不同,他有帶領中國大陸重回世界領導地位的強烈企圖心,無論大陸的內政、經濟、外交或對台政策等,全世界都將見證習的治國藍圖。
一般認為,習近平眼前有兩個重要工作,近程是中國大陸在2021建黨百年時,達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里程碑,遠程則是中共在2049慶祝建政百年,完成復興中華民族的夢想。在這個過程中,台灣是大陸不可能鬆手的問題。因此,不論是否在五年後卸任,習近平不可能放任兩岸朝向分離的方向漂流,必將以「嚴打台獨、拉近人心」的策略,作為對台政策的基調。
就像許多外國觀察家的結論,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鞏固權力之後,非但不會對台灣鬆手,反而會更加強硬來維護「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基礎,因對大陸當局而言,這是兩岸關係顛撲不破的鐵律。
不過,令人痛心的是,當面臨到台海兩岸政經實力此消彼長、讓台灣人民產生焦慮心理的困局時,蔡政府的反應是視而不見,甚至以打「擦邊球」的消極心態來迴避兩岸政治分歧,毫無探索及化解兩岸爭議根本問題的意願,其實已削弱了台灣在兩岸互動的影響力。
蔡政府不思索如何化解兩岸僵局,卻大肆宣傳低階善意,像是表態沒有打壓大陸人士來台訪問、蒙藏委員會裁撤後的人員併入陸委會及文化部,而不是台獨堅持的外交部等。蔡政府似乎以為,只要略施小惠、不以獨派主張挑釁對岸就是善意表示的話,那就是誤判大陸當局的對台意志了。
蔡總統已多次錯失向大陸釋出兩岸政治互信善意的機會,導致兩岸關係停滯及台灣國際空間受到緊縮。尤其過去一年多來,蔡政府多次誤判兩岸情勢,其中之一就是公開點名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從中作梗、是妨礙兩岸高層建立互動的障礙,還說張志軍此次「被退休」就是證明。
事實證明,蔡總統的維護兩岸現狀承諾已經破功,倘若繼續消極面對習近平的對台攻勢,忘卻自己領導國家的責任,將陷台灣於險境。在中共召開十九大的前夕,蔡政府應想方設法,務實向對岸傳遞具體善意,主動釋出含「兩岸一中」內涵的新論述,以免導致兩岸對撞,釀成無法挽回的困局。
說來也頗有意思,如今臺灣朝野兩大黨的兩岸政策都是“不”字當道。執政的民進黨當局,稱之為“不”改變現狀,而在野的國民黨,則稱之為“不”支持“台獨”。吳敦義和蔡英文,其實各自暗藏心機!
當然,“不”政策並非蔡英文與吳敦義二人的專利,相反卻是源遠流長。蔣經國時代奉行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李登輝時代提出了所謂的“戒急用忍”,也就是“不”與大陸方面接觸,到了2000年民進党陳水扁上臺,迫於大陸警告,宣稱“四不一沒有”,即不宣佈“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一沒有”指“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8年之後國民黨捲土重來,馬英九提出了新三不政策,也就是“不統、不獨、不武”。
都是“不”,那麼問題是,他們到底“要”什麼呢?蔣介石統治臺灣時期,兩岸政策倒是講得很清楚,就是“要”反攻大陸,即便反攻不成,還“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雖然連老蔣自己都知道這個沒有可能,但以“正統自居、堅持一中”的他還是敢大聲說出來。可惜他的繼任者們,連自己“要”什麼都不敢直言。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成兩種。民進黨是“要”什麼不敢說!國民黨是“要”什麼不確定!
先說民進黨。自上世紀80年代建黨之初,他們就把“台獨”當作神主牌,無論過去的陳水扁還是現在的蔡英文,都從沒有承認“九二共識”中的“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但是,不管心裏如何想,只要在臺上,他們都不敢把“要”“台獨”光明正大地說出來,這一方面是源於島內的民意,更重要的是大陸方面的壓力,使“台獨”勢力不敢妄動。用陳水扁的話來說,臺灣“獨立”不可能就是不可能。
因此,“要”什麼沒法說,只能通過“不”來曲線表達,順便為自己的“台獨”行徑暗度陳倉。但是,無論是“四不一沒有”還是“不改變現狀”都是一種投機策略,套用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吳瓊恩的話說,因為“台獨”在臺灣好“混”,“混”下去可以騙選票、當“總統”、當“部長”、拿高薪,甚至還借“無法"台獨"來製造“被打壓”的“悲情戲”,大演“苦情戲”。
正因為是投機行為,所以“不”政策也會輕易改變。比如2006年2月,陳水扁違背了上臺之初的“四不一沒有”承諾,宣佈停止適用“國統綱領”,也就是事實上廢除了“國統綱領”。可見,“不”政策更多是種“技術”手段,暗藏他們“不能說的秘密”。
再說國民黨。如今他們提出堅決反對“台獨”,但反對的另一面內容有很多,洪秀柱提出的“一中同表”自然是反對“台獨”,馬英九說的“不獨”與吳敦義堅持的“一中各表”其實也是,這就存在很大的模糊空間。
說到底,反“獨”只是國民黨兩岸政策的底線,是最低共識,再往上該怎麼走,國民黨內部都不確定。前任党主席洪秀柱倒是提出了“要”什麼,也就是兩岸謀求簽署“和平協定”,但被現任党主席吳敦義以“國民黨並非執政黨”而否決,而原先同為泛藍陣營的新黨,也因為國民黨不再堅持“兩岸統一”而分道揚鑣。在國民黨內部,深藍與淺藍,本土派與外省籍,就未來國民黨到底該堅持怎樣的政策,大家還沒有答案,因此只能對外發佈最低共識。
更令人遺憾的是,吳敦義領導下的國民黨如今採取負面表述的說法,主要是為了“反獨”,而非大陸更願意看到的“促統”,這對於將與大陸暢通交往作為選舉好牌的國民黨而言,肯定不是一個加分項,從吳敦義當選國民黨主席後的大陸一系列反應,便可窺見。
由此可見,島內兩黨長期奉行的“不”字政策,背後各有其小九九、小算盤,甚至是司馬昭之心。正因如此,也應驗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不能把促進兩岸統一的希望寄託於島內某個人、某個黨之上。在島內各種政治力量快速發展變化的當下,我們還是要立足大陸自身的發展,團結各種可以團結的力量,為祖國和平統一作出貢獻。
大陸為何不動武統一?臺灣人說出驚了人真相
從前有一個鄉民大國,一堆山野村夫,最早被羅馬統治,羅馬人走了後被日爾曼人統治,接著是神聖羅馬帝國。不過,顯然有一些人嫌被管煩了,就趁了權力真空的時代,簽訂了一些同盟條約。這個鄉民大國,宰掉了幾個入侵的貴族跟國王,並且還對外輸出傭兵三百年。
這個鄉民大國很不識好歹,連二次大戰面對德軍都不買帳,放話數小時內可以糾集三十萬大軍打山地戰,想幹架就來吧。德國算盤撥了一下,覺得打贏也是虧本,雙方互相嗆兩聲後,在官方上彼此互相不管。這個鄉民大國叫做“瑞士”。
有稍微對瑞士歷史有點瞭解的,大概都可以知道,在那種荒亂的年代,可以審度局勢,漸漸建立起瑞士邦聯,領導者的手腕很不簡單。更不簡單的是數百年來,都可以維持住自己的中立地位,這絕對不是發好心自己講爽的而已。
臺灣人太習以為常,以為世界繞自己轉,還真有人以為,高談和平就可以避免戰禍。去看看瑞士就知道,人家的和平是拿刀槍流血拼出來的,再看看同樣二次大戰,有兩個宣佈中立的國家,一樣是因為軍事需要,直接被德軍輾過去,誰鳥你自己宣佈中立啊。講到這裏大概心裏有個底了,今天中國為何可以不依靠武力奪取臺灣?
說穿了原因就是臺灣人“欠缺國際觀”,對於“硬”的國際關係,以及很微妙的國際政 治素乏認識,也不想去認識。
如果今天臺灣是一個地區強權,或是太平洋上相去三千里,人家根本不想理你的地方,有這種“管其他人去死”的國際觀倒是沒差。但偏偏臺灣不是,今天不管是投向美國還是回歸中國,只要臺灣身處世界強國的勢力中央,就一定會面臨到某一方的壓力。而且說個難聽點的,不管身處哪一邊,一旦兩大勢力交火,臺灣都是火線上,躲都躲不掉。
在這種地緣位置重要,兩大勢力短期間內看來不會有太大變化的前提下,正常的臺灣人,應該是要對東亞局勢有深入瞭解的。請注意這句話,“戰略無知是送命的第一步”,臺灣人對於世界的無知近乎無限大,但是自信也同樣無限大,這種情況表現在各階層角落。
細節的部分日後會逐漸補上,總之臺灣現在的狀況,就是作為太少,所有的教育、媒體幾乎都在灌輸“單一價值觀”,這價值觀就是“賺到錢就好”,其他只要阻礙賺錢的,全部蓋上政治化或是意識形態化的標籤。
簡單說,臺灣人的問題就是,對這“國家”的關心太少,作為不夠多,又自信膨脹過大,真以為有錢的就是大爺。對世界的一切局勢變化,都用極為簡略的刻板印象去處理。例如:美國出兵中東為了石油。將背後的複雜的地緣政治徹底忽略,簡化問題以便得到刻板的答案。
對這種狀況的“個人不負責任觀察與論斷”,臺灣人真正的問題在於:害怕思考,害怕痛苦的思考過程,更害怕思考出讓自己不愉快的結果。所以乾脆不思考,直接背別人講簡略的比較快,既可以欺騙自己,也可滿足自尊。
台媒:十九大將定統一時間表?
十九大即將召開,在政治報告中的對台陳述是否出現轉變,引起關注。北京涉台人士直言,在蔡英文上臺之初,許多「溫和派」的涉台學者,在為高層寫報告或政策建議時,還努力為蔡設想,但蔡政府一連串的作法,「本來還想替她解釋,現在越解釋越像屁話」,許多鴿派學者現在也認為,統一須拿出時間表和路線圖,若情勢發展如此,非和平手段未嘗不是種選項。
北京涉台人士指出,蔡英文上臺之初,提了《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當時涉台圈普遍認為是個顯著善意,未料上任隔天就廢除馬政府末期推動的課綱微調,涉台人士認為,微調的點都是沒什麽爭議之處,如慰安婦前面加個被迫、日治改成日據等,但蔡在上任隔天就廢課綱,520的善意形同付諸流水。
涉台人士舉例,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前所長周志懷,在520就職當天第一時間評價蔡「還是符合與大陸相向而行」,而後也提出過要尋求「替代性共識」,但在六月底的三台會上,公開建議要研究統一時間表,「我們這些主張兩岸和平的人,現在都認為要儘快解決臺灣問題,你就知道形勢到什麽程度了」。「全世界人民都不傻,不是你說沒中國史就沒中國史」,涉台人士說,大陸看到蔡英文一步步在建構「台獨話語體系」,如果始終不收手,將會從深層次,強化大陸無論是官方學界乃至一般民眾,對於蔡政府是台獨本質的認識。
兩岸一統是大勢所趨。誰統一誰?其實沒啥疑問,實力在那擺著。對岸不過是割據政府而已,以現在中央政府的實力,平定臺灣不會費很大勁。但是,做出這樣的決策,一定是站在全球視角,考慮國家全局利益,然後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策。所以,兩岸不是統一與否的問題,而是何時一統的問題。
大家都希望趕緊兩岸實現一統,這種心情相信大部分正常的國人都會有,但何時一統則是需要研究和商榷的。在網上,普遍存在急統思維,認為拿下臺灣後我們就可以面對開闊的太平洋,就可以大展宏圖了,並且認為這是一種魄力。
其實,在占豪看來,現階段如果我們拋開當前的國際大環境,拋開中國的大國戰略,把整個國家戰略重心放在了統一臺灣上,那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了。
對中國來說什麼最重要?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靠什麼?靠國力的強盛。國力強盛靠什麼?靠聯通世界,變成世界經濟的中心。那麼,統一臺灣是否可以實現這一點?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此時中國一統臺灣意味著中國主動在太平洋挑戰美國,這將和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針鋒相對,中美很快就會在西太平洋進入尖銳對立。
中國與世界最強國尖銳對立,這是距離我們的偉大復興更遠還是更近?什麼是中國偉大復興的真正方略?"一帶一路"戰略,將歐亞非大陸連起來了的"一帶一路"戰略。如果中國通過陸上、南海、印度洋將歐亞非三個大陸以中國為中心連起來,中國必成世界中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實現。
所以,若非特殊情況,中國現在最重要的不是去統一臺灣,而是繼續以中國為中心去推動中國的大國戰略,爭取更多發展時間以使自己更加強大。
所以,若非不得已的特殊情況,正常情況下中國現階段不是去立刻收台,而是繼續擴大大國戰略共識,繼續推進大國戰略的落實。只要"一帶一路"戰略形成大勢,中國國力繼續強大,臺灣被一統只是時間問題。
那麼,在什麼特殊情況下我們才需要立即武力收台?只有在臺灣不斷推進台獨,和平統一再沒有任何一絲希望時,直白說就是當台獨分子急獨時。為何臺灣急獨就要立即收台?
因為如果臺灣要獨立我們還不去武力收台,全國人民都不會答應,這會影響政府執政的合法性,所以中央政府必然收台。如果出現那種情況,其背後必然是美國的支持,也必然是在美國的逼迫下中美撕破臉,此時中國面對美國的決裂,也只能背水一戰。
如果沒有急獨,也就表明中美關係沒有到決裂的時候,此時中國當然不必與美國為敵,那麼這種較量更多的就是外交戰、政治鬥爭以及涉及到的大國博弈。事實上,那些認為急統能幫中國強大的想法是錯誤的。收了臺灣雖然中國可以直面太平洋,但以中國海軍的實力與美國在太平洋中部爭奪依然會遠遠處於下風。
更為重要的是,西太平洋上除了中國附近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再往太平洋上去哪有國家?沒有國家,中國和美國瞎爭有什麼重大利益?何況那些地方都是公海。對中國來說,實際上最好的策略是,只要美國不撕破臉,中國就只是不斷與美國的博弈中向西太平洋不斷推進從而爭取更大的活動空間。
與此同時中國以"一帶一路"戰略為核心向西發展,如此爭取時間,時間才在中國一邊,中國在未來才能在與美國的博弈中逐漸由下風轉為上風,並最終戰而勝之。
當中國綜合實力超越了美國,當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超過了美國,兩岸一統只是時間和時機問題了,所以根本不必著急,繼續發展自己是硬道理。除非,對手攔著我們不讓發展了,我們才需要迫不得已出手。
自臺灣地區領導人、党主席蔡英文發表給民進党黨員的公開信宣稱“力抗中國”起就宣告她做完了大陸給她的考題,在答卷中她也明確了自己的台獨力場,這一答案不是堅持一個中國意涵的“九二共識”正確答案,自然也就動搖了維持兩岸和平的政治基礎。
蔡英文在“雙十”演講中閉口不提“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並在一系列言論中表示要“力抗中國的壓力”,“不會屈服中國的壓力”。她欽點的兩名司法高官竟然說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臺灣是“主權國家”。
再一次拒絕了大陸的善意和專門為她預留的“沒有完成的答卷”,完全自主地關閉了兩岸和平相處和發展的視窗,決心與大陸對抗下去,徹底暴露了她理性“台獨”、鐵杆“台獨”的本來面目。
《反分裂國家法》明確的武力統一臺灣的條件之一“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正在顯現。因此,要在台海軍事地理環境下,進入武裝奪取臺灣的針對性戰備訓練階段。
若要以東部戰區為主,集中全軍精銳力量,在近幾年實戰化訓練的基礎上,加強戰備訓練和演習。進一步加強實戰需要的技戰術基礎訓練。把手中武器練熟練精,以發揮最大的作戰效能。
注重單兵、單坦克(單炮)、單艦艇、單機訓練,為分隊和機艦編隊打好扎實的技術戰術基礎。如狙擊手訓練,要求600米擊中頭部;35毫米榴彈發射器訓練,要求200米把榴彈打進碉堡射孔;
兩栖坦克射擊訓練,要求在海面2000米內擊中混凝土掩體、碉堡或海岸炮射口;戰機對地攻擊要能及時發現和鎖定目標,一次進入攻擊航線確保準確命中目標;艦艇各戰位確保完成各自任務,全艦(艇)如同一個人一樣動作。總之,使單件武器裝備發揮出最大作戰效能,是技戰術基礎訓練的標準。
突出對台作戰的實戰化訓練。戰役戰鬥需要怎麼打,兵就怎麼練,打破一些按部就班,廢除一些條條框框,創新一些實用戰法,一切為著打仗,一切為了打贏。
賴清德拋出的“親中愛台”論,從台南議會講到美國,從時機上提出三個看點:
<一>賴應該已經觀察許久,看到了民進黨、蔡政府的兩岸路线方向已受到愈來愈大的挑戰。這從蔡政府民調直直落已相当明顯,而這個情勢演變,也已經涉及到賴個人的未來生涯規划。
<二>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剛落幕,整體而言,賴若想拚大位,此時也已經可以考量是否該開始有新的論述的時候了。“親中愛台”雖是賴清德在議會答詢時順口脫出,但應該也是經過一段時間思考與醞釀期。
<三>在對外关系上,巴拿馬剛宣布與中國大陸建交,賴清德此時訪美并暢言兩岸关系,要凸顯的是台灣面臨的問題关鍵在台美关系與兩岸关系。
賴清德表示「親中愛台論」不只是愛台,也是向中國伸出友誼雙手,透過交流增進和平發展。
賴清德在2017年6月18日於美國新澤西州演講中指出,不管是兩蔣時代還是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兩岸政策都不夠完整,唯有「親中愛台論」是以台灣為核心,並著墨與中國的關係。「親中愛台」論不只是愛台灣,也是向中國伸出友誼的雙手,透過交流來增進瞭解、理解、諒解、和解與和平發展。
賴清德說,過去兩蔣時代是「反中」,馬政府時期是「傾中」兩者都沒有著墨台灣地位。而前總統李登輝的「兩國論」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雖然是以台灣為核心,卻和中國關係一刀切。但賴清德認為台灣和中國是文化同源,地緣位置又相依,「一個進步台灣,可以帶動一個繁榮中國,一個穩定中國,可以提供安全的台灣。」他因此提出「親中愛台」論述,不只以台灣為核心,也著墨與中國的關係。
而賴清德更表示,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友中」、台中市長林佳龍的「知中」、桃園市長鄭文燦的「和中」與高雄市長陳菊的「和平發展」都在他的論述裡。
賴清德在新澤西州表示,不管是兩蔣時代或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等兩岸政策都不夠完整,唯有「親中愛台」論,既以台灣為核心,也著墨和中國大陸的關係。他相信,台灣要以柔克剛、靈活應對,只要以台灣為核心,發展經濟、推動民主、保障自由、愛護人權,持續下去,絕對有辦法解決兩岸的關係。
賴清德應北美洲台商聯合總會年會的邀請,就「看見台灣、相信未來」作專題演講,來自全美各地台商會長及幹部近400人與會。他特別舉以色列推動中東和平為例,進一步闡釋「親中愛台」論述。
對於台巴斷交,他指出,中國以為可以影響台灣,但股市及金融市場根本毫無反應,顯示中國不可能影響台灣的民主、自由、人權。只要蔡英文總統把台灣處境講清楚,號召國人、朝野政黨做政府的後盾,台灣一定可以通過考驗。
賴清德並舉以色列為例,強調和平不是靠簽協議達成,而要透過交流合作,換取信任,也就是以合作取代對抗、以交流取代圍堵,彼此互相合作、分享成就,中東才有可能和平。
談到「親中愛台」論,賴清德說不只愛台,也是向中國大陸伸出友誼雙手,透過交流,增進瞭解、理解、諒解、和解及和平發展。他說,包括台北市長柯文哲「友中」、台中市長林佳龍「知中」、桃園市長鄭文燦「和中」及高雄市長陳菊的「和平發展」都在他的論述裡。
他認為,兩蔣時代是「反中」,馬政府時期則僭越人民決定台灣前途的決定,逕自接受代表「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這是「傾中」。不管「反中」或「傾中」都沒有著墨台灣的地位,而前總統李登輝的「兩國論」及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基本上以台灣為核心,但跟中國關係一刀切。
賴清德接著表示,台灣與中國是文化同源,地緣位置又是利益相依。「一個進步台灣,可以帶動一個繁榮中國,一個穩定中國,可以提供安全的台灣」,「親中愛台」論述,不僅以台灣為核心,也著墨跟中國的關係。
許多台商會長在會後爭相與賴清德合影,氣氛熱絡。賴清德稍後還將轉往華府及洛杉磯訪問,分別會見台僑並發表演講。
對國民黨而言,賴清德的“親中愛台”說,形同解除了國民黨的“愛台”困境。從大選的角度看,賴在兩岸关系上提出新論述,與蔡英文的論述作區隔,并拉攏國民黨的部分支持者,是不得不為的動作,也是國民黨的競爭者。
林全辭職的理由是明年有選舉,他不喜歡處理因選舉而生的政治事務。賴清德組閣的原因,當然也是因為明年就要選舉了,他很擅長處理政治。問題是,林全執行的是蔡英文總統的政策,民意反應不好,林全願意幫多年好友蔡總統擋子彈,以辭職下台扛責;賴清德和小英有這樣的交情和信任關係嗎?賴清德設定自己的政治生涯絕對不是以行政院為終點,他不但不願意淪為總統的防彈背心,甚至還會期待已經坐在總統府的小英,不要拖累了他光明的大好未來。
當初林全在組閣前可以很夠意思的告訴好友小英,「別擔心,反正我以後不可能參加選舉,壞人由我來當,妳維持國家元首的高度和採收建設、改革成果就好」。理論上這是當前政治體制下最完美的搭配。但即便蔡、林兩人擁有這樣的交情和默契,當施政出了狀況,蔡英文的民意滿意度還是直直落到三成多,只略高於林全的二字頭,但假如沒有林全吸收了一些社會不滿情緒,蔡的數字必然更加慘不忍睹。
換由賴清德組閣,賴的腦內劇場的情節可就不同於林全了。賴神的台詞應該是:「看看你們搞了這麼大爛攤子,不但明年的九合一選舉告急,連2020連任都有問題,別以為我不知道妳找我來台北市打甚麼算盤,但也沒關係啦,看在全黨命運共同體的份上,我可以幫忙,但以後妳就別亂指揮,政策、人事我要有決定權,結果好壞都我自己扛,權責分明,不然妳就另請高明,看看還有誰比我更合適吧,我都沒意見!2018、2020、2024,這幾場硬仗,大家自己看著辦。」(以上情節當然純屬虛構,但熟悉政治運作和人性本質者,大概可以理解這算接近的。)
在情勢低迷時人事改組,蔡總統的姿態就高不起來,而賴神從來就不是以溫良恭儉讓特質走跳江湖,蔡總統認為自己是給賴歷練的機會,賴卻知道眼前是個火坑,藝高人膽大的他,固然要把握機會更上一層樓,也是為民進黨兩肋插刀,從小英以降都不但該讓出場地使他可以正常發揮,他不是來當總統的防彈背心,是來拯救整個民黨政權的超級戰將,戰將就要有戰將的資源,戰將就要有君命有所不受的空間。
這股有別於林全的氣勢,初期會在各方隱忍、大局為重或引蛇出洞的各種不同考量下暫時相安無事,但權力的本質與人性,終究還是會如幽靈般出現,倘若「英德體制」能夠很快在民意支持度上有所斬獲,蜜月期會長些,如果仍無起色,蔡賴恐怕就要相互究責了。
兩岸關係是台灣安全與發展的關鍵,蔡政府雖不願接受「九二共識」,與大陸關係陷於低潮,但仍能嚴守「維持現狀」承諾,謹慎處裡兩岸議題。在中共19大前夕,雙方有意無意釋出若干善意訊號,兩岸政治氣氛出現逆轉跡象。但此時驟然傳出偏獨的賴清德獲任命,將成為蔡英文政府第二任閣揆的消息,令北京困惑,這是什麼訊號,是準備「硬碰硬」嗎?
大陸的困惑並非沒有道理,蔡政府的外交與兩岸部門確能遵守「維持現狀」宣示,但文化與教育部門卻積極推動「去中華」政策,加速鬆動兩岸文化、歷史與社會關係的連結。這已經讓大陸對蔡政府「維持現狀」的誠意產生懷疑,如今又任命討厭中國、喜歡日本的賴清德組閣,是準備讓台灣加速親日遠中嗎?
賴清德性格率真,直言敢衝,從不避諱個人台獨傾向。今年5月,他出人意表在台南市議會說自己「親中愛台」,訪美時又發表「廢除台獨黨綱不是問題、接受『九二共識』」也不是問題」談話,引起社會很大的爭議。看來他有意在兩岸問題上改採較彈性的態度,但獨派背景卻讓他承受沉重的壓力,最後不得不重回台獨立場。
賴清德可能受到柯文哲的啟發,賴、柯2人背景相似,出身醫界、深綠理念,都有很高的政治聲望與未來的想像。展望2018地方選舉,甚至2020、2024兩場總統選舉,兩人可能是直接競爭關係。賴似乎刻意仿效柯文哲模式,在獨派色彩問題上轉型,未來政治發展空間可能更寬闊,只是天不從人願。
從大陸官方背景媒體對賴清德組閣的報導觀察,北京對此事顯然採取負面解讀。在19大前夕,北京反彈的力道會多強,目前很難預測,但依中共決策慣性與官僚政治文化判斷,後座力可能非常強烈。畢竟陳水扁2000年就任後採「四不一沒有」兩岸新中間路線,2年後卻在選舉壓力下改採「一邊一國」激進路線,北京記憶猶新。
蔡政府首先應認知此事的風險,國安單位須以嚴肅態度應對,一方面應強化資訊的搜集與研判、準備好所有可能備案,作好第一時間危機處理;二方面應對大陸釋出有力的正確訊號,避免北京做出錯誤的判斷與決策,造成不必要的兩岸風險。
賴清德組閣未必對兩岸關係全然是負面訊號,第一,兩岸是總統職權,兩岸政策由總統決定,陸委會主委及外交部長並未更換,代表「維持現狀」政策不變。第二,蔡賴體制可能更有機會在兩岸政策上做出調整,甚至轉軌。賴清德是務實的政治人物,接任閣揆後將有機會進一步了解並參與兩岸、外交和國防事務,將有助於深綠務實認識當前中國大陸的情勢和國際現勢,加上他的年齡優勢,和年輕世代有順暢對話的意願與能力,也有利於「天然獨」客觀認識兩岸與國際現勢,賴的轉型不容易,但不是不可期待。
組閣後的賴揆必須勇於自我挑戰,該髮夾彎就髮夾彎,更要提升格局,關心地方,更要關心兩岸與國際;關心庶民生活,更要關心國家發展。不論行政、立法兩院的運作,或是一例一休和年金改革的後續爭議,都必須展現更強的溝通能力和更大的耐心;在立法院詢答必須改變直言敢衝的個性,在野黨必然針對賴揆的台獨立場、「親中愛台」、「廢除台獨黨綱」等,涉及兩岸和國家定位的敏感議題提出挑戰,尤其對於有關兩岸外交爭議和對岸機艦繞台等國安議題,賴揆必須嚴守蔡總統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大原則,不能在答詢時逞口舌之快,造成兩岸關係不必要的衝擊。
國防、外交和兩岸關係由總統統轄,然而,民進黨內派系政治光譜不一,行政部門或個別立委往往在獨派壓力下,出現偏獨政策或法案單兵攻擊亂象,造成蔡政府在兩岸政策上經常左手打右手,形象錯亂、力量相互抵消的問題。
賴揆上台後應展現執行力,不要再出現不同派系互扯後腿現象。文化、教育兩部的「去中華」爭議,應改採務實、求穩政策,讓新閣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務實解決當前經濟、民生難題,避免徒然引發不必要的爭執而自我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