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虛空探索】
【宇宙虛空探索】
我們所說的宇宙即使只有一個宇宙,即使實實在在地存在,也是一個被感知的宇宙。沒有人或類人的智慧,或沒有生物的感知,宇宙有甚於無。那麼宇宙又是否存在呢?是人的存在決定了宇宙的存在,還是宇宙的存在孕育了可以感知宇宙存在的生物,宇宙的存在目的就是為了被感知嗎?況且人或生物所感知的宇宙並不是真正的宇宙,只是一種鏡象。
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在人類所見有形有物,只不過都是一些無形的能量物質罷了,實際並不存在形狀,或者說,沒有物體和能量的區別。比如一張桌子,有棱有角,四四方方,這不過是人體觸摸的感覺和人腦將能量物質轉換成人可以描述的形象。我們習慣於將儀器探測出來的現象轉化為人類習慣的東西,其實很多時候是儀器描述的圖形更接近真實現象。通過儀器,我們現在知道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而原子核中的中子、質子以及電子又由什麼組成,我們現在還不是很清楚,但今天的分析,有這些就足夠了。
電子是什麼,電子為什麼又有電磁波的性質(X光),它分明就是電磁波麼,所以它能通過一些分子屏障。人眼將電磁波反映到腦中,人腦將這種類型的波理解成一種顆粒,就象把可見電磁波理解成一種顏色一樣。由於電子相對游離,所以可以檢測到它的波動。如果人的手可以精細到可以拿捏這個能量體,由於電磁的斥力,我們一定可以感覺它的形狀,說不定不是現在所描述的粒子形狀。對這一點,有些人可能不理解,可以做個比喻,我們都知道,電是無形也無色的能量,但如果電打擊你一下,你分明可以感覺它的形狀和堅硬度。電激發產生的電磁波也沒有顏色,可是我們可以看見其中的可見電磁波部分,即閃電。而電子的品質,是通過場間的作用力計算出來的,場實質上是能量的表現。
如果象宏觀物體一樣計算大小,那麼分子中幾乎都是真空,原子核及電子簡直微不足道的小。如果中子和質子也是這種類似空洞的話,那分子幾乎可以百分百是真空。實際上的確如此,因為電子是波,是能量,中子和質子又何嘗不是呢?只不過沒有將中子、質子再往下細分。如果這些都是能量,是波,那麼在高壓下將之壓縮為零大小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這個高壓可以通過引力場獲得。宇宙從無到有也就可以理解了。
百分百虛空的東西,我們怎麼會有感覺。如繼續以一張桌子為例。桌子有外形,包括顏色,可以阻擋光線,人在前面看不見桌子擋住的物體,手觸碰桌子有感覺,不能穿桌而過,等等。首先,我們確定,桌子並不象我們習慣意識到的東西那樣,是個用木料或塑膠或金屬製成的密實的物體,它實際上是個虛空,百分百是個空洞。我們肉眼所見觸摸所及的物體,是能量體在我們人腦中的反映。我們感覺桌子是硬物,實際上是桌子與人體之間力的相斥,我們感覺它的輪廓,是這個內部相互作用的能量聚集體的邊緣,我們感知它的顏色,是這個能量聚集體同外界能量交換中可見電磁波部分,我們不能透過桌子看東西,是因為可見電磁波不能通過這個能量聚集體。可見光的波長相對於原子的大小太長,無法分辨原子內部的事物。以可見光波長作參照,原子是個實體,原子和原子之間的排列間隙,相對于可見光波長也太小,不足以通過。人的視力分辨力及穿透力都是以可見光波長為前提,所以只憑人眼,人看不到桌子後面的東西,因此形成了桌子的輪廓。同時,上面也將到,人體觸覺器官也無法通過桌子,通過視覺、觸覺等感官認知,人才會產生桌子這個習慣概念。但實際上,桌子是空的。應該說,桌子的形狀其實是能量聚集體在人腦中的反映。
我們所說的宇宙,其實是鏡像宇宙,與真實的宇宙是不同的,真實的宇宙是一個能量的虛空。習慣上稱為物質的東西,都只是能量。由於我們的視力不能穿透這些能量聚集體,我們便有物的概念!宇宙中更有很多存在的東西,又不是人或生物所能感覺到的。人類感官的分辨能力有限,檢視波段十分窄小,只能對宇宙中部分物體有感覺和顯影,即使通過檢測工具,人類所能感覺到的世界也只是真實世界的一小部分。人類只是把自己能感覺和顯影的部分稱為宇宙!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宇宙充滿了好奇,幾乎每一個古文明都有關於宇宙的故事,近年來一些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開始通過更高層面的理論來解釋我們的宇宙,並試圖描述宇宙的運行機制,最終發現我們的宇宙為什麼存在的線索。從大爆炸到現在,宇宙已經走過了137億年的歷史,從空無一物到充滿了星系,宇宙的存在確實令我們感到驚訝。當前的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符合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但這兩個理論又無法統一,這就是我們探索宇宙的障礙之一。
從量子力學的角度看,我們的宇宙由無數亞原子粒子構成,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理論,是現代科技成就的基礎理論,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在微觀世界更有一番奇特的景象,而且超乎我們的想像。廣義相對論則是愛因斯坦的最高成就,描述了時間、空間以及引力場的工作機制,是宏觀宇宙學的理論基礎,我們所見到的宇宙事物都受到廣義相對論的制約。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確無法相互匹配,一些物理學家開始研究新的理論來承載兩個理論的不同點,這些方法也被劍橋大學的斯蒂芬 霍金用於描述黑洞。
科學家發現量子理論應用於盡可能小尺度的空間,此時空間本身就變得不穩定,無法保持連續性,在受到擾動後形成時空泡沫,換句話說這些時空泡沫可自發形成。來自亞利桑那州大學科學家勞倫斯 克勞斯認為通過這些理論的研究,我們可以創建虛擬空間和時間,就像我們可以創建虛擬粒子那樣,把時間和空間進行量化。麻塞諸塞州波士頓塔夫茨大學科學家亞歷山大 維蘭金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可能創造出這些時空泡沫,並開啟新的宇宙。
因為我們的宇宙也開始於一次量子漲落,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開始於一次大爆炸,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集中在一個點上釋放,如今所有的星系都遠離我們而去,這說明在起初他們聚集在一個點上的。在大爆炸後幾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宇宙從量子尺度迅速擴大,暴漲形成了宇宙演化的雛形。科學家認為宇宙是平坦的,但宇宙看上去似乎是不平坦的,同時我們的宇宙還可能存在多元宇宙,宇宙之外還有其他宇宙,因此我們探索宇宙的道路似乎沒有終點。
2015年03月英媒稱,歷時10年時間,科學家對未知宇宙進行的探索為我們呈現了一幅令人難以置信的宇宙圖景,向人們清晰地展示了我們的銀河系和10萬個遙遠星系之間的路徑。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14日報導,由恒星、行星和小行星構成的、擁有10萬萬億個恒星的波瀾壯闊的本超星系團圖景綿延5億光年,被命名為“蘭天”,夏威夷語意為“無盡的天堂”。
這一驚人的發現向人們展示出我們的家園——地球和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正位於這一廣袤的宇宙網路的邊緣。
這幅壯闊的路線圖看似密度很大,實則不然。在每個光亮之間,都是無盡的黑暗,是幾百光年的虛空。
人類描繪本超星系團“蘭天”尚屬首次,這幅圖景顯示了沿著閃光路徑、呈現發散狀的星系在茫茫宇宙中運行時是如何受重力牽引聚合的。
一直以來,科學界就深知,星系並非隨意散佈於宇宙深空中,而是以星團的形式聚合在一起。宇宙中的星團交織在一起便形成了蔚為壯觀的超星系團,如前面所提到的“蘭天”。
為了讓你對“蘭天”的大小有個基本概念,請想像,我們的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而太陽則是銀河系中數十億顆恒星中的一個。我們的銀河系是“蘭天”約10萬個星系中的普通一員,並無任何與眾不同之處。
即便這璀璨奪目的“蘭天”是如此之浩大,也只是我們肉眼可見宇宙的冰山一角而已。在“蘭天”中,星系向著一個中央區域流動,這一區域叫做巨引源,相當於一個巨大的重力“峽谷”。
在“蘭天”附近,還有其他四個超星系團,分別名為“沙普利”、“武仙座”、“後發座”以及“英仙座-雙魚座”。然而我們很難清楚地界定鄰近超星系團的起止點。
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布倫特·塔利博士的帶領下,由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通過對我們周圍星系速度的測算繪製出了“蘭天”的邊界。
研究人員將星系的運動比作山上或是峽谷中的水流,以此追溯劃定星系向內淨移動區域的外表面。
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週刊上發表的文章中寫道:“我們認為,超星系團是在這樣一個表面之下的介質,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界定本超星系團、即‘蘭天’的範圍。”
上一篇:略識:【地球從初形成至今的粗況】
下一篇:【星際旅行--危險的宇宙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