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1 11:19:06幻羽

附錄:略聞【終南山】一二事(中)

                 

附錄:略聞【終南山】一二事(續) 

  中國佛的宗派,若將三階包括在內,便共有9宗,其中三階、三論宗、唯識宗、淨 土宗、律宗、華嚴宗、密宗的祖庭都在長安,7宗之中,又有5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是在終南 山中。對於三論宗、華嚴宗和律宗來說,終南山可謂是們的發祥地。這3宗的祖庭或中心 寺院如下:

  草堂寺,在戶縣境內終南山北麓的圭峰下。始建于西晉,姚秦時稱“大寺”。弘始三 年(401)至十三年(413),龜茲高僧鳩摩羅什應秦主姚興之請,在逍遙園—大寺建立中國第一 個國立譯經場,譯出經律論三藏經典35部425卷,諸經以大乘主,間雜小乘,其中有《妙 法蓮華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觀無量壽經》、《禪 法要》、《禪要解》、《菩薩戒本》、《十誦律》等等,關涉到天臺宗、三論宗、淨土宗、 禪宗、律宗等,不少還成了創宗立說所依據的經典。羅計所弘以性空學說主,其高足僧肇 被稱“解空第一”,在自己的撰述中闡明並確立了“諸法緣生性空”的三論宗義,成 羅 什學說的正宗傳人。

    後來,遼東僧朗傳得此學,並至江東弘揚,至吉藏而正式確立三論宗大 旨和儀軌。由於本宗依“三論”而立宗,推鳩摩羅什本宗初祖,大寺也便成了該宗的祖庭 。魏周之際,大寺分草堂、常住、京兆王寺、大乘等四寺,獨草堂寺存留至今。唐季,華 嚴 宗四祖澄觀法師于此撰成《新譯華嚴經後分經疏》10卷,五祖宗密住此禪雙弘,飛錫法師 于此據《法華》而說“淨土”,可見,這個三論宗的祖庭此時與華嚴宗、禪宗、淨土宗也發 生了密切的關係。

 至相寺,其創始及位置已如前述。普安法師崇重《華嚴》,創建者青彡淵法師亦以義學稱著。至相寺從一開始便是弘揚華嚴學的重 。隋代,高僧 智正曾至此從青彡習《華嚴》;華嚴宗 的初祖法順、二 祖智儼、三祖賢首國師法藏都曾在此習、弘揚《華嚴經》義。至相寺實際上是華嚴宗的發 祥地。後人只是因法順寂後葬于樊川北之少陵原華嚴寺才稱此祖庭,這其實是欠確切的 。正的祖庭應當是至相寺。

  淨業寺,位於終南山北麓灃峪口內柳林坪(昔名官村)後庵山上。始建于隋末。唐初,道 宣 律師常住此寺,潛心習弘揚律學。麟德二年(665),奉詔於此寺內創設戒壇授戒。因此寺 地處南山,故道宣律師依《四分律》而創立的律宗亦稱南山宗。師寂後,門徒于寺後峰起舍 利塔供養,今寺後石崖間仍有其靜修遺址。寺東南又有唐代詩人白居易衣冠塚。

  德寺,位於終南山北麓灃峪口東山坡上。北周武帝滅法時,此地乃禪僧智藏隱居之所, 開 皇三年(583)正式定居於此。文帝以其道望隆廣,多所施賜,並詔以所住寺為豐德寺。唐貞 觀十六年(642)至十九年,道宣住此,撰成《比丘尼鈔》3卷(今作6卷),後一度參與玄 奘譯場工作。貞觀二十年,複返德寺,將前作《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1卷擴充2卷,將 《羯磨疏》2卷增4卷。永徽二年(651),又將《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及此戒本《疏》進 行增訂。至此,南山律宗宗義大備,而德寺成了他完善本宗理論的重要場所。寺院今存, 尼寺。

  百塔寺,位於終南山天子至鳥鳴塢。開皇十四年(594 ),三階創始人信行和入寂後葬於此,因成塔院。後代僧人慕其德行,死後亦多建塔於 此。唐大曆六年(771),正式更名百塔寺,宋以後稱興院。明代秦藩重修,國初存殘 破磚城、北門城樓、照壁,殘垣內有3所寺院,各有堂殿、僧舍,殘垣西北方有磚塔一座, 方形、13層;東南方有舍利塔數10座。由此可見出當年院宇的規模。百塔寺今一小院, 有香火。信行所創立的三階 由於執著“末法”思想,與封建統治階級的欲望生矛盾,先後于隋開皇末年、武后聖曆二 年(699)、玄宗開元十三年(725)被敕禁或限制,但從若多僧人慕名隨葬的情況看,在佛 徒中的地位還是相當高的。作三階在隋代長安城中的五所寺院即化度寺、光明寺、慈門 寺、慧日寺和弘善寺早已無存,百塔寺因此而更具歷史價

  香積寺,位於終南山北子午口外數裏處。據《隆禪法師碑》載,唐永隆二年(681),淨 土宗的創始人善導和入寂,弟子懷惲其崇靈塔于神禾原。“其地前終(南山)峰之南, 後帝城之北裏”。“歌鐘沸出,移上界於陰門;泉流激灑,比連河于陽面”。又於塔側“廣 構伽藍,莫不堂殿崢嶸,遠模刃利;樓臺 岌山業,直寫祗園”。環境幽,寺宇雅致。王維有詩雲:“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古木 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松。薄霧空潭曲,安禪制毒龍。”寺院建成後 ,不僅成了淨土宗祖師的塔院,而且成了弘揚淨土宗的中心道場,懷惲、淨業相繼充任寺主 ,繼續弘揚淨土義。由於善導正式創立了淨土宗,香積寺也因此成本宗的祖庭。

  古代長安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裏曾經是中國佛的弘傳中心,終南山山水如畫,又距 帝京不遠,因此,這裏的佛寺比其他任何一處名山都多,人謂“長安三千金世界,終南百萬 玉樓臺”,“一片白雲遮不住,滿山紅葉盡僧”,這是最恰當不過的比了。據志書記載 ,迨至明代,僅戶(同雩 )縣一地便有佛寺千餘所之多,而 且幾乎是“無地不寺,無寺不奇”。長安縣境乃神居帝裏,寺院之多不亞於戶 。這多的寺院好大一部分即在終南山中,除上述祖庭、中心寺院外, 比較重要的還有:

  西段的太白山中,昔有九林寺,是9大寺院的總稱,9寺之中今存鐵佛寺。相傳這裏是北周 武帝滅佛時禁錮關西僧人的地方。此外又有不少僧人因避禍或隱修來至山中結茅,有漢僧 ,亦有胡僧,唐代詩人岑參有《太白胡僧歌》雲:“聞有胡僧在太白,蘭若去天三百尺。一 持《楞伽》入中峰,世人難見但聞鐘。窗邊錫杖解兩虎,床下盂藏一龍。草衣不針複不線 ,兩耳垂肩眉覆面。此僧年幾得知,手種松今十圍。心將流水同淨,身與浮雲無是非 。 商山老人已曾識,願一見之何由得。山中有僧人不知,城裏看山空黛色。”經過歷代營建, 山上寺院達數十座,由此構成了太白山獨特的古建築群,這些寺院多用鐵瓦覆頂,佛像多 鐵鑄或木雕。如今,由遠門口登山,于海拔1060米處有下阪寺、上阪寺;由營頭口登山,於 海技2000米處有菩薩山(俗稱大殿),往上又有平安寺、明心寺、向陽寺等。

    由太白山向東漸 次有駱寺,原隋大業間(605—617)高僧道哲潛隱之所,後又“營構禪宇,立徒策業, 以正法,訓以律儀”,寂後葬此。黑水內之仙遊寺,始建於開皇二十一年(即仁壽元年,6 01),初時亦宮亦寺。隋文帝第一次下令在全國建數十座舍利塔,仙遊寺占其一,此塔至今 猶存,名法王塔,方形7級,高31米。咸通元年(860)分而三寺,現留一寺,位於黑水 南岸。這裏山環水繞,到處是茂林修竹,甘泉飛瀑,加之薄霧繚繞,古洞幽奇,素有“洞 天福地”之謂,此處古今皆山水勝地。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住此寫成不朽名篇《長恨歌》。 如 今,寺院已將毛澤東手書此詩中之一段及臧克家的跋文鐫刻成巨碑供遊人觀嘗。田內之 神田寺 ,高僧僧照于周武滅法時避禍於此,獨處幽居,“高步松苑,顧影與心,相娛自得”。至 隋初,佛法大興,僧照乃于田立神田寺,養徒縱業,名振謂川。

 終南山中段戶縣境內無論于古於今都是佛寺最多的地方。其中,栗口西有明陽寺,本隋 甘泉宮舊 址,唐時改佛寺,代方於火,今仍存石碑、鐵鐘、舍利塔數座。栗口東慈雲山山 腰有大悲寺,創建年代不詳,今寺內代石碑三通。直口的新興寺,明洪武年間(136 8—1398)始建,今存。皂峪、譚分水嶺南端的九華山寺,因此地九峰相連,故名,周圍茂 林修竹,有12佳景。山下阿姑泉村有彌陀寺,寺內有唐代石佛像一尊,此兩寺均建于唐代。

    西圭峰之陽面有圭峰寺,圭峰宗密禪師住持草堂寺時曾來此坐禪。其山陰有重雲寺,五代後 梁開平五年(911)京兆僧智暉創建,時有疊雲祥出於眾峰間,故名,後唐明宗天成五年(930) 改名長興寺。其西之牛頭山下有金峰寺,唐代高僧一行和曾住錫此寺,今寺內塑有一行立 像。西圭峰東山下及太平口有太平宮寺,隋文建宮,大業未改佛寺,以法藏(俗姓荀 , 穎川潁陰人)名望,補上座。直至貞觀時,太平內山水奇,殆非人境。唐高祖、 太 宗都到過太平宮寺遊歷避暑。由太平口入山,經重雲寺下院、入長嘯洞、過虎溪、鳳池,

    然後可達雲際寺。此寺創建于魏武之始,因寺在山,山峰孤高,白雲繚繞,故又稱雲際寺 ,今存古跡“風月樓”,樓外有“北瞻帝闕三千里,南望聖唐百二區”對聯,樓內有“曉行 先見紅日起,步獨披淡秋風”對聯。此寺在唐代頗負盛名,與新羅求法僧有著密切關係。 在紫閣峰山陰,除昔日由“大寺”分出的4寺外,還有高冠東側小圭峰(或稱東圭峰)上的 圭峰寺,宗密禪師寂後曾於此毗。

    高冠西側嶺上的龍寺,隋大業未年,高僧慧由長安至此靜修,並因岩構室而成寺。紫閣口杜家 莊南 有大圓寺,傳說漢時這裏稱“子房莊”,即所謂張良辟穀處。大圓寺則由僧大圓於明嘉靖三 十四年(1555)創建。寺據終南之勝,南控黃崖,北看紫壁,西依仙掌,東俯量空,寺院朱閣 丹樓,修竹成林,內多名人題詠。直至“文革”前,寺內存韋陀銅立像和彌勒、如來佛銅 像五尊,或說五代時物。從紫閣口往裏走6裏,可達寶林寺,貞觀年間由大將尉遲敬 德監修,寺南山峰頂有密簷式唐塔,俗稱敬德塔,高15米左右。此寺又名紫閣寺,曾一度藏 有高僧玄奘三藏的頭蓋骨。

  屬於中段的長安縣境內山區,也有多處寺院群。灃峪口寺院群除淨業寺、德寺之外,還 有 觀音寺,又稱望香台,創建年月不詳,但唐代已終南名寺,寺院所在的山峰海拔2166米, 居高臨下,周圍眾山如奔馬湧浪,遠近景色盡在眼底,李白《登觀音台望城》中“千百家如 圍棋局,十二街似種菜畦”的詩句,活畫出登寺遠眺的景象。當年寺宇多達5百余間,現存 山門和中佛、送子、觀音三殿。此寺之周圍又有南雅寺、金禪寺、萬峰寺、水簾洞及東西南 北四景池等殿宇,諸寺雖依岩而建,但周圍都長滿樹木。寺院隱藏在茂林深處,顯得更加 幽 靜和神秘。主峰東面懸崖峭壁,站在南天門往前可看見岩壁上一尊天然而成的巨佛,高約 150余米,佛頭頂部面積也有百餘平方米,此像比四川樂山大佛還要大一倍。太和寺廟群 包括翠微寺與龍田寺、黃寺以及西鄰華山的臥佛寺。翠微寺由翠微宮改成,龍田寺即翠 微宮側之太子宮 ,《貞元釋錄》又謂大和宮之正院大和寺,至貞元時,龍田寺與大和 寺合拼為翠微寺。黃寺今已無存。臥佛寺創建于唐代,今存,內有一臥佛,總長17米,系 就自然山石雕造而成。此外又有十餘尊鐵鑄佛像。

    南五台寺院群由塔寺溝與5個峰台的寺院 組成。南五台自隋唐至於明,這裏建有寺宇數以百計,而早在唐代即已成全國4大佛 “靈境”之一。民國時期,這裏仍有70餘座寺廟。現在,溝內臺上主要的寺廟有:彌陀寺, 位於塔寺溝口,建于隋,盛于唐。現已後修復,新建羅漢堂中置一6面5層木塔,高5米餘 ,上4層各置石雕佛、菩薩像6尊,堂壁嵌有5百羅漢石像,造形十分精緻。聖壽寺,在塔寺 溝內。隋仁壽間(601—604)創建,昔日規模已無從考證。今存山門、大殿、僧房等20餘間 。大殿北側有隋建方形樓閣式磚塔一座,其旁又有淨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影塔。唐代惟政 禪師等高僧曾于此居住弘法。現寺內種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所贈80落葉松,後又育苗 增種6百餘株,已經蔚然成林。西林寺,在觀音台南坡上。光十六年(1891)由僧覺朗創建 ,初名大茅蓬,民國時改今名。印光大師曾一度住此習法。末民國間南五台的主要 寺院之一。常住僧達50至60人。現存寺宇9間並覺朗舍利塔。圓光寺,在南五台最高峰觀音 臺上,隋仁壽年間(601—604)創建,初名觀音寺。唐代改名至聖寺,宋代改今名。明代建 殿宇40餘間。民國以來曾遭兩次火災,現存寺舍數間。除上述寺廟群之外,還有蛟的天 池寺、白道嘉五台的興慶寺和新安寺、大的蓮花洞寺、小口的禪寺等,其歷史都很 久遠。

   終南山東段的主要佛寺,臨潼境內有石甕寺,在驪山繡嶺山腰。開元年間(713—741)以 造 華宮餘材建造此寺,初名福崖寺,玄宗題額。當時寺內有幽州所貢白玉佛像,名家楊 慧之所 塑佛像,寺旁飛泉上方的紅樓內有玄宗皇帝題詩、王維的山水畫。後寺複建,名石甕寺, 以懸泉瀑布激石成臼故。寺存至今,內有宋代石雕佛像三尊。慶山寺,始建于隋,初名靈岩 寺。唐垂拱二年(688),寺附近地湧成山,剛剛登基的武則天以此瑞,制以山名慶山,靈 岩寺改名慶山寺。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曾重修此寺,後或於“會昌法難”中。1985 年於此廢寺址出土“釋迦如來舍利寶帳”一座及金棺銀槨、珠寶、三彩獅子等珍貴文物127 件 。藍田縣境內山中有悟寺,始建于隋開皇初年,分上下兩寺,上寺在王順山,殿堂依山 勢而起伏,共4千余間,周圍修竹成林,故上寺亦稱竹林寺。

    詩人白居易曾游王順山5日,寫 有長詩記敍山寺勝景、古跡、文物。隋唐高僧淨業、慧超、善導、法誠、歸等人曾住寺弘 法。下寺在王順山。現存之水陸庵亦名藍渚庵,是悟寺的組成部分,明代秦藩王家佛 堂,堂內始作巨形佛本生故事、五百羅漢、二十四諸天、菩薩等壁塑以及橫三世佛、報應身 佛以及儒、道、醫人物等塑像。據說西簷牆上的兜率天(俗稱千人聽經圖)壁塑五代作品。

    這些塑像多達3700餘尊,作工精細,神態各異,脫俗逼,色彩鮮,具有很高的藝術價 ,乃至於被人稱作“第二個敦煌”。玉泉寺,在藍田散穀,始建于隋,唐武德初大僕卿宇文 明達之子世壽重建,因山有潤玉、下有流泉而改名玉泉寺。高僧靜藏奉敕住持,弘化遠近道 俗。空寂寺,在縣城東北20公里東咀村溝道中,始建于唐,首任住持大福和(曾充任慶 山寺住持)。有唐一代,該寺地橫誇渭南、藍田兩縣境。除以上諸寺外,藍田山中 原寺、盈寺、玉山寺、湯興寺、紅門寺等30餘座。(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