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略聞【終南山】一二事(上)
附錄:略聞【終南山】一二事
一、秦山奇古終南秀
秦嶺橫亙於陝西省中部,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海拔在1500 至3500米之間。它大部分是火成變質岩山地,北坡斷崖壁立,形勢陡峻。
終南山指的是秦嶺中段,“西起秦隴,東徹藍田,凡雍、幸攵皿、眉阝、雩阝、長安、萬年, 相去且八百里 ”。終南山又稱“中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都之南故;又稱“太乙山”,以漢武帝元封二 年(前109)在都城長安以南的南山口建太乙宮故。終南山歷史悠久,《尚書·禹貢》中已提 到“終南”之名,《詩經》中亦有“節彼南山”之句,《山海經》簡稱其為“南山”。
終南山約略可以分為三段,周至以西至寶雞一段為西段,戶縣、長安境內一段為中段,藍 田境內一段為東段。從總體上看,終南山西高東低。西段眉縣縣南的太白山海拔3767.2米, 既是終南山的主峰,也是整個秦嶺的主峰。太白峰巔高插雲天,雄偉壯麗,風雨無時,氣象 萬千。高處背陽地,雖在夏季亦有積雪,故俗有“太白積雪六月天”之說,這在炎熱的關中 來說是件稀罕事,故此成了關中八景之一。太白山巔有太白三池,面積為7公頃,水色蔚蘭 ,纖塵不染,平靜如鏡,深不可測。太白山之高,令詩人讚歎不已,
李白《登太白山》詩雲 :“西上太白山,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 可 近日,前行若無山”,“太白何蒼蒼,星辰上列森。去天三百尺,邈爾與世絕”。岑參《宿 太白》詩也稱“太白峰最高”。山上森林茂密,珍貴野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現已被列為 國家“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太白山以東的周至縣境內山區,由於強烈的水流切割,形成了 “九口十八峪”,“蒼巔互出縮,峪勢曲走蛇”,因此也形成了許多奇觀勝景,所謂“獅山 象嶺”、“九峰疊翠”、“西山登霧”等等,就是諸般景致的數種。山中有仙游譚,闊2丈 ,水黑色,深不見底,俗稱“五龍潭”,古時朝廷每年都要遣中使前來向潭中投金龍祈福 。由103條支流匯成的黑河,在山中蜿蜒奔流,年徑流量為6.63億立方米,如今,它已經成 了解決古都西安工業和生活用水的永不枯竭的源頭。
終南山中段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0餘座,以高峻秀美著稱者有4座。其一為紫閣峰。 此峰位於紫閣峪腦,海拔2150余米,其西北面是岩層斷裂後所形成的高500余米的懸崖峭壁 ,其峰翠如潑黛。《雍勝錄》載,紫閣峰位於戶縣東南,每當旭日照射,爛然而紫;其山勢 上聳,若樓閣,以是故名。明代王九思雲:紫閣峰有瀑布,景特奇絕。紫閣峰之北有黃閣峰 , 其南有白閣峰,其西有仙掌峰,俯仰皆景。其中以“紫閣睛嵐”為最。李白有詩謂“紫 閣連 終南,青冥青倪色。憑崖望咸陽,宮闕羅北極。萬井驚劃出,九衢如弦直。渭水銀河清,橫 天流不息”。極寫了登上紫閣峰放眼遠望的情況。
宋人李馬勹缶 也有詩曰:“石 磴溪橋傍翠巒, 分明深入畫圖間。遠饒禪刹疑無景,迥向群峰別有山。微雨欲來雲影亂,輕風不斷烏聲閑。 嵐光可是清人骨,更待中霄一夢還。”這又是從全局著眼來描繪紫閣峰的儀態了。紫閣峰的 東北鄰是高冠譚,這裏山勢陡絕,有飛瀑瀉入譚中,潭水激射,其聲如雷。北宋時,草堂寺 寺主在此建了一盤水磨,“又南依危峰岩 岫,北面長川秦原,築高樓,西開客館,東敞僧房,俾來者洗以塵襟,醒乎耳目”;“望遼 天 而空闊,夜月良多;睹雨霽於秋光,並觀疊嶂,闃然世外,杜絕塵喧”,于雷轟之處,卻是 一片寂靜的世界,以動襯靜,這真是造化所做的一首極富哲理的詩。
圭峰山位於太平谷口, 為斷裂岩形成的三角形孤峰。它拔地而起,海拔約1500米,三面為懸崖峭壁,唯南面坡度較 緩,上有一寺,圭峰禪師宗密曾在這裏坐禪。峰頂一席之地築有一廟。每當黑雲壓頂,必有 大雨,故俗雲“圭峰戴帽,白雨發泡”。圭峰旁又有天池,秋月照射,澄沏如鏡,其峰之 南 舊有別墅,“暮山紫翠,橫絕天表,月高露下,群動暫息,忽有笛聲自西依山而起,上拂雲 漢,下滿林壑,清風自發,長煙不生,聽之,天地人物灑然如在冰壺中也。”有一首詩對“ 圭峰夜月”這樣描寫說:“浩照圭峰樹影重,天雲瀲灩淡春容。銀河鬥轉橫輪閣,鐵鳥風清 雜晚鐘。青幛遠銜秋夜月,輕雲暗抱大夫松。山家乘興恒孤往,石徑穿林護短筇。”難 怪它要成為當地景點之一了。
南五台距長安縣城20公里,由五座山峰組成,俗稱五台,即大台(又稱觀音台)、文殊台、 清涼台、靈應台、捨身台。每當天清氣朗時,登上西安古城城垣便可看見南五台。這裏山勢 峻峭,峰巒疊嶂,樹林茂密,泉水叮口當,風景極為幽美, 舊志有“今南山神秀之區,惟長安南五台為最。”登五台,以前必須經過塔寺溝,這裏山 道 崎嶇,溪流蜿蜒,泉水噴珠吐玉,修竹身影婆娑 ,數十處佛寺殿塔掩映於綠樹叢中,情趣 橫 生,美不勝收。到達大台之後,放眼四顧,群山如屏環列,芙蓉萬仞插入青冥。從大台有一 條鳥道通往其他四台,四台中數送燈檯山勢奇峻,是最能吸引遊人的去處。
翠華山距西安城30多公里,傳說由翠華姑娘乘龍至山中坐化而得名。漢元封二年(前109) ,武 帝於此山谷口建太乙宮,故翠華山又名太乙山。登山須經“十八盤”,這是由磐石自然堆積 而成的石階。山中有太乙池,水面百餘畝,既可坐在岸邊垂釣,也可以乘舟至湖中游賞,湖 光山色,構成了一幅天然的動人山水畫。池之外,又有龍移湫、澄源湫,傳說為天寶年間(7 42—756)山石崩塌堵塞水流而成,在山左太峪村東南有一所謂的“龍涎窩”,瀑布從山崖上 瀉下,氣勢磅礴,吼聲震耳。村西有冰洞,雖盛夏亦有堅冰,又有風洞,涼風颼颼出自洞中 。 村東石壁上有金華洞、玉案峰,由於高峻路險,難於攀登,所謂“雲從玉案峰頭起,雨自金 華洞口來”即是其高峻的形象寫照。
終南山東段主要有玉山,位於蘭田縣東南部,因出產玉石而得名,主峰海拔為2339米。玉 山又名王順山,此山之美,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話來說便是“一遊五晝夜,欲返仍盤桓”。 玉山的景致主要有:古棧道,開鑿在絕壁峰半山腰上,是隋唐時攀登悟真寺上寺的必經之 路,棧道彎彎曲曲,很是驚險。棧道旁有石龕,當年白居易登山時曾在此休息過。石龕旁的 崖壁上有一懸空巨石,白居易稱之為“一片石”,僧人們曾爬到此石上坐禪、誦經,故又稱 之為“定心石”。賓位亭,位於陡峭山坡間的一片開闊地,如今只剩下一塊數十立方米的大 石頭,此石經過人工雕鑿,人稱“月亮石”,也是白居易憩息的地方。周圍是一片竹林,無 數個和尚墓塔掩映於其間。此地樹木堅瘦,抱石而長,樹身盤曲如蟲蛇。
古時,樹木有松有 桂,四時蔥郁,亂不成行。東岩怪石,東岩是玉山的主峰,唐代時是蘭田玉的主產地,玉長 于石中,從崖面上看,由玉石形成的紋路猶如嵌著的根根翠竹,夜間,玉石閃光,與星月爭 輝。此峰高峻,猶如“拄天青玉竿”,難以攀登,據說峰頂有白蓮池,“素葩覆清瀾”,可 惜“聞名不可到,處所非人寰”。三級瀑布,這是秦嶺北麓最大的瀑布,位於蘭田峪盡頭, 由南石河河水從一百多米高岩面跌落而成,石分三級,瀑亦隨之,拋珠濺玉,水霧團團,煞 是壯觀。除此之外,又有古道瀑布、四級瀑布、輞川瀑布等,各展風姿。天然岩洞,這也是 此段山區的一個重要特色。主要的岩洞有碧天洞與珍珠樓。
位於藍橋鄉政府所在地的西邊石 壁上,前者有3個洞廳,後者在碧天洞上方2百米處,洞分兩層,是一個樓上樓,可容百餘人 ;淩雲洞,位於輞川鄉岩子村附近的照壁山上,全洞多廳多層,構造複雜,鐘乳石造形奇特 多姿,雖縱深長度在520余米以上,但洞內空氣清新,暖如溫室。這是此地溶洞群中最大的 一個。此外又有臥虎洞、藏龍洞、哺乳洞、繡樓洞,皆據洞中鐘乳石的造形特點而命名;錫 水洞,位於照壁山對面成仙嶺的山腰,洞中有潭有樓,幽靜別致。考古發現,古人類曾在此 住過,後來則成了道家的洞天福地。
由於終南山為地殼隆起、岩層斷裂所成,因此地熱十分豐富,並因此又給這裏憑添了不少 自然風采,其一是溫泉多,水質好,驪山華清宮溫泉與白居易的《長恨歌》連在一起,聞名 全世界,古今墨客記述已多,這裏不贅。湯峪,又名湯泉湖,位於蘭田縣西南20公里處,湯 峪溫泉不但水溫高(62℃),而且含有碘、氟、錳等多種礦物質,是12類礦泉水中之最優者。 既能去膩潔膚,又能治病。早在唐代,明皇玄宗即已在此大興土木,建造“大興湯院”,分 設玉女、融雪、蓮珠、漱玉、濯纓5池,也是聞名京師長安的一處溫泉。如今,這裏已經建 成湯峪療養院並真正地服務於人民。其二是由地熱所形成的煙霧。最著名的要算“草堂煙霧 ”了。姚秦時鳩摩羅什至止譯經的草堂寺曾有一口“煙霧井”,地熱蒸氣從井口冒出,升至 空中,每當落日西沉時,騰空的“煙霧”便蔚成奇觀:輕煙淡霧搖曳 於圭峰之巔,呈淡淡的 紫色,沿著屏列的終南山北麓,隨風向著帝都長安悠悠飄去。頗有規律性的“草堂煙霧”于 是成了“關中八景”之一。
終南山的俊秀首先被封建統治階級所佔有。秦皇漢武所建之上林苑都包括終南山的中段和 西段東端在內。起初,秦始皇建成上林苑之後,又在苑中北端興建阿房宮,並且自前殿下建 閣道直通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漢武帝時更廣開上林苑,周回達數百里,將原來阿房宮 以南周至至宜春苑(今長安縣南)間的田畝山林悉劃歸上林苑,全苑開12門,括36苑、12宮、 25觀。隋唐兩代又在終南山中增建了不少離宮別館,如隋之鳳泉宮,在眉縣境,為隋文帝沐 浴之地,唐高祖亦曾臨幸;仙游宮,在周至黑水峪內;宜壽宮,在周至境內;甘泉宮,在戶 縣栗峪口;太平宮,在戶縣太平峪口;唐代新建則有太和宮,在長安縣太和峪黃峙村,貞觀 二十一年(647)改作翠微宮,附建太子宮,太宗卒後改為翠微寺和龍田寺;萬泉宮,在蘭田 縣境,由高宗建于永淳元年(682)。
終南山中除了皇家園林和離宮別館之外,還有大臣顯貴的莊園別業和私第。而最為尋常、 普遍的則是長安的官僚、文士以及各地的遷客騷 人常常在公務之余到此遊賞娛樂,一本《 全 唐詩》中,吟詠終南勝景的絕唱不下數千首,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元稹等著名詩人 ,無一不留下了這方面的傑作。即使在唐朝滅亡,政治中心東移之後,終南山作為一個遊宴 之地仍然是很出名的。今圭峰草堂寺所存《章忄 享題名碑》和《重修戶縣誌》中程明道先生《戶山詩序》都給後人指示了游賞終南的線路。
二、終南山佛教源流終南山佛教是長安佛教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 說,終南山可謂長安佛教之搖藍。
佛教自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傳入長安之後不久,終南山也開始建立弘教的據點,這 就是 其北麓戶縣境內龐村的羅漢寺。該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初年(58—61),初名白馬招覺院。西晉 惠帝 于太和元年(302)頒佈聖旨(《聖旨碑》現存該寺)敕建 該寺 ,並派出兩名監造官負責擴建,擴建後更名為“行香院”,並召該寺高僧普覺入宮,以國 師 之禮相待,賜地千傾,造殿堂百座,瓦廈數千間。”此碑實為長安最早弘化佛教的珍貴資料 ,它填補了漢至西晉階段長安弘化佛教的斷代。三國時,朱士行于甘露五年(260)從雍州出 發,前往於闐求取《大般若經》,這件事也說明了三國時雍州境內已有佛教信仰。東晉十六 國時,長安佛教進入大發展的階段,而終南圭峰山下的大寺(草堂寺前身)與長安城北的逍遙 園則成了此一時期長安佛教的大本營。這裏不僅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國立譯經場,而且也 是第一個管理全國佛教事務機構的所在地。自此開始至於唐亡,長安成了中國佛教的弘傳中 心,終南山也成了眾多僧人棲隱修行之所、佛教諸宗的策源地和教難時期佛教徒們的避難所 。
當中國佛教開始向前發展而又尚未達到成熟階段的時候,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分別於公 元446年和574年發動了兩次滅佛運動,長安均成為法難的中心而因此荼毒最烈。此時,長 安城裏的僧人即逃入終南山以保存力量,法難過後,他們再重新進入城市,尋求新的發展。 《高僧傳》載:僧周及其弟子僧亮等數十人曾在第一次法難前夕逃入“寒山”(或稱太白山) 隱居。文成帝繼位後下令復興佛法,派人入山請僧周師徒同興法事,僧亮隨使至長安,受到 了全城百姓的歡迎,鎮守長安的永昌王奉旨“親自枉道接足致敬”,並在其建議下修復故寺 ,延請沙門,史稱“關中大法更興,亮之力也。”北周法難時期,逃入終南山避禍的僧人更 多,主要者略如以下數人可代表之:普安曾棲隱于終南木便
梓穀西坡,同時又引靜(一作青彡)淵法師同止林野,後淵法 師於此置寺結徒,是為至相寺之始,後來由此而演成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靜靄法師于時亦
攜其徒侶30餘人入終南山,東西造寺27所,依岩附險,使逃逸之僧得以安置,此不啻為滅佛
之禍行虐關中乃至全國時的一方淨土。普安本人則于隋季被頻請入京,為皇儲門師,住於長 公 主所建之靜法寺。法應亦避跡終南,“飯衣松蘿,潛形六載”。當隋代復興佛法之後,應複
至長安師事曇崇,並代其維持五百徒眾。開皇十二年(592),當選為全國“三學業長”的25 人之一,並領徒三百于(長安)實際寺相續傳業。道判法師曾西奔於太白山,逃難之中不忘講
習《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和《大智度論》。周宣帝即位後下詔復興佛法,判當 選為120名“菩薩僧”之一;隋立,複充大興善寺住持。開皇七年(587),敕于終南山交穀東 嶺由天竺人監工建造龍池寺,請其居住。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在某種程度上,終南山成了 (佛教)屏避劫難的堡壘。(續)
上一篇:附錄:略識【四智】法意
下一篇:附錄:略聞【終南山】一二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