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6 04:23:41幻羽

略品─趙州和尚“吃茶去”!

河北民諺有:“曲陽的鬼,趙州的水”,在曲陽北嶽廟德寧殿內的壁畫和殿外石碑陰刻鐘靈鬼伯圖形,都是唐代畫聖吳道子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真跡。那鬼形頭部被扛在肩上的大戟纓絡所遮擋,叉出的手掌無比蒼勁有力,確是線條流暢,生動憾人,所謂“虯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

吳道子年十五即窮丹青之妙,所作寺廟壁畫達三百餘處,如《地獄變相圖》,觀者如潮,使屠者一時為之改行。

“趙州水”是指吳道子曾到柏林禪院畫壁畫,其中所畫水波,生動如流,非常出色。可惜隨著寺廟歷代興毀,牆之不存,焉見壁畫!

趙州古柏林禪寺始建于東漢建安年間,唐玄奘法師到過該寺,吳道子來此畫過水,是禪宗六代祖師的正脈,在佛教禪宗歷史上意義重大,遐邇知名。不管新來後到的僧俗人眾,凡與趙州和尚對話者,均教“喫茶去!

北地不產茶,人們喝茶悉稱喝水。喫是吃的本字,古音舊讀chiji,至今冀南、中原、兩湖一帶仍念ji,當然有的地方同時也有念chi的,飲與食皆謂之喫(ji)。又古時女子受聘也叫喫茶,種下茶子不可移植,移則不生,國人極重視下聘前之雙方喫茶。

禪宗強調自我修悟,不誦經卷,不落言詮,讓佛法深入人生,讓生活充滿禪意。參禪活動趨於平民化、日常化、生活化,立亦禪,坐亦禪,行亦禪,臥亦禪,從搬柴燒火到洗缽吃茶,禪的精神貫徹日常起居生活之中。尤其是趙州和尚“吃茶去”這一段著名的歷史典故,神通妙用,禪機無限——

師問新來者:“曾到此間麼?”日:“曾到。”師日:“吃茶去。”或日:“不曾到。”師亦日:“吃茶去!”柏林禪院主問日:“為甚均教吃茶去?”師日:“吃茶去!”這“吃茶去”三字偈語,成為參禪悟道、普渡眾生的傳世名言。

新修的柏林禪寺煥然一新,新升座的年輕住持明海法師說:“趙州柏林禪寺的茶永遠是熱的,趙州的門永遠向眾人敞開。”就是說,眾生可在茶中悟道,在茶中求證正覺。

參禪者喝的是一種什麼樣的茶呢?不會是市場上那些“雀舌未經三月雨,龍芽已占一枝春”的諸品名茶。為了深諳人間最底層之閱歷,為了體驗紅塵艱辛困苦之平民生活,參禪者粗茶淡飯度日月,芒鞋陶缽伴青燈,粗茶粗到什麼程度,可能是那些最普通、最低檔、最原始、百姓稱之為“老末葉”的茶而已。

『江南三月人倍忙,搶摘新茶又插秧。顧得插秧蠶會老,采得桑來秧又黃。』一般農家喝的粗茶也是忙裏偷閒摘回來的自用茶,細一點的還會拿去換錢補貼日用。

茶禪一體,茶禪一味,在吃茶的過程中人們盡可體驗參禪之樂,平凡的茶水中吃出不平凡的人世滄桑之回味,啟迪本心自性。在吃茶一刻之中,領略到人心之外更無佛,佛即在你心頭的參禪之主旨。

禪茶之苦與凡塵生活之苦不同,禪茶之苦非真苦,是先苦後甘之苦,令人回味無窮。黃連之苦屬實苦,失意潦倒之苦,怨十艮啁悵之苦,刀兵水火之苦,五勞七傷之苦,生離死別之苦,以至生老病死之苦都是實苦。為了解脫紅塵之實苦就到趙州“吃茶去”吧!

禪性真如趙州水,圓通妙覺去吃茶!吃茶去的意義在哪?代表道、禪、自性的清淨心,或明心的和見性的

若能在趙州和尚“吃茶去”那大聲的揮引下,倒上一碗粗茶,細品慢啜,傾聽堂外古柏輕風,略品與茶物我兩忘之境入禪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