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四禪*修持之境行果(三)--*(遺失補貼)*
前面的修行階段是要先離開欲界,我們平常在打滾的世界,一直在是非、好壞,勾心鬥角或是名利堆裡打滾....種種,這叫做“ 欲界”,修行人就是要離開這些,才能夠專心進入禪修。你要放得下,才能專心禪修從初禪到四禪,進入到這些屬於“色界”的世界。
以呼吸來講,呼吸是屬於初禪到四禪,它是要選擇“色界”裏面的一個目標為所緣,包括地、水、火、風,選擇其中一種為所緣,就是“尋、伺”,找一個目標、妥當的柱子,可以把心繫在上面,叫做“所緣”。如果以出入息來講,那是以哪一界為所緣?是以風界為所緣,風是屬於色界,“空”才是無色界。所謂“色界”,就是有質有礙;“空”才是無質無礙。“風”就是空氣、大氣層,它有沒有質礙?有啊!因此“風界 ”是屬於色界。
初禪到四禪,就是繫在出入息上,是以風界為所緣,叫做“依色界”。如果我們的覺知力在身體動作,覺察在身體上面,是屬於哪一界?身體方面是屬於地界。有的修行法門,用一盆水或是一些火,然後作一個專注,就是水界或是火界。但是最簡便的還是風界,不用花費什麼錢,也不需要什麼準備,而且走到哪裡就能帶到哪裡,最簡便的就是出入息。
以色界的地、水、火、風為所緣而進入禪修、禪定的世界,就是進入“色界 ”的世界。所以“色界”就是初禪到四禪。再來要進入到“無色界”,必須要放下原來 “色界”的世界,這時候你的所緣要有一個轉換,當你鎖定一個目標,繫住心猿意馬的目標,叫做你的所緣。若在轉換時還是在“色界”方面作覺知,就沒辦法跳開色界的空間。
有了“四禪”就能進入“五定”。所謂“五定”就是空無邊處定。/“六定 ”就是識無邊處定。/“七定”就是無所有處定。/“八定”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九定”就是空無邊處定,進入這些沒有質礙、無質無礙的無色世界的禪境裡。
所謂“空無邊”,色界--地、水、火、風,這些是有質有礙的,如果以此為所緣,範圍都是有限制的。所以必須要放下 “色界”,才能夠進入到“無色界”的世界。進入到“無色界”-就是沒有質礙的世界。若是不超越地、水、火、風,就沒辦法進入。六界裏面的地、水、火、風,屬於前面的“色界”,“空”與“識”屬於“無色界”,進入到“空無邊處定”,放下“色界”的所緣,然後這裏做一個轉換,這時候你的心便溶入到“空無邊”。
修行從點、線、面進入“空”,如果你能夠穩定,一樣可以進入到“空無邊處定”,當你看自己的心量是無邊無際,能夠涵容萬有,就是進入了“空無邊”。所謂“識無邊”是感覺到你的心量無邊,無掛無礙、無邊無際,能夠涵容一切。前面階段是“空無邊”,是去感覺“空”的無邊,後面階段是感覺到心量的無邊無際,不會再有小心眼,這是很明顯的對比,心量的無邊即是“識無邊”。
當你能夠體會到“空無邊”、“識無邊”,然後繼續再修下去,體會到什麼都可以放下,一切就是緣生緣滅,很安住在每一個當下,縱使無所有,也沒有什麼值得貪愛、抓取的,而絕不是消極悲觀!能夠很灑脫的面對一切,進入到 “無所執”,身心都是處在禪定的情況裡。禪修當中“四禪八定”的禪定經歷過之後,再繼續下去,會來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你的心是越來越明淨、越來越微細, “四禪八定”是你的心進入越平、越靜的世界,事實上你的各種欲望、欲求都沒有了,很安詳的進入禪悅世界。
平常都會起心動念,且平常的想,是有欲望、欲求的去想、去規劃、去想像、去造作、去作意,都是有想的。但是來到此階段,是一種“非想非非想”,何謂“非想”?何謂“非非想”?這是禪修進入的一個世界,因為內外都很寧靜、很安詳,都安住在一個當下,可謂類似一個極樂的世界裏面,此時心很微細、很寧靜的這一種境況。而“非想”並不是有粗的念頭,“非非想”也不是沒有念頭,就是似有若無,不是真的沒有,但又不是說主動起那些念頭,這時候還是有念頭,只是它很微細、很微細,即是進入“四禪八定”的世界,行者們以後若有因緣,可以實際去體驗一下。
如果再繼續坐下去,就會進入到第九定的“滅盡定”,“滅盡定”稱為“想受滅 ”,“尋、伺、喜、樂”都是一種覺受,“五定”到“八定”的階段,並不是說沒有想,還是有微細的念頭、有想,還是由想所成,是有意念去作意的,是透過有為法、有努力、有造作。所以就有受,後面進入到微細,還是一樣有意念、有想,才能夠進入到那樣的禪定世界,而“空無邊處定”有時候叫做“空無邊處想”,“識無邊處定”有時候叫做“識無邊處想”,這裏是“非想”,但是“非非想”是進入到最微細的深定,並不是說沒有念頭。“滅盡定”有另一個名稱叫做“想受滅”,也就是起心動念停止了,你的覺受也都停止了,進入到很深的一種定,叫做“第九定-滅盡定”。
進入到這種甚深的滅盡定境界,說是想受已滅,但並不是說完全沒有,只是它非常的微細,如果完全沒有,生命就不存在了,只是說它非常微細。但在這種微細的情況之下,覺知方面與正常人比較起來,幾乎是沒有,然而又不是死寂,雖然在“想受滅”的情況之下,生命力還是存在,這就進入到“滅盡定”的禪境裡。
有的人以為進入到滅盡定,就是最樂、就是涅槃寂靜、就是涅槃世界了,但縱然進入“滅盡定 ”,還是透過“有為法”修成的,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進入無為、涅槃的世界,事實上有沒有“為”進入呢?事實還只是透過“有為法”的修持,進入到一個很深定的裏面而已,那時候好像都沒有作為,但那幾乎都很微弱、很微弱,這些都還是有微細的我執存在。
因經歷“四禪八定”,並不是說就沒有我執,還是會有殘執!修習四禪八定不要放錯目的,不是要求深定。再深的定,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還是存在的!縱使再熟練、再精通這些四禪八定,還是沒用! 所以修得四禪八定並不是以修練這些為目標,而是一方面讓你瞭解什麼叫做“欲界”?什麼叫做 “色界”?什麼叫做“無色界”?這些是屬於“無色界”的。當你經歷過之後,才能夠講說“出三界”。
我們所講的“三界”,就是“自我”所構築的夢幻世界,只要“自我”還沒有死,都是在“三界”裏面,不是在“欲界”裏面打滾,不然就是進入修行之後,就是在禪定、禪相裏面,然後求神通、求感應,都是在色界與無色界、欲界裏面打滾。佛陀就是要讓我們去看到這三界,這個“自我 ”不管怎麼逃、怎麼厲害、怎麼躲,只要還沒有解脫以前,很厲害的“自我”都還是存在,還要在這三界裏面打滾。
很多修行人都很容易停留在“色界”與“無色界”裏面,這兩界還不容易突破,屬於“五上分結 ”。就算已證到三果的人,還會在這兩個世界裡執迷,都很難去超越,還會以禪修、禪定、禪相為樂、為喜、為執而迷,這個“五上分結”,便是三果到四果的修道者所要破除的!
要想破除這些五上分結,就要能去看到它的“味”在哪?然後又再去看到它的“患”在哪裡?這樣才能夠“離 ”!如果沒有經歷過四禪八定的境界,就不能知道它的“味”在哪裡,不知道它的“患”在哪裡了!要“出三界”就是要去經歷過這些境界,知道它的“味”與“患”在哪,才能夠“離”,也才能夠放得下這三界的微細執迷,能夠出入自在、真解脫!
修習四禪八定的主要目的有三:1.實際經歷色界是什麼、無色界是什麼。2.幫助內心澄靜,以便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正觀。3.內心澄靜,有助於反觀、照見諸結縛,進而斷結、除慢、證果。
所以要知道修習四禪八定,禪定只是工具,修定是過程,如果迷執在禪定、禪支、禪相、禪境上面,就容易再落入“世間法”的禪定,如此迷執下去,十年、二十年,很有可能都還浸泡在裏面!有時候一直迷失在禪定、禪相上面而產生我慢,都不知道啊!
要清楚修行不是在禪相上面求得什麼,禪定是幫助心能寧靜下來,然後去見法。返照內心的種種結,把內心的種種結縛,一個一個去除。所以禪定是一個工具,協助我們見法,協助我們照見諸結縛而斷結、證果!
阿難問佛陀:為什麼“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佛陀就回答:“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複,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就繼續問:請世尊講述更清楚一點。
佛陀告訴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
“正受”就是正在進入那一種覺受、世界,“初禪正受”就是進入初禪的禪定裏面是“言語寂滅”,才能進入初禪。“二禪正受,覺觀寂滅”,“覺觀寂滅”就是“尋、伺寂滅”、“ 尋、伺放下”,舍離尋、伺禪支,然後進入二禪。進入三禪是“喜心寂滅”,放下“喜禪支”。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剩下“樂”與“一心”。“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出入息寂滅”就是“樂”捨下,剩下“一心 ”,這時候你的心是維持在一個相當穩定、平和的境界。
因為你的身心很穩定、很柔軟,呼吸很自然的微細,從初禪、二禪下來,它會慢慢的微細,到後面四禪,是“出入息寂滅”,呼吸的頻率很慢很慢、似有若無,叫做四禪的“出入息寂滅”。“五定”的時候,才離開出入息,這裏算是 “色界”,來到很微細的情況,進入四禪還是屬於“色界”。
“空無邊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色想寂滅”就是進入“五定”的 “空無邊處定”,是屬於“無色界”,你要超越前面的“色界”,把 “色界”的所依放下,才能夠進入到“空無邊處定”。所謂“色想寂滅”,就是 “色界”的所依,你要放下,才能夠進入到“無色界”,再來後面的就以此類推了。放下前面的 “空無邊處定”,才能夠進入到“識無邊處定”;放下“識無邊處定”,才能夠進入“無所有”;放下“無所有”,才能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然後再超越這個,就再進入“深定”,進入“滅盡定”。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後面的“漸次諸行止息”都是一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重點就是這一句話,為什麼說“一切諸受、一切諸行”,然後 “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呢?因為還沒有完全脫離三界!還有生滅!
雖已脫離“欲界”,進入“色界”、“無色界”了,但是“一切諸受悉皆是苦”!重要的關鍵是沒有看到味、患、離!還有出、有入!還有迎、有拒!當你進入各種禪定-初禪到四禪、五定到八定,因為境界裏面,有很多很迷人的世界,當進入到這樣殊勝的覺受裡,內心便升起迎、拒之心,就會想要抓住,希望順境能夠永遠留住!
於是有的人覺得在一個月前,有一次打坐之時,進入很舒服的覺受,然而這一個月來就很懊惱,為什麼?因為他在奇怪說“這個月以來,怎麼都沒有當時那一種覺受?”一直在想說一個月前的境界能夠再出現,於是就在那裏祈求,在那裏等待,在那裏期待,但是越等、越等不到,那個境界又沒有再出現,於是那個苦、不安就出來。
這一切都屬於我們的心行,都要用心去做、去修。這些境界都是用“有為法”修練而達到的,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入就一定有出,進入在殊勝的禪定境界,一樣有入、有出。禪修若是常常期求所要的境界,當他達不到,或是看那個念頭,又常常在干擾,於是又在起嗔、又在排斥,結果就不斷在那裏拉扯。
一切諸受都是苦!各種的禪定境界,都是進入各種覺受,因為都是有為法,都是有入、有出,都是無常生滅,但又無法保持不迎不拒之心,想要求什麼樣的境界。如果有得到什麼樣的境界之後,你還是一樣,又希望能夠長久保有它、又怕它失去,於是那個苦就會一直跟在後面。
-待續-!
五下分結又稱五順下分結,分為身見、戒取、疑(三結),加上貪欲、瞋恚。斷除五下分結,就得證聲聞三果成阿那含,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
五上分結又稱五順上分結,為色界愛、無色界愛、掉舉、慢、無明。斷除五順上分結,證阿羅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