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2 21:33:22幻羽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8)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8)

 

只要你內心還有苦、還有不安、還有瞋心這些結縛,就是我們內心這些眾生還在苦海裡面,能不能請你大慈大悲,將這個跟你因緣最近的眾生,先度化讓他們能夠出離苦海?如果你能夠度化這些眾生出離苦海,他們會成為你更大的助緣,然後協助你倒駕慈航、普度眾生。所以我們來這裡打坐、來這裡禪修,就是要度化這個苦難的眾生,也就是我們有廣大的慈悲心想行菩薩道,但是我們了悟菩薩道必須建立在解脫道上。

 

想度化廣泛的眾生,需要先回來度化這個苦難的眾生,你真的懂得度化這個苦難的眾生,你就知道怎麼去度化無邊無量的眾生。慈悲方面,當你把這個點做好了,你就知道怎麼去-大到線,擴大到面,擴大到虛空,只要自己還沒有解脫,還有我慢、還有煩惱,寧靜下來的時候,不敢面對自己、靜不下來,或是一個人在夜暗的時候,你還有恐慌、還有不安,都是在告訴我們這個五蘊身心的眾生,還在苦海浮浮沈沈,拜託你慈悲救度他們吧!所以,真正的慈悲是從這個點開始,真正的菩薩道是建立在解脫道上。

 

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人,佛陀一定是本身先力行,實踐解脫道有成,開智慧、大徹大悟之後,再倒駕慈航、普度眾生。在還沒有解脫之前,所有的慈悲心、所有的善行,都是累積我們善根福德因緣的資糧,不是說不重要,但是解脫道跟菩薩道要並進,而且知道什麼是究竟?你要力行解脫道,才能夠展現出真正的菩薩道。

 

當你懂得慈悲善待自己的時候,你就知道怎麼樣真正善待別人;當你不會對自己起瞋的時候,你也不會對任何眾生起瞋;你能夠接納自己醜陋的時候,你也才能夠真正接納眾生的醜陋。為什麼一般人容納不了別人?看到別人的臉黑、看到別人的缺點,你就起瞋,看到別人做不如己意的時候,你就起瞋,因為你容納不了別人的污點、容納不了別人的缺失。但是更深層來講,是因為你不能夠包容自己的缺點,你認為你自己是聖人、是聖者,不容許自己有那些污垢,所以你是認為自己是很好的人,我是很清淨的人,然後不屑一顧別人的缺點,所以對別人的缺點,你就會回給他瞋心、責備、怒罵。

 

但要知道你所不能夠包容別人的,事實上,真正深層的潛意識裡面,是你包容不了自己,你沒辦法接受自己的醜陋,所以你就沒辦法接受別人的醜陋;你沒辦法接受自己的貪瞋癡、我慢,所以你也不能夠容納別人的貪瞋癡、我慢。我們會講很多的理由來責備別人的不對,但是我們很少去看到那個最深層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去淨化自己,沒有去看到我們的臉沒有比別人白。我們自己是不斷地在防衛,不斷地在美化自己,沒有如實面對自己,然後讓這個五蘊身心的眾生,在重重的包裹裡面繼續在苦、不安,然後看到別人一點缺點,我們就容納不了別人、就生氣。

 

所以,真正要消除瞋心,記得!唯有你能夠回來善待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臉黑,能夠先從對自己慈悲。當你真的能夠對自己慈悲,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醜陋,而能夠包容自己、對自己慈悲的時候,你才會真的將心比心去包容一切眾生。真正慈悲心是來自於我們能夠了解,我們沒有比別人好到哪裡!我們再笑別人的話,只是五十步在笑百步,何來忍心去苛責別人呢?所以,你如果真的回來善待自己,救度這個苦難眾生的時候,你會真的慈悲善待一切眾生,而那時候的慈悲心是自然的流露,不是用修的,不用修啊!它是自然的流露,不用造作,不用想像。

 

沒有自私自利的阿羅漢啦,阿羅漢是代表解脫者,如果你沒有慈悲心,就不可能解脫;如果你解脫,不可能沒有慈悲心。這不是在繞口令喔!沒有慈悲心的話,你不可能解脫;如果你解脫了,你不可能沒有慈悲心。所以,真的要從慈悲善待自己開始,你就懂得慈悲善待一切眾生,他就會從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也就是從點、線、面,不斷的一直擴大。你真的能夠善待自己,就會將心比心善待家人,你以前嚴厲苛責家人,但是當你回來如實善觀自己,你就會知道我該去體諒家人、該善待家人。

 

很多人遇到一些逆境,遇到一些波折、挫折,或是遇到一些逆境的考驗、衝擊,就會想要趕快怎麼去消災?要趕快怎麼樣去祭煞?祭一祭啊!要趕快怎麼樣去做什麼……一些儀式,然後來消消災……這樣。但是我告訴各位,不是說那些儀式不重要,那些是隨順眾生的因緣需要,但我告訴大家一個最有效的消災方式,就是慈悲善待自己,也慈悲善待一切眾生,你很多的災禍會大化小、小化無,這是真正的消災,把我們原來狹窄的心量擴大、擴大,擴大到無量,這是真正的在消災。

 

<4>第四念住為法念住,其下分五種:五蓋、五取蘊、六處、七覺支、四諦。五蓋,即修習禪定的五種障礙:欲貪、瞋恚、昏沉與睡眠、掉舉和追悔、疑。《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諸比庫,於此,比庫對五蓋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五蓋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諸比庫,於此,比庫內〔心〕存在欲貪,了知:『我內〔心〕有欲貪。』內〔心〕不存在欲貪,了知:『我內〔心〕沒有欲貪。』他了知未生起的欲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欲貪如何捨斷,也了知已捨斷的欲貪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內〔心〕存在瞋恚,了知:『我內〔心〕有瞋恚。』內〔心〕不存在瞋恚,了知:『我內〔心〕沒有瞋恚。』他了知未生起的瞋恚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瞋恚如何捨斷,也了知已捨斷的瞋恚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內〔心〕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內〔心〕有昏沉、睡眠。內〔心〕不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內〔心〕沒有昏沉、睡眠。他了知未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捨斷,也了知已捨斷的昏沉、睡眠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內〔心〕存在掉舉、追悔,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追悔。』內〔心〕不存在掉舉、追悔,了知:『我內〔心〕沒有掉舉、追悔。』他了知未生起的掉舉、追悔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掉舉、追悔如何捨斷,也了知已捨斷的掉舉、追悔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內〔心〕存在疑,了知:『我內〔心〕有疑。』內〔心〕不存在疑,了知:『我內〔心〕沒有疑。』他了知未生起之疑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疑如何捨斷,也了知已捨斷之疑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世親《俱舍論》卷第二十一,云:「諸煩惱等皆有蓋義。何故如來唯說此五。唯此於五蘊能為勝障故。謂貪恚蓋能障戒蘊。惛沈睡眠能障慧蘊。掉舉惡作能障定蘊。定慧無故於四諦疑。疑故能令乃至解脫解脫智見皆不得起。故唯此五建立為蓋。」

 

隋智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云:「問曰:「不善法廣,塵數無量,何故但棄五法?」答曰:「此五蓋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為根本,亦得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一、貪欲蓋,即貪毒。二、瞋恚蓋,即瞋毒。三、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癡毒。四、掉悔,即是等分攝。合為四分煩惱:一中有二萬一千,四中合為八萬四千。是故,除此五蓋,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觀察法的無我,法為除上三者所余的一切,法無自主自在之性質,所以觀察為無我。《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譯,《大念住經》云:「然則云何,諸比丘眾,比丘修行,以法為驗,觀察諸法?就此而言,諸比丘眾,比丘修行,以法為驗,當就五蓋,觀察諸法。如何……?就此而言,諸比丘眾,當比丘內心貪慾意向生起,知有內心貪慾意向。彼亦明了,貪慾意向,原所未有,如何生起。已生起者,如何棄除。已棄除者,如何未來不復生起。」

 

四念處為佛教重要的修行解脫方法,修行此道,能夠達到清淨有情,並超越愁、悲,消除苦和憂,並能得道驗證涅槃。《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正如所說的:『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淨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槃,此即是四念處。』乃因此而說。」

 

現在用白話來說:法念處的修行可以從第十三到第十六階的次第,第十三是「觀無常」,十四是「觀離欲」,十五是「觀滅」,十六是『觀捨遣我出息』及『觀捨遣我入息』,彼如是學。

 

第十三的「觀無常」,這個「觀」,不是我們一般人的思惟,也不是膚淺的看,不管你學問有多高,不管你人生的涉獵有多深,你的看跟這些修行者,他們經過禪修、經過深定、經過「止觀雙運」,那時候的看是不一樣的,一般眾生的看是用眼睛在看,或是用你的大腦在思惟、在解析,你不是用心靈在直覺,佛教所講的看、所講的觀,都是用智慧眼、用心靈在看、在直覺,眾生的看是帶著染污的心、凹凸的心鏡在看,是透過一面凹凸鏡在看世間,但不知道你是不知不覺、不以為然,那些解脫者、智慧者他們看的是清清楚楚,他看到你是用凹凸鏡在看,你不但不會承認,而且你還否定修行的重要。

 

佛陀他們經過用生命去找法、用生命去修行,把凹凹凸凸的心鏡他整平之後,用一個又明又平淨的鏡子,沒有染污、沒有凹凸的心鏡來看這世間的時候,是看得清清楚楚啊!所以前面「出入息法」的第一到第十二個階段,都是在作基礎的功夫,你這個地基準備好了、身安定了、心也安定了,來到明心的階段。再來,你用清淨、沒有污染的心,來看萬事的實相的時候,你就能夠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沒有染污、沒有扭曲,能夠來到如實觀。唯有你沒有染污、沒有扭曲,你才能夠如其萬物的本來面目來看待萬事萬物,這就是如來的境界。

 

說起來很容易,但是你真的要做到很不容易,如果你的身心真的有寧靜下來,才會不斷的看到原來過去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斷是錯得多離譜,這時候你才會大大的生起慚愧心,才會更加勇猛精進用功,才會離開那個自以為是、我是我能我慢的顛倒夢想的世界。為什麼說眾生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當有一天你會徹證、真的了悟之後,你會痛哭流涕,一方面這裡面是有喜、有樂、有哀傷,看到自己過去錯得多離譜,而慶幸自己醒過來,上到彼岸,看到眾生在苦海裡面浮浮沈沈,你一樣會生起悲憫之心,所以你的修行過程之中,如果真的去見法、真的去體悟,真的去看到自己的顛倒夢想,你常常是會痛哭流涕的,這個哭是有哀傷、有哀感,但是也有法喜、也有欣慰、也有慈悲心、也有悲憫之心的。

 

「觀無常」,當你的身心寧靜下來,這時候用你的智慧眼去看、去體會、去體悟,什麼叫做無常法印?什麼叫做無常法流?這時候你會清清楚楚的體會到,原來萬事萬物都一直在流動生滅變化,現象界的一切,你所看得到的、你所觸摸得到的,或是任何你所想要抓的,原來一切都一直在無常流動生滅變化,不管是極小或是極大,不管我們的五蘊身心的任何部份,不管我們的身心內外,現象界的一切,宇宙人生的一切,竟然都是一直在剎那生滅變化,當你能夠徹證無常法印的時候,你就會來到第十四階段的「觀離欲」。

 

這個「觀離欲」,是來自於你的智慧眼打開,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你遠離了顛倒夢想,《阿含經》都會講到厭、厭離欲,寫的都很簡短,但是眾生從文字上面去理解、去解讀,往往你所得的結論都是負面的,所以很多人就認為《阿含經》是小乘的,你學了那些之後就會厭惡人生,厭、厭惡人生,你就不會想要度眾生,就沒有慈悲心,那是完全錯誤的論斷。,那個厭,不是眾生從文字上面去理解的那一種悲觀消極的厭,那一種離欲也不是消極悲觀的離。

 

那一種厭離欲,是完全來自於你打開了智慧眼之後,清清楚楚的看到原來我過去是在海中鑿河,在大海裡面一直很努力地在開鑿一條運河,我現在講這樣的比喻是很深,你要慢慢去體會,你一直在那裡挖、要開鑿一條你所想要的運河,你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但是你看不到你是白忙一場,你也看不到你的挖掘越多,對這個海洋的污染跟破壞是越大,你看不到你所抓的,竟然都是一些夢幻泡影,你在構築一個空中閣樓的夢幻世界,你不知道。當有一天你清楚的看到之後,你還會在那裡海中鑿河嗎?還會在那裡構築夢幻泡影的世界嗎?你自然會厭離的。

 

現在舉個例子,像有的人在年輕的時候,因為年輕人在耍酷,看誰比較酷,比賽什麼時候就敢抽煙、就會抽煙,有的人就在比,如果他沒有抽煙,好像就落後,結果就好奇的去抽煙,要比酷、耍酷的這樣抽煙,一開始是有那一種比較之心、好奇之心,但是慢慢的卻染上了煙癮。而染上煙癮之後,要戒掉又不容易戒掉,後來慢慢的形成常常要透過吸煙來刺激,他覺得要抽煙才有精神、才能夠振奮,但是有時候他也知道煙的害處,但是他還是一樣捨不掉、放不下,如果在他還沒有真正要捨離,或是覺得抽煙是一種男人的象徵,是一種成長的象徵,是一種很帥氣的展現,如果他還認為抽煙是很酷,當他還對煙有那一種喜好的時候,你要強制他戒煙,他是不接受的,而且會有很大的反彈、反抗的。

 

當他還沒有透視煙癮的害處的時候,他會執著不放,而且會跟你對抗,你常常要勸他戒煙,他認為你是他的眼中釘,他認為你是壞人,你不是他的同黨,所以這時候他不會想要離開,就算勉強的戒,他也是那一種被強制去戒煙,因為太太跟他下通牒令:如果你再不戒煙就要離婚,好啦!勉強去戒煙。結果還是一樣,戒得好像有點成功,回來總算可以交差,但是內心裡面呢?對抽煙的衝動、欲望,有沒有停止?內心裡面還是想要抽的,只要太太看不到的時候,還是想要抽幾根,那一種別人來規範你、別人來要求你離開、放下的,那不是真正的捨離,不是真正的放下,你不會真正的厭離。

 

但是直到有一天,你能夠冷靜下來解析,真的抽煙對自己到底有多大好處呢?看看前人,然後比較一下,你慢慢的去體會,當你真的了解抽煙的益處到底有多少?害處到底有多少?當你清楚的了解之後,有一天你下決心覺得說,真的不要再用那些煙害,害自己也害別人,這時候當你有正確理解之後,自己下決心不想抽煙的時候,那一種就是真正的捨離。當你一段期間不抽煙,後來有朋友要拿煙給你,或是在你面前抽煙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到以前自己抽煙的時候,不曉得那個煙味多麼臭、多麼難聞,還以為飯後一根煙,快樂似神仙,還在捨不得那些煙味跑掉,還在那裡大吸一口。

 

當你戒煙之後,覺得空氣好新鮮、好清淨,這時候有煙味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過去為何這麼的無明呢?怎麼把這麼不好聞的味道,還在那裡的樂在其中,所以這時候體會到那一種壞處之後,自己就討厭那個煙味,就會討厭抽煙,這時候那一種厭離是來自於你內心的真的不想要。以前你是伸手牌的,要向人家要煙,當真的不想要的時候,就算朋友現在就算別人要給你,你也都不要了。

 

所以,這一種厭離不是用戒條規範,不是別人來強迫你,那都只是一些片斷有效而己,真正的厭離是來自於你的智慧眼打開,如實深觀,就包括吸食安非他命或是吸食毒品也是一樣,當你不知其害、沾染上了之後,那個禍害就無窮。如果你了解那些禍害,你自然就厭離。因此,這種厭、這種離,絕對不是消極、絕對不是悲觀,那是來自於你的如實觀、來自於你的智慧。(續)

 

                        註:用白話來說者--空海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