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2 20:56:10幻羽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6)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6)

 

<3>第三念住為心念住,佛陀指導觀察十六種心: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昏昧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解脫心。《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諸比庫,於此,比庫於有貪心,了知:『有貪心』;離貪心了知:『離貪心』。有瞋心,了知:『有瞋心』;離瞋心,了知:『離瞋心』。有癡心,了知:『有癡心』;離癡心,了知:『離癡心』。昏昧心,了知:『昏昧心』;散亂心,了知:『散亂心』。廣大心,了知:『廣大心』;不廣大心,了知:『不廣大心』。有上心,了知:『有上心』;無上心,了知:『無上心』。得定心,了知:『得定心』;無定心,了知:『無定心』。解脫心,了知:『解脫心』;未解脫心,了知:『未解脫心』。」

 

觀察心念的無常,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為無常。《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譯,《大念住經》云:「就此言之,比丘應了知情慾之思之為情慾之思。」又《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如此,或於內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內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心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心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心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心』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現在用白話來說:對「心念處」的敘述,經典上講的很簡短,但是內容卻是非常的精簡,而且非常的深,如果你沒有實修實證過,光是看過這一段,沒有幾分鐘就看過了,你也以為你知道了,但是從知見要來到體悟、來到體證,又要能夠做到,這個要很久、很久,不是光知道就算了,你要真的做到啊!要能夠真的清楚的覺察。

 

對「心念住」要覺察的具體內容,這裡把它歸納出來「心念處」所要觀察的內容,包括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癡無癡、有穢無穢,是合是散、是下是高,是小是大、有修無修、有定無定、有解脫心無解脫心,也就是當下生起的是什麼心,都要能夠如實觀察、如實正知。

 

在原始佛法「四念處」的修法,有一個滿重大的特點就是,不怕你起貪、不怕你起瞋,不是你都不可以有這些,因為如果都不可以有這些的話,會變成修的很壓抑、一直忍,而且會修的很挫折,你會常常責備自己,如果你一直不容許自己有貪瞋,但是偏偏在歷緣對境的時候,貪、瞋、我慢又會現起,這時候你會修的很挫折。

 

原始佛法「四念處」的修法,有一個滿大的特點就是當你在起貪的時候,客觀如實的覺察到我正在起貪;當在起瞋的時候,也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在起瞋;當心量狹窄的時候,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心量狹窄;當我在嫉妒別人成就的時候,也清清楚楚的知道我在嫉妒別人。要能夠如實面對自己醜陋的內心世界,不容易啊!你要有大丈夫氣勢,一般人是習慣看別人的臉黑,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的臉黑,一般人都是在向外看,都是在指責別人,別人一點點的缺失,我們都看的很清清楚楚,而且又再誇大,但是自己很多的臉黑,自己的醜陋,不是掩飾不然就是不承認。

 

今天呢?修行就是要如實回來面對自己,如實回來面對我們醜陋的內心世界,但是真的非常不容易。一個大將軍能夠征服千軍萬馬,但是征服不了自己,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敢面對醜陋的自己,修行的最大障礙、關卡就在這裡,不敢如實面對醜陋的自己,如果你不敢如實面對自己,要來到「明心」的階段是不可能,我們會繼續再自欺欺人,就會形成佛陀所講的,人的最大敵人是自己,我們又會繼續再自欺欺人,認為說:我自己很好啊!我自己很優秀啊!我很高級啊!我很高尚啊!我很聰明啊!我判斷事情都很正確,都不斷地往自己臉上貼金。但是自己歷緣對境中,卻處處在展現貪、瞋、癡、我慢,都不知不覺、也不以為然,這就是眾生常常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而不知道。

 

八萬四千法門所有的修行方法,目的都是為了讓你的身能夠寧靜下來,進一步讓我們的心能夠寧靜下來,靜下來之後要做什麼呢?就是要來到如實的觀察自己的內心種種結縛,如實的觀察自己內心的凹凹凸凸、貪、瞋、癡、我慢,八萬四千法門是幫助我們身心靜下來之後,如實的來面對自己,清清楚楚的看到我們內心的種種結縛,唯有真正看到我們內心的結縛,我們才有可能知道哪裡在打結?就知道怎麼去解開。你不願意去看,甚至不願意承認自己內心的打結,內心的醜陋,不願意承認的話,你永遠不可能解開,所以這是修行能否解脫很重要的關鍵。

 

真正的解脫道、真正的「出世間法」,就是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如果你種種的修行方法,包括學問很淵博,佛學知見很厲害,很會作學問,佛學專家或是老修行,但是如果你沒有來到如實面對自己的心態,真的都還在「世間法」裡面打滾。世間、出世間的分水嶺,就在於我們能不能如實面對自己內心的種種結縛。佛教所講的世間、苦海,就是這個「無明」的心,所創造、構造出來的夢幻世界,就是一個苦海。

 

你要出離苦海,唯有清清楚楚的看到這個心,你才會看到自己的顛倒夢想,有看到自己的顛倒夢想,繼續淨化、繼續深入,你才有可能遠離顛倒夢想。所以,修行絕對不是去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比我的知見比別人厲害,絕對不是那些,修行不是在比我的佛學知識多麼淵博,我多麼會講經說法,不是那些,那還是在「世間法」裡面打滾。

 

真正的修行,也不是去挑別人的毛病、去找別人的錯,真正的修行是回來看自己,回來淨化自己,真正的「出世間法」、解脫道就是回來淨化我們內心的種種結縛,當我們真正能夠淨化內心的種種結縛,能夠從最初的結,慢慢的打開、打開,佛陀把它分出來十層的結縛,是由粗、漸漸到微細、到非常微細的。從粗的看到打開,如果你能夠打開前面三個結,就是來到證初果。

 

證到初果,繼續看到我們內心的結縛、內心的醜陋,繼續再淨化,前面三個結破除,後面二個結淡薄了,就是來到證二果。你能夠把前面五下分結都淨化、斷除,就是來到證三果的世界。再繼續用功,把後面的五上分結,你也把它清楚的看到,而且完全的斷除、淨化,就是來到阿羅漢果的世界,是沒有貪、沒有瞋、沒有愚痴、沒有我慢的世界,是一個純淨的心靈世界,是真正涅槃彼岸、解脫的世界。

 

所以,修行邁向解脫之路,真的就是完全如實回來面對自己,這個關鍵、要領掌握住,你就知道什麼叫做「世間法」?什麼叫做「出世間法」?「世間法」的修行是越修越厲害,越修我慢會越大,「出世間法」的修行不一樣,是越修身心越柔軟、越有慚愧心、越懂得感恩,而且慈悲心是自然流露。

 

當有一天發現到過去真的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這就是真正的大徹大悟。開悟、徹悟不是去看到禪相、異相,或是「漆桶脫落」,不是這樣的,那都只是一個過程的小插曲而已啊!真正的大徹大悟是來自於你徹見自己過去的顛倒夢想,從此遠離顛倒夢想、不再自欺欺人,成為一位真人,很真實的面對自己,很真誠、真實的善待每一位眾生。

 

當你上到彼岸、遠離顛倒夢想的時候,回來看滾滾紅塵的眾生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不知不覺、不以為然的時候,你不會有任何的瞋心的,代之而起的是無限的大慈大悲之心啊!就算眾生不了解你,攻擊你、批判你、批鬥你,你都不會起瞋啊!你只有無量無限的慈悲。所以,當耶穌快要被釘死的時候,他還是祈求上帝原諒眾生,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被判死刑快被釘死的時候,一樣沒有任何瞋心,真正的阿羅漢是來到完全沒有瞋心的世界,這樣有什麼不好?佛陀希望我們來到貪、瞋、癡完全的淨化、完全的止息,沒有任何的貪、瞋、癡,沒有任何的我慢,這是一個真人、真誠真實的人。

 

「心念處」要開發的就是我們當下、現在講的當下,不只是大家在打坐的時候,因為這是非常微細的,你現在在禪堂禪修的時候,就要能夠在靜態之中,開發那一種覺察力出來,在靜態單純的環境之下,你能夠看到了,將來在更高難度的動態、歷緣對境之中,你也能夠看到,這樣你就能夠處處見法。所以我們當下有沒有貪心?有貪、無貪?我們要清楚知道,經文裡面所列的都是很簡短,你不要只是把它當作名相唸過,如果你只是叩!叩!叩!在那裡唸經唸!唸!唸!唸過,以為唸過我就交差了,唸過!我的功課已經做了,沒用啊!就算再唸個十年二十年,你還是把它當作名詞在背誦而已。

 

這些經文裡面的字,真的都是一種境界的敘述,是要真的要做到有貪、無貪?當下我有沒有貪心?這個粗的相,還有很微細的相,包括在打坐之中,遇到舒服境界的時候,我有沒有貪心?打坐禪修之中,遇到不可意境的時候,或是遇到一些痠、痛、脹、麻的時候,我有沒有在起瞋?打坐的時候,當我念頭飄起過去一些社會或是別人對不起我,或是一些覺得憤恨不平的現象,你當下有沒有在起瞋?都要清清楚楚的看到。

 

所以,有貪無貪、有瞋無瞋,要清楚的覺察到,有沒有愚癡?也要清楚的覺察到。有恚?無恚?我內心有沒有污穢?要清楚的覺察。是合?是散?我的內心現在到底是有聚合、有凝聚力,還是現在的心是很散亂的,你也要覺察到。是下?是高?我的心現在到底是自卑呢?還是我的心現在是展現我慢、高傲呢?你也要清楚的覺察到。尤其是在歷緣對境的時候,你都要清楚覺察面對上司的時候,我有沒有自卑之心?面對屬下的時候,我有沒有我慢之心?面對平民百姓,有沒有我慢之心?面對那些大法師、大法王,面對那些高官、權貴,我有沒有自卑之心?有沒有次等人民之心?你要清楚的覺察。

 

是小?是大?我的心量現在是狹窄呢?還是現在的心量很寬大,有大度大量能夠容忍能夠包容一切眾生?還是「雞仔腸、鳥仔肚」、心量狹窄、小心眼?我們要清清楚楚的覺察到。有修?無修?來禪修的時候,到底我是在混日子?還是在把握時間精進用功呢?都要清清楚楚的覺察到。我是在如實面對自己的生命,還是在渾渾噩噩的過一生呢?要清楚覺察。我現出家相,到底有在精進用功呢?還是過一天算一天?這都要如實來檢討、如實面對自己。有定?無定?我到底有沒有定力?都要清楚的覺知到。有解脫心?無解脫心?現在我有沒有來到解脫的境界?我的心有沒有被境界卡住、束縛?到底是解脫?還是被束縛住?也都要清楚的覺察。

 

所以「心念處」的開發就是當下,也就是當下你生起的是什麼樣的心?都要能夠如實的觀察、如實正知,包括「如實」這二個字,都很不容易啊!眾生常常是「知不如真」、「見不如實」,你要來到如實不容易,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需要不斷的精進用功。

 

「安那般那念的第九個階段,當你「出入息法」有耐心、一心一意的用功之後,觀察你的出入息,到第四個階段身就穩定下來了。到第八個階段,心也穩定下來了,身心穩定下來的情況之下,第九個階段到十二個階段就是開發「心念住」的時候。第九階段就是「覺知心」,第十個階段是「令心喜悅」,十一個階段是「令心等持」,十二個階段是「令心解脫」。

 

在禪修一吸一呼之間,當身心越寧靜下來之後,你的各種心態都要清清楚楚的覺察到,用功的深度是這樣越來越深入,你的覺察力越來越高,明心的程度越來越提昇。所以,不要小看禪修前幾天的這個止,「身念住」方面的下功夫,就是讓我們的身心沈澱下來。當身心沈澱、穩定下來之後,後面的「心念住」才有辦法開發出來,才有辦法覺察到。所以,當你身心穩定之後,第九個階段就能夠「覺知心」,也就是「心念住」的開發,你的心現在是處在什麼樣的情況?我清清楚楚的覺察,也就是清醒明覺、醒過來,清醒明覺,但是這時候的醒,還不是大徹大悟的醒,那是覺悟,現在的醒是一個初步的覺醒過來了。

 

身、心對焦是到第八個階段,身心已經是完全對焦,而且穩定在當下了,這時候你有明覺的心、身心穩定,才會來到有見法的因緣,見法的力道是來自於「明心」,所以這時候要清清楚楚知道我們的心態、狀況,內心是很清朗、明覺的,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你要來到這樣的階段,這時候幾乎各種方法幫不上什麼忙,唯有最簡單、最單純的法門,才能夠幫助你來到這樣的階段,如果你用的法門還很複雜,或是嘴巴還在那裡唸!唸!唸!,那都還停留在「口行」的階段,你還沒辦法來到「心行」的階段。

 

我們現在要慢慢到微細,你身的衝動、「身行」要停止下來,再來,「口行」也要停止下來,「口行」不只是嘴巴的講話、講出聲音,我們的尋、伺,內心裡面的起心動念,包括內心唸唸有詞那些,都是屬於「口行」,這方面到第八個階段都會停下來了,你可以比較看看、可以去了解,所有的法門裡面,哪一種最能夠讓我們放下「身行」,也放下了「口行」,而來深入到「意行」呢?

 

不是其它法門不好,而排斥其它法門,絕對不是這樣,而是各種法門都有它對治的作用。但是我們要知道所有的方法都是方便法,方便法就是協助你,像你年齡越來越大,不是像小孩這樣,你年齡越來越成長,所以你需要的玩具就越來越簡便。如果你的內心智慧越成長,心靈寧靜程度越高,你所需要的「有為法」,是越單純、越簡便、越淨化,不需要複雜、不需要花俏、不需要花招,那都是很簡便的。所以,越簡單的方法是越高級,來到「出入息法」是非常單純,然後它會一路的幫助你深入、深入,「身行」放下、「口行」安止,再來「心行」安止,這時候,來到很純淨寧靜的明心境界,這就是「覺知心」。

 

再來,第十個階段就是「令心喜悅」,「覺知心」就是,如果以很多人在修禪宗來講,他們要的就是覺性,尤其是《六祖壇經》講說: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很多人把這個階段都會錯了,那不是目的、不是目標,只是一個過程、一個階段,結果很多修行人就一直守在那裡、卡在那裡─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就認為這就是你的佛性、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的覺性、就是你的本覺,你就好好的保任、好好的守住,結果很多禪門人物,就一直地守在那裡、卡在那裡,不知道你頂多只是守在第九個階段的「覺知心」,明覺的那一種情況而已,但那個不是目的。

 

因為這時候,你的智慧還沒有開發出來,把我們的心境磨平、磨光,不是目的,才是一個工具而已,這時才只是磨出很銳利的一個開刀工具,才要真正開刀而已,開什麼刀?這一面鏡子可以成為一個照妖鏡,但是要知道照妖鏡,不是去照別人,磨出這一面鏡子不是要去照別人,而是要照自己,照出內心的種種結縛,照出自己內心的污垢,照出自己內心的貪、瞋、癡、我慢,有明淨的這一面心鏡,你才能夠如實照見。

 

照見的時候,你才能夠淨化那個「自我」,常常在自欺欺人的那個「自我」,當你如實的照見之後,它就會淨化、會逃之夭夭、會消散,這樣你才能夠遠離顛倒夢想。所以「覺知心」之後,這只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但不是停在那裡,這時候我們才要來到「止觀雙運」,很多人對整個解脫道不了解,常常在「解脫道」的修行過程之中,都停留在某個關卡,或是某個叉路就偏差、偏離了。

 

這時候我們有一個明覺的心,也就是能夠來到不思善、不思惡的心,但是你這個心也要能夠起作用,在起作用的當下,你又能夠很清楚的覺察,所以我能夠「令心喜悅」,這所講的「出入息法」,在《雜阿含》裡就翻譯為「覺知心悅」,「清淨道論」翻譯為「令心喜悅」,事實上就是內心到第十個階段。我內心不只是祥和寧靜,也可以非常的喜悅,喜悅的情況,那個頻律、波動,都清清楚楚的覺察,而且代表我的心不只可以維持在很平靜的情況之下,我也可以動。有的人修行、修一修,認為要來到「無念」的世界。(續)

 

                        註:用白話來說者--空海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