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1 03:18:22幻羽

略探--禪宗與華嚴宗之禪法交涉

                 

禪宗惠能門下三系諸禪師年代為:

 

一、荷澤神會(688~762)→洛陽無名(722~793)→清涼澄觀(737~838; (華嚴宗)

 

荷澤神會→磁州智如(723~811)→益州南印(705~78219 →遂州道圓(?)→圭峰宗密(780~841)(華嚴宗)

 

華嚴宗的五位祖師當中,明顯記載學禪並遊禪境者,有初祖杜順、四祖澄觀、五祖宗密,二祖智儼與三祖法藏並未明確記載其學禪生涯,但也不能因此說其對禪無任何交涉或心得。

 

杜順原本就依禪師出家,而且成就高深的禪觀,並研究《華嚴經》而獲得深旨,因之作《法界觀門》及《一乘十玄門》等闡揚圓融無礙之法界大緣起。而後並經由澄觀及宗密作註予以發揚。杜順、澄觀及宗密同與禪有密切關係的華嚴論師、禪法對其華嚴思想的形構也有著相當的影響。

 

澄觀以撰述註釋八十華嚴之疏鈔聞名,有關其禪思想方面的重要論作有日人吉津宜英的〈澄觀的禪宗觀〉。是以《行願品疏》中說「修證淺深」來討論所悟的內容、悟入的方法及種種悟相,對了解澄觀的禪宗觀亦有相當的幫助。

 

二、南嶽懷讓(677~744)→馬祖道一(709~788)→ 百丈懷海(720~814)→潙山靈祐(771~853)→仰山慧寂(804~891);(潙仰宗)

 

南嶽懷海→黃檗希運(?~855)→臨濟義玄(?~867(臨濟宗)

 

臨濟義玄→興化存獎(830~888)→南院慧顒(?~952)→風穴延沼(896~973)→首山省念(926~993)→汾陽善昭(947~1024)→石霜楚圓(986~1039)→黃龍慧南(1002~1069);(黃龍派)

 

石霜楚圓→楊岐方會(992~1049(楊岐派)

 

三、青原行思(?~740)→石頭希遷(700~790)→天皇道吾(748~807)→ 龍潭崇信(?)→德山宣鑒(780~865)→ 雪峰義存(822~908)→雲門文偃(864~949); (雲門宗)

 

雪峰義存→玄沙師備(835~908)→羅漢桂琛(867~928)→法眼文益(885~958);(法眼宗)

 

石頭希遷→藥山惟儼(751~834)→雲巖曇晟(782~841)→洞山良价(807~869)→曹山本寂(840~901(曹洞宗)

 

以上五家二派後世稱為五家七宗。五家中潙仰宗、臨濟宗、曹洞宗成立於晚唐,雲門宗、法眼宗在五代十國期間成立。晚唐之會昌法難,不僅京城寺院受到嚴重毀損,南方也免不了遭殃,可說是全面性的災難。

 

如潙山遭澄汰,至宣宗復教由裴休禮請回寺,由於裴休勤於問道,促使潙山學眾逐漸增加而成大道場。

 

臨濟在北方亦遇戰亂,不得不他去,經太尉護持捨宅為寺,之後向南移住興化,得嗣法弟子存獎延伸法脈。

 

曹洞弘化皆在江西,法席亦盛,但好棲隱。如曹山經「南平王鍾傳盡禮延招,而寫大梅法常之〈山居頌〉:「『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見之猶不顧,郢人何得苦追尋。』贈與,辭卻不出。」

 

及至宋代,潙仰法系已不明;雲門至北宋佛日契嵩仍鼎盛,但是契嵩實已偏重文學著作,乃至到南宋時法脈已不可考;由此似可看出其經歷風霜之後對世間榮華富貴不寄任何希冀之心,唯安於道業之決心是其志願矣。

 

雲門、法眼在比較安寧的南方,各得到國主的信仰擁護,很平穩的發展其宗門。

 

縱上所觀,從中唐、晚唐到五代十國不斷的戰亂中,君王、士大夫對宗教的關切與參予,實是寺院興衰之重要因素之一。經過摧殘的長安、洛陽兩京之經濟文化破壞無遺,進而轉向南方的杭州(吳越)等地,以致禪宗的發展也向南方集中了。

 

法眼宗在宋初極其隆盛,但延壽後即逐漸衰微,在北宋中葉,法脈就斷絶了;曹山一脈也已中斷,僅洞宗雲居道膺一系傳燈,但始終不盛。在南宋,五家中僅臨濟與曹洞流傳,但是曹洞始終不及臨濟,因此「禪宗史上有『臨天下,曹一角』之說。」

 

而且據說傳至郢州大陽警玄(943~1027),警玄年已八十卻未有嗣其法者,乃以洞上旨訣託臨濟宗人浮山法遠代求法嗣。及至投子義青參謁浮山法遠開悟後,法遠即交付洞山宗旨令嗣警玄宗風。曹洞傳至宏智正覺(1096~1156),提倡「默照禪」而漸趨興盛,並批評「看話禪」為石頭禪。

 

正覺住持浙江寧波天童寺前後三十年,將其寺院建造一新,其中建有「盧舍那閣,旁設五十三善知識,燈鑑相臨,光景互入,觀者如游華藏界海,所以輝耀塵世,使生厭離,以發起善根。」從這段記載可見其對華嚴的喜愛與重視,也可從他的語錄中看出許多,如:「百城人已歸,彈指開樓閣,入門俱是佛家風,帝網光明相映奪……多身在一身中安居,一身在多身中辨道……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其中不乏說的都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體遍一切處,因陀羅網之重重無盡的圓融無礙大緣起等思想,可見他是深入研究華嚴教海的。

 

至北宋間成立的黃龍、楊岐二派即承存獎續傳之臨濟法燈。黃龍系由祖心至第六傳之日本僧明庵榮西回去創臨濟宗,於內地則不繼,進入南宋即絶。由楊岐一派繼續興隆臨濟宗,至大慧宗杲(1089~1163)更被譽為劃時代的禪匠,盛倡「看話禪」,並對曹洞宗之宏智正覺提倡的「默照禪」評為邪禪。原因在他年輕時曾於郢州曹洞宗參學兩年,並得曹洞宗旨,但是心中仍自疑傳授之禪法豈合佛祖自證自悟之法?雖受傳付法卷,似乎不感相契,後終於離開曹洞。經過十多年後終在圓悟克勤座下大徹悟。

 

(宏智正覺與大慧宗杲兩人在實踐方法上縱有不同,而目的是一樣的。但也不妨彼此知音,當宗杲住持阿育王寺而造訪天童時,二人即相得甚歡。正覺曾戲說,若我先去,你當為我主持後事。因此示寂前寫遺書請宗杲主禮一切。)

 

大慧宗杲是位喜愛且是位深入研究《華嚴經》者,從其語錄中例舉一二:「如普賢菩薩從佛華莊嚴三昧起,普慧菩薩如雲興致二百問,普賢菩薩如瓶瀉以二千酬,又何曾思量計較來?蓋得法自在,稱法性說。」。又「善財童子至毘盧遮那大樓閣前舉體投地,從地而起作是念言:此大樓閣是解空、無相、無願者之所住處,是於一切法無分別者之所住處,是行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乃至不著一切世間窟宅者之所住處。」

 

大慧宗杲曾勘破學人死記《碧巖集》公案,實際並未開悟,因此為免再有其他學人專記語言之弊而把《碧巖集》之木刻板燒了,因為法離言說相、文字相、心緣相,所以他說:「此事唯親證親悟,始是究竟。」事實上,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的緣起無礙大圓融思想是南宗每位禪師語錄中皆可見的。這不僅是華嚴思想也是禪的實踐。

 

大致上兩宋的佛教政策延續以往的制度,並無多少改變,但刻經事業比前為積極,而且士大夫參禪者眾,因此文字禪的流行更為普遍。在此時代也曾因天災造成年荒而賣度牒籌經費做為賑濟而增加許多僧人,所以佛教各宗在兩宋間是發達繁榮的。

 

尤其華嚴宗經過長水子璿(965~1038)以及晉水淨源(1011~1088)的發揚而再度活躍起來。總之,佛教在宋代更為繁榮了。若依聖嚴法師的研究,大慧宗杲是承襲惠能「道由心悟,豈在坐」的頓悟方法,而宏智正覺則採「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的達摩禪風了。

 

大慧宗杲所傳的徑山派數傳即息,因此,臨濟宗的傳承是圓悟克勤的另一弟子虎丘紹隆一派傳續不絕。而宏智正覺亦數傳即不明,續傳曹洞的是天童如淨一脈,如淨得日僧道元嗣法,將曹洞禪帶回日本發揚。

 

一般人對禪宗的認識,大概就是從世尊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這種「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方式開始的,可是經常有人會誤以為禪宗既不立文字,為何會有特別多的文獻留下來?其實不立並不是不用,而是超出文字相的束縛,如指月之指非月亮,但必須透過指而見月,這樣的說明在禪宗眾多祖師的言行錄中俯拾可得。

 

這些宗派的祖師皆出於六祖惠能之源流,但各有接人之方便,因此,讓人以為每一家的禪是不同的,而產生法有高下之分別,以及對經教之菲薄。在此除了想探究各家禪法、思想之外,還有他們共同的基因。這不僅是從諸佛、諸祖乃至一切眾生都具有的共同性質,也是眾生成就佛道的素質。所以探討此五家或可釐清些許主張禪教二分的說法,並指出不二的佛性。

 

在華嚴宗方面,以澄觀(738~839)與宗密(780~841)皆受過禪法之薰習並重視禪法之實踐工夫,在他們的著作中亦對禪法提出其見地與評述,因此在華嚴思想中禪學,澄觀之《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法界玄鏡》、《答皇太子問心要》,以及宗密的《註華嚴法界觀門》、《禪源諸詮集都序》、《圓覺經略疏》、《行願品疏鈔》、《禪門師資承襲圖》等,是以探討華嚴之禪學思想。

 

幻羽 2012-09-11 06:37:39

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華嚴經》為所依,故稱為華嚴宗。以唐之帝心杜順和尚為始祖,雲華智儼法師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宋朝加入馬鳴、龍樹而為七祖。實際創始人是法藏,但傳統上以龍樹菩薩為初祖。因法藏受封賢首國師,故此宗或稱為賢首宗。

大唐道璇律師於日本天平八年,齎《華嚴宗章疏》入日本,新羅之審祥往大唐,從賢首學華嚴,後至日本,住於大安寺。日本始有華嚴宗。十宗略說華嚴為經中之王,秘於龍宮,龍樹菩薩乘神通力誦出略本,流傳人間。

有唐杜順和尚者,文殊師利化身也。依經立觀,是為初祖。繼其道者,雲華智儼賢首法藏以至清涼澄觀,而綱目備舉,於是四法界十玄門六相五教,經緯於疏鈔之海,而華嚴奧義如日麗中天,有目共睹矣。後之學者,欲入此不思議法界,於諸祖撰述,宜盡心焉。

在判教上尊《華嚴經》為最高經典,並從《華嚴經》的思想,發展出法界緣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圓融的學說,發揮事事無礙的理論。此派從盛唐立宗,至武宗滅佛後,逐漸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