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喫茶去!
唐代開元期間,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但又不夕食,然許其禪修者飲茶,人自懷挾,到處舉飲,從此轉相仿傚,遂成風俗。從此由僧人坐禪飲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間轉相仿傚的飲茶風俗。而宗門亦將坐禪飲茶列為宗門規式,寫入《百丈清規》。
佛教叢林制度由唐時百丈禪師立《百丈清規》而創定,內提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點行堂茶....等條文中明文規定叢林茶禪及其作法次第。其"請新住持"文中記有:鳴僧堂鐘集眾,三門下釘掛帳設,向裏設位,講茶湯禮。…揖坐燒香,揖香歸位,相伴吃茶。"即於法堂設兩鼓:居東北角者稱"法鼓",居西北角者稱"茶鼓"。講座說法擂法鼓,集眾飲茶敲茶鼓。
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並擊之,上堂時二通。
茶鼓長擊一通,召集眾僧飲茶。又每坐禪一炷香後,寺院監值都要供僧眾飲茶,稱"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還專設"茶堂",供寺僧坐而論道,辯說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參之用。
禪寺還設有"茶頭"執事,專事燒水煮茶,獻茶酬賓;還有"施茶僧",為行人惠施茶水;寺院所植茶樹,專稱"寺院茶";上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之茶,稱"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掛單,依"戒臘"年限的長短,先後奉茶,稱"戒臘茶";住持或施主請全寺僧眾飲茶稱"普茶"....茶會成為佛事活動內容。
凡此種種均來源於坐禪飲茶,目的還是為了幫助禪修,而後相沿成習,潛移默化,成為佛教叢林的法門規式。百丈禪師有:"喫茶、珍重、歇"三訣。唐皎然飲茶詩有"三飲便得道"之語,劉珍亮謂飲茶具"十德",還有所謂"飯後三碗茶"的和尚家風。可見茶已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規。
中國茶道的虛靜之美極富特色,而日本"茶道四規"中的沉靜之美,均各有風采。日本茶道文化亦屬於禪道之ㄧ,若讓心的空間充滿禪意,便會有感悟茶道的虛靜之美。
對日常品茗若能仔細品味,有助於在生活中獲得另層感悟。虛靜並不玄奧,靜始於虛,"心"在受到外緣之苦或樂之時,而於品茗之前,則需把"心"給空了下來,靜下神、定下心來,自能藉因品茗而領略茶禪虛靜之妙。
禪有禪悟,茶有茶思,茶中有乾坤,妙法禪理亦顯於喫茶之時。如果說寺院鐘、鼓、磐、鈸、香、板為眼、耳、舌、口、鼻、身所設立之法器,那麼茶盞、茶湯則為心之道具,禪之羽翼。禪的特點是一種真善、頓悟、自然、超越,而忌人為的做作,以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茶道具有:陰柔、靜寂、清曠、安詳而又端肅,追求清雅,嚮往和諧,亦為喫茶之人一大助益。以茶明德,以茶助悟,禪悅法喜矣!
茶之字為草頭,下面書一木字,中間乃為人字。此義為:人在草木中,也就是在大自然之中,而在自然之中的人,也是最為自然的,在那柳綠花紅、春來草自青之下,也自時時是: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便也自能去領略自性中的無盡寶藏。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到普濟寺,慕名尋到釋圓禪師,沮喪地對他說:"人生總不如意,活著也是茍且,有什麼意思呢?"
釋圓靜靜聽著年輕人的嘆息,末了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壺溫水。"
稍頃,小和尚送來了溫水。釋圓抓了茶葉放進杯子,用溫水沏了,茶葉靜靜地浮著。
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剎怎麼用溫水泡茶?"釋圓笑而不語。
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搖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哪!"
釋圓說:"這可是名茶鐵觀音啊!"
釋圓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壺沸水來。"
稍頃,小和尚提著一壺沸水進來。釋圓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茶葉在杯子裏上下沉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釋圓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嫋嫋升騰。釋圓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茶水,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釋圓笑著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迥異嗎?"
年輕人思忖著說:"是衝沏的水不同。"
釋圓點頭:"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覆幾次,茶葉沉沉浮浮,終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和冬的清冽。世間云云眾生,又何嘗不是沉浮的茶葉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衝沏的釅茶,在滄桑歲月裏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喫茶去!體現了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只要隨緣任運,直下體悟,世上本是清靜空無!
喫茶去!把最神秘最遙遠的般若絕境與最平凡、最卑微的世俗生活融為一體,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內外不住,來去自由,而除了執迷!
喫茶去!凸顯了當下的禪心,揭示了禪的修行特色和精神。三界無物,何處生心,四大皆空,何處見佛,道在汝前,道外無物。
禪就是我們每日的心情,離開了日常生活,就不可能有禪的修行。喫茶便是通過品茗過程,來平靜自己的起伏心態,常保一顆平常之心!請喝茶,是去感受茶禪那玄妙瀟灑的風華,淡泊寧靜的情趣,而透徹了悟靜賞人生極至的丰采愉悅。。。
千言萬語就一句:喫茶去!
下一篇:禪七修行系列五之(六)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