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3 19:32:29幻羽

附錄~坎坷的路-承當與結緣。。。

           

久遠前寺中有一個小和
,從小就在這裏出家,是寺裏的眾僧把他拉拔大的。小和很知好,每天晨,他擔水、灑掃、做早課,然後去寺後市上購買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此外,還要幹一些雜活,上他還讀經到深夜,就在這樣晨鐘暮鼓中,十年過去了。

 

有一天,小和稍有閒暇,便和其他小和在一起聊天,他發現別人過得很閒,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他還發現,雖然別的小和偶爾也會被分配下山購物,但他們去的是山前的市,路途平坦,距離也近,買的東西也大多是些比較輕便的。而十年來方丈一直讓他去寺後的市,要翻越兩座山,道路崎嶇難行,回來時肩上自然還要多了很重的物品。

 

於是,小和帶著諸多的不解去找方丈,問:別人都比我輕鬆自在,而我卻要幹個不停呢?方丈卻低吟了一聲佛號,微笑不語。

 

第二天中午,當小和扛著一袋小米從後山回來時,發現方丈正站在寺的後門旁等著他。方丈把他帶到寺的前門,坐在那裏閉目不語,小和尚也不明所以,便侍立在一旁。

 

日巳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現了幾個小和的身影,當他們看到方文時,一下住了。方丈開眼睛,問那幾個小和我一大早讓們去買鹽,路這近,又那平坦,怎麼回來得這麼晚呢?

 

幾個小和面面相覷,說:方丈,我們說說笑笑,看看風景,就到這個時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這樣的

 

方丈又問身邊侍立的小和寺後的市遠,翻山越嶺,山路崎嶇,又扛了那重的東西,回來得卻還要早些呢?

 

小和說:我每天在路上想著早去早回,由於肩上的東西重,我才更加小心,所以走得穩也走得快。十年了,我已養成了習慣,心裏只有目標,沒有道路了!

 

方丈聞言大笑說: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標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練一個人的心志

 

幾個月後,寺裏忽然嚴格考核眾僧,從體力到毅力,從經書到悟性,面面俱到。小和由於有了十年的磨練,所以在眾僧中脫穎而出,被選拔出來去完成一項特殊的使命,在眾僧慕和欽佩的目光中,小和堅毅地走出了寺門。

 

這個當年的小和就是後來著名的玄奘大師,在西去取經的途中,雖然水阻山隔,艱險重重,在他的心中卻一直閃耀著真誠承當之光。

 

       

                           (玄奘大師--莊嚴銅坐法像)

 

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歡喜或滿腹煩惱,需看過去是否和對方結了好緣。有所付出,彼此互相關懷、互相照顧,即是好因緣。佛陀常常導弟子要時時與人結好緣,曾講述了一段他與阿難的往昔因緣,希望弟子重視因緣,多結善緣。

 

在久遠劫前,有一位老師父帶著一群年少沙彌在一間古寺裏修行。他的法很嚴厲,嚴格要求沙彌要精進用功,勿自我放縱、浪費時光。老師父常對小沙彌們說:大家要精進用功,不管是行、住、坐、臥,一定不離經文。怕是在外托,走在路上也同樣要時時背誦經文。

 

其中有一位小沙彌,他謹記老師父的法、依言奉行。有一天,他托出門乞食,眼睛專注地看著,直直地向前走,口裏朗朗地背誦經文。那時,有一位長者看見他,打開大門要讓他進去,可是由於小沙彌背誦得很入神,而忘記了要托,一戶戶地走過去。

 

長者看到小沙彌從他家門口經過,嘴裏還一直念誦經文,沒有注意到周圍的情形,覺得這位沙彌很可愛!他就向前叫道:來,來!這位年輕的沙彌,還是空的,怎麼走過我家門口而不進來呢?

 

小沙彌說:長者,我太專心背誦經文了,所以走過頭而不自知!

 

長者又問:你為何這專心,乃至於對周圍的環境都沒有感覺呢?

 

小沙彌說:我師父對我們的要求很嚴格,我們要守住一念心,不能放縱,要時時精進。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背誦很多經文,而且要背會才可以回去。

 

長者就說:用功精進,不如以後每天都來我家,我供給滿的食物,那就不用再費心沿路托了。

 

從那日開始,日日、月月、年年,都是由長者供給他基本的生活所需,讓他無後顧之憂的修行。年輕的沙彌很感恩,更加專心精進、深入經藏。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告訴弟子:當時的沙彌就是我,而那位長者就是現在的阿難。阿難生生世世都護持我,我則引導阿難入正知見,這都是因過去彼此種種好因緣的結果

 

人與人間的相處,有必有有了因緣,才有互相對待的結果和彼此感受的回報,這是日常生活中不曾遠離的。人無法離群索居,人群中要相互依存才能生活,所以安處於群眾,便需時時與人結好緣!

 

佛陀離開皇宮到處參訪、求道時,雖然有一段時間是在苦行林靜修,但是他成道之後,化眾生,還是必須回歸人群,所以修行是不能離開人群。總之,與人結好緣,將來有朝一日有所成就,才有辦法、有能力及有因緣度化眾生!所以善緣是很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之中,語、默、動、靜都需要用心、謹,比如說話,要對方設想,說了這句話會讓對方安心,或是讓他煩心?不要逞一時之口快而去刺傷了人心,讓人起了煩惱,那就結了惡緣。

 

惡緣不只在今生會有障礙,讓對方心中生怨恨;即使來生來世也會變成道業上的障礙,阻礙修行的道心與道行。所以若已發願度眾生,就應時時照顧好身、口、意業,結好眾生緣,凡事都要用上心

 



                                                苦行僧-托缽結好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