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5 17:38:31幻羽

~:~略識--彌勒佛及兜率內院與龍華三會~:~4.



            ~:~
略識--彌勒佛及兜率內院與龍華三會~:~4.

兜率內院之殊勝十方三世的補處菩薩,將要成佛時,為預備薰修莊嚴淨業,必先生到兜率內院。內院是彌勒和其他補處菩薩之所住處,不受三災,但受諸樂,所謂:濁世中的淨土。經中說:須知內院之殊勝,皆是補處菩薩,內證福慧所得,菩薩勝緣所莊嚴的。在內院中央的摩尼寶殿師子妙座上,上有微妙寶帳,以五百億眾寶妙花嚴飾,美麗無比;更有他方世界的百千梵王,手持梵天鈴,恭懸於寶帳之上;又以寶網蓋頂後,禮拜圍繞。

彌勒於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即往生到兜率陀天中的內院,四十九重如意微妙寶殿,(即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此天分有內院和外院。外院尚有男女對笑之習氣未盡,屬於凡夫所居;內院為每一位最後身菩薩之住處,故此內院又名一生補處。 故此彌勒亦是生於此。兜率義譯曰知足,因此中之天人,於五欲中不起貪著,能夠了悟因果之理,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的境界,能夠知量知足,故又名知足天

彌勒菩薩,則結跏跌坐在寶帳之內,為天眾說妙法,並從其頂上肉髻中,常顯微妙紺璃色光,尚以毘楞伽寶(譯為能現種種如意珠)為作天冠,所謂莊嚴,慈悲備至。更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中,各顯出八萬四千的光明寶色、寶雲,使見者讚嘆欣慕不已。兜率內院寶殿所集的,悉是化佛、菩薩、緣覺、聲聞、及諸天眾,圍繞護持;在寶殿外周圍,金光明耀奪目,且自有梵音,遠播法音,晝夜常鳴,其莊嚴殊勝,實難比擬!彌勒菩薩上生到內院,並不是為享受而上生的,是欲成佛度生而上生兜率之內院,因其有上求佛道的志願,下化眾生的悲心晝夜常為天人說法,還往他方國土,在諸佛座下聽教、聞法,待眾生緣熟,即施用權巧,來人間隨類示現,度化眾生。

應化事跡~~談到彌勒應化人間的事實,在中國中例不勝舉,實在太多了,只因時人自不識而矣!現就將彌勒在中國浙江省,應化的兩件事跡多為人熟識的講說一下:

一、 在六朝時的梁代,彌勒於今浙江省義烏縣城,現居士身,化名傅翕,當時人皆稱他為傅大士,與梁武帝非常友好,常被詔入京,於是宮中大開法筵,宮中文武百官得益不淺,尤其是武帝受其感化,而成為虔誠的佛教信徒。武帝的愛妃郗氏,不信佛法,毀謗三寶,因其業障深重,終於急病暴斃,墮入蟒蛇之身。一日夜間托夢向武帝哀泣云:我因生前毀謗三寶,故遭此大蟒蛇之身,請代我禮請高僧大德超度,否則我永不得脫......

武帝驚醒後,即咨詢滅罪之法,傅翕介紹武帝親往鎮江金山江天禪寺,禮請寶誌禪師,啟建法會四十九天即今日我們所禮之梁皇寶懺也。其後,妃郗氏後又托夢告知武帝:得蒙汝禮請寶誌禪師,承造功德,已獲超脫蟒身,得生三十三天。這時傅大士遊化他方,不知所蹤,曾著《心王銘》和《法身頌》供後人讀誦,時人深信傅翕為彌勒菩薩之化身。適值其時達摩東來,將禪宗帶入中國,那時的佛法,真是盛況空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由這兩句詩,可見武帝對佛教的熱心,佛法燦爛之花,曾開遍了全中國各地。我們也可知,不能不歸功於彌勒菩薩化身示現傅大士了,當時朝野之士受其影響,深信佛教,使佛法得以流傳。

二、 中國後五代時,也是梁代,彌勒又應化於浙江省奉化縣,作布袋和尚,自稱契此,此一字,在佛經中上說:契為契合之義,上能契合諸佛之理,下能契合眾生之機,化作布袋和尚,因能契合此方眾情,故云契此。其身體肥碩,終日袒胸露腹,出語無定,常持錫杖荷布袋,右手提羅漢珠遊化四方,見則求乞,藏於布袋,故世人稱為布袋和尚。

有一次,作遊戲三昧於浙江天童寺:當天傍午,聞寺中梆響,隨眾僧到五觀堂受供,頓時風雨大作,他現出嬉笑瘋癲的模樣,老實不客氣的就坐上方丈和尚的法座上,僧值師請他下來,他不理睬,於是又叫行堂師把他拖下來,無奈他穩如泰山,動也不動。這時僧值師火氣來,自己走到法座中央,氣衝衝地舉起右手,揪住他垂直的左耳,想把他拉下來;僧值師拉住他的耳朵只顧向前走,怎知那布袋和尚的耳朵,就跟著僧值師拖了一丈多長,而身體卻是絲毫不動。

這時,坐在兩旁的大眾看見這情況,都嚇得目瞪口呆起來。時侍者見僧值師沒有呼站起來,於是就自己說了一聲:大和尚來了!僧值師見到方丈和尚來,就立即走近把這件事說明給他聽。這時僧值師滿以為法座上的布袋和尚不得了,要吃方丈的耳光,那知反而被呵斥的是自己。方丈很和藹地對布袋和尚說:請慈悲大眾的無知愚昧吧!就請你坐在這兒。

布袋和尚回答說:我天天坐在這裏!這位方丈和尚對於這位布袋僧,早有所認識了!於是就另立座位於對面,從這天之後,那位布袋僧,每天受午供的時候就來了,而且老實不客氣的就是坐在中央方丈的法座上!沿至今天,很多寺院的五觀堂中,中央還是供奉著一尊彌勒像,我相信是由這宗公案而來的。而寺院中所供奉的彌勒菩薩像,大多是布袋和尚的形態呢!

到了梁貞明三年布袋和尚就掛錫於岳林寺,因為他遊戲人間的因緣已盡了,就向大眾告辭,結跏跌坐在大雄寶殿前之磐石上。這時,寺中的大眾都雲集來,一起靜聽他的法旨。他最後說的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時人自不識。單從上面所說這兩段公案,足見彌勒菩薩,與中國眾生,真有一段不可磨滅的因緣。

求生兜率內院的修法~~凡修持一切法門,不出信、願、行,欲求生兜率淨土,亦不離此信願行三者,是往兜率內院之三種資糧。

一、信:信是斷疑生解之義。須知佛法如大海,由信而能入。《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深信兜率內院是彌勒菩薩,受釋迦牟尼佛殷懃付囑,為欲度釋尊佛法中未得勝緣,而欲得解脫者所建立的。《大寶積經.摩訶迦葉會》云:彌勒!現付囑汝,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正法藏時,你當守護佛法僧寶,莫使斷絕,更令一切眾生,悉得解脫。由我們要當信如來金口所宣,應如是受持,決定上生兜率淨土是無可置疑的。

二、願:願是發願。《法苑珠林》云:凡夫力弱,習惡固多,其心怯弱,初學佛法,恐畏退散,故常發大願,扶持是行,乃至終身......自在往生,彌勒內院,得至佛前,隨念修學,證不退轉。由此可知,求生兜率淨土,必須常發大願。玄奘大師也是一生常修彌勒行,發願上生內院得見彌勒,同時常對大眾說偈云:南無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共含識,速奉慈顏!南無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已,必生其中!另近代高僧太虛大師亦倡導兜率淨土法門,其將雪竇寺的晚堂功課,回向文改修唱云:四生昇於內院,三有托化兜率......兜率內院慈氏尊,大智大悲濟含識......南無兜率內院一生補處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上生兜率宮,同赴龍華會,十方三世一切佛......摩訶般若波羅密

三、行:行是實行,所謂實際修持兜率淨土法門。兜率淨土法門,攝機最廣,行持最易,古德云:一齋戒能為上品之修因,一稱慈氏聖號,便成彌勒眷屬。欲求至速成就彌勒淨業者,常修六事行法:1.精勤修習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事等。2.威儀不缺,堅守諸戒,常稱聖號等。3.獻地掃塔,莊嚴道場,整修佛像等。4.香花供養,四事雜物,隨意給濟等。5.勤修有漏凡夫三昧,聞思定等。6.廣讀大乘經典,演說修習十善業等。具備六事者,則能上品上生,其中修一二種,亦可得上生兜率淨土,親見彌勒菩薩,聞法證果。

能修持最簡便的六事行法,就必能獲得彌勒菩薩的大悲不思議力,由頂門上放出眉光,遣令無數的天子,雨天曼陀羅花,來到眼前,奏鳴天樂,散播異香,須臾之間,即到兜率陀天,安祥的坐在寶蓮臺上,身心得到泰然自在。聽聞妙法,速證不退還果。當知,時際末法的今日,魔強法弱,善知識難遇,唯有勤修彌勒淨業,求生兜率淨土,親近彌勒菩薩,證不退轉,將來得赴龍華初會,蒙佛授記,得無上正等正覺。此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末法眾生而宣說之法。

依《解深密經》中,釋迦牟尼佛說法之次序,初時為聲聞人等說四諦法,是有教;二時為發修大乘者,說無自性,無生無滅,是空教;第三時說三性三無性,是了義教,即非空亦非有。佛陀入滅後,由迦葉、阿難、優波離等結集的小乘三藏,得當時國王大臣的宏傳保護,雖有菩薩結集的大乘法,但是不為一般人所知道,所以佛陀入滅後五百年中,小乘教法成為了主要學派;到佛滅後六百年間,有馬鳴菩薩出世,著《佛本行讚經》等,竭力提倡大乘佛法,這時大乘教法才露其端倪。繼而龍樹菩薩應運而生,依據《大般若經》造《中論》等破斥小乘執有,闡揚大乘畢竟空義,得其弟子提婆菩薩之助,造《百論》等廣破外道小乘。但大乘之空義,非上根利智的人,不易徹底了解;龍樹和提婆菩薩入滅後,智慧稍差者,往往執空而墮於惡取,走上佛陀所喝斥的斷見邪途!

九百年間,有無著菩薩出世,於小乘沙婆多部出家,修空觀無驗,得賓頭那尊者來教其空義,但無著自感不應止於此,乃以神通力往兜率親依彌勒菩薩受教,因而悟入大乘空義,並且為了取信於人,特請彌勒下降人間,說《瑜伽》《中邊》等論,發揚第三時深密之教,無著自己亦依《解深密經》、《瑜伽論》等,造《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等,奠定五法三性唯識的雛型體系,晚年著《唯識三十論》,成為釋迦牟尼佛入滅九百年後,佛教流行於世的宗派。

法相宗在印度稱為瑜伽宗,又作瑜伽派。係奉持《瑜伽師地論》之學派。於印度大乘佛教中,與中觀派相對。此宗派以彌勒為初祖,無著繼之,其後有世親、陳那、親勝、火辨、安慧、戒賢、智光等,相繼發揮三性中道之旨,提倡觀行萬法唯識之理,以悟入真如之性。其後此教派傳入我國,漸分為地論宗、攝論宗、法相宗,而以法相宗為盛行。義淨之《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大五四五下):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則瑜伽。

《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講述,無著記,略稱《瑜伽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係瑜伽行學派之基本論書,亦為法相宗最重要之典籍,更為我國佛教史上之重要論書。內容記錄作者聞彌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踰陀國之講堂說法之經過,其中詳述瑜伽行觀法,主張客觀對象乃人類根本心識之阿賴耶識,所假現之現象,須遠離有與無、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之觀念,始能悟入中道,為研究小乘與大乘佛教思想之一大寶庫。由於本論廣釋瑜伽師所依所行之十七地,故又稱十七地論。又十七地之中,尤以菩薩地為重要。

以奉行《瑜伽師地論》等教說之宗派。又作瑜伽宗、瑜伽行派。即行於印度,與中觀派對立之大乘佛教教派。初祖為四、五世紀之彌勒論師,以宣說《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頌》、《大乘莊嚴論》等而奠定開宗之基。其後,無著稟其教旨,著《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等。未久,世親繼之,撰《十地經論》、《唯識三十論頌》等以光顯教說。唯識宗遠尊印度彌勒菩薩為宗主,彌勒出世說《瑜伽師地論》,無著稟承教法而著《莊嚴論》、《攝大乘論》。世親繼而著《唯識二十論》、《三十論頌》等。玄奘於唐.貞觀年間,至印度求法,從戒賢、智光諸論師習受瑜伽、唯識等論。歸國後其弟子窺基依玄奘大師口述,撰成《唯識論述記》,發暢奧義,又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以釋之,而蔚成唯識宗學。

世親之弟子陳那亦作《觀所緣緣論》、《入瑜伽》等論著以宣揚瑜伽思想,復著因明正理門論而定因明之論式。同時復有親勝、火辨二大論師注釋世親之《唯識三十論頌》。相繼而起者另有德慧、安慧、護法、難陀、清辨、戒賢、淨月、勝友、最勝子、智月、法藏、智光、無性、親光、德光等諸師,相繼發揮三性中道之旨,提倡觀行萬法唯識之理,以悟入真如之性。

瑜伽派本與中觀派世代對立,彼此論難。然八世紀初,寂護及弟子蓮華戒融合中觀自立派與瑜伽派之思想,成立瑜伽中觀自立派。此派思想,有關勝義諦者乃採用中觀自立派之論點,有關世俗諦者則依據瑜伽唯識之立場。八世紀後,印度佛教傳入西藏,西藏佛教改革者宗喀巴以甚深觀、廣大行,意圖綜合般若中觀與瑜伽唯識兩派。八、九世紀以後,瑜伽派為中觀派綜合攝取,獨立學派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