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1 18:08:53幻羽

附錄~:~略識祖師禪的演變~:~

      

                             附錄~:~略識祖師禪的演變~:~

祖師禪是中國佛教中惟一標榜“教外別傳”的流派,是佛教中國化的最突出的典型。祖師禪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祖師禪的流傳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祖師禪既是禪宗禪法的邏輯發展,也是中國固有文化影響的結果。中國禪宗吸取了印度佛教的真心真性思想,進一步把真心真性與自心自性等同起來,強調動心起念,一舉一動,善惡苦樂都是佛性的表現,突出了自心自性的作用與返歸自心自性的意義。這就勢必導向擺脫經教功能、排斥文字語言的禪修軌道。

中國儒家傾向於人性本善,重視心性修養,道家也認為人性自然,提倡返本歸源。儒道兩家也都偏重于直覺思維,重視在現實生活中提升自我,實現理想。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具有中國固有文化素養的禪師們,就自覺不自覺地融合了中印兩國的相關思想,創造出祖師禪禪法。祖師禪是在佛教的框架內融入了中國的民族思維、民族性格、民族追求,呈現出強烈的主體思想和鮮明的世俗傾向,表現了異於印度佛教的重要特色。

在禪宗史上祖師禪禪師還有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之說。由此,古代禪師通常認為祖師禪傳承是指菩提達摩傳入禪法始,經惠能下及五家七宗。菩提達摩以前所傳的禪,無論是小乘禪,還是大乘禪,都是如來禪,菩提達摩是禪宗的開山祖師,所傳的是直指心源、見性成佛的禪法,是有別於如來禪的祖師禪。又有一說惠能以前所傳的是如來禪,惠能、馬祖一系開出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的頓悟的禪法,是為祖師禪。因惠能是將《般若經》與空宗之精神收於自心上來,轉成存在地實踐地‘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之頓悟的為祖師禪,而以如來藏真心系統為背景而來的則為如來禪。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是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其間並不存在絕對的界限,但如來禪與祖師禪在禪修的途徑、方式、方法以及風格上也確實存在著差別,從古代禪師的論述和實踐中概括出區別點,這種區別點集中表現在是否主張在日常行事中隨時體現佛性與禪境,尤其是,是否標榜“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

自菩提達摩始,禪門就已主張見性成佛了,他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中說,一切眾生都具有清淨的真心真性,只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真心真性為煩惱所蔽,不能顯了罷了。他教人徹底排除虛妄的煩惱,回歸本身自有的真心真性。菩提達摩提出了見性成佛的思想,但還沒有明確提出直指人心的說法。

惠能則進了一步,他宣揚“悟入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這種頓修、頓現的說法顯然已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也就是提倡單刀直入的頓教。同時,惠能雖也講“法以心傳心”,但又多次重複強調自己聞說《金剛經》,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以此來開導門人。

惠能並不排斥經教,這與禪宗後來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主張有所不同,而他的自識本心、自見本性的思想又與“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主張相通。按照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思想的邏輯要求,成佛並不必依賴經論的權威,不必經過任何言說的分解方式,據此後來的禪宗五家最終形成“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修路線,至此祖師禪真正進入了成熟階段。

由如來禪發展為祖師禪的歷史進程,菩提達摩至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家”的禪法可分為三個階段:從菩提達摩至弘忍是如來禪,從惠能至禪宗五家形成前是由如來禪向祖師禪的過渡形態,五家的形成標誌著禪宗進入了祖師禪的歷史階段。從惠能至五家形成前的禪法背景複雜,很難直接歸入如來禪或祖師禪的範疇。惠能的基本思想是性淨頓悟,或者說是真心自悟;在修禪上,他重視藉教悟宗,也不籠統地排斥讀經、念佛、禪定,這都是與如來禪相類似的。同時,惠能又主張自識本心,自見本性,頓悟成佛,還鼓吹“定慧等持”,擴大了禪定的範圍,並有把“定”融入於“慧”的傾向,這又是與祖師禪相近的。

從慧能至五家形成共有四、五代法系,其間是不斷演變的過程,也是祖師禪成分愈來愈多的過程。如黃檗希運明確說的:“祖師直指一切眾生本心本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祖師西來,唯傳心佛。直指汝等心,本來是佛。”惠能的後繼者較多如來禪色彩,而他的法嗣如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檗希運等則越來越富祖師禪的風格。

惠能的單刀直入、直了見性的頓教法門是神會舉揚起來的,神會和惠能應同屬從如來禪向祖師禪的過渡階段,同是兼具如來禪和祖師禪兩種色彩的禪師。一部禪宗史昭示人們:溈仰宗的問世,標誌著祖師禪的形成。此後祖師禪禪師更日益鮮明地高舉“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旗幟,不持戒,不誦經,不念佛,不坐禪,強調任其自然,自性自度,動輒揚眉瞬目,行棒行喝,甚至超宗越格,呵佛罵祖。

在唐末、五代和北宋時代,祖師禪蔚然成風,一度成為禪宗的主旋律,影響廣泛而深遠。直至明代文人在評論北宋時代親炙禪法的兩大著名詩人蘇東坡和黃庭堅的禪法時還說:“黃、蘇皆好禪,談者謂子瞻是大夫禪,魯直是祖師禪,蓋優黃而劣蘇也。”子瞻和魯直分別是蘇東坡和黃庭堅的字。蘇氏主禪淨皆修,黃氏則嗣臨濟宗支派黃龍祖心禪師的禪法。從談者的評論可看出,明代文人認為祖師禪高於大夫禪,在禪法上黃庭堅優於蘇東坡。

禪宗五家都以日常行事為禪的生活,也主張不滯文字,離開言句,但是實踐這些主張的具體方法則是靈活多樣、各不相同的。如五代末期,在禪宗中影響極大的派系法眼宗,其創始人清涼文益就是重視經教,提倡認真看經的,他對《華嚴》很有研究,並以《華嚴》的理事圓融說為中心來講禪。他既不淩空談禪,又不滯著於文字,對當時祖師禪的缺陷和叢林的時弊起了一種補救作用。後來,約在兩宋之際,從曹洞宗演化出的默照禪,提倡以打坐為主的寂默靜照,並與從臨濟宗演化出來的看話禪相對峙,從此結束了祖師禪主導禪宗天下的歷史。

禪宗祖師地位的提高與民間祖先崇拜的影響,是祖師禪形成與流傳的又一重要因素。禪門講究傳承、嗣法,若沒有師承關係,沒有得到祖師印可證明,這樣的禪師是沒有地位的。從菩提達摩到弘忍的傳承是一代一位領袖,一位祖師只能印可一位弟子。惠能廢除衣缽傳授制度後,是由祖師用一定的方式判定弟子是否得到正法,哪位弟子若獲得祖師的印證,也就被認為得到了傳授。這種傳授制度,突出了祖師在傳承過程中的權威性,推動了祖師信仰的形成。

祖師作為佛法、禪門的代表,與佛已無實質的區別,祖師與佛祖平起平坐,互相轉位,也就成為禪門平常的事了。祖先崇拜是中國固有的基本信仰與民間習俗,祖先崇拜影響了禪宗的祖師崇拜,如寺院設祖師堂,安置祖師遺像,以供拜瞻。又立祖師忌,規定在祖師忌日時,舉行法會,以示紀念。祖師的崇高地位、祖師信仰的流行和祖先崇拜的習俗,直接影響了祖師禪名稱的確立與祖師禪的流傳。從禪門視祖師與佛祖平等,甚至比佛祖更崇高的現象來看,其間反映出的中國禪宗的民族主體意識是強烈的,所透露出的民間信仰習俗是濃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