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絮叨叨】那種台灣人
我愛貓這是眾所週知的,倒不是愛貓成癡,就是習慣有伴以後,貓咪成為身邊最重要的相處對象。也愛與別人分享與貓咪相處經驗,貓兒生性頑皮,就愛追逐跑跳,尤其是年輕的幼貓,簡直是家中的「暴衝王」,為了習慣這種慣性的暴衝,家中兩隻老貓總是受盡苦楚,要不被追逐要不就被踐踏;然而說也奇怪,兩隻老貓總沒有與這隻新小貓一般見識,總是默默的看著他任性而為。
知道我愛貓的人總會送我一些東西,諸如零食、飼料、貓砂,甚至是逗貓棒。新小貓尤其對逗貓棒情有獨鍾,不停著玩著逗貓棒,更利害的是連我身為人找不到的東西,在它好奇盤查下,竟然許久不見的小物件在它努力挖掘下,竟就出現在你面前。即便是放在抽屜裏已經玩壞的逗貓玩具,仍舊可以透過它靈巧的小掌心硬生生撈將出來,甚且玩弄一番。我將此事告知起初送逗貓棒的朋友,講著講著當然還是離不開貓咪的話題,也就提及了同學間有機會養貓的事情。
其實在某種情境下貓咪是很難照護的,尤其是幼貓尚未離乳時期,幼貓剛出生又在褓抱狀態,有經驗的奶媽就很重要了,但是有人總會自恃聰明,話題轉到此,突然間對方冒出一句:「就是那種台灣人啊──」,驀然間我不安起來,「那種台灣人」。要命的字辭一出現,我就開始有莫名的恐慌。我趕緊糾正對方,千萬不可以這麼說,「那種台灣人」的語彙形式是很犯人忌諱的,尤其如果碰到意識形態強些的,尤其是基本教義派的,更容易引發紛爭。
說來我會如此小心,也是整個台灣社會一直淪陷在省籍情結中,從荷蘭人佔據台灣開始,將台灣原住民聚落趕散,接著鄭成功明代統治政權又大舉進入,外國人、明代人、客家人、原住民混亂成一片,再來便是清代康熙派來施琅接掌台灣,大舉群落又進入台灣,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原住民又是一場場省籍械鬥征伐,到頭來直到國民政府來了,又是外省籍本省籍彼此仇視。這種省籍情結終難消解,總有剪不斷理還亂,紛亂不清的種種心結,這也絕非僅是台灣所固有,不論那個國家永遠都有階級、種族間的歧視爭鬥,人與人間的紛爭歧視其來有自,貓咪會因恃寵而驕,況且人們也因群聚團體的優勢,帶來集體性的傾輒。
當下乍聽「那種台灣人」這種語彙,總帶著些睥睨、悲憫的混雜情懷,尤其當一代代所帶來的各種愛恨情仇,「那種台灣人」這種稱呼讓人覺得很不舒服,是哪種台灣人了?我也是台灣人不是嗎?只要是在台灣誕生的不也是台灣人嗎?當這個稱謂進入耳輪之際,總是有那麼些不安又刺耳,人們的區隔正是從「那種人」開始,以「那種人」來彼此區隔自己與他人不同,也誠然亦若是,只是個體生命的確也是不同的,那麼就請不要以「那種人」、「那種台灣人」來相互調侃製造仇視,而是生命人人都得以尊重之,姑且不管哪種人,更要緊的不正是尊重他人了解自己開始?當人們開始意識到本來就是不一樣的生命個體,而彼此尊重彼此以溝通來化解更多不了解的地方,那麼「那種人」此一名詞就不再是貶抑之說,而是另一個個體的存有。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文學創作」
上一篇:【絮絮叨叨】少了《紅樓夢》以後
下一篇:【絮絮叨叨】偶像污名化與除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