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3 18:24:57哈比人

伊莎貝艾珍妮計畫:《羅丹與卡蜜兒》







《羅丹與卡蜜兒》
Camille Claudel (1989)

 

導演:布魯諾紐頓Bruno Nuytten

 

39屆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銀熊獎

法國凱薩獎:第14屆最佳女主角

美國奧斯卡:第62屆最佳女主角入圍

 

角色遭遇:

 

卡蜜兒是一位雕塑家,也是雕塑大師羅丹的學生,在她向他學習的過程中,他們也陷入愛戀,在她們交往的期間,卡蜜兒雖然成為羅丹的創作謬思,他完成了一件件流傳後世的不朽作品,但對卡蜜兒來說,她卻荒廢了才能,一件作品都沒完成。於是當濃情轉淡,卡蜜兒開始思索自己的事業時,才發現她也深受羅丹的影響,因為創作的方向都脫離不開羅丹的陰影。

於是就在愛情受困,事業受挫的狀況下,卡蜜兒漸漸陷入妄想瘋狂的狀態,到最後家人只好把她送進精神病院,直到她年老死去。

 

 

 

伊莎貝艾珍妮的演藝事業在80年代達到巔峰,不只拿到了兩次凱薩獎的后冠,一次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也出了唱片,可說聲勢達到巔峰。但也因為求好心切的心態,以及極度重視隱私的個性下,讓艾珍妮一度惹得媒體不太高興,常常被報導成耍大牌,難親近的形象,甚至還一度謠傳她已經死亡的消息。在《巴洛可》合作愉快,但《三姊妹》卻讓他嘗到苦頭的導演泰希內在一篇訪談曾說,不是以她為主的戲她演起來都不自在。甚至連法國大導演高達的片子《芳名卡門》,原定已經敲定她演出,片子都快開拍,但她和高達卻因為溝通不良,覺得作為他的演員,她只是一個任人擺佈的旗子,於是她斷然退出演出,讓法國影壇一陣譁然,也讓大導高達非常沒有面子。

 

因此當艾珍妮聽到卡蜜兒的故事時,根本看到自我在裡面。卡蜜兒的事蹟在80年代法國被炒起話題,除了開始有相關展覽展出這位才女的作品外,卡蜜兒的外甥女幫她撰寫的傳記,也讓這個話題發酵,卡蜜兒為愛而瘋,才華受到抑制,被大眾誤解的狀況,很被現在人所同情。對艾珍妮而言,她更是感同身受卡蜜兒的處境,她曾說,當達斯汀霍夫曼(他們曾經合作美國電影《斯巴達》,同片還有當時的花心男華倫比提)要求一些事情會被當專業,但如果她提出一些想法就會被當作歇斯底里,女性身分的歧視,仍然充斥著。因此她決定一定要把卡蜜兒的故事拍成電影,而且要用自己的方式來拍。

 

當艾珍妮決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沒有甚麼可以阻擋她,當年還不流行演員自己當製片,自己主導全局,因為會被大家嘲笑是外行領導內行,而且還是一個女性演員。但現在這樣的情況卻變成主流,看看今年布萊德彼特上台領取《自由之心》奧斯卡最佳影片狀況,就知道,如果沒有他慧眼識英雄地籌措資金拍攝本片,沒有一家片商願意投資這樣的電影,可知艾珍妮的行徑多麼走在前端。

 

 

於是她不只買下版權,到處籌備資金,更用自己的人脈,尋覓適合的人選,尤其是掌握全局的導演,艾珍妮深怕找到一個無法理解她的想法,拍出她想表達的一切,無法真正詮釋出卡蜜兒的生命。在尋尋覓覓下,艾珍妮找上了資深的攝影師紐頓,他們是在《巴洛克》的時候認識,進而交往,並生下了一個男孩。艾珍妮覺得唯有他,才真正了解她,並且不會限制並壓榨她,在彼此極度信任的狀況下,她才能激發出最好的演技,拍出最好作品。

 

而飾演羅丹的人選,也是艾珍妮親自決定,她找上《巴洛可》合作愉快的大鼻子影帝傑哈德巴狄厄,當初合作時,他們還是初出茅廬的新人,現在他是法國最紅,最會演戲的男演員,兩人影壇地位剛好可以匹敵,這個陣容也會讓艾珍妮籌措資金時更有勝算,但傑哈真的太忙了,差點排不出檔期加入,但艾珍妮親自寫了一封信,強烈的表達羅丹這角色非他不可,並且願意配合他的檔期拍攝,才讓大鼻子點頭同意。他們兩個的緣分頗深,這幾年艾珍妮復出拍戲,也跨刀客串了大鼻子傑哈的電影,演出他陰魂不散的女友,實在非常適合。另外艾珍妮第五度奪下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的時候,頒獎人也是大鼻子,看他翻開名單後,非常愛憐且欣慰地看著艾珍妮,並宣布她得獎,然後艾珍妮不可置信地喜極而泣的時刻,實在讓人動容。

 

於是在艾珍妮強大的主導下,《羅丹與卡蜜兒》總算開拍了,但八卦媒體卻戲稱紐頓是半個導演,或是說他只是個場面調度者,因為真正的導演是艾珍妮,而大鼻子飾演的羅丹,根本被塑造成色情狂,一點也沒大師風範。這樣的嘲笑和汙衊,這樣的看好戲的心態,讓艾珍妮更感受到卡蜜兒在男性的社會,或是男性所主導的強大勢力下的那種種痛苦和心酸,難道只因為她不刻意討好大眾她就該如此被對待嗎?事實證明,影片的成績不俗,不只逼出了艾珍妮極深刻的演技,更再度展現了傳統傳記片的魅力,並且勇奪當年凱撒獎最佳影片。

 

影片從卡蜜兒少女時期開始描述,她對藝術的投入,對雕塑的狂熱,都讓人感到這個年輕藝術家的野心勃勃,她可以在半夜傾盆大雨時,到野外去偷土她可以不顧大眾對性別的歧視,勇敢雕出男性裸體她可以不顧母親觀感,毅然地走出不同於一般女性該走的路,卡蜜兒為了藝術創作,可說是不顧一切。

 

卡蜜兒第一個欣賞者是她的父親,也許是受到一個父親對女兒的寵愛影響,但他的確欣賞她與眾不同的才華,於是她的求學之路,也就有了一個堅強後盾,也因為如此,當她後期因為和羅丹戀愛,荒廢創作,甚至陷入瘋狂時,她的父親有多痛心,有多失望,認為她女兒不是為羅丹而活的,更內疚於只顧照料卡蜜兒而疏於發掘卡蜜兒弟弟保羅的寫作才能,因為小時候對保羅失望的爸爸,總把未來光耀寄託在卡蜜兒身上,長大後卡蜜兒卻因男人而荒廢自己,反倒是一向不看好的保羅成為出名的作家,更外派至國外當大使,這一切的悔恨和絕望,讓離開羅丹後,試圖振作卻不果的卡蜜兒,更加地陷入自責和痛苦的情緒中。也因而,當父親一過世,一向視卡蜜兒為家恥的母親,聯手和無能無力的弟弟保羅,就這樣把卡蜜兒送至精神療養院。

 

 

第二個發現並肯定卡蜜兒才能的是她的老師羅丹。他們倆認識的時候,羅丹已經是個名滿天下的人,每件作品都讓他名利滿載而歸。於是她成為他門下的一員,在工作室中和一群並不尊重她的男性工作,因為在那個年代,女性夢想成為藝術家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但她工作的期間,以為可以學到任何羅丹創作的技巧,開啟她任何不同的想像,卻發現他們只是淪為他創作的工具,他到工作室來就用嘴巴說說,然後和裸體女模廝混,她一怒之下離開了工作室,卻讓羅丹印象深刻,見識到這位女學生的叛逆與不流俗。於是他去找她,真正一對一的指導她的創作技巧,也讓兩人陷入熱戀,她更成為他的謬思女神,在他們交往的期間,他的作品神奇的充滿著愛與美好。

 

我真覺得這一部片好險找到了攝影師出身的布魯諾紐頓執導,因為看似老套的故事發展,紐頓都可以用非常特別的攝影角度與光影效果,把有點老套的故事說的不同凡響。就以羅丹登門指導那段戲來說,那專注但卻帶點挑逗的燈光處理與攝影機運動,讓那段戲不只充滿著說服力,更讓兩人情感上的曖昧加深。又或是兩人熱戀中餐廳那場,從其他賓客的畫面帶到兩人不顧旁人耳磨私語的情況,再讓卡蜜兒跳舞旋轉時,卻一瞥旁邊孤獨的老婦(她晚年的象徵),種種的調度和處理,讓這部傳記電影充滿著敘事動能。也因為紐頓,每每影片中拍到雕塑時,總能夠在鏡頭前展現出那件作品的力量,更增添這部作為雕塑家傳記的可信性。

 

而艾珍妮前段演出更是如魚得水,詮釋起荳蔻年華充滿的說服力,那特立獨行的舉動和眼神,還有身陷戀愛的激情,都是艾珍妮的拿手好戲,你會覺得這麼美麗這麼特別的女性,難怪羅丹會深陷其中。但艾珍妮的驚人之處在後段,當卡蜜兒離開羅丹後,她希望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把荒廢的十年青春都贏回來,於是她努力創作,希望脫離羅丹的陰影,但聽到的都是,這和羅丹作品很像,又或是慕名而來的也是因為羅丹的關係。但十多年的糾葛不只是情感上的,創作上也如膠似漆,因此卡蜜兒的困境在於,她想走出一條羅丹截然的不同的風格,卻怎樣也走不出,因為影響已經在底層盤根錯節,難以逃脫。

 

 

於是卡蜜兒的故事最讓我動容之處在於她的掙扎,她用盡一切,急於想要開創另一條路,打造出另一個創作風格,但談何容易,建立一種風格就已經是天才,要打破你所建立的,再找到另外一種,更是比登天還難。想想看,要王家衛完全不能使用他以往所擅長的風格,要完全避免,一點點都要避嫌,重新開創出另外一種,你覺得有可能嗎?即使真的拍出另外一種,但藝術成就絕對沒有他之前的高。於是卡蜜兒的宿命就是,她永遠也沒辦法擺脫羅丹,每一次的創作都有之前的影子,於是她愈創作就愈鑽牛角尖,每一次的失敗就更加怨恨羅丹,就這樣她一步步陷入瘋狂的狀態。

 

艾珍妮後段的演出近乎奇觀,從青春花樣年華的少女到臃腫癡肥瘋狂的少婦,不只外型,連聲調與眼神都隨著劇情漸漸改變而日漸滄桑瘋狂。有一場戲是這樣的,分道揚鑣的兩人突然重逢,兩人壓抑的愛火重燃,他帶她到她的住處,黑暗中他們兩人愛撫,他卻突然摸到她的作品,於是強烈的好奇心讓羅丹想一探卡蜜兒目前的創作軌跡,沒想到摸到的卻是卡蜜兒對一切的怨恨,因為她的作品中充滿著隱喻,隱喻著對他的不滿和控訴,他慌張了,想到這些醜聞會怎樣引起社會的反感,他希望她銷毀作品,於是剛剛燃起的慾火消失殆盡,場面變成相互指責,最後不歡而散。這幾近二十分鐘的片段,從重逢的歡愉,訴不盡的愛意,到發現異狀,揭開事實,最後變成相互謾罵,強烈抨擊。兩人果然堪稱八十年代法國最具代表性的男女演員,不只層次分明,一氣呵成,那愛恨糾葛的情愫,處理起來沒有特效卻驚心動魄,震撼力十足,也讓羅丹與卡蜜兒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清楚的藉由表演赤裸裸的呈現出來。

 

另外一場讓我永生難忘的鏡頭,她在她發表會上醜態百出後,發現一向愛她的弟弟也嫌棄她而離去,此時鏡頭只對準艾珍妮的眼光,我們從她的搜尋弟弟的目光看到她從興高彩烈到疑惑無助,到發現弟弟走後的震驚害怕,再到了解後的失落與悲傷,艾珍妮用眼神就演完這所有一切,然後讓銀幕下的我心碎。

 

 

 

羅丹與卡蜜兒推出後,原先抨擊艾珍妮不自量力的聲音消失了,柏林影展率先肯定她的成就,不只入圍競賽項目,更為艾珍妮贏得了一座柏林影后銀熊獎。代表法國出征美國奧斯卡,不只入圍最佳外語片,當然演技攝人的艾珍妮也入圍了最佳女主角,以外國影片來說,能夠入圍角逐演技項目,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自家的凱薩獎更入圍了七項大獎,但獨缺最佳導演(還是有偏見),不過影片最後仍舊得到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共五項大獎。當年和艾珍妮一同角逐的都是赫赫有名的女演員,包含被媒體形容兩人水火不容的凱薩琳丹妮芙、入圍最多次的伊莎貝雨蓓、法國地位崇高但台灣知名度很低的嗚咪嗚咪,還有目前很活躍的夏綠蒂·甘絲柏,但艾珍妮還是拿到了他第三座最佳女主角。當年領獎時,艾珍妮拿獎致詞時,竟然朗誦了魯西迪的《魔鬼詩篇》字句,表達對一直被追殺的魯西迪的支持,但激進團體隨即而來對艾珍妮抗議與抹黑,也就從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