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4 17:15:52冥神
情奔 子40年含怨 員警勸 兒灑淚 接回老母遺體
更新日期:2007/07/13 04:39 記者: 黃志亮/彰化報導
「我想回家,請家人來接我回去。」一名在外浪跡四十年的阿嬤,彌留之際猶念念不忘要落葉歸根,但家人一直不諒解她的過去,始終不願接納她;直到她前天過世,員警向家屬苦心勸說,昨天終獲兒子諒解,讓阿嬤的軀體和靈魂都找到回家的路。
「死是一種解脫,年老了更要看淡世情冷暖,親生母親再不對,都是一家人。」和美派出所警員薛建郎憑著這幾句話,讓不認母親四十年的和美鎮呂姓民眾,昨天終於點頭同意接回母親遺體安葬,完成母親回家的心願。
七十七歲的呂阿嬤是三年多前昏倒路邊,彰化縣政府社會局送醫後轉送護理之家安置,她和一般無家可歸的人不同,始終很明確的告訴社工員、護理人員她的真實姓名,並表示想回家的意願,「我想回家,請家人來接我回去。」變成她的口頭禪。
社會局人員依址、依人名訪查,但被指名的家屬一方,始終否認認識老阿嬤,只好讓她繼續接受政府安養,後來,社會救助課長許芳瑜側面了解,才發現呂家兒媳不認媽媽、婆婆,是有一段家庭宿怨。
原來,呂阿嬤年輕時外遇,跟著一名單身榮民跑了,為了這段盲目的愛,她丟下了稚子、家庭,今年六十歲的兒子始終不諒解,因為媽媽跟人跑了,讓他心理上的陰影揮之不去,也影響到成長環境和求學之路,悲憤當年媽媽的無情和狠心。後來,這位榮民過世後,阿嬤這十多年來孑然一身,四處飄泊,雖然曾想回家看孩子、孫子,但包括兒子和媳婦都不願意接納,她也自知理虧,沒有強求,只有默默承受感情的拖磨。
十多天前,呂阿嬤病情加重,更強烈表達要回家的願望,護理之家人員將其送往員林一家醫院急救,阿嬤彌留中,一直說要回家。
社會救助課長許芳瑜獲悉,前天到阿嬤和美老家的塗厝派出所請求協助,但員警表示家務事不便介入,許芳瑜相當失望。
但似乎是冥冥之中有安排,當許芳瑜回到和美街上時,看到巡邏的和美派出所員警薛建郎,因以前因業務關係見過面,就把到塗厝派出所吃閉門羹的經驗說一次,薛建郎說,雖然不是他管區,但願意親自跑一趟試試。
薛建郎在下班後就前往呂家,他說,「人死為大,死是一種解脫、親情是緣份,父母再不對,總是生養過兒女。」使已為人祖父的呂先生聽了,感動得流下眼淚,同意昨天把母親遺體從員林的醫院迎回來,處理後事。
許芳瑜和薛建郎對於化解四十年來的母子親情對立,不願意居功,都淡淡的說,善念生了,因緣自然會到,能讓阿嬤的遺體和靈魂回家,是成就一段善因緣。
<也許他們曾經錯了,但總是我們的親人,認與不認全在寬恕與否>
「我想回家,請家人來接我回去。」一名在外浪跡四十年的阿嬤,彌留之際猶念念不忘要落葉歸根,但家人一直不諒解她的過去,始終不願接納她;直到她前天過世,員警向家屬苦心勸說,昨天終獲兒子諒解,讓阿嬤的軀體和靈魂都找到回家的路。
「死是一種解脫,年老了更要看淡世情冷暖,親生母親再不對,都是一家人。」和美派出所警員薛建郎憑著這幾句話,讓不認母親四十年的和美鎮呂姓民眾,昨天終於點頭同意接回母親遺體安葬,完成母親回家的心願。
七十七歲的呂阿嬤是三年多前昏倒路邊,彰化縣政府社會局送醫後轉送護理之家安置,她和一般無家可歸的人不同,始終很明確的告訴社工員、護理人員她的真實姓名,並表示想回家的意願,「我想回家,請家人來接我回去。」變成她的口頭禪。
社會局人員依址、依人名訪查,但被指名的家屬一方,始終否認認識老阿嬤,只好讓她繼續接受政府安養,後來,社會救助課長許芳瑜側面了解,才發現呂家兒媳不認媽媽、婆婆,是有一段家庭宿怨。
原來,呂阿嬤年輕時外遇,跟著一名單身榮民跑了,為了這段盲目的愛,她丟下了稚子、家庭,今年六十歲的兒子始終不諒解,因為媽媽跟人跑了,讓他心理上的陰影揮之不去,也影響到成長環境和求學之路,悲憤當年媽媽的無情和狠心。後來,這位榮民過世後,阿嬤這十多年來孑然一身,四處飄泊,雖然曾想回家看孩子、孫子,但包括兒子和媳婦都不願意接納,她也自知理虧,沒有強求,只有默默承受感情的拖磨。
十多天前,呂阿嬤病情加重,更強烈表達要回家的願望,護理之家人員將其送往員林一家醫院急救,阿嬤彌留中,一直說要回家。
社會救助課長許芳瑜獲悉,前天到阿嬤和美老家的塗厝派出所請求協助,但員警表示家務事不便介入,許芳瑜相當失望。
但似乎是冥冥之中有安排,當許芳瑜回到和美街上時,看到巡邏的和美派出所員警薛建郎,因以前因業務關係見過面,就把到塗厝派出所吃閉門羹的經驗說一次,薛建郎說,雖然不是他管區,但願意親自跑一趟試試。
薛建郎在下班後就前往呂家,他說,「人死為大,死是一種解脫、親情是緣份,父母再不對,總是生養過兒女。」使已為人祖父的呂先生聽了,感動得流下眼淚,同意昨天把母親遺體從員林的醫院迎回來,處理後事。
許芳瑜和薛建郎對於化解四十年來的母子親情對立,不願意居功,都淡淡的說,善念生了,因緣自然會到,能讓阿嬤的遺體和靈魂回家,是成就一段善因緣。
<也許他們曾經錯了,但總是我們的親人,認與不認全在寬恕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