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7 22:38:23馬德拉提斯的小狐貍

M-1艾布蘭系列主力戰車

















無論是1991年的「沙漠風暴」或2003年的「第二次波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部隊總是以絕對優勢的科技實力徹底壓倒伊拉克軍隊。雖然在這些象徵新時代的戰爭裡,「空中優勢」被公認是主宰戰局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美國陸軍的絕對優勢也功不可沒。無論在裝備、戰術、觀念等任何方面,美國陸軍都遠遠優於伊軍;其中,美國裝甲部隊的中堅──M-1A1/A2艾布蘭(Abrams)主力戰車,也是美軍能穩居上風的保證之一,它們機動性強、火力精準強悍、堅不可摧,對上伊軍有如摧枯拉朽,穩操勝算。這兩場戰爭完全見證了M-1系列身為全球最佳主力戰車之一的王者地位,的確是讓美國陸軍引以為傲的裝備。


從1960年代起,美國就打算研發一種採用全新技術的主力戰車,希望一舉跳脫以往M-46/47/48巴頓(Patton)系列戰車的基本設計,但是過程並不順遂,一波三折。美國第一個計畫是1958年推出的T-95,由於技術不成熟、問題叢生而快速地夭折,只好繼續沿用M-48的技術發展出改良型的巴頓:M-60,作為真正全新主力戰車完成前的過渡車種;進入1960年代後,美國與西德合作進行「70年代主力戰車」(MBT-70)計畫,最後由於技術問題以及雙方意見不一而在1970年取消,各自研發本身的下一代主力戰車。美國陸軍從1971年展開新一代XM-1主力戰車的研發案,並於1973年分別交由克萊斯勒(Chrysler)軍品部門與通用(General Dynamics ,GD)汽車進行開發,雙方分別在1976年推出一輛原型車。經過評估測試後,由克萊斯勒的設計獲勝,成為今日的M-1戰車,不過克萊斯勒在1982年將其軍品部門賣給了通用,所以生產M-1的廠商就變成通用陸地系統(General Dynamics Land System,GDLS)。此時,美國與同樣在研發新一代豹二戰車的西德達成協議,待雙方戰車推出原型車後進行測試,獲勝者將成為美軍下一代的制式主力戰車。1976年下旬,美方的XM-1原型車與德國豹二AV原型車在美國亞伯丁戰車測試場一同進行測試,評估結果認為兩者在機動力、火力的表現不相上下,但在防護方面XM-1略勝一籌,因此美國陸軍便正式選擇了M-1。M-1於1978年正式公開,並開始製造11輛原型車進行測試,結果發現燃氣渦輪、變速箱、履帶以及燃油供應有若干問題,經修改、排除問題後,反映在1979年起生產的110輛M-1初期量產型上。第一輛先期量產型M-1則在1981年正式進入美國陸軍服役,美國陸軍並在1981年二月正式採購7058輛M-1,至1984年訂單總數已經追加到7467輛,汰換了第一線部隊中的M-60系列。相較於老一代的巴頓系列戰車,M-1不僅全面採用全新的技術,整體設計也跳脫了以往美製戰車笨重、龐大、十八般武藝樣樣稀鬆的刻板印象。美國陸軍將M-1命名為艾布蘭(Abrams)戰車,以紀念已故陸軍參謀會議主席、曾是美軍裝甲部隊著名指揮官的克雷頓.艾布蘭(Creighton W. Abrams)上將。於是,M-1的輝煌年代就此展開了。


上一篇:F-14

下一篇:M-48H(CM-11)勇虎式主力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