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在空軍服務的老兵李希賢,抗日戰爭後離開大陸河北家鄉隨政府輾轉來台,孤獨客死台灣。北京清大學生林曉雪昨天帶著李希賢女兒與孫女寫給父親、爺爺的信,送到新北市軍人忠靈祠李的靈前。這六封遲了卅年的家書,讓兩岸親人不勝噓唏。
這是兩岸大時代悲劇故事之一,就讀北京清大歷史系的林曉雪,雖是廿一世紀新世代,但對兩岸老兵故事相當好奇。她與同學組成「赴台探訪老兵支隊」,利用暑假來台灣,並幫忙李希賢的女兒李賀蓮帶來家書。
林曉雪與同學蔣林珊、陳婧佳、錢姿、安雲龍,昨天在忠靈祠悶熱的大廳裡,輪流轉述家書內容,六封家書、上萬字,她們花了十多分鐘才念完,一身大汗外,對思親之情感同身受,一度哽咽落淚。之後,他們還走到地下室找到李希賢塔位,完成轉交家書任務。
即使兩岸開放已快卅年,但對大陸一些較鄉下地區而言,早年兩岸連絡還不是很通暢。李希賢在一九八六年八月雖與河北親人通信,但未提女兒李賀蓮、妻子何氏是否安好,讓母女悲怨不已,當年底李即病逝,更讓母女自責沒寄信來台,讓李希賢生前仍未知曉她們母女的消息。
李的孫女安冬今年看電視劇「原鄉」啟發,才透過老兵二代、台灣作家周賢君在微信創辦的「台灣老兵兩岸群」,幫忙連繫兩岸親人。透過許多老兵後代幫助下,才找到李希賢長眠在新北市軍人忠靈祠。
李賀蓮及親人將相思之苦化作六封家書,委由林曉雪等五名學生轉送來台。林曉雪等人昨在祭祀大廳轉述上萬字家書,旁人聽來也為之鼻酸。
「我從小剛會說話,我一直和我媽要爸爸,一直想爸爸,您曾對我說要供我上大學,我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再努力也…台灣大陸兩地相隔…造成咱一家永遠分離的痛」,李賀蓮這麼寫。
安冬在家書中提及,何氏墓裡還保留著刻有李希賢牌位,可望團圓。「姥爺我們想您!我們思念的淚水已匯成一條河,一條思念的河。台灣海峽海水裡流著我們的淚水。」她期盼未來能親自到台灣探望姥爺。
林曉雪等人完成任務後,臉色沉重地說,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卻也感概李希賢後代因台屬身分,發生種種悲慘事情,在台老兵不受重視,老兵也逐漸凋零,是否也讓後人永遠無法了解重大歷史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