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6 19:33:20綺羅

香文化展 看名士僧道品生活

  香文化展 看名士僧道品生活
  • 2013-04-06 01:40
  • 中國時報
  • 【吳垠慧/台北報導】

 人人愛「香」,古今皆然,從身體用的香水、香膏,居家用的香包、芳香劑,到日常保健用的香精,還有宗教祭祀用的焚香,無論東西方,「香」都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國立歷史博物館現正舉辦「靈臺湛空明:傳統香文化展」,與中華東方香學研究會合作,介紹中國焚香的歷史演變,以歷代的香具為載體,輔以香席禮儀的呈現,讓觀眾認識傳統香文化的特色。

 史博館館長張譽騰表示,香物雖微,卻貴在它的氣味芳馨,是供奉社稷神祇、祭祀祖先、宗教信仰的珍貴之物,「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飲食、佩帶、除瘴避穢、增進芳香的必需品」,其中還有具備開竅醒腦、暢通氣脈的醫藥用途。

 中國用香的歷史久遠,在漢代以前,常見貴族沐浴用香,並以身上的香味傳達自己的社會地位。西漢時期,受到神仙思想的影響,製造型態精巧的專屬香具「博山爐」,以草木為熏燒,創造如雲霧迷人效果。

 隋唐時期,皇室和士族階級愛香風氣極盛,不但以花草薰香、香木焚香,還出現用香材營建的宮室。此外,湯泉浴也在這時期大流行,相傳泡湯具有「吞腫去毒」的療效功能。此外,在佛教和道教的推波助瀾之下,民間也對用香開始有了普遍的認識,對宋元社會香文化的開展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香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宋元。兩宋時期,「插花、品香、點(鬥)茶、掛畫」被視為文人社交圈的「四般閒事」,也是評斷文人生活品味高低的標準,與琴、棋、書、畫「四藝」並稱。

 等到明代,可說是傳統香學發展的成熟期,名士、僧道競相修築「靜室」,以「坐香」作為勘驗學問、探究心性的方法。

 在歷代香學研究中,對於氣味品評最精妙的莫過於有「香癖」之稱的北宋文人黃庭堅,曾以「隱几香一炷,靈臺湛空明」點出品香的最高境界。黃庭堅認為品香的目的,不僅是氣味的分辨,而是對「香」從嗅覺器官的「知覺」,提昇到思維「觀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