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4 17:25:48綺羅

中研院研究:海溫再升 中印度洋珊瑚恐死

 

中研院研究:

海溫再升 中印度洋珊瑚恐死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團隊發現,中印度洋查格斯群島海域中的珊瑚都屬於「高溫敏感」系群,若海洋溫度再上升0.5至1度,該區域大部分珊瑚將面臨白化死亡的命運。研究結果已於5月2日刊登在「公共圖書館」國際網路期刊「PLoS ONE」,該期刊是非營利學術組織中最重要期刊。

陳昭倫率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實驗室參與「中印度洋查格斯群島海洋保護區」國際合作研究,負責研究珊瑚共生藻的多樣性。查格斯群島位於印度洋中部,目前由英國託管,2010年開始全面嚴禁漁捕採獵,為全球面積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佔地約55萬平方公里。陳昭倫團隊分析查格斯群島7種造礁珊瑚、超過250個珊瑚樣本,首度發現該海域的共生藻百分百是「高溫敏感」系群,缺乏「耐熱型」共生藻系群。

陳昭倫解釋,共生藻是生長在石珊瑚、熱帶海葵等多種海洋生物內的藻類。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為珊瑚等宿主提供高達九成的能源需求,珊瑚則替共生藻提供保護、居所與行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當珊瑚體內共生藻減少到珊瑚呈現白色骨骼時,就稱為「珊瑚白化」,時間久了即造成珊瑚死亡。

陳昭倫表示,查格斯群島的珊瑚共生藻都屬於高溫敏感型,面對全球暖化,海溫在兩百年來上升2度,這些共生藻都已經達到「生理極限」,海溫若再上升,可能會使共生藻「出走」,使珊瑚大量白化,影響海洋生態平衡。根據陳昭倫研究,台灣北部及澎湖海域的珊瑚共生藻也屬於高溫敏感型,皆面臨類似挑戰。

他指出,因過度獵捕、汙染破壞,台灣海域的珊瑚礁雖然還在,較大型的珊瑚礁魚類卻已消失殆盡,珊瑚缺乏魚蝦等「清道夫」清除藻類、廢棄物,不用等到海溫上升,就已面臨與藻類競爭的生存危機。

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團隊參與國際合作研究,發現海洋溫度上升0.5度至1度,查格斯群島大多數珊瑚將面臨白化命運。

 

印度洋共生藻特性 中研院發表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3日電)中央研究院今天說,跨國研究團隊發現,印度洋查格斯群島海域主要珊瑚共生藻缺乏耐熱型共生藻系群,若海水溫度上升,該區域造礁珊瑚將面臨嚴峻生存挑戰。

數十年來,海洋暖化、水污染、漁獵濫捕、過度開發旅遊等因素,已經嚴重威脅海洋珊瑚的生存。學界已知,珊瑚共生藻對於珊瑚的造礁能力具有關鍵性作用,活化珊瑚共生藻,即可強化珊瑚的生存能力,不同的海域水溫、光線等環境條件,都會影響珊瑚共生藻的系群。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和英國與肯亞學者合作,日前以印度洋查格斯群島(Chagos Archipelago)環礁的5個主要礁體、7種造礁珊瑚、超過250個的珊瑚為調查樣本。

查格斯群島位於印度洋中部,目前由英國託管,是全球面積最大的海洋保護區。

陳昭倫說,共生藻又稱為蟲黃藻,是多種海洋動物和原生動物內的一類金黃色共生藻類,可以為珊瑚宿主提供高達90%的能源需求,但當珊瑚體內共生藻色素減少或是密度降低到呈現珊瑚白色骨骼時,就稱為「珊瑚白化」。

陳昭倫說,研究團隊發現,此海域的主要珊瑚共生藻以「高溫敏感」的系群為主,缺乏「耐熱型」共生藻系群,未來若該區域的海洋溫度上升攝氏0.5度到1度,區域內大多數珊瑚將會面臨白化死亡的命運。此項研究成果2日刊登在國際網路期刊「PLoS ONE」上。

對於未來的工作重點,陳昭倫說,將放在珊瑚生態結構面以及氣候變遷對珊瑚的影響上。1010503

 

亞銀:氣候變遷 災難迫在眉睫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馬尼拉3日專電)亞洲開發銀行總裁黑田東彥警告,氣候變遷災難性效應已迫在眉睫,區域內國家應立即採取行動,阻止情勢惡化。

亞洲開發銀行第45屆年會在馬尼拉進入第2天議程,黑田東彥今天在「氣候變遷與綠色亞洲」座談會指出,亞洲正處於十字路口,在經濟快速成長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也伴隨而來。

根據亞銀和亞銀研究所的報告,從1990年代開始,亞太地區國家即是全球最大資源使用者,如果現行趨勢繼續下去,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於2050年增加3倍,遠超過地球生態系統的負荷量。

黑田東彥說,人類加速開發資源,卻也損害環境,除非有所改變,否則得來不易的經濟成果將逆轉。

他指出,低碳成長不只可以緩和氣候變遷的惡果,也有經濟意義,綠色基礎建設帶來廣大商機,亞太地區至2030年估計需要6兆美元的能源基建投資。

黑田東彥建議區內政府成立「碳市場」,淘汰化石燃料,成立亞洲自由貿易區,以促進亞洲的綠色成長。

亞銀報告也指出,亞洲經濟體目前的減碳行動成效頗佳,值得複製及擴大規模。10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