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狂牛症 其實歪打正著
美國加州一頭死亡的乳牛身上發現狂牛症後,一棟位於乳牛養殖之鄉正中央的單調建築,成為密集檢查的重點。
美國昨天宣布發現這起狂牛症,為美國2006年來首起新病例,也是美國有史以來第4起病例。
這座位於加州中部的調度站接受各地運來的動物遺體,但只對一小部分進行檢驗。
官員說,這個地區有數百家酪農,這隻母牛來自其中一座農場,沒有外顯病徵,也就是站不穩、身體不能協調、行為劇烈改變或產乳量變少。但是當這頭帶病的乳牛4月18日與其他一堆死牛運抵調度站,因為牠的年齡超過30個月且遺體還沒發臭,就符合美國農業部(USDA)的檢驗條件。
貝克商品公司(Baker Commodities )執行副總拉奇(Dennis Luckey )說:「我們一整年都是隨機挑選多個樣本,牠只是恰巧成為我們隨機採樣的對象。牠沒有罹病的病徵。」
樣本4月18日送到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食品安全實驗室。到了4月19日,試劑顯示這隻母牛可能感染狂牛症。樣本送到美國農業部愛阿華州的實驗室進一步檢驗。
聯邦政府農業官員昨天宣布結果:這隻牛感染非典型狂牛症。農業部主治獸醫師柯立福(John Clifford)說,這意味著牠不是因為吃到感染狂牛症的飼料,而因此得病。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紐約州獸醫診斷實驗室( New York State Veterinary Diagnostic Laboratory )主任阿克(Bruce Akey)說:「這只是某隻動物在牠生命中,偶爾出現的突變。自然界一直存在隨機突變。」
狂牛症不是因為牛隻互相接觸感染,專家說,目前不清楚人是否會因為吃進病牛的牛肉而感染這種罕見型狂牛症。
加州這座調度站,功能是將動物屍體送到煉製廠製成其他產品,但不會進入人類食物鏈,例如製成動物飼料、肥皂、化學品或其他家庭用品。
這起病例目前未知的東西還包括這隻乳牛是否是因為狂牛症而死亡,還有牠同一群的牛是否也染上這種病。官方沒有公布飼養這隻乳牛的牧場名字,也沒有說明這隻牛在哪裡出生。
身兼狂牛症專家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乳製品安全實驗室主任庫勒(James Culler)說,以這個案子而言,食品安全檢驗制度發揮功能,這種型的狂牛症很罕見,消費者不必太過驚慌。
他說:「你昨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會擔心畫過天際的所有流星嗎?當然不會。你願意付出九成的薪水,在地球各地設立觀測台,監視流星動向嗎?當然不會。這與你不必為這起狂牛症太過驚慌是同樣的道理。」
科學家計畫檢驗病牛同群的牛隻,還有與牠同時出生或前後時間的牛隻。由於牛隻履歷都有建檔,可以追查牠的出生時間、父母及同一個牧場的牛隻。1010425
非典狂牛是基因突變?國內專家不信
媒體報導,美國爆發狂牛症後,對外說法是認為這是單一個別事件,「是基因突變導致的自然現象」,對此,國內專家認為,基因突變的機率非常低,而美方又提不出證據證明是基因突變,這樣的說法只是在推卸責任。
台大獸醫專業學院院長周晉澄表示,過去典型狂牛症大部份都是認為是從飼料引起,但是有些新型、或稱為非典型的狂牛症,來源其實還不是很清楚,對於美國聲稱第四例是由「基因突變」導致,但他認為這說法還是有疑慮,而且美方的證據也還不是很充足,美方為了利益考量,當然會這樣講。
曾參與狂牛症風險評估的高雄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神經內科醫師陳順勝指出,在牛豬身上,他沒有看過狂牛症是基因突變造成的相關報告。但在人的身上是有。美方如果要說是基因突變所致,應該要先排除「飼料」和「環境」這二個因素,而美國並沒有排除,卻推說是「基因突變」又沒有經過證實,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
陳順勝說:「如果美國說是飼料或環境造成的話,那就代表他們是不可控制的國家,這樣會被OIE降等,所以他們推說是基因突變造成,表示他們連基因突變都提的出來,狂牛症是他們可以控制。」
而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康照洲則是指出,第四例的確診,是美國農業部在愛荷華州國家獸醫服務實驗室,依「西方墨點法」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確認為非典型狂牛症(BSE)個案,牛的腦部會產生病變,就是一種突變,但因為第四例是非典型,所謂非典型就是排除了飼料感染,但還無法掌握原因,所以會說是可能是「基因突變」。
小檔案-狂牛症潛伏期長 死亡率高
狂牛症學名為牛隻海綿狀腦病變,係由一種具感染性的異常普利昂蛋白(prion)引發,染病牛隻腦部遭受侵蝕後,會使腦部產生海綿狀病變,最後空洞化死亡。
狂牛症於一九八六年在英國發現。一般認為,人可能因食用病牛產品而感染俗稱「人類狂牛症」的新型庫賈氏病,或經接觸新型庫賈氏病人血液感染,潛伏期約七到十年,死亡率相當高,多在發病三年內死亡。(諮詢對象:高雄長庚榮譽副院長陳順勝)
專家憂:庫賈氏症倍增 疑與美牛有關
美國傳出第四例狂牛症案例,衛生署昨天迅速宣布,不禁止美牛進口,理由是該例屬於非典型零星散發個案。對於衛生署作法,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陳順勝以「瞎子牽瞎子」,批評衛生署決議過程缺乏專業討論。他說,台灣庫賈氏症發生率倍增,原本每年發生率為百萬分之0.6,但過去三年都維持百萬分之1.2,不排除與美國牛肉進口有關。
他建議衛生署先不用急著宣布沒事,應該先暫停美牛進口,市售美牛也應全部下架,放在冷凍庫內冰存暫停販售。等到美國流行病學報告出爐確實沒事再開放。另外,衛生署應著手建立一套應變機制與SOP,遇到類似意外時,可以迅速找專家開會緊急動員,千萬不要自家人閉門造車。
陳順勝目前擔任疾病管制局委託台灣庫賈氏症通報及研究計畫主持人,他指出,上周三才開會討論國內三例疑似庫賈氏症患者,其中一例確定為散發案例,國內至今累積共有280名確定病例。
對於美方抽驗牛隻方式,陳順勝相當不以為然。他指出,美國抽驗對象為死牛,平均每100隻才抽驗4隻。最近「意外」驗出一隻感染狂牛症的乳牛,這代表受感染的牛隻絕對不止一隻。從流行病學來看,背後隱藏的危機相當嚴重。一隻才30個月大的牛隻突然死亡,這是很不尋常的。牛隻如何被感染,迄今仍找不到答案。
陳順勝批評衛生署處理有如「瞎子牽瞎子」,不但自己人關起門開會,「乳牛比肉牛安全」的說法,更是無法讓人信服。最近三、四年來,不少科學證據發現,病牛所生產的牛乳並不安全,也可能含有致病的變性蛋白物質「普利昂」。
陳順勝分析,該頭乳牛感染原因有二,一為吃了受汙染的飼料,其次為生長土壤受到汙染。如果屬於後者,則不管乳牛、肉牛,都可以受到感染,「乳牛比肉牛安全」說法根本就是錯誤的。
美承諾:對台提供狂牛症調查報告
美國再傳出狂牛症個案,台灣駐美代表袁健生美東時間廿五日表示,美國農業部副次長維特(Darci Vetter)上午主動來電,表示美國將全力進行科學調查,調查完成後會給台灣一份全面性報告。
駐美代表處也提供一份美國農業部提供的狂牛症個案相關文件,文件指出加州這起乳牛感染狂牛症是美國的第四起個案,然而,美國的牛肉和牛奶供應還是很安全,未受這起個案影響。此外,美國農業部對畜牧業的衛生狀況與牛肉和牛奶的安全性有信心,也會與加州主管動物及公共衛生的官員合作,展開全面性的流行病調查。
袁健生說,維特已口頭向台灣保證,感染牛隻不會流入市場,駐美代表處將等美詳細報告,將報告轉回國內研判。
【記者張文馨/台北報導】
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審查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草案,今天原本要進行逐條審查,但民進黨立委吳秉叡和陳亭妃認為議事人員宣讀條文,和稍早朝野共識不符,要求會議主席蔡錦隆重新處理,雙方相持不下,蔡錦隆宣布協商和休息,議事再度停擺。
社福衛環委員會上午開會,聽取衛生署長邱文達報告狂牛症美牛的最新進度,衛生署表示情況控制中,現在也不打算禁止美牛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