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待10多年的譚端,曾在北京「互聯網周刊」、上海「環球企業家」、上海「第一財經周刊」擔任記者,在接觸到許多老兵來台的故事,發現他們曾受過嚴重戰爭創傷,但當年的付出不僅被社會遺忘,許多沒有後代的老兵,卻仍默默地奉獻自己,有些人甚至把自己一生的積蓄拿出來給自己非親非故的台灣本省孩子。
這些感人的故事讓譚端、黃洛斐動容,因此花2年半的時間採訪「烽火離亂老士官」書中20名老兵,這些受訪者有些是由一江山戰役協會介紹,有些則是在路上或涼亭認識,透過這些老兵的事蹟,重新挖掘許多被遺忘的故事。
冷戰時期,台灣曾存在過60餘萬名從大陸來的士兵,他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與台灣社會語言不通、飲食不適應,生活清貧、待遇微薄,但卻雙肩挑起台灣的國防重擔,以血肉之軀築成太平洋的防護島鍊,替台灣阻擋無數烽火烈焰,為日後的台灣留下一塊民主與經濟發展的淨土。
這些老兵當年受到徵召令從軍,許多人甚至是在動亂中被強制當兵,跟著軍隊輾轉來到台灣,他們也不像當時的台籍役男服役2到3年即可退伍,在那個環境特殊的年代,這些人一當兵就長達40年。
有別以往眷村描述的老兵故事,譚端表示,大多數眷村描寫的是軍官,「烽火離亂老士官」則是講述軍人最底層的士兵,「當時國家不願意他們退伍,因此將他們升為士官」,30年、40年後退役,在社會上卻很難找工作。
譚端表示,這本書未來也希望能在大陸出版,「化解誤會,理解敵人的成長背景」,更希望故事當中的人物,能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學會對土地及生命的尊重和珍惜。1001108
【台灣醒報記者陳昭妤台北報導】一件軍袍、一頂軍帽,藏著半世紀的動人故事。文史工作者譚端、黃洛斐,花費2年多的時間,訪談20多位老兵,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記載出新書《烽火、離亂、老士官》。譚端表示,這群老兵多是拋家棄子,20幾歲就被抓去從軍,為台灣效力近半世紀。他期待能用這本書,讓更多人重視他們的故事。
「民國39年的一天,我在睡夢中被三個當兵的闖進家裡叫起來,他們說部隊要移防,要我幫忙把東西移到海邊,之後就可以回來了。沒想到他們是騙人的,到了海邊便不准我走了,在基隆港下船後,他們叫我換上軍裝,理掉頭髮,我就這樣當了兵。」這是駱興元的故事,也是多數大陸來台的老兵經歷,無來由地,年紀輕輕的他們,就這樣來台當了4、50年的兵。
「這些老兵和我們服兵役的役男一樣,多是受到徵召令從軍,有些人甚至是在動亂中被強制當兵的。台灣役男只要當2到3年,他們卻一當就4、50年,非常不公平。」貌似文藝青年,戴著黑框眼鏡、一頭及肩長髮的譚端,談起這本《烽火、離亂、老士官》,語氣藏不住激動。
曾旅居大陸10年的譚端,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孩子,因偶然接觸到冷戰時期的歷史,決心和好友黃洛斐合作訪談老兵、編寫成書,讓這群被遺忘已久的老兵,用自己的語言,道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許多人笑他幹嘛和一堆老人瞎混,不去訪談漂亮的模特兒,譚端笑說,「沒辦法,我只有在接觸老兵時,才有感覺。」
為了收集更多故事,譚端和黃洛斐除了訪談退輔會介紹的老兵,還透過親友介紹並親自在路上一個個尋找,才選出這21位充滿故事的老兵。譚端說,訪談過程中,動人的時刻太多,許多老兵一談起過往,就忍不住熱淚盈眶,自己也常常跟著痛哭,到最後,他只能告訴自己要抽離,才能客觀記錄下每一個故事。
為了搭配《烽火、離亂、老士官》的出版,譚端和黃洛斐還在四四南村中籌辦了一個特展,從11月5日到16日,展出書中老兵的照片和故事,以及當年作戰的軍袍和兵器,讓人深入感受這些老兵經歷過的人生氛圍。
為了喚醒社會大眾,關心曾在冷戰時期肩負臺灣國防重擔的榮民生活,「一江山戰役協會」今天(5)在四四南村舉辦「看見老士官生命故事展」,藉由老照片和口述故事,重溫大時代下,這群曾為國家奉獻的無名英雄史。
兩岸抗戰時期,臺灣曾有超過60萬名從中國隨國民政府遷徙來臺的士兵,他們多數沒有強烈的政治主張,而是受到徵召從軍,甚至是被迫當兵,但在當時他們幾乎等同於臺灣的國防戰力,而政府為了維持兵力,將不少士兵直接拔擢成士官,他們的退休年齡也因此延後到58歲,可以說一輩子都奉獻國家;而隨著一甲子的時光流逝,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目前還有10萬多名老士官生活在台灣,不過由於未曾接受良好教育,以及受限當時的禁婚令,許多老士官並未成家,晚年生活過得孤單清貧。「一江山戰役協會」理事長王應文表示,部分老士官退休時因為退撫制度尚未健全,又多半從事低階工作、自謀生活,最是需要社會關注。
王應文以船隻的壓艙水來形容這些老士官,雖然搭船的人看不見壓艙水,但少了壓艙水,船隻就有翻覆危險;而目前四四南村D館也正展出由國立高雄大學傳統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同學所策劃的「老時光‧好時光─眷村影像展」,透過年輕世代的角度,詮釋左營眷村的樣貌和文化性,展出日期從即日起到11月16號,不妨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