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08 15:03:00*欣兒*
文藝復興宮廷景觀劇與職業喜劇—觀照義大利社會的兩個例子
「戲劇/劇場史研究論壇」11/7的講題是《Renaissance Court Spectacles and the Commedia dell’Arte as Two Responses to Italian Society文藝復興宮廷景觀劇與職業喜劇—觀照義大利社會的兩個例子》,主講者是Stanley V. Longman,是美國University of Georgia戲劇系主任。
Dr. Longman是個滿典型的美國白髮老爺爺(請想像肯德基logo),結合了童心未泯的慧黠與長者的親切和氣。由於台大戲劇系要求學生至少參與其中一場演講,而11/7是最後一場,會場一掃之前的冷清,出現了人聲鼎沸的場面。
相較於以神為尊、寄望來世的中世紀思想,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humanism)重視人的本質以其現世的經驗(virtu),禮讚人性。僅管打著「復興」古典文藝的旗幟,事實上有不少誤解了希臘、羅馬原典,亦有不少思想、技術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創發。
Dr. Longman首先提出義大利文藝復興劇場的藝術特徵,包含了對建築的禮讚、透視法繪圖的風行(將3D影像利用透視法原理轉換成2D平面圖像)、以及對古典範式細節的講究,揭示西方劇場追求劇場幻覺的趨勢。這是大部分戲劇史教科書對義大利文藝復興劇場建立的概觀。
然而,Dr. Longman提醒,劇場不只是一種藝術形式(art form),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組織(social institution)或社會事件(social event), 因為劇場訴諸於群眾的集結(theatre depends upon the gathering of people),且與戲劇活動之外的社會互為關聯。戲劇活動多少反映了當代社會的縮影;戲劇史應當同時包含戲劇/劇場的美學變革,以及相應的文化、時代脈絡。從社會面向切入,義大利文藝復興劇場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劇場的體制化—1550-1650年間,劇場本質(nature of theatre)與劇場組織(way of how theatre was institutionalized)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三個與劇場活動相關的社會機制包括了學院(academies)、宮廷(courts)與一般群眾(populace)。詳述如下:
學院致力再現古典劇作的風華,發展出學問劇或文人劇(Commedia Erudita),文類包括悲劇、喜劇與田園劇。此外,學院也受希臘歌隊啟發,創造出歌劇(opera)。
在1585之前,宮廷戲劇在廳堂的臨時舞台上搬演;第一座室內劇場(Teatro Olimpico 1585)與鏡框劇場(Teatro Farnese 1618)相繼出現後,布景、特效得以進一步發揮。宮廷戲劇的情節本身並不色,角因演出的時機多為吉慶場合,企圖藉機彰顯統治者或王公貴族的榮耀與財富,因而在布景、特效方面,有許多奇麗的變化與大膽的嘗試,絕不重複,尤其利用幕間劇(intermezzi)時展現。
民間風行的是專業演員擔綱的即興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史載第一個職業喜劇團體可溯自1545年)。Commedia並不單指喜劇,而是義大利文對所有劇種的統稱;arte指的是專業的的藝師(professional, craftsman)。職業喜劇憑藉提綱(scenario),採用即興、類型化角色(maschere,包括lovers, fathers against their love, clever servants)與面具(mask as a social statement)等方式演出,往往在表演中融合了表演當地的政治動態與社會軼事,語言、風格方面相當俚俗(down, rough, dirty, earthy),利用方言、無意義的自創字詞、默劇動作等造成喜感,亦時有辛辣的諷刺(biting satire)。由於具有高度隨意與適應性,演出趣味著重於表演者的臨場反應與成套把戲(lazzi),於戶外演出時可不使用布景機關,然受邀至宮廷演出時,亦得搭配華麗布景、特效。內涵上,職業喜劇反映的是平民階級的意識與趣味,因而劇中往往是由社會階層較低者(如僕人),嘲弄上流社會人士(地主、軍官、醫生等)。職業喜劇廣受歡迎,不僅因而受到宮廷邀約獻藝,還有貴族出資興建專為職業劇團而設的劇院Teatro all’Antica (1588,較諸於宮廷劇院,規模較小,觀眾與演員較為接近)呢!
Dr. Longman的演說唱作俱佳,戴上了義大利職業喜劇的面具,便化身為滑稽逗趣的角色,讓在場聽眾身歷其境,體會義大利職業喜劇的趣味與親和力。台大文學院院長彭鏡禧介紹Dr. Longman時,便讚譽他是位「Renaissance man」,因為他不只教學,還身兼編、導、演等劇場工作,應合了文藝復興教育的「全能、通才」理想;那隨手拈來的義大利職業喜劇絕活,便是Dr. Longman連續數年暑假,到義大利拜師學藝的成果。
Dr. Longman的演說讓我獲益良多。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戲劇教育者的典範—劇場畢竟是活生生的藝術,我以為任何與戲劇活動相關的教學,如果淪於課室內的敘事或文本分析,就實在折煞戲劇之異於其他藝術的興味;倘若教學者無法親自示範,也要透過音像紀錄,再現戲劇之為公眾藝術、綜合藝術的風華。我自期也能像Dr. Longman結合「身教」與「言教」,或至少在學習戲劇的路上,秉持學無止盡的熱情。
Dr. Longman是個滿典型的美國白髮老爺爺(請想像肯德基logo),結合了童心未泯的慧黠與長者的親切和氣。由於台大戲劇系要求學生至少參與其中一場演講,而11/7是最後一場,會場一掃之前的冷清,出現了人聲鼎沸的場面。
相較於以神為尊、寄望來世的中世紀思想,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humanism)重視人的本質以其現世的經驗(virtu),禮讚人性。僅管打著「復興」古典文藝的旗幟,事實上有不少誤解了希臘、羅馬原典,亦有不少思想、技術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創發。
Dr. Longman首先提出義大利文藝復興劇場的藝術特徵,包含了對建築的禮讚、透視法繪圖的風行(將3D影像利用透視法原理轉換成2D平面圖像)、以及對古典範式細節的講究,揭示西方劇場追求劇場幻覺的趨勢。這是大部分戲劇史教科書對義大利文藝復興劇場建立的概觀。
然而,Dr. Longman提醒,劇場不只是一種藝術形式(art form),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組織(social institution)或社會事件(social event), 因為劇場訴諸於群眾的集結(theatre depends upon the gathering of people),且與戲劇活動之外的社會互為關聯。戲劇活動多少反映了當代社會的縮影;戲劇史應當同時包含戲劇/劇場的美學變革,以及相應的文化、時代脈絡。從社會面向切入,義大利文藝復興劇場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劇場的體制化—1550-1650年間,劇場本質(nature of theatre)與劇場組織(way of how theatre was institutionalized)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三個與劇場活動相關的社會機制包括了學院(academies)、宮廷(courts)與一般群眾(populace)。詳述如下:
學院致力再現古典劇作的風華,發展出學問劇或文人劇(Commedia Erudita),文類包括悲劇、喜劇與田園劇。此外,學院也受希臘歌隊啟發,創造出歌劇(opera)。
在1585之前,宮廷戲劇在廳堂的臨時舞台上搬演;第一座室內劇場(Teatro Olimpico 1585)與鏡框劇場(Teatro Farnese 1618)相繼出現後,布景、特效得以進一步發揮。宮廷戲劇的情節本身並不色,角因演出的時機多為吉慶場合,企圖藉機彰顯統治者或王公貴族的榮耀與財富,因而在布景、特效方面,有許多奇麗的變化與大膽的嘗試,絕不重複,尤其利用幕間劇(intermezzi)時展現。
民間風行的是專業演員擔綱的即興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史載第一個職業喜劇團體可溯自1545年)。Commedia並不單指喜劇,而是義大利文對所有劇種的統稱;arte指的是專業的的藝師(professional, craftsman)。職業喜劇憑藉提綱(scenario),採用即興、類型化角色(maschere,包括lovers, fathers against their love, clever servants)與面具(mask as a social statement)等方式演出,往往在表演中融合了表演當地的政治動態與社會軼事,語言、風格方面相當俚俗(down, rough, dirty, earthy),利用方言、無意義的自創字詞、默劇動作等造成喜感,亦時有辛辣的諷刺(biting satire)。由於具有高度隨意與適應性,演出趣味著重於表演者的臨場反應與成套把戲(lazzi),於戶外演出時可不使用布景機關,然受邀至宮廷演出時,亦得搭配華麗布景、特效。內涵上,職業喜劇反映的是平民階級的意識與趣味,因而劇中往往是由社會階層較低者(如僕人),嘲弄上流社會人士(地主、軍官、醫生等)。職業喜劇廣受歡迎,不僅因而受到宮廷邀約獻藝,還有貴族出資興建專為職業劇團而設的劇院Teatro all’Antica (1588,較諸於宮廷劇院,規模較小,觀眾與演員較為接近)呢!
Dr. Longman的演說唱作俱佳,戴上了義大利職業喜劇的面具,便化身為滑稽逗趣的角色,讓在場聽眾身歷其境,體會義大利職業喜劇的趣味與親和力。台大文學院院長彭鏡禧介紹Dr. Longman時,便讚譽他是位「Renaissance man」,因為他不只教學,還身兼編、導、演等劇場工作,應合了文藝復興教育的「全能、通才」理想;那隨手拈來的義大利職業喜劇絕活,便是Dr. Longman連續數年暑假,到義大利拜師學藝的成果。
Dr. Longman的演說讓我獲益良多。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戲劇教育者的典範—劇場畢竟是活生生的藝術,我以為任何與戲劇活動相關的教學,如果淪於課室內的敘事或文本分析,就實在折煞戲劇之異於其他藝術的興味;倘若教學者無法親自示範,也要透過音像紀錄,再現戲劇之為公眾藝術、綜合藝術的風華。我自期也能像Dr. Longman結合「身教」與「言教」,或至少在學習戲劇的路上,秉持學無止盡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