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9 11:32:20蔡文傑

在傑作中尋幽訪勝⊙林明德

台灣新詩,乃泛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開展以來,使用日文或語體文書寫,有別於古典漢詩的詩作。
 八十多年來,台灣新詩的發展曲曲折折,尤其是新時代的詩學思考,在都市詩和後現代詩,極為關切到語言的操作策略,並延伸到詩結構的辯證、不相稱的詩學、意義浮動的疆界、意義的再定義以及長詩的發展……等相關理論與實踐,中青兩代作家輩出,他們所接觸的面向相當多元,或政治反思或環保公害或弱勢族群或宇宙人生……等,都有十分優異的表現。不過,在眾聲喧嘩裡,我們也聽到了另一種與眾不同的聲音kk信奉社會寫實主義,貼近台灣社會脈搏四十年的詩人吳晟(一九四四~)。他以新詩記錄台灣發展歷程,是歷史經驗的參與與見證者之一。

 吳晟本名吳勝雄,台灣彰化縣溪州鄉圳寮村人。父親吳添登先生(一九一四~一九六六)曾在溪州鄉農會任職,是位髮稀額禿,嚴肅中不失幽默風趣的人,非常熱心公益,待人熱忱,「幾乎無一日不是在為鄉裡的建設而奔走,無一日不是在替親友鄰居排難解紛而忙碌。」因此,被鄉人公推擔任鄉民代表。他薪資微薄,但唯一的心願是栽培子女完成大學學業。對吳晟來說,父親是位堅強的象徵。母親吳陳純女士(一九一四~一九九九),是典型的農婦,只認識幾個數目字,「不懂甚麼高深的大道理,沒有甚麼非凡的學問,更沒有一些虛妄的夢想」,她不虛華、不怨嘆,安分守己、刻苦耐勞,充滿愛心。先生車禍喪生後,她獨撐場面,發揮堅韌的生命力,克服困難,讓子女完成學業。她「近似固執的權威」,對子女的管教過於急切而顯得嘮叨,往往以責罵的方式表達慈愛。她事事操勞,關心子女、工作、左鄰右舍,卻很少關心自己。她深信千方百計,不如種地,「做田人比較有底」,堅持在吳家田地上「用一生的汗水,辛辛勤勤∮灌溉泥土中的夢」。她長年流著辛酸的汗水,一鏟一鋤掘翻泥土,是位認命耕種的老農婦。

 吳晟的學歷相當曲折,國小以第一名畢業,保送縣立北斗中學,讀了一個學期,插班考試進入彰化中學,無意間接觸了文藝書刊,發現新奇的天地,癡狂閱讀、做札記、抄寫「佳句」,背誦詩篇,進而嘗試投稿。中學唸了八年,進出補習班,讀過五所學校。母親曾說他:初中讀無畢業、高中讀無畢業,大學也險險讀無畢業。他以同等學力資格考上八卦山頂的培元高中。後來到台北補習,考進縣立樹林高中,從此流連牯嶺街、重慶南路及武昌街周夢蝶的書報攤,尋訪詩集、詩刊,這段期間,他在《文星》、《藍星》、《野風》等雜誌、詩刊發表不少詩作,以致課業無法照顧。父親常因他的學業操心、焦慮,甚至流下眼淚。

 一九六五年,考上屏東農專,因沉迷於文學的妄想中,留校重修,直到一九七一年才畢業。

 吳晟從初二開始學習寫詩,經常在各報章雜誌發表詩作,包括《野風》、《文苑》、《文星》、《幼獅文藝》、《亞洲文學》、《創作》等雜誌,與「藍星詩頁」、「海鷗詩頁」,以及學生刊物,約有二、三十種,作品百首。

 他喜歡孤獨,這個天性讓他和詩結下深緣。孤獨的年少歲月,他親近詩、吟誦詩篇、思索詩句的涵義,並且提筆投入新詩創作。

 屏東農專畢業後,他放棄台北的職場,返鄉陪伴母親,並與莊芳華(一九五○~)結婚,她是吳晟人生和文學路上的知己、伴侶,因編輯校刊、校報而相識。從小習慣都市生活,為了愛情,嫁到簡陋的農村,她努力調適自己,用心融入農村生活,儼然是位新「農婦」。

 吳晟夫妻任教於溪州國中,業餘陪母親下田,過著耕、教、讀、寫的生涯。婚後十年是他心情最穩定踏實、詩創作最豐沛的時期,《吾鄉印象》成為他的標記。他個性坦朗真誠,自稱「愚直鄉間子弟」、「只是憨直而無變巧的農家子」。「憨直」是他的註冊商標,也是朋友對他人格特質的一份尊敬。一九八○年,他受邀到愛荷華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四個月,由於大量接觸台灣看不到的文獻資料,了解許多真相,對「祖國」的憧憬也幻滅,讓他面臨了蛻變的痛苦。他情緒易於激動,也擅於理性辨析,雖然有「暉眩宿疾」,卻始終以知識分子自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深具憂患意識,凡事憂於未形,恐於未熾,對政治、選舉、農業、環保的「了解越多,思考越多,確實也越多掩抑不住的憂慮。」偶爾發表一些議論,卻觸犯禁忌,惹來麻煩。在白色恐怖時代,第一次遭遇到「四個警察來家裡查問」,當時是大專一年級的暑假,也是父親車禍去世後半年,寡母的焦慮驚惶,更加深了他的恐懼感,在年輕心靈蒙上一層厚重的陰影,「彷如夢魘般緊緊跟隨著」。

 他強調「了解是關懷的基礎、關懷是行動的起始」,三十多年來,「秉持正直的情操,為公義、為促進更合理的社會」,透過新詩或散文,提出嚴格的批判。

 二○○○年,吳晟夫婦正式退休,隱遁的心情越來越強烈。面對政黨輪替,民主深化,他的心靈世界彷彿雨過天晴,一片朗暢,不過,他更用心思索台灣問題,例如:污染、土地、農業、教育、文學……等面向。

 二○○五年,吳晟晉昇祖父級,面對初老的年歲,他發表「晚年冥想」十首,透過圓熟的觀照,道出「鄉間子弟鄉間老」的心聲,正遙契三十年前的夢想:「安安份份握鋤荷犁的行程∮有一天,被迫停下來∮也願躺成一大片∮寬厚的土地」。

 根據二○○○年洪範版《吳晟詩選》(一九六三~一九九九)附錄〈吳晟詩作編目〉,一九六二~一九九九,共有二三四首,(按:一九八○漏列〈呼求〉一首),其實應是二三五首,加上二○○五年「晚年冥想」組詩十首,總共二四五首。這是四十多年的成績,毋寧說明了吳晟是位慢工出細活的詩人。

 從吳晟新詩繫年可以看出,他的創作歷程大概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

 一九六三~一九七○:為前社會經驗時期,十九歲到二十六歲,從大專歲月到軍旅生涯。

 一九七二~一九九○:是社會經驗時期,二十八歲到四十六歲,從人子人師人父,到教師農民的身體力行,於詩藝、人生、社會、教育、政治、農業、環保、土地、文化有更深刻的思考與批判。

 一九九四~一九九九:屬批判參與時期,五十歲到五十五歲,從觀念到行動,將理想加以實踐,由幕後走到台上,表現了知識分子的本色。

 二○○○~:沉潛反思時期,五十六歲迄今,他以新詩記錄台灣的政治社會,眼見政黨輪替、言論、思想自由、民主深化,好像兌現知識分子的一些夢想,不過在退休的歲月、初老的心情、他沉潛自我,反思人生、社會路向,為土地倫理善盡「大地公民」的責任。二○○五年的「晚年冥想」組詩十首就是最好的例證。

 吳晟詩文雙重奏,為斯土斯民發聲,深獲讀者的共鳴與學界的矚目;二十多年來,有關吳晟的研究,散論專著並出。其中以林廣的表現最為特殊,他既散論吳晟又探索詩人的詩篇指向,《尋訪詩的田野》,是他在傑作中冒險的記錄。

 二○○三年到二○○五年,林廣陸續於《台灣副刊》、《明道文藝》、《國文天地》、《新國文天地》、《幼獅文藝》、《聯合文學》、與《自由副刊》推出尋訪詩的田野系列,對愛好吳晟新詩的讀者,毋寧是提供一道方便之門,從此得以一窺吳晟新詩世界的奧秘。個人在細讀之後,認為本書大概有四點特色:

 一、專門為青少年而寫的單一作家的新詩導讀。少年情懷總是詩,讓少年朋友閱讀新詩、探索詩意,從而培養文學趣味,啟發詩興。這是林廣三十多年來的理想與實踐。

 二、精心設計,知感交迸。這本書評析了吳晟新詩四十首,每首的評析進路包括:(一)評價、(二)詩路札記、(三)走過詩的阡陌、(四)探索詩人的心。林廣用心設計,引領讀者循序漸進,融匯知性感性,叩訪詩人的心靈世界。

 三、以詩解詩,繼之以經驗印證作品,最後是林廣V.S.吳晟。詩人林廣建構四十個探索的場域,讓讀者自由進出,發揮想像,這種詮釋可謂別出心裁,也證明了他是位見多識廣的導覽者。

 四、黑星評價四十首詩,展示讀者與評者的雙重智慧。林廣喜愛吳晟新詩三十多年,他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提供評價,方便閱讀,其中包括:五星二首,四星十七首,三星二十一首。他大膽中見小心,發人之未發,言人之未言,宕開想像空間,讀者不妨玩味、參證。

 吳啟銘,是我任教輔仁大學中文系的學生,我依稀記得,他愛詩成痴,每日抄錄警句,朝夕諷誦;積學養氣,嘗試創作,筆名林廣,進軍詩壇。三十多年後,我驚識他的新詩造詣與詮釋功夫,《尋訪詩的田野》就是最好的例證。

2005.12.19《台灣日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