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2 01:31:21于善祿

我的讀書生活(附2018年讀畢書單)

總是在讀書與看戲之間,不斷地溜過許多日子,今年當然也不例外,只不過好像多了許多搭高鐵南北折返跑的機會,這種狀態至少會持續到明年,主要是因為這兩年擔任了「台新藝術獎」的年度提名觀察委員,工作所需,常常得盡量到處去看演出(是「演出」,而不只是看「戲」),而在高鐵上,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看書,當然這並不是說今年的書都是在高鐵上看的,而是相較過去的閱讀空間,今年倒是多出了高鐵。

 

一般來說,平常習慣的閱讀空間依序主要是捷運、書房、咖啡館和書店。

 

幾乎是沒有什麼週休幾日不幾日,週間不是上課就是開會,週末假日也大都被看戲行程塞滿,差不多每天都要出門,捷運就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大多數的乘客都是低頭滑手機,多半是line聊天、追劇、打game,我則是一書在手,不斷閱讀;沒有什麼誰好誰不好,誰對誰不對,反正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累積各自的文化資本,然後就是看各自再將這些資本用到哪裡去。搭捷運的時間雖然短暫而零碎,但是二十年來日積月累,其實有不少大部頭的書是這樣看完的,可别小看了滴水成海的力量。

 

其次是書房。但也要說,在自己房間書桌上所看的「書」種類較雜,多半是為了備課所看的劇本、資料,還有許多與評審工作相關的劇團企劃書、徵選劇本、匿名受審的期刊論文,每學期末總是會有若干本待口試審查的博、碩士學位論文,還有四處蒐集的節目冊(單)、文藝刊物等,這裡的閱讀通常都和工作有關,而且通常也會開著桌電,同時參照閱讀,經常得查看相關影音、圖表、百科與延伸資料,以協助自己在做藝術辨析、辯證與判斷時,能夠更為鞭辟入裡;所以在這裡「閱讀」,是要做許多工作筆記的。

 

咖啡館則像是行程與行程之間暫時停泊的港灣,通常就是點一杯拿鐵佐書,在這樣的場所,伴著輕音樂(不論是爵士樂、巴薩諾瓦、香頌,或者是台北愛樂電台),大概讀小說類較多。書店則是在選購書籍時,東讀一點西讀一點,而且通常讀人文歷史、社會科學為主。這兩類場所,多半是在不同的表演場館附近,主要就是看演出之前或之後,如有一些空檔,會去稍微打發一下時間之用,長年下來,也累積出了不少名單,喝了不少杯咖啡,買了也看完了不少的書。

 

近幾年,總是將自己每個月讀畢的書單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倒也能從中看出自己的某些狀態。

 

譬如,年度當中能夠單月讀畢最多書籍的月份,總是落在寒、暑假,最多能達十幾本以上;相對來說,春、秋學期當中,每月能夠讀畢的本數則較少,甚至只在三本以下。這完全如實地反映了個人行程緊湊忙閒與淡旺季之别,但無論如何,就是盡量利用所有的零碎時間閱讀;至於閱讀量的多寡,就只能跟自己前一個年度比,不會去和别人比。

 

以前會在平常將想讀的書單,開一個專門的word檔,隨時記下來,這個習慣至今仍然維持,但往往看著一大堆累積越來越多的未讀書單,只覺書海無涯,望書單而興嘆,有點沮喪。但是自從幾年前,開始為自己將每一本讀畢的書,記錄下來其書目,每寫一則書目,便彷彿又橫渡了一片海洋、攀越了一座高山,小市民小日子裡的小小成就感,油然而生,而且經常可以告訴自己,某某書都已經「啃」完了,還怕「咬」什麼什麼書嗎?對自己的閱讀行為,倒是增添幾許信心,以及更往挑戰重、厚、長、大的書籍的決心與意志。

 

可以看得出來,大部分的讀畢書單都是繞著「歷史」轉的,個人傳記、專題史、斷代史、微物史、文化史、藝術史等,這絕對和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近年來,特别對於古希臘、東南亞、歐亞文化交流有莫大的興趣,讀這些主題相關的史地類書籍時,總是會google map打開,不單單只是知其位置之所在,而是細細推敲與想像那些歷史人物移動的軌跡、征戰的英姿、文化藝術的傳播與影響、陸地與海洋的各種風貌、氣候與環境的變遷、動植礦水產的分佈等。

 

在日常生活當中,時而會因為某一齣戲(如《鄭和1433》)和電影(如《太平輪》),某一齣電視歷史劇(近年來大陸劇特多,如《軍師聯盟》《虎嘯龍吟》),某一本小說(如《緬甸歲月》),某一門課的延伸研究(如「劇本分析」「香港劇場專題」),與某個歷史主題或斷代相關,就會去找相關的歷史類書籍來閱讀,家裡數萬冊的藏書,可以說絕大多數都與歷史有關;或者換個方式說,閱讀任何類書時,總是以歷史感與歷史思維來理解及消化它們,所謂「歷史化」的閱讀。

 

過去一年在研究所開設「劇本分析」課程,按照西洋戲劇文學的歷史進程與時代順序,每學期鎖定一位戲劇家的所有劇本(以有流傳於後世的完整劇本為準),一家一家地帶著研究生一個劇本一個劇本地讀,今年已經讀完了AeschylusSophocles合計共十四齣劇本,接下來便是Euripides,但這位可能得花掉三個學期,因為他留下了十九個劇本。「經典」與「全集」是這項讀書計畫的兩個關鍵字,倘若這門課持續地開設下去,預計到退休前,都不會讀到重複的劇本,大約可以累積三百個從古典至現當代的經典劇本。對於這樣的讀書計畫,除了期待之外,所需要的就是時間與耐性,同時也希望跟每一學期不同選課的研究生,能有不同的知識撞擊火花。

 

20181月讀畢書單

【1】    喬木,《那個年代的台北中華路》,臺北市:釀出版,2012

【2】    隱地,《回到五〇年代:五〇年代的克難生活》,臺北市:爾雅,2016

【3】    林泉忠,《誰是中國人:透視臺灣人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臺北市:時報文化,2017

【4】    隱地,《回到六〇年代:六〇年代的爬山精神》,臺北市:爾雅,2017

【5】    曾莛詒,《而汝》劇本暨創作報告,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2018

【6】    駒田信二編著,《三國志的世界》,臺北市:萬象,1991

【7】    PAR表演藝術雜誌編輯部編,《鄭和1433》,臺北市:中正文化中心,2010

【8】    隱地,《漲潮日》,臺北市:爾雅,2000

【9】    幾米,《時光電影院》,台北市:大塊文化,2011

【10】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市:麥田,1997

 

20182月讀畢書單

【11】唐隱,《長恨歌密碼》,臺北市:春天出版國際,2017

【12】宋晏仁、梁惠雯,《終生瘦用211全平衡瘦身法》,臺北市:原水文化,2017

【13】隱地,《回到七〇年代:七〇年代的文藝風》,臺北市:爾雅,2016

【14】黃崇凱,《文藝春秋》,新北市:衛城,2017

【15】Philippe Claudel著,陳素麗譯,《林先生的小孫女》,臺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2006

【16】齊邦媛,《巨流河》,臺北市:天下遠見,2009

【17】徐譽庭故事,何曜先撰文,《光陰的故事》,臺北市:時周文化,2009

 

20183月讀畢書單

【18】Anne Rooney著,馮奕達譯,《大人的地圖學》,臺北市:聯經,2016

【19】齊邦媛編著,《洄瀾:相逢巨流河》,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4

【20】陳嘉振,《布袋戲殺人事件》,臺北市:小知堂,2006

 

20184月讀畢書單

【21】Herman Hesse著,丁君君、謝瑩瑩譯,《德米安:徬徨少年時》,臺北市:漫遊者文化,2015

【22】何敬堯,《妖怪鳴歌錄》,臺北市:九歌,2018

【23】陸國俊,《美洲華僑史話》,臺北市:臺灣商務,1994

 

20185月讀畢書單

【24】蕭秀琴,《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臺北市:蔚藍文化,2018

【25】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臺北市:麥田,2004

【26】蕭渥廷主編,《臺灣舞蹈e月娘:蔡瑞月攝影集》,臺北市:文建會,1998

 

20186月讀畢書單

【27】蕭博勻,《〈新老師〉及其創作說明》,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28】黃美雅,《佛瑟、貝克特與維納韋爾劇作之音樂性思考:「樂曲分析」作為劇本分析方法初探》,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戲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8

【29】Aeschylus著,王煥生譯,《埃斯庫羅斯悲劇》,南京:譯林,2007

【30】李敖,《北京法源寺》,臺北市:李敖,2000

【31】蔡瑞月口述,蕭渥廷主編,蕭渥廷、龐振愛、謝韻雅訪談筆錄,《台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歷史》,台北市:文建會,1998

【32】胡璇藝,《〈捉迷藏〉及其創作說明》,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33】何齊,《〈歡迎來到美麗新世界〉的之前,之間和之後》,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2018

【34】Lytton Strachey著,戴子欽譯,《伊麗莎白女王與埃塞克斯伯爵》,上海:上海譯文,2013

【35】王健任,《男人與他斷掉的左手,偶而還有不聽使喚的肚子—來自非洲的復仇者們》劇本暨創作報告,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劇本創作組),2018

 

20187月讀畢書單

【36】張典婉,《太平輪一九四九:航向台灣的故事》,臺北市:商周,2009

【37】郭耘廷,《〈藏身處〉劇本暨創作報告》,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劇本創作組),2018

【38】Henry Petroski著,薛絢譯,《書架:閱讀的起點》,台北市:藍鯨,2000

【39】謝鴻廷,《台灣劇場舞台監督培育課程開發之建議》,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2018

【40】黃文慧,《〈良友〉畫報戲劇圖像之研究》,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2018

【41】George Orwell著,《緬甸歲月》,上海:上海譯文,2017

 

20188月讀畢書單

【42】莫子儀,《失眠的人》,臺北市:新經典圖文傳播,2017

【43】Pamela Oldfield著,安琪譯,《大瘟疫:倫敦女孩愛麗絲的日記1665-1666》,北京:人民文學,2001

【44】石黑一雄著,張淑貞譯,《别讓我走》,台北市:商周,2006

【45】Emma Larkin著,黃煜文譯,《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新北市:衛城,2012

【46】張系國,《傾城之戀》,臺北:洪範,1996

 

20189月讀畢書單

【47】Jean-Jacques Rousseau著,袁筱一譯,《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新北市:自由之丘文創,2011

【48】郭強生,《何簿認真來悲傷》,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5

【49】世田谷哆啦A夢研究會著,林宜靜譯,《哆啦A夢最終研究:萬能藍色貓型機器人與四次元百寶袋深藏的秘密大公開》,新北市:繪虹企業,2016

【50】業泰北主編,《希臘的悲劇——伊狄帕斯王及其他》,香港:第六共同藝術協進社,1970

【51】邱安琪,《羅伯.威爾森晚期風格的對位閱讀:以〈鄭和1433〉為例》,台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2018

 

201810月讀畢書單

【52】Italy Calvino著,林恆立譯,《命運交織的城堡》,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

【53】好風光執行、原動力文化合著,《一場溫柔革命:植劇場全記錄》,臺北市:原動力,2018

 

201811月讀畢書單

【54】葉倫會編著,《臺灣客家人的故事(五)》,台北市:普林特印刷,2016

【55】Erving Goffman著,曾凡慈譯,《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市:群學,2010

【56】開始編輯部,《一本讀懂腦中風警訊及預防》,新北市:開始出版,2017

 

201812月讀畢書單

【57】陳又津,《跨界通訊》,新北市中和區:INK印刻文學,2018

【58】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採訪記錄,夏珍編寫,《鐵盒裡的青春:台籍慰安婦的故事》,臺北市:天下遠見,2005

【59】駱以軍,《小兒子》,新北市中和區:INK印刻文學,2014

(悄悄話) 2019-03-01 19: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