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6 01:18:04于善祿

動見体《想像的孩子》新生版

時間:201755日,週五19:30

地點:水源劇場

 

在議題的掌握上,頗能反映近年來社會部分人士對於生養下一代的看法,內容涉及了代理孕母、同性婚姻、領養、不婚獨身族、借精懷孕、多元成家等道德、倫理、法律問題,甚至挑戰上帝、生物性、血緣關係,當然,對於主張者與支持者而言,這些都不應該是「問題」,問題都是人造成的,而且有很多都是別人的規定或觀感所造成的,自由權與決定權應該操之在我,干卿底事?

 

這齣戲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角度,跳過這些問題關卡,直接蹦出一個可以滿足劇中所有人企望的「想像的孩子」(而且還是個男的,從演員來判斷,至少是生理男,甚至還是個成年男),讓問題懸置之後的結果,直接來面對劇中所有人,看看是否問題真的就都解決了?

 

從劇情看來,不但懸置的問題沒有解決,甚至還產生了新的問題,除了前面提到的道德、倫理、法律問題之外,還有彼此的情感與心魔問題,尤其是母親(姚坤君飾)不慎致使自己原有的小孩墜樓而死,造成夫(梁正群飾)妻之間長年的心理糾結與障礙,彼此的人生都卡住了。

 

劇情也設定這幾組想要孩子的劇中人,只能有一組能夠擁有這名想像的孩子,因此他們彼此間的關係,是從親暱的親朋好友,到彼此有點競爭,再到彼此試著合作,既然只能有一名想像的孩子,便想辦法讓這名孩子能夠一次擁有五位劇中人的基因;這個理論上看似合理可能的瘋狂計畫,最後則使得所有劇中人看見自己的脆弱與荒謬。就這點而言,他們的努力仍有感人之處。

 

「想像的孩子」不只讓劇中人看見過去,也讓劇中人想像未來,多半都是個性改了或感情濃度變了,無論如何轉變,似乎都更「往前進了」,而非一直卡住,有的是艱難而痛苦地放下了,有的則是找到更單純、積極有目標的人生;透過想像,似乎開啟了第二人生,所以應該也可以說,透過想像而看清自己,進而療癒自己。如果說王靖惇的「家庭三部曲」,前面的《屋簷下》與《台北詩人》,都關於家庭的崩毀,那麼《想像的孩子》應該還有那麼一點修補重建的意味。

 

事關生小孩,所以看起來稍嫌空曠的舞台上,那套雙人床應該是最顯眼也最重要的戲台了,至於吧檯或左下舞台的cube(時床時椅,有點曖昧模糊),就更是功能性大於裝飾性與寫實性了。除此之外,還有時而落下的顏色塑膠球,儼然這一整個就像是孩子的遊樂場。總之,空的空間較多,演員要有大動作,比較靈活,但空台的大尺寸,有時也會讓演員上下場時,稍微花多一些時間。似乎有一好,就沒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