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01:55:45于善祿

臺北藝穗節——流浪家跨領域實驗劇團《落紅》

時間:2016年8月18日,週四15:00

地點: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木柵校區彩演劇場


這個節目列於「其他」類,團名又有「跨領域」、「實驗」,而藝穗節節目冊裏頭的「節目介紹」文字又被要求交的早,經常沒能當個準,一直到開演前,我都無法想像這個演出會是什麼內容。


開場前的燈暗中,隱約可以看到一位女表演者從觀眾席前面走過,找到微亮的螢光十字馬克處,屈臥在地;燈亮之後,有個高大的男表演者,捧著空的塑膠盆栽、灑水瓶、小鏟子,來到屈臥的女表演者前,他把塑膠盆栽放在她的腹懷附近,再用小鏟子和灑水瓶等工具,做植栽與灑水的模樣。未幾,他站起身,從舞台邊緣執起一支橫笛,在吹奏悠緩的樂音當中,舞台上的燈光漸次明亮,場中央有一身著舊時新嫁娘紅衣、鳳冠霞披的女舞者,揮動水袖,婀娜地舞動著;而在左上舞台處,則有一名唱著客家歌謠的女表演者,輕輕慢慢地幫坐著的少女梳理秀髮。


這個開場的畫面,有音樂、有歌謠、有舞蹈,三點連線成面,給出了養育、呵護、栽培、母愛、期許、女大當嫁等意象,典型傳統的女子養成教育。緊接著的幾場舞蹈,大致交代了女孩長大,出社會了,在五顏六色的社會江湖中打滾,有愛情的期待與滋潤,有工作的幹勁與挫折,也有獨處的憂思與孤獨。


似乎是要鋪陳一個女人的生命成長史,但卻勢頭一轉,再現了戰時慰安婦的身心靈受到傷害。我的眼睛突然亮了起來,這是完全沒有預想到的,竟然會在藝穗節的看戲行程當中,碰到這樣的作品,可以看到創作者對歷史與社會議題的部分關懷,這段表現無可避免地會有些激動與控訴,並在作品當中,要求日本道歉。


接下來的舞蹈內容,看起來像是劫後餘生但內心滿是瘡痍的慰安婦們的後半生,年華老去或年老色衰,都不過是外在容貌的自然變化,有的孤苦無依、憂憤而逝的,才更令人唏噓。最感動的一幕是,前面提到唱客家歌謠的女表演者再次出現,唱著帶有哀調的歌謠,聲音沙啞、哽咽地呼喊著,手拿繡有「囍」的紅色絲巾,包裹住一個骨灰罈,讓人揪心。這一整段的舞蹈鋪陳,舞台上方不斷落下紅色花瓣,佈滿整個中央舞台,從女性的初夜「落紅」生理現象,轉化為哀美的舞台意象。


來看的觀眾人數雖然不多,但表演者仍盡心盡力地展現舞蹈的專業動作,與歷史人文的女性關懷,讓我有種驚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