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9 13:32:40于善祿

澳門漫記(2012/12/18-24)

這次到澳門,擔任戲劇農莊所主辦的「第二屆亞洲青年戲劇匯演」(澳門‧2012)的駐節嘉賓暨評論員,這已經是我第三次應邀來擔任此項工作了。戲劇農莊從過去與新加坡、香港等地輪辦「亞洲學生戲劇匯演」,轉型成主辦「亞洲青年戲劇匯演」,從「學生」到「青年」,範圍和參與者都擴大了,可以在這樣的匯演中,看到來自韓國、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等青年或學生團體的戲劇演出,有些甚至是職業或半職業的團體。因此,亦取消了競賽制度,畢竟各地戲劇發展的文化土壤不同,很難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來衡量,如今則以相互觀摩(尤其是對於澳門年輕學生觀眾在戲劇及文化視野的開拓而言,更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團隊和團隊之間的交流為主。

 

因為這次的匯演時間拉得很長(12月1日至23日),總共有十五齣戲碼,我不可能待那麼久的時間,所以只能集中地看最後一週的九個演出:《加班吧!絕地任務》(by澳門戲劇農莊&香港騎士創作)、《戀上王八蛋》(by馬來西亞E House)、《一念之轉,幸福開門》(by台灣南強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給未來的情書》(by澳門晴天娃娃戲藝坊)、《NONSENSE》(by韓國Oh! My Life Movement Theater)、《港泰度》(by香港盧戲劇場)、《行兇》(by香港聯校制作)、《春朝與志肥(教育版)(by香港東華三院屯門綜合服務中心)、《祝你幸福快樂》(by香港衝劇團)。(由於答應戲劇農莊寫一篇專文,所以相關的演出觀察,另文為之。)

 

戲劇農莊安排我住在氹仔的麗景灣酒店(Regency Hotel Macao),由於經費很緊,所以安排我和南強商工的利政南校長同一房間,這次他們也組團來演出《一念之轉,幸福開門》(12月21日,晚間8點,文化中心小劇院),但他要到明天下午才會帶團抵澳。另外,戲劇農莊的藝術總監,也是我的好友李俊傑,由於亦參與明晚(12月19日)《加班吧!絕地任務》的演出,所以他們只能派個兼職的年輕人、澳門大學傳播系二年級的學生小傑到機場接我,帶我到酒店登記入住之後,他便先行離去,我則獨自一人享受這難得的清靜。

 

房間的木製窗戶一開,便可以眺望澳門半島南邊的旅遊塔和新、舊葡京酒店、嘉樂庇總督大橋(澳氹大橋)、西灣大橋,以及其它好幾棟穿載著霓虹燈的建築巨物,其實都是美其名曰娛樂場的賭場,如金沙、永利。尤其是新葡京酒店巨大如棕櫚、底座如彩球般的閃動霓虹,更是花枝招展地爍耀著,有多少的觀光客、賭客、金錢、籌碼就在這裡流動、進出,她代表著澳門的主要經濟面貌,有多少相關的產業都依此而生(觀光、旅遊、賭場、旅館、購物、飲食等),特首崔世安更拍板決定,每年固定派發給每位澳門公民8000元澳門幣,表面上是政府分紅給人民,但實際上卻可能是掩飾某些施政上的薄弱。

 

我在房間稍事休息之後,研究好氹仔的地理方位,背起背包,輕裝出門,一方面想要找家在地風味的餐館享用我這次在澳門的第一餐(晚餐),另方面也想四處逛逛,隨便走走,反正今晚沒有安排任何看戲行程。氣象預報說氣溫會下降到13或14度,但我覺得還好,今年果然只能算是暖冬。我在南京街上的一家金鑽葡國料理餐館,點了葡國雞飯、蠔油菜,以及一杯熱西洋菜蜜,份量剛剛好。邊吃邊看翡翠台的電視節目,內容是關於香港反地產霸權的青春偶像劇,已經播到節目的尾聲;緊接著是TVB的「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2」,由觀眾針對TVB台內的藝人進行公開投票,我只認識幾個資深的香港演員,像曾志偉、鄭裕玲、葉德嫻、錢嘉樂、米雪等,其餘多半是港澳本土藝人,或者是較為年輕的藝人,臉孔和名字我看了半天,還是沒一個留下印象。第二天看到《力報》的娛樂版(第24版)的報導,才略知幾位主要獎項的得主如下:最佳男主角黎耀祥、最佳女主角楊怡、最佳男配角古明華、最佳女配角胡定欣、飛躍進步男藝員梁烈唯、飛躍進步女藝員黃智雯等。

 

用完餐,我還是信步亂走,走著走著,沒想到竟來到了氹仔舊城區挺熱鬧的官也街,街口的木偶葡國餐廳建築風格極具特色,在這個街區,復古的街燈照映,一方面將建築的雅緻與優美表現出來,另方面也透露出招攬遊客的氣息。不過,這個時候來官也街以及附近的龍環葡韻住宅博物館,真是難得的清靜,不擠不塞,沒有觀光客人聲鼎沸的吵雜,還給舊城區原本的樣貌,只是那燈光還是過於鮮豔奪目,但已經比新葡京酒店要收斂許多。我過幾天應該還會找時間再過來逛逛走走,因為路氹歷史館和龍環葡韻住宅博物館都已經閉館。澳門雖小,但幾個主題博物館經常舉辦一些不錯的展覽,過兩天我可能也會到澳門博物館看「羅明堅與來華耶穌會士特展」。

 

在官也街和地堡街交叉的2樓「官也墟」買了一組畫有澳門風景的明信片,畫家叫黎鷹,1949年生於澳門,現任澳門美術協會會長、澳門新畫會理事長,2009年曾獲澳門特區政府所頒授的文化功績勳章;附帶一提,澳門重要劇作家,也是現任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校長、澳門青年劇團藝術總監的李宇樑,在今年也才剛獲頒同樣的勳章。我在明信片上寫下隻字片語,然後貼上4元澳門幣的郵票,投入一旁的紅色郵筒,過幾天,太太就可以收到,或許會有些許驚喜吧!

 

當我坐在住宅博物館前的一張椅子,眺望著偌大蓮花池濕地對岸的大型賭場、酒店建築群(包括君悅酒店、演出《水舞間》的新濠天地、曾經演出《Zaia》的威尼斯人酒店、四季酒店、悅榕莊、大倉酒店、銀河酒店等),霓虹閃爍,百萬顆燈光之中,人潮、錢潮,川流不息。蓮花池畔,熱鬧喧囂與清幽謐靜,兩相對照,簡直天差地別。

 

昨晚翻來覆去,似乎會認床,睡得並不怎麼安穩,不怎麼沉入;早上在酒店裡的玲瓏閣,吃了一點不怎麼樣的早餐,然後回房門再研究今天的行程,決定到臨近的澳門大學校園走走。單是在其圖書館,就讓我流連忘返,看了「孫中山與美國特展」(是由美國在台協會策展的)之後,大致瞭解了孫中山和其美國友人荷馬李(Homer Lea)的摯交友情;然後看看其參考室,以及位於一樓的澳門圖書與期刊特藏室,還拿了滿滿一整個背包的宣傳單張、免費報章和手冊。可以感覺相關的藏書和展覽,主要是從澳門本地觀點為圓心,擴及臨近地區,然後擴及兩岸四地、澳門與中共中央的關係、澳門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匯集點、東來的耶穌會士、天主教、基督教、與澳門有關的歷史人物(如:賈美士、利瑪竇、湯顯祖、林則徐、湯若望、容閎、鄭觀應、盧廉若、孫中山等)等層次,逐漸擴散與聚焦。看到新書簡訊和展示架上,以及教授指定參考書區,多半是財經、管理、稅務、金融、經貿等類的圖書,可以看出這所大學和澳門人所關心的知識屬性,它肯定還是與賭場的經營、管理與開發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管理賭場和管理澳門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並不十分肯定,但至少我也看到不少與政治制度、民主、社會組織、行政管理、社會安全等相關的書籍。該圖書館目前約有42萬3千冊的圖書,電子資料則有286萬以上的收藏,在書店並不多的澳門,這裡絕對是愛書人值得流連的地方。

 

澳門大學最早取名為東亞大學,成立於1981年,1991年由政府收購之後,才改為澳門大學,該校設有五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科技學院)、中華醫藥研究院、榮譽學院等學術單位;目前約有八千多名學生及一千多名教職員,創校至今已有近兩萬名畢業生。校園位於氹仔北邊的山坡地,校舍建築群聚密集,幾乎所有師生每天都在不同的建築與樓層之間,垂直上下,待明年秋季開學,珠海市的橫琴校區落成啟用,佔地面積將是目前的二十倍大,而且在原本的五個學院之外,也將新設健康科學學院,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也將分成社會科學學院和文學藝術學院,令人期待。

 

    明天(12月20日)正值澳門回歸十三週年,所以在大三巴前地的大階梯附近,已經架好了兩處舞台,一個是主持台,另一個則是藝文節目表演會場。另外,還有(聽說是古英元所策劃的)「拉丁城區幻彩大巡遊」(Desfile por Macau, Cidade Latina,活動路線:大三巴牌坊→大三巴街(快艇頭里)→花王堂前地→老人院前地→高園街→炮兵街→美珊枝街→瘋堂斜巷→仁慈堂婆仔屋→聖祿杞街→瘋堂新街→聖母堂前地→和隆街→塔石街→亞豐素亞布基街→塔石廣場),今年是第二屆舉辦,以「愛‧和平‧文化共融」為活動主題,聽說去年就轟動全澳,熱鬧非常;這附近一帶,明天肯定是人擠人,該不該過來湊湊熱鬧呢?也許先去氹仔和路環歷史博物館再說吧!反正我也不是那麼喜歡熱鬧的人,反而喜歡鬧中取靜。

 

    到了澳門半島,才發現有紅綠燈,同樣是有倒數秒數,許多車輛的駕駛,在倒數五秒左右,就已經將車速減慢下來,不像台灣的駕駛,永遠都會去搶衝那最後的幾秒鐘。

 

    邊度有書仍然獨樹一格地在議事廳前地旁的一棟建築的二樓如常地營業著,迎接各地而來的知趣書友;相對於窗外的熙攘熱鬧街市的人聲鼎沸,她的確提供給旅人心靈上的喘息,讓人可以暫歇於此,補充精神能量。挑選了幾本澳門本地出版的劇場藝文訪談集(澳門東亞大學公開學院同學會出版的「創作人談創作」十輯)、演藝評論、藝術評論的書,和店員聊上幾句,表示自己是來參加戲劇農莊的戲劇匯演活動,而非「拉丁城區幻彩大巡遊」活動;順便汰舊換新,換上一張新的會員卡,下次在期限之內,還可以到此消費,享有優惠折扣,那可能是下個月和綠光劇團世界劇場委員會的委員們一道前來吧!如果真成行的話,那去看新濠天地的《水舞間》就有希望了;去年華文戲劇節期間,因為我的行程實在太緊湊,以致於無法和學生們一起去觀賞這個秀,下個月總算有機會如願以償。

 

然而,邊度有書對我而言,坦白說,有點沉悶,因為滿室滿櫃的書,大約有九成都是來自台灣,這點和香港的許多獨立書店很類似,可見台灣的出版品,對於港澳(甚至新馬)的華文閱讀界而言,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只是,我每到港、澳、新等城市,總喜歡在書店裡尋找關於該城市歷史、文化、社會、戲劇藝術的相關書籍,或是影像光碟,希望藉此能更全面、深入地瞭解該城市的多面向。

 

    相較於香港,在澳門行走逛街,可以找到更多的街邊長椅,且有靠背,能讓走累的旅人,暫歇片刻,寫寫關於這個城市的見聞即景與心情故事,對於該城市的印象及往後的口碑行銷,也多有益處。

 

    同樣是在大三巴附近,我這次就沒有在葡文書店停留太久,主要是因為店裡還是以販賣葡文書籍為主,實在是看不懂。店裡另外也賣些關於澳門文史與土生葡人文化部份中文書籍,但有興趣的,我大概先前幾次來澳,均已購買,這次沒發現什麼新鮮有趣的貨;倒是店中有售澳門文化局出版的《文化雜誌》(RC),我一直認為這是紀錄和研究澳門很好也很重要的期刊,或許返台之後,來研究看看怎麼樣可以讓圖書館也擁有一套合訂本,並持續訂閱新的。

 

    搭上26A的公車,往路環方向出發,想到澳門南部的小型聚落走走看看。公車一路上所經之處,除了高聳的住商大樓(一樓為商家,以上樓層為住家或寫字樓)、大型遊樂場(如威尼斯人、新濠天地),就是四處可見的開發工地,尤其在路氹填海新生地上,長臂吊車、鋼筋骨架、工人宿舍、怪手(挖土機)、砂石卡車、水泥車等,構成路氹之間最重要的人工景觀,和一旁已經落成啟用的大型娛樂場並置在一起,一點也不覺遜色,因為很快地,它們也即將被落成啟用,加入「前輩們」吸引觀光客和賭客的行列,成為澳門經濟動脈的生力軍。

 

在路環市區下車,走路不到兩分鐘,就可以看到安德魯[1]蛋撻店座落在恩尼斯總統前地旁,地處交通要道,想要不注意,都有點難。今天(12月20日)雖然是澳門回歸十三週年紀念日,但是遊客並不多,我猜大部份觀光客都跑到大三巴和塔石廣場去了,等著下午四點鐘開始的慶典活動與大巡遊。

 

信步走入路環的聖方濟各教堂,建築不大,但從教堂側室的展品內容和聖方濟各行誼傳略看來,他在十六世紀中期來到東方傳教,途經非洲、印度、可倫坡、果亞、麻六甲、澳門、日本、中國,這一路上,他為了融入當地,學習當地的語言和文化,為傳教工作,盡心盡力,相當了不起。遠在巴黎學習時,他便修習了歷史、拉丁文、邏輯、文法、哲學等課程,真正是個人文底蘊深厚的博學鴻儒。

 

坐在聖方濟各教堂大堂中的木頭長椅上,雖然仍然可以聽到教堂外商家的叫賣吆喝聲,或是食客們用餐的刀叉杯盤撞擊聲,但這樣其實更顯得教堂和地方生活的融洽。教堂裡不斷地播放著輕音樂,時而夾帶著應景的耶誕音樂,主要是輕盈、緩和、舒服、悠靜的弦樂演奏,而沒有人聲演唱的聖樂,雖然少了點神聖、崇高的感覺,但仍能令人靜下心來,暫時忘卻世間的煩囂。

 

走出教堂,走過前地,看到一座標誌著1910年路環征戰的地標,究竟是什麼戰爭,或許得待會去逛路環圖書館時,便知分曉。[2]坐在前地前面向海灣的長椅上,應是正值漲潮,海浪不斷地拍著岸邊,偶爾濺起水花,遠處又見興建中的工程怪手與長臂吊車,澳門真是無處不見這類景觀;對岸應該就是廣東省珠海市橫琴,那些就是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的興建工程。看來,澳門、珠海、橫琴連成一氣的發展趨勢,已經銳不可擋。

 

看到路環圖書館大門緊閉,這才忽然意識到,今天屬於澳門的公眾假期,所以所有的博物館、圖書館都是公休一天,如此一來,我原來預計今天還想去龍環葡韻住宅博物館、路氹歷史館、澳門博物館等行程,肯定得做調整。其實這兩、三個鐘頭,在路環的市區、巷道行走穿梭,特別有一種寧靜海港小漁村的感覺,曬乾漁貨製品的濃臭魚腥味、街坊鄰居湊成桌地打麻將、安德魯餅店的奶香味四溢、海鮮熱炒店、葡國風味餐廳,這一切的味道與氣息,形成路環人的生活風景。除了聖方濟各教堂,我連譚公廟、天后古廟(是整個路環地區最大型和歷史很悠久的古廟,創建於康熙十六年,至今三百餘年)、觀音古廟(約建於光緒年間),也都順道走過一遭,總覺路環人就在聖方濟各、天后、觀音、譚公,以及路環海關、地方行政總署的保護之下,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連我都是坐在恩尼斯總統前地旁的一張綠色鐵椅上,悠閒地感受這一切的恬適,沒有烈日陽光,天色陰濛濛的,氣溫是挺舒服的攝氏二十度,一邊寫著見聞札記,一邊享用著安德魯蛋撻,人車也不多,少了很多觀光客的熙攘吵雜,都有點懶得走了。

 

    原本就知道會人擠人,但還是想去現場感受一下熱鬧的氣氛,結果是有擠到大三巴前地的手信街口,但也差不多是我的極限,再也擠不進去了,真的是不用自己走,就可以感受到周遭的壓力,和身子背後的推力。節目內容看不到,但聽得到主持人的串場和表演者的歌聲。後來實在覺得太擠了,很不舒服,仍然用擠的,離開了大三巴的現場,還給自己耳根的清靜,以及較為舒服的人際距離。

 

    在商務印書館附近,遇到一群上街舉牌示威遊行的澳門市民,但我看了示威牌上的訴求,有點凌亂,不太知道統一的訴求重點是什麼,其中至少包括:代表兩性、同性平權的彩虹旗,也有反家暴、關懷家園、護我澳門等,大致涉及工作、家庭、性別等議題,也有辱罵相關立法局議員的。在警察的控制示威人龍與疏導之下,遊行基本上秩序尚稱良好。這應該是不期而遇的旅行經驗,不過這也正說明了,澳門政府的派錢政策,果然掩飾不住叢生的社會問題。

 

    就在前往塔石廣場的路途上,又巧遇拉丁幻彩大巡遊的行伍,喧天的管樂進行曲,五顏六色的彩妝打扮、舞衣、彩帶,圍觀人群的歡呼喝采,還有停停走走的交通壅塞,就是要把慶典的氣氛炒到最高潮。而此刻的我,正坐在距離不到五十公尺的石椅上,觀看著、紀錄著這一切。

 

從塔石廣場的一隅望過去(其實是一棟黃色建築外的走廊座椅,今天該棟建築暫時做為表演者換服裝的化妝室之一),主舞台就設在廣場的正中央,四周圍則是人山人海,熱鬧的拉丁音樂,節奏動感強烈,一旁也架設起幾面巨大的電視牆,以及五光十色的燈光塔;我還注意到那尊來自義大利的巨大懸絲木偶Viva,需要以長臂吊車才可以將其懸起,這個表演團隊在世界的戶外表演活動中,享有盛名,記得也曾在台北兒藝節演出過。很多的澳門市民、親子全家、觀光客通通聚集到廣場來了。表演的節目也相當多元:空拋旗舞、中國少數民族舞蹈、拉丁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法國、義大利、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祕魯、智利、哥倫比亞、多明尼加等超過二十個國家及地區)熱情如火的裝扮和舞蹈、台灣的舞鈴劇場等,在這樣的遊行當中,不但展現了世界和澳門的連結,也讓觀光經濟文化加碼。

 

    又來到路氹歷史館,和龍環葡韻住宅博物館[3],坐在葡人之家前的綠色長椅上,看著前方的一汪荷花池和遠方的娛樂場建築群,原來在以前,這面前的風景真的是海灣,後來在氹仔和路環之間,填海長出陸地,而現在澳門地區最大的一片工地,就在這片填海新生地上,放遠望去,長臂吊車、鋼筋骨架、興建中的賭場與大樓,層層疊疊,連綿不絕。

 

在氹仔官也街附近的大利來記,點了招牌餐點豬扒波羅包和凍咖啡,當做午餐來享用,這是2009年來澳門時,沒有吃到的遺憾,今天總算如願了。它的豬排鮮嫩多汁,夾在烤熱的波羅麵包之中,一口咬下,兩種口感,合而為一,相當地可口而美妙。不過價格上並不便宜,要價四十元澳門幣,相當於台幣一百六十元左右,類似的食品,在台灣應該只要六十至七十元左右,即可擁有,幾乎是貴了一倍,可能是因為此處為熱門觀光景點,再加上該店家的歷史與名聲,使得慕名而來的觀光客,幾乎是人手一個。

 

坐在市政公園的長椅上,周遭有學童在玩著公園裡的遊樂設施,清亮、歡樂、充滿稚氣的笑聲,生意盎然。還有老先生聽著掌中型的收音機,裡頭傳出粵劇的唱曲,在靜謐的午后公園,倒也有一種生活的閒適與愜意。公園的最高處,矗立著一座葡國文學史上極為重要的愛國詩人賈梅士(1524-1580)的雕像,似乎得找個機會,將他所寫的《葡國魂》長篇詩集找來讀讀,當可更能領會他的愛國情操和文學成就。

 

看了路氹歷史館[4]的「先民天工──路氹考古文物展」[5],才理解到澳門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六千年前,不是葡人來澳之後才開始的。特別喜歡一個外國考古學家William在館中所播放的訪談影像中所說的,考古學只能透過挖掘出土的物質文化、遺跡和不會說話的史前人類對話,就算窮盡所能,運用今天所能夠用上的科學、知識與工具,甚至是推測與想像,我們也頂多只能掌握這些人類生活與生命的百分之一、二,考古學經常會使人感到氣餒,所獲不多,但不正因為如此,有志之士更應該投入考古學的考掘及研究工作嗎?因為遺跡文化可遇不可求,一旦被現代建築工程機具開挖而破壞殆盡的話,就一去不復返了。

 

    澳門文化中心所處的位置,其實和附近的建築性格和空間紋理相比,是有點突兀,或者說有點孤立,因為附近不是賭場、娛樂場,就是七早八早就打烊的少數商家,一到晚上,這附近差不多就是昏暗一片,倘若來此觀賞演出,結束後想要找間咖啡店,繼續聊天說地,其實不容易。文化中心內部,似乎也沒有餐飲店之類的空間,尤其下午五點之後,連設在同一建築內的澳門藝術館也打烊,冷冷清清,只剩下一些看管場館安全的外籍警衛,感覺上是印度人。

 

    這次應戲劇農莊之邀來澳門,只被安排每天晚上看一齣到三齣不等的戲,剩下的白天時間,我完全可以自行安排,像個背包客。像今天(12月22日)就直接搭25號公車,一路從氹仔的麗景灣酒店坐到澳門本島北端的關閘,差一點就臨時起意過境到珠海市去了,但是因為行前並未做相關的資料準備,想想還是下次有機會再去吧。我就一路從關閘走逛,途經聖若瑟勞工主保堂(建築沒什麼特色,倒是有人在練唱耶誕歌曲)、祐漢街市(很多水果攤,很有街坊市井的味道)、何黎婉華庇道演藝劇院(去年華文戲劇節就是在這裡觀賞《彌留之際》的)、花地瑪聖母堂(1968年建成,但沒什麼特色)、蓮峯廟及林則徐紀念館(在這裡待蠻久的,主要是透過許多文物的介紹,重溫晚清鴉片戰爭前後的那一段歷史,也見識到了林則徐[6]的眼界與胸襟)、普濟禪院(放有很多人家的祖先牌位)、國父紀念館[7](有許多的歷史文物及照片,這裡應該是澳門擁有最多中華民國國旗的地方吧)。

 

    澳門經常可見小公園及座椅,公共的暫歇空間相當之多,這成了我隨時寫札記的最佳伴侶。



[1] 1979年英國人安德魯(Andrew Stow)來到澳門,以工業藥劑師為業。1984年安德魯創辦第一間公司Tropical Health Foods, Ltd.,進口歐洲烘焙食品,為澳門居民製作優質麵包。1989年9月15日安德魯在路環島創辦安德魯餅店(Lord Stow’s Bakery),專門售賣歐式糕餅麵包。1999年澳門本地的中國居民對安德魯蛋撻好評如潮。1990年4月18日安德魯發明獨家配方的蛋撻,命名為「安德魯蛋撻」,既有葡式風格,又受到英國口味的影響,葡式做法混合麵粉和水,而安德魯則以鮮奶油取而代之,焗製出香滑味美的蛋撻。1992年安德魯的業務拓展至澳門半島,名聲大噪。1995年3月安德魯舉辦澳門首屆吃蛋撻大賽,獲勝者在兩分鐘內吃下十四個蛋撻。1997年12月安德魯首次將特許經營權授予香港旺角的一間小店。1998年蛋撻大行其道,同類蛋撻店在香港、台灣和亞洲其他地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1998年8月安德魯餅店在台灣開業。1999年4月安德魯餅店在東京和大阪開業。1999年12月安德魯餅店的招牌食品開始在菲律賓馬尼拉出售。2001年12月安德魯餅店在韓國首爾贏得消費者青睞。2005年12月安德魯與香港怡東酒店(Excelsior Hotel)簽署獨家授權協議。2006年1月澳門政府授予安德魯旅遊功績勳章,將安德魯評為澳門招牌蛋撻的創始人。2006年10月25日安德魯因哮喘突發溘然長逝。現在安德魯的親屬們則繼續經營餅店業務。(安德魯餅店簡介單張文字)

[2] 隔天我又來到路氹歷史館,看到「先民天工──路氹考古文物展」裡頭一個年表記載著:「1910年,新寧縣學童被盜賊擄去勒索,將人質藏匿路環,學生家屬到澳門稟請澳督派兵查緝。1910年7月澳葡派兵路環剿匪,盜賊一度反攻佔據葡人砲台,葡兵調集水陸大軍合全力進攻奪回砲台,其後不斷增兵赴援,圍截路環水路。賊眾各自奔散,葡兵逮獲部份海盜,起出學生多名,卻轟毀民居,破壞當地村落,造成路環無辜鄉民死傷慘烈,損失甚大,事後未有撤兵,並佔據路環全島,史稱『路環慘案』。」

[3] 「龍環葡韻」為澳門八景之一,由澳門八個文化界代表組成的「澳門八景評議會」選定。「龍環」是氹仔的舊稱,「葡韻」是指這裡葡萄牙的建築風格,又指氹仔海邊馬路一帶的景致;整個景點包括海邊馬路的五幢葡式住宅、嘉模教堂、前嘉模圖書館和兩個小公園。尤其海邊馬路葡式建築群,這五幢翠綠的小型別墅,是氹仔重要的文物建築與文化遺存,同時也是澳門極富代表性的景點之一。這幾幢建築於1921年落成,曾是離島高級官員的官邸,亦是一些土生葡人家庭住宅。上世紀八十年代,澳門政府旅遊司(現澳門旅遊局)將之重新粉飾。1992年,該五幢建築更被評為具有建築價值的建築群。澳門政府將這一建築群進行徹底修復,其中三幢被改建為博物館,由西到東分別建成「土生葡人之家」、「海島之家」及「葡萄牙地區之家」,另外兩間分別是「展覽館」和「迎賓館」。1999年12月5日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現由民政總署管理。(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簡介單張文字)

[4] 路氹歷史館昔日為離島的行政中心,在離島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當年由澳門工程公所負責有關工程招標工作,在1920年招人承建「氹仔新公署」,於2006年5月7日轉變為保存路氹歷史文化的場館。(路氹歷史館簡介單張文字)

[5] 1973-2006年在路環黑沙進行了五次的考古發掘,2004-2006年在氹仔海島市政廳大樓地下亦進行了考古發掘。黑沙遺址出土文物年代範圍跨越數千年,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呈現環珠江口岸地區、澳門路環的先民工藝奇巧。(路氹歷史館簡介單張文字)

[6] 在虎門銷煙後,林則徐於1839年9月3日(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以欽差大臣的身份與兩廣總督鄧廷楨親臨澳門巡閱。林則徐在蓮峯廟接見澳葡官員「宣佈恩威,申明禁令」,取得澳葡當局在禁煙方面合作與在中英關係上嚴守中立,及時粉碎了英國侵略者企圖以澳門為侵華據點的陰謀,捍衛了國家的主權。同時,林則徐以澳門為窗口,組織翻譯外國報刊彙編成《澳門新聞紙》和《澳門月報》,又譯成《四洲志》等書。(林則徐紀念館簡介單張文字)

[7] 國父元配盧慕貞太夫人,晚年在澳門定居,於1952年9月7日在故居逝世,享年86歲。盧太夫人逝世後,故居於1958年4月,改為「澳門國父紀念館」,對外開放中外人士參觀瞻仰,現為澳門一重要的觀光景點。目前館內大部分陳設保持原有佈置,陳列有國父生前照片、家具、用品等;近年館內開闢閱覽室及台灣專區,提供各類書報雜誌及台灣相關訊息資料。(澳門國父紀念館簡介單張文字)

do 2013-02-09 15:57:57

呴我也剛去完澳門回來,讀你這篇文頗有回憶及遺珠之憾感~小龍年快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