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9 12:41:00于善祿
費加洛的婚禮解碼‧喜劇的背面是嚴肅
一提到《費加洛婚禮》(Le Nozze di Figaro),大部分的人多半會立刻想到音樂神童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尤其是那簡短(4分15秒)、有力、令人印象深刻、隨之朗朗哼吟的序曲;該喜歌劇1786年5月1日在維也納奧地利的國家劇院首演,兩百年來,一直是歌劇史上的經典之作。也因為如此,劇本原作者博馬舍(Pierre 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 1732-1799)反倒不為國人所熟知。
博馬舍的生平處於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前後,封建社會的貴族階級奢靡成風,享有許多特權,包括本劇中所提到的初夜權(Droit de seigneur);當時資產階級雖然已經逐漸興起,但是高額的賦稅與低落的市場消費力,卻使得資產階級苦不堪言,遑論當時占法國總人口數(約2500萬)百分之六的乞丐與飢民(約150萬),根本民不聊生。
博馬舍出身於鐘錶手工業家庭,雖然沒受過正規教育,但自主學習,博聞強記,對啟蒙(18世紀初-1789年)學者的著作一直很心儀,特別是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和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的作品,他曾在伏爾泰過世之後,為其出版全集數十卷,也在他的戲劇作品與理論中,承續與發展狄德羅的戲劇理論;因緣際會下,以鐘錶製造的專業技能躋身富有企業家的行列,並有許多機會和統治階層與貴族人士接觸交往。
所謂狄德羅的戲劇理論,事實上並沒有像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所寫的《詩學》(Ars Poetica)那麼地有體系,主要出現在《和多華爾〈關於私生子〉的談話》(1757年)和《論戲劇詩──獻給我的朋友格里姆先生》(1758年)等作品中。他認為「三一律」(時間律、場景律、情節律)是不容易遵循的,但是要合理;在悲劇和喜劇之間應該還有一種「中間的類別」,即嚴肅喜劇,或「正劇」,畢竟人並不總是在悲哀或喜樂裡的;嚴肅喜劇要符合資產階級的理想,不再著重描寫帝王將相與王公貴族;要描寫當下的社會情境,人物性格只是次要的;要寓教於樂,發揮戲劇的道德教化功能等等。這些戲劇特質,我們幾乎全都可以在博馬舍後來所寫的《費加洛婚禮》裡頭找到對應之處。
在大革命爆發前,由於個人的出身以及官司訴訟的緣故,使得博馬舍對揭露與諷刺貴族荒淫無恥的嘴臉,不遺餘力,甚至將纏訟的過程寫成四本《備忘錄》公諸輿論,以自身的經歷替巴黎公民向貪腐的法院機制提出控訴,最終獲得勝訴,這也代表了人民輿論的勝利。如此熱血沸騰的博馬舍,也曾組織法國第一個戲劇作家協會,爭取劇作家應有的權利與保障;甚至還組織了法國志願軍,到美國支援美國獨立革命。我們可以說,博馬舍是一位參與當代社會運動甚深的入世作家。
這種對於貴族階級所提出的批判,我們也可以在其所創作的費加洛三部曲的前兩部代表作《塞維勒的理髮師》(1772年寫成;1775年於法蘭西劇院首演;1816年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將其譜成歌劇演出)和《費加洛婚禮》(1778年寫成;1778年至1784年間,向劇劇檢查官爭取上演;1784年4月27日於法蘭西劇院首演;1786年奧地利莫札特將其譜成歌劇演出)裡看到,阿瑪維瓦伯爵(Count Almaviva)和費加洛(Figaro)之間的主僕對決、聰愚鬥智,就是博馬舍對當時法國社會批判的一種體現。
然而,由於博馬舍隨著個人財富的累積,以及其對於資產階級思想意識的靠攏,使得大革命之後的他不再那麼衝勁十足,在費加洛第三部曲《有罪的母親》(1792年寫成)裡,伯爵已不再放蕩,且具有高尚情操與人道主義,而費加洛也在劇中和伯爵妥協了,成為他忠實的僕人。這可能也是後世人們多半只記得《費加洛婚禮》與莫札特,而忘卻了博馬舍的原因之一,畢竟歌劇的廣為傳唱,影響力大過於博馬舍的晚年右傾,且失去階級批判的力道與準頭。
我們再回到《費加洛婚禮》,它具有許多喜劇的元素與手法。像是幾男幾女先後進入同一房室,後進者不知先進者已在屋內(先進者已找地方躲藏),仍然大剌剌做出不該做的事或說出不該說的話,導致劇中的知情者陷入尷尬,或造成戲劇嘲諷,這在博馬舍之前的義大利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和莫里哀(Molière, 1622-1673)的喜劇裡均履見不鮮。另外像是反串巧扮或主僕身分對換,在古希臘亞里斯多芬尼斯(Aristophanes, 約446-386 BC)、古羅馬普魯特斯(Plautus, 約254-184 BC)喜劇和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喜劇與浪漫劇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的例子。其他還有誤會、錯認、吃醋、意外、記號與發現、認親、人物關係複雜、情節發展糾結、大量旁白(這次的音樂劇版本,倒是拿掉了)等,都是歷來喜劇常用的技巧,在這個劇本裡通通冶於一爐。
劇本完成至今已經兩百三十年(1778-2008)了,法國從波旁王朝(1589-1792)到第五共和(1958年至今),臺灣從清領時期(1683-1895)到二次政黨論替(2008年),《費加洛婚禮》從博馬舍的嚴肅喜劇(正劇),到莫札特的喜歌劇,到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的音樂劇,還有沒有寓教於樂的文藝效用?還是只剩消費時代的視聽娛樂?真的只是一場婚禮嗎?一切還等你自己來解碼。
【演出日期:2008年10月31日及11月1、5、6、7、8日晚上7點半,11月1、2、8、9日下午2點半
演出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
購票資訊: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 或戲劇系演出行政組02-28938772以及全省萊爾富門市(除北縣板站店、板鐵店、大里中仁店、彰化彰站店外),20人以上團體購票優惠請洽02-2893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