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故事】崇禎 誤了明朝? 還是 群臣誤了崇禎呢?
【傳說故事】崇禎 誤了明朝? 還是 群臣誤了崇禎呢?
明 崇禎《遺詔》:
「朕 自登極十七年,雖 朕 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 逆賊直逼京師,然 皆諸臣之誤朕也。………」
崇禎(西元1611年2月6日~西元1644年4月25日),是 明朝末代皇帝 明思宗 朱由檢 的年號,也是 明朝的最後一個年號。
朱由檢於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被 其兄長 明熹宗 冊封為 信王。天啟七年(西元1627年)明熹宗駕崩,信王 朱由檢即位。
崇禎十七年三月(西元1644年4月),在陝西 西安 建立大順 並定 年號為 永昌的「闖王」李自成 攻占 明朝 首都北京,崇禎帝 於 北京 煤山(今 北京 景山)自縊身亡,明朝滅亡。
注釋:
1. 遺詔:所謂遺詔,是 皇帝臨死時所寫的詔書。但在明朝,卻 常常是在皇帝死後 由大臣 主持起草的,遺詔 寫成的時候,皇帝 早 已命歸西天,其 內容和皇帝本人的意願 實際上 沒有多大關係。因此 明朝的皇帝更替,往往 能給 久負重望的大臣 革除弊政、整飭朝綱的機會。如 明武宗和明世宗 逝世後,內閣首輔 楊廷和和徐階,分別 起草 他們的遺詔,把 當時弊政 一個總清算,得到 朝野的一片稱頌。
2. 崇禎遺詔:明朝 末代皇帝 崇禎的遺詔,是 一份 非常特殊遺詔。之所以說 這份遺詔 非常特殊,是 和別的遺詔 ,有 許多不同:它 雖然 是 崇禎自己寫的,卻是 他上吊前寫的 ; 它不是 寫在紙上,而是 寫在衣襟上;它不是 用筆墨寫成的,而是 崇禎 咬破手指,以 指當筆,用自己的鮮血 寫成的。雖然 不同文獻 記載的遺詔, 內容 不盡相同,但 字裡行間 我們 能 感受到崇禎皇帝的自責之情,並且 希望 自己之死 能 為老百姓請命,逆賊 勿 傷百姓一人。
解說:
崇禎 朱由檢 繼位時的明朝 已是 政治腐敗,回天乏術。大臣們 個個只是 結黨營私 爭權奪利,少有 為社稷著想者。而且 崇禎 為人 極易猜疑,大臣們 更是 小心翼翼、很少 主動 為崇禎分憂。當 李自成的起義軍 猛烈進逼,崇禎 驚慌得 完全 失了主見,處處 寄希望於大臣們,希望 他們 能 提供妙計良策,甚至 替他決斷,但是 危急之中,大臣們 又 能有什麼辦法呢?
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三月,每天 崇禎 都要 召見大臣,有時候 竟達到一日三次。起初 大家 都 認認真真地 替 崇禎謀劃,崇禎 總是 拿不定主意,大臣們 也漸漸 沒招了。召見中,大臣 總是 惶恐地說:「為臣有罪!為臣有罪!」然後 就 不再說話,實在 被問急了,只是 用些「練兵」、「加餉」等話 來 應付崇禎。每次召見,崇禎 都非常不滿,常常是 中途 拂袖離去,回宮後 痛哭並且大罵:「朝中無人!朝中無人!」
大明滅亡的前三天上午,崇禎 召見了 新考選的官32人,問 他們以急策。崇禎 本想 能從 新臣中 尋找到良策,可 一見答卷,也 全是 些套話。召見 未及一半,忽然 有一太監 送進一個密封,崇禎 拆視後 臉色 突然大變,原來 這是 昌平(今北京市 昌平區)失守的總報。李自成軍 已經 攻到昌平。但是 驚慌的崇禎 仍無法 從眾大臣 那裡 得到 一計良策。次日 早晨,崇禎 再次 召見 文武諸臣,半晌 大家 都沉默不語。崇禎 流著淚 懇請 大臣們 想辦法,大臣們 也是 淚流滿面 回應。
忽然 有位大臣 大夢初醒一般,向前 欲奏,崇禎一見,馬上 將淚水收住,準備細聽,只聽 這位大臣說:「當務之急 為 考選科道。」原 以為 是 什麼良策,不料 又是 老套話。許多大臣 也跟著說: 這人當任,那人該用。崇禎 早就 不耐煩了,俯首 在御案上 寫了 七個大字:「文武官 個個可殺。」起身 示意退朝。
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 農民起義軍 攻克 北京。三月十九日的黎明,崇禎皇帝 在 司禮太監 王承恩的陪同下,倉皇 來到 景山(舊稱 煤山)在 一棵槐樹上 上吊身亡,在位17年,年僅34歲。忠心耿耿的王承恩 決定隨崇禎而去,以頭撞地,血流如注,失聲慟哭,對著 帝王遺體 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禮後,義無反顧地在老槐樹旁邊的海棠樹上吊 殉主自盡。。
無疑,崇禎皇帝 是 一個非常勤勉的皇帝。他 立志成為 明朝的中興之主,殫精竭慮十幾年,但是 最終 還是 落得國破家亡的下場。究竟是 崇禎 誤了明朝? 還是 群臣誤了崇禎呢?
詩云:「槐花怎知離人淚,白綾無奈空寂寥。磐石無言孤月照,寒風淒涼魂魄銷!」
參考資料:
明 崇禎《遺詔》:
「朕 自登極十七年,雖 朕 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 逆賊直逼京師,然 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 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髮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遺詔》是 崇禎在離開宮殿去自盡時所說的。在崇禎生命中的最後一日,他仍然 認為:「亡明者~~諸大臣也。」崇禎一生,爭議頗多,有人 指責 其剛愎自用、不信任部下,他和官吏的緊張關係是 歷史上 少有的。在位17年間,換50位 內閣大學士、17位 刑部尚書,《明史》稱:「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 則苛刻寡恩,尚氣 則急遽失措」。
縱觀 崇禎當政的17年,極端的自負和多疑。凡是 崇禎認定的事情,一定要辦。辦砸了,他從不反思自己,更不願意承認錯誤,而是指責是大臣們不盡心盡力,甚至懷疑他們有不良企圖。總之,錯都是臣子的,罪責自然也要由臣子來承擔。所以在崇禎手下做官,簡直是在刀尖上行走,稍有閃失,就有可能被皇帝丟出去背鍋,弄不好還會人頭落地,袁崇煥之死,就很能體現這一點。袁崇煥是唯一 兩次擊敗清軍的明軍將領。
從 其 臨終遺言,可知 他 並未 認為 「亡國 有自身的原因 ,亡明者~~諸大臣也。」
最大原因是中了反間計加上那時的明朝已是腐敗的再沒有再腐敗的政府。很多事情的垮台都不是外在因素,最大的問題是內在問題。清代也是。㊗️好。
末代政府
腐敗! 腐敗!更腐敗!
千杯!千杯! 再千杯!
垮台 是必然! 2020-12-06 07:41:18
早安愉快
還沒完讀但先補充一份影片30集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y_8qg0zks&list=PL9XVMRWxmvTzmfBzPZLqGpcNA-EshCVei
新碧血劍30集
平安喜樂 2020-11-13 13:11:46
perhaps...it is a matter of time.
捉錯弄神壓錯寶
下台走人早必然
剛好而已
有感
百花齊放
才有美感
花有五色,是為繽紛;
大千世界,方得精彩 2020-12-06 19: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