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5 14:56:01逸竹(yt)野叟

【對聯賞析】 事能知足心常泰 人到無求品自高





【對聯賞析】  事能知足心常泰     人到無求品自高

清  陳伯崖 《對聯》:
上聯:事能知足心常泰。
下聯:人到無求品自高。

        陳伯崖,生卒年不詳,是 清 文學家 紀曉嵐的老師。
(※  紀昀(西元1724年~西元1805年),字 曉嵐,又字 春帆,晚號 石雲,又號 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諡號 文達,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 紀曉嵐。
       紀曉嵐 是 清 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也是 清 乾隆在位時,負責「四庫全書」的總編,《四庫全書》分為 經、史、子、集四部。)

注釋:
1. 事能知足心常泰:另一版本,事能知足心常「樂」。另一版本,事能知足心常「愜」。
2. 泰:泰然, 形容 心情安定。
3. 愜:愜(音ㄑㄧㄝˋ), 愜意。感到暢快。 
4. 無求:不貪求,有所不求,不為 外物所羁絆。
5. 品:人品,品格。
6. 高:高潔,高尚。

意譯:
       凡事 能夠知足常樂,內心 則能感到泰然;人能夠 不貪求的話,人品 自然可以高潔。 

賞析: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是 一副名聯,其作者 說法不一,大致 四種說法,
一、是 陳伯崖的名聯,見《對聯趣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
      是 陳伯崖的名聯,見《國學網 楹聯金庫》。
二、是 李叔同的父親 李世真的名聯。
三、是 明朝 詩人 陳獻章的自勉聯。
四、是 林則徐的名聯。
      何者正確? 有待考證。

       這裡 說的「知足」、「無求」,是告誡人們 要捨棄 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從而 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一個正人君子 要想 達到高尚的精神境界,首先 要做到 不受外界物質環境的誘惑,進一步 擺脫虛榮的惑亂。
    「知足」、「無求」,是人品的體現,超然於 世俗之上,它不是 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 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 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 告誡人們 要 知足常樂,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 有所追求。能夠「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這才是 「知足」、「無求」的最高境界。

       做人 應該 怎樣看待 人生中的名利與富貴?孔子的《論語》和西方的《聖經》中對此 都有 精闢的論述。
     《論語》(述而 第七) 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聖經》(箴言 21 : 6):「用詭詐之舌求財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財,乃是 吹來吹去的浮雲。」
     《論語》(述而 第七):「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 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聖經》(提摩太前書 6 : 8 ): 「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
     《聖經》(馬太福音 1 6: 26)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但是 一般愚昧無知之人,盡 作些 行險僥倖的事,貪求聲色。 殊不知 終日營營,刻薄成家。一旦 天災病孽,仍是 苦不可解。例如 頂新集團的魏家兄弟 唯利是圖、枉顧 商業道德、泯滅良心,雖「富可敵國,卻難逃 「牢獄之災」。

參考資料:
《第歐根尼 與 亞歷山大大帝》  
          第歐根尼(Diogenes,前412-前323),古希臘哲學家。
          西元前323年某一天,亞歷山大大帝 在巴比倫 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三歲。同一天, 第歐根尼 在科林斯 壽終正寢,享年九十。
          這兩人 何其不同:一個是 武功赫赫的世界征服者,行宮 遍佈歐亞,被萬眾呼為神;另一個是 靠乞討為生的窮 哲學家,寄身在 一個 木桶裏,被市民 稱作狗。相同的是,他們都 名揚後世。
          亞歷山大 看著 第歐根尼說:「我是 亞歷山大大帝。如果 你需要什麼,就告訴我。我能 給你 很多幫助,我也 樂意幫你。」
      第歐根尼 大笑著說:「我 什麼都不需要。只要 你稍稍 往邊上站一站,你擋住了 我的陽光。這就是 你 能為我所做的一切。」
ben 2018-01-26 07:51:23

詩詞解析清楚 值得推薦。

版主回應
謝謝 B e n
來訪 賞文

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
小人貪財 寡廉鮮恥

君子 有所為 有所不為
小人 爭名利 胡作非為
2018-01-26 08:51:38